茶叶标准企业理化指标(优选.)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孝感龙剑茶编号:AGIxxxx—xx—xxxx 公布日期:xxxx—xx—xx 本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了登记产品孝感龙剑茶的地域范围、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特定生产方式、产品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规定、标志使用规定等要求。
本规范文本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后即为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各相关方必须遵照执行。
一、地域范围孝感龙剑茶产于湖北省孝感市所辖的孝南区、大悟县、孝昌县、安陆市、应城市等五县市区。
地域范围:东经113°54ˊ,北纬30°56′,东南与武汉市、红安县、北与信阳市、西与京山县接壤,。
版图面积 7247平方公里,适宜茶面积300万亩,现有茶园面积 29.65万亩。
二、独特自然生态环境1、地形地貌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地形地貌为长江以北大别山脉的低山区和丘陵岗地特征,平均海拔高度380米,其特点在于即不同于江南茶区,茶区域内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溪流纵横交错,茶园错落其间,且远离城市和乡镇、工业区及交通要道,隔离条件好,产地环境无污染。
2、土壤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茶园土壤质地为土层深厚的黄棕砂壤土,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4.5—6,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 35.8克,水解氮每公斤 92 毫克,有效磷每公斤 9.6 毫克、速效钾每公斤 95 毫克。
该区域茶园历来使用菜籽饼、猪鸡粪、生物有机肥及杂草还茶园,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理化性状好。
3、自然肥源情况产地森林覆盖率达71-80%,山林面积为茶园面积的10倍以上,自然肥源比较丰富。
秸秆、野生绿肥、山草和树作有机肥料。
茶园年亩平施有机饼肥料在150公斤以上。
4、水文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茶园灌溉用水大都使用无污染的天然降水,少量使用溪流河水,这些灌溉用水符合水质标准GB5084—1992.5、气候情况产地气候适宜,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相对湿度65-85%,年无霜期260天,年辐射总量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996.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2毫米,南北相差约250毫米。
2024年【茶艺师(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1、【单选题】80℃水温比较适宜冲泡()茶叶。
( C )A、花茶B、红茶C、绿茶D、黑茶2、【单选题】90℃左右水温比较适宜冲泡茶叶。
( B )A、绿茶B、红茶C、沱茶D、白茶3、【单选题】《茶叶卫生标准》理化指标规定茶叶中的DDT 为 ( ) 。
( B )A 、≤0.1mg/kgB 、≤0.2mg/kgC 、≤3mg/kgD 、≤5mg/kg4、【单选题】《茶叶卫生标准》规定茶叶中()的含量不能超过0.2mg/kg。
( A )A 、DDTB、敌敌畏C、甲胺磷D、杀螟硫磷5、【单选题】下列()属于茶叶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内容。
( C )A、营养食品标签B、产品质量标准C、包装标识标准D、内销茶叶标准6、【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尽心尽职具体体现的是。
( C )A、尽力使品茶客人感到满意B、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C、尽力宣传表现自己D、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7、【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培养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
( A )A、努力提高自身技能B、理论联系实际C、努力做到“慎独”D、检点自己的言行8、【单选题】乌龙茶品饮时,要缓缓提起茶杯,(),一般是三口见底。
( A )A、先观汤色,再闻其香,后品其味B、先闻其香,再观汤色,后品其味C、先闻其香,后品其味,再观汤色D、先品其味,后闻其香,再观汤色9、【单选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的上升是生理上需要到精神上满足的上升。
(A)A、喝茶到品茶B、以茶代酒C、将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D、喝茶到喝调味茶10、【单选题】使用盖碗用具泡茶时,要准备:盖碗、茶船、随手泡、茶荷、茶则、茶匙、、茶夹、茶巾、储茶器。
( C )A、杯托B、盖碗C、茶针D、茶漏11、【单选题】冬天适宜选饮。
( D )A、白茶B、花茶C、绿茶D、红茶12、【单选题】冲泡潮汕工夫茶斟茶时,应注意()。
( A )A、使碗盖尽量靠近品杯B、采用高冲法斟茶C、斟满一杯再斟另一杯D、第一泡茶浸泡30秒钟即可开始斟茶13、【单选题】冲泡绿茶时,茶叶的用量比例是克绿茶,冲入开水50—60mL。
白茶检测理化指标白茶是一种特殊的茶叶,它的制作过程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却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指标来确保产品的质量。
理化指标是评价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白茶检测的理化指标。
一、外观指标1.干茶外观干茶外观是评价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茶应该呈现出色泽金黄、毫尖显露、条索紧结、形态匀整等特点。
同时,干茶应该没有杂质和异味。
2.泡沫颜色泡沫颜色也是评价白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好的白茶泡沫应该呈现出明亮清澈、黄绿色或者淡黄色。
二、香气指标1.干香好的白茶应该具有清香怡人、芳香扑鼻等特点。
干香通常分为花香、果香和草香三种类型。
2.汤香汤香也是评价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汤应该具有清香怡人、芳香扑鼻等特点。
同时,汤香应该与干香相呼应。
三、口感指标1.滋味滋味是评价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应该具有鲜爽回甘、甜润丰满等特点。
同时,口感应该柔和细腻,不带苦涩。
2.汤色汤色也是评价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汤色应该清亮透明、黄绿色或者淡黄色。
3.叶底叶底是评价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叶底应该展现出嫩绿匀整、柔软细腻等特点。
四、化学成分指标1.总酚含量总酚含量是评价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总酚含量通常在15%以上。
2.儿茶素含量儿茶素含量也是评价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儿茶素含量通常在10%以上。
3.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含量也是评价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氨基酸含量通常在3%以上。
4.挥发油含量挥发油含量也是评价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挥发油含量通常在0.5%以上。
五、微生物指标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评价白茶卫生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大肠菌群应该低于100个/g。
2.霉菌和酵母菌霉菌和酵母菌也是评价白茶卫生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霉菌和酵母菌应该低于100个/g。
六、重金属指标1.铅含量铅含量是评价白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白茶铅含量应该低于0.5mg/kg。
GH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行业标准GH/T 1091—2014ICS 67.140.10 X 55备案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发布代用茶Herbal Tea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教育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杭州忆江南茶业有限公司,杭州亨达茶业技术开发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昆、李晓军、张永华、金勇、吴永福、张亚丽、黄皓、沈月忠、王斌、谭蓉。
代用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代用茶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代用茶产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NY/T 761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令)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23号令)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科学评价茶叶品质的量化指标茶叶的常规理化检验包括:水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咖啡碱、总灰分、纤维素、蛋白质、色素、维生素等,这些指标表明着茶叶的质量。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指标。
水分:茶叶中的水分是茶叶要求的主要成分,与后期的贮藏密切相关。
当含水率小于5%时,水分子以单分子层存在,与茶成分分子结合,就好像表面蒙上一层水膜,将茶成分和空气中的氧隔绝,这样物质不容易被氧化,因此这种含有单分子层的茶叶就不易氧化变质,是较为稳定的;当含水率大于6%时,则会加速茶叶品质的变化,如普洱茶、晒青茶、黑茶的水分超过7%,后期茶叶品质仍在不断变化之中。
水浸出物:水浸出物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用沸水萃取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
茶叶水浸出物中主要含有多酚类、可溶性糖、水溶果胶、水溶维生素、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溶蛋白、无机盐等。
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茶叶品质的优劣。
一般情况下,大叶种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高于小叶种,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高于红茶。
游离氨基酸:目前发现的茶叶中的氨基酸有26种,除了20种蛋白质氨基酸存在于游离氨基酸中,另外还检出6种非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γ–氨基丁酸、豆叶氨酸、谷氨酰甲胺、天冬酰乙胺、β–丙氨酸)。
茶氨酸(L-Theanine)是茶树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氨基酸,在其他植物中十分罕见,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种、部位不同而不同。
茶氨酸在干茶中占总重量的1%-2%,占游离氨基酸含量的50%左右。
茶氨酸在化学构造上与脑内活性物质谷酰胺、谷氨酸相似,是茶叶中生津润甜的主要成份,其含量随发酵过程减少。
茶氨酸为白色针状体,易溶于水,具有甜味和鲜爽味,是茶叶的滋味组分。
在茶汤中,茶氨酸的浸出率可达80%,对绿茶滋味具有重要作用,与绿茶滋味等级的相关系数达0.787~0.876。
茶多酚:茶多酚含量占茶叶原料干物质的15%-30%,其含量因茶树品种、产地、季节、原料老嫩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茶叶标准企业理化指标3.2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理化指标定。
具体指标见表3。
表3 安全卫生指标3.4 净含量允差:净含量允差应符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
1 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应符合GB 14881的规定。
2 检验方法4.1感官要求:按NY/T 787规定执行。
4.2水分:按GB/T 8304规定执行。
4.3水浸出物:按GB/T 8305规定执行。
4.4粗纤维:按GB/T 8310规定执行。
4.5总灰分:按GB/T 8306规定执行。
4.6粉未和碎茶:按GB/T 8311规定执行。
4.7净含量允差:按JJF 1070规定执行。
4.8 砷、铅、铜、六六六、滴滴滴:按GB/T 5009.57规定执行。
4.9 乙酰甲铵磷:按GB/T 5009.103规定执行。
4.10 氯氰菊酯、氟氰戊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氰戊菊酯:按GB/T 5009.146规定执行。
4.11 杀螟硫磷:按GB/T 5009.20规定执行。
4.12 稀土总量:按GB/T 5009.94规定执行。
5 检验规则5.1 组批:以同一投料、同一班次包装、同一品种的产品为一批。
5.2 抽样:按GB/T 8302规定。
5.3 检验分类5.3.1 出厂检验每批产品出厂前均应进行出厂检验,出厂检验由企业质量检验部门执行,检验项目为:感官要求、水分、水浸出物、粉末、碎茶、净含量允差。
检验合格发放合格证,产品凭合格证入库或出厂。
5.4 判定规则5.4.1 检验结果都符合标准的要求时,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
5.4.2 检验结果卫生指标外有不合格项时,允许加倍抽样复检不合格项目,按复检结果对该批产品进行判定。
Q/HSWD黄山市汪满田茶场企业标准Q/HSWMD华夏茶2004-12-01发布2005-01-01实施黄山市汪满田茶场发布Q/HSWMD前言本标准按照国家茶叶卫生标准要求,参照国家有关茶叶产品标准和安徽省茶叶食品地方标准的要求,根据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各消费层次的要求和本公司加工的汪满田牌华夏茶礼品产品质量指定而成。
根据国家《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的规定,本标准作为本公司华夏茶产品加工、包装的依据。
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进行编制。
本标准由黄山市汪满田茶场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智利吕存才姜东风本标准于2004年12月首次发布。
Q/HSWMD华夏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华夏茶的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黄山市歙县汪满田茶场生产和组装的华夏茶,是本企业组织生产、销售和在流通中进行质量监督的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的协议的个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7718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9679茶茶叶卫生标准GB/14876 食品中甲氨磷和乙酰甲氨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GB/T191 包装储运图始标志GB/T5009 12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GB/T5009 13 食品中铜的测定方法GB/T5009 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GB/T5009 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GB/T8302茶取样GB/T8303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8304茶水分测定GB/T8305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06茶粗纤维测定GB/T8310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14456 绿茶GB/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SB/T10037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SB/T10157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B/T17332 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茶叶标准我国现行有关茶叶标准内容包括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包装、贮运标识、标准。
其中有国际标准,出口商品茶标准、国内商品茶标准。
国内商品茶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大类。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分。
(详见附录一)商品茶现行的国际标准有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两类。
例如ISO6079-90《固态速溶茶规格》、ISO1839-80《茶取样》。
国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并可按规定使用采标标志和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我国出口商品茶的有关标准为外贸行业标准。
例如由国家外贸部进出口商检局批准发布的ZBX50012-86《出口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WMB48(1)-81《茶叶品质规格》。
国内市场商品茶现行标准:第一类是国家标准。
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包括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包装标识标准。
卫生标准例如GB9679-88《茶叶卫生标准》(见附录三)、GB8321.1-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二)、(三)。
检验方法标准如GB8313-87《茶多酚测定》;包装标识标准即GB7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见附录二)。
国家推荐性标准如GB/T14456-93《绿茶》、GB/T10157-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第二类是行业标准。
现行的行业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例如SB/T10167-93《祁门红茶》。
第三类是地方标准。
例如浙标DB33/159-92《眉茶》、DB33/160-92《珠茶》、DB33/161-91《茉莉花茶》、DB33/162-92《西湖龙井茶》,闽标FDBT/NY32.18《乌龙茶成品茶》、FDBT/GH1549.19-88《茉莉花茶》,皖标D/GX06-87《黄山毛峰》,预标DB/41000×55001《河南毛尖》等。
第四类是企业标准。
国家规定企业生产的茶叶品种在没有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或者只有推荐性标准的情况下,企业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制订产品执行的企业标准。
Q/TYC绿茶2015-05-27发布2015-06-09实施山东省天园茶叶有限公司发布Q/TYC 0001S-2015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严格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Q/TY C 0001S-2012《绿茶》。
本标准与Q/TYC 0001S-201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分类、原料要求、生产工艺、理化指标、感官检验”;——删除了产品“泉城绿茶”及“附录A”中对应的感官指标;——增加了“泉城珍珠”产品,同时在“附录A”中增加了对应的感官指标;——将“产品包装材料”明确修改为“产品内包装材料采用塑料复合袋”。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天园茶叶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宗飚、李振刚。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限3年,到期复审。
生产单位:山东省天园茶叶有限公司。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和平路42号。
IQ/TYC 0001S-2015绿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茶的分类、技术要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主要工艺加工制成的绿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5009.12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 5009.94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元素的测定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06 植物性食品中二氯苯醚菊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10 植物性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 茶水分测定GB/T 8305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T 8310 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1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14456.1 绿茶第1部:基本要求GB/T 14456.2 绿茶大叶种绿茶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 14881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GH/T 1071 茶叶贮存通则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DBS41 010-2016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食品安全地点标准代用茶2016-12-30公布2017-3-1实施2010-××-××公布2010-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前言本标准为首次公布。
食品安全地点标准代用茶1 范畴本标准适用于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芽)、花(蕾)、果(实)、根、茎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
2 分类产品按原料不同,分为叶类代用茶、花类代用茶、果实类代用茶、根茎类代用茶和混合类代用茶。
2.1 叶类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芽)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如荷叶、桑叶、薄荷叶等。
2.2 花类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花(蕾)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如菊花、金银花、茉莉花等。
2.3 果实类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果(实)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如枸杞、柠檬片、苦瓜片等。
2.4 根茎类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根、茎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如甘草、葛根、牛蒡根等。
2.5 混合类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芽)、花(蕾)、果(实)、根、茎等原料中的两种(或多种)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
技术要求3.1 原辅料要求原辅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3.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3.3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3.4 污染物限量和真菌毒素限量3.4.1 真菌毒素限量应符合GB 2761的规定。
大山野茶(信阳毛尖)企业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山野茶的术语和定义、分级和实物标准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 茶水分测定GB/T 8305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T 8310 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1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 11767 茶树种苗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 144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 17924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GB/T 18795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JJF/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JJF/T 10157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
3 术语和定义GB/T 14487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大山野茶大山野茶的原料产地为信阳毛尖正宗主产区车云山、云雾山,产区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选用地方良种茶树的芽叶,经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具有“芽头肥壮、清香高长持久、滋味鲜爽回甘”的品质特征。
4 分级和实物标准样4.1 分级大山野茶以其鲜叶采摘期和质量分为:特级、一级。
白茶检测理化指标概述白茶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备受赞赏的中国传统茶叶,它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而闻名于世。
然而,为了确保白茶的质量和安全性,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
本文将探讨白茶检测的理化指标,包括其含水量、挥发性成分、咖啡碱含量、总酚含量等重要指标。
通过了解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茶的质量和风味特点。
含水量白茶中的含水量是一个重要的理化指标。
合理的含水量可以保持白茶的新鲜度和口感。
一般来说,白茶的含水量应控制在5%至8%之间,如果含水量过低会导致茶叶干燥、口感粗糙,如果含水量过高则容易滋生霉菌和细菌,从而影响茶叶的质量和风味。
挥发性成分白茶中的挥发性成分是决定其香气特点的重要因素。
这些成分主要来自于茶叶中的挥发性油和芳香物质。
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组成会影响白茶的香气特点,因此,检测挥发性成分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白茶的香气质量。
常见的挥发性成分包括茶醇、醛类化合物和酮类化合物等。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准确测定白茶中的挥发性成分。
咖啡碱含量咖啡碱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成分,也是白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咖啡碱在人体内可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白茶中的咖啡碱含量对于其品质和功效具有一定的影响。
高质量的白茶应该拥有适度的咖啡碱含量,既能保持茶叶的鲜爽口感,又能充分发挥其提神作用。
因此,检测白茶中的咖啡碱含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其品质和功效。
总酚含量白茶中的总酚含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白茶中的抗氧化活性和保健功效。
总酚是茶叶中的一类重要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高质量的白茶通常具有较高的总酚含量,这意味着其具有更好的保健功效。
通过检测白茶中的总酚含量,我们可以评估白茶的保健价值。
检测方法针对以上提到的指标,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检测方法:1.含水量检测:一般采用干燥法或烘干法来测定白茶中的含水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通过测量茶叶质量变化来计算含水量。
2.挥发性成分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准确测定白茶中的挥发性成分。
我国茶叶产品国家标准理化指标分析
郭桂义;王广铭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加工》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对我国38个茶叶产品国家标准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进一步制订和修订茶叶产品标准提供参考.38个茶叶产品国家标准均对茶叶产品的理化指标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共涉及水分、总灰分、水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的碱度、水浸出物、粗纤维、粉末、碎茶、碎末茶、茶多酚、氨基酸、含花量、非茶类夹杂物、荼梗含量、长于30 mm茶梗含量、冠突散囊菌等17项理化指标.38个茶叶产品国家标准均规定了水分和总灰分指标,而冠突散囊菌数只有茯砖茶作了规定,每个茶叶产品国家标准理化指标选择项目数量不一,最多规定了8项理化指标,最少的仅有3项理化指标.
【总页数】8页(P45-52)
【作者】郭桂义;王广铭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茶学系,信阳毛尖茶产业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茶叶加工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信阳464000;安徽省大别山区农林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合肥23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72.4;G307
【相关文献】
1.地理标志产品"宜宾酒"原酒中主要理化品质指标分析 [J], 刘千;李华;杨敏敏;杨志杰;陈黎
2.茶叶理化成分检验国家标准概述 [J], 陆小磊;周卫龙
3.我国茶叶流通效率的测度指标分析 [J], 李秀娟
4.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与其它茶类国家标准中理化指标比较研究 [J], 梁斯雅;黄丽
5.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体系及其在我国茶叶生产上的实践 [J], 杜维春;苗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茶叶标准企业理化指标
3.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定。
具体指标见表3。
表3 安全卫生指标
3.4 净含量允差:净含量允差应符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
1 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应符合GB 14881的规定。
2 检验方法
4.1感官要求:按NY/T 787规定执行。
4.2水分:按GB/T 8304规定执行。
4.3水浸出物:按GB/T 8305规定执行。
4.4粗纤维:按GB/T 8310规定执行。
4.5总灰分:按GB/T 8306规定执行。
4.6粉未和碎茶:按GB/T 8311规定执行。
4.7净含量允差:按JJF 1070规定执行。
4.8 砷、铅、铜、六六六、滴滴滴:按GB/T 5009.57规定执行。
4.9 乙酰甲铵磷:按GB/T 5009.103规定执行。
4.10 氯氰菊酯、氟氰戊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氰戊菊酯:按GB/T 5009.146规定执行。
4.11 杀螟硫磷:按GB/T 5009.20规定执行。
4.12 稀土总量:按GB/T 5009.94规定执行。
5 检验规则
5.1 组批:以同一投料、同一班次包装、同一品种的产品为一批。
5.2 抽样:按GB/T 8302规定。
5.3 检验分类
5.3.1 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出厂前均应进行出厂检验,出厂检验由企业质量检验部门执行,检验项目为:感官要求、水分、水浸出物、粉末、碎茶、净含量允差。
检验合格发放合格证,产品凭合格证入库或出厂。
5.4 判定规则
5.4.1 检验结果都符合标准的要求时,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
5.4.2 检验结果卫生指标外有不合格项时,允许加倍抽样复检不合格项目,按复检结果对该批产品进行判定。
5.4.3 检验结果中卫生指标不合格时,不得复检,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
6.1 标志:标签内容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并标明相应的等级。
6.2 包装:包装要牢固、防潮、整洁、美观、无异味,包装规格应符合SB/T 10035要求,包装材料应符合GB 11680要求。
并标明注意防潮等图示、文字标志。
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
6.3 运输:运输车辆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不得与有毒、易污染、有异味、潮湿的物品混装、混运。
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日晒、雨淋、受潮,装卸时应防止碰撞、轻搬、轻放。
6.4 贮存:产品应存放在通风、清洁、阴凉、干燥的仓库中,不得露天堆放。
不得与有毒、易污染、有异味、潮湿的物品同仓贮存。
6.5 保质期:在符合贮存的条件下保质期限为24个月。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