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变腰痛的MR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6.96 MB
- 文档页数:53
腰椎退行性病变一概述腰椎退行性病变是指腰椎自然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
腰椎是人体躯干活动的枢纽,而所有的身体活动都无一不在增加腰椎的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度的活动和超负荷的承载,使腰椎加快出现老化。
严重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可以引起腰腿痛甚至神经损害,影响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病因1.腰椎间盘纤维环的退变椎间盘组织承受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劳损较其他组织为重。
腰椎间盘经有少量血液供应,营养极为有限,从而极易退变。
研究证明,接近20岁的椎间盘已经有退变,20~30岁间有的已经明显退变,纤维环出现了裂痕。
而30岁以上的椎间盘均有退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纤维环出现网状变性和玻璃样变,失去原来的层次和韧性,产生不同裂痕,继而完全破裂。
2.椎间盘髓核的退变椎间盘髓核是富含水分、有小分子弹性粘糖蛋白的组织,内含软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幼年是含水量可达80%以上,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时可达70%,椎间盘含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内在压力水平和弹性状态。
髓核的退变多在骨关节和纤维环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在腰椎负荷量加大的时候,椎间隙压力增高而椎间盘变性加速,纤维环的裂隙加深,变性的髓核沿着裂隙而突向边缘,这形成了腰椎间盘突出。
3.软骨终板的退变椎间盘的软骨终板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变薄、钙化和不完整,并产生囊性变和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松弛,伴随髓核水分减少,软骨终板不能再生修复。
软骨终板的退变会使椎间盘体液交换的半透明膜作用减少,加速腰椎间盘退变。
4.腰椎椎体的退行性变腰椎表面受损后,骨膜上下血肿形成,纤维母细胞开始活跃,并逐渐长如血肿中,以肉芽组织取代血肿。
随着血肿的机化和钙化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出于椎体的骨赘(骨刺)。
骨赘的形成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能起到稳定椎节、避免异常活动和增加负重平面的作用。
但是骨赘椎管内和椎弓根发展就会对脊神经和硬膜囊的压迫产生不同的神经根压迫症状。
5.腰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椎间盘和小关节构成椎体间的一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以稳定椎体间的关系。
[腰椎影像]“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病”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病定义●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病是指由于椎间盘退变所引起的复杂的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的椎-盘复合体形态和功能的变化症状和体征●常为正常衰老退变的一种表现●通常无症状●轻微创伤后可表现为腰疼或神经根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可以正常,或者出现感觉、运动和(或)反射异常●腰椎活动范围可能降低●腰屈曲、伸展、旋转或侧弯可使症状加剧流行病学●发病高峰在40~60岁之间●可于创伤早期发生●发病率:男性=女性●几乎60岁以上的患者都会发生●有遗传倾向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并不是常规的评测背痛机制的手段●MRI是评测椎间盘的主要手段●椎间盘造影术可以鉴别盘源性疼痛●CT可以在有检查禁忌时替代MRI●X线只能显示椎间盘空间缩小影像学表现●在T2加权MR影像上髓核呈低强度信号●椎间盘高度降低●盘内气体呈非常低强度信号区,但最好用CT观察●继发性椎体终板Motic退变分级:■Ⅰ型:骨髓水肿■Ⅱ型:骨髓脂肪变性■Ⅲ型:骨硬化■常呈混合型终板退变●T2加权MR影像信号强度增加和椎-盘侵蚀也许是因为椎间盘感染●常与增生性关节退变相关其他检查●当出现神经根病变时建议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诱发性椎间盘造影可作为一个有效的诊断工具,明确疼痛的责任间盘鉴別诊断●椎间盘炎●莱特综合征(Reiter syndrome)●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局部冷、热疗,单纯止痛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症状●物理治疗,包括柔和的牵伸、关节活动训练、深部热疗和力量训练,对部分患者有益●保守治疗无效或疼痛限制日常生活活动时可行硬膜外阻滞可以缓解症状●整骨疗法或脊柱按摩可以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出现持续性痛或进展性神经系统症状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图1矢状位CT扫描显示数个椎间盘狭窄,L2~L3和L3~L4因椎间盘退变而出现盘内气体;L4~L5轻度椎体滑脱图2矢状位T1加权MR影像显示L3~L4和L4~L5椎间盘狭窄(A),相应椎间盘T2加权MR影像呈低强度信号(B)。
15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1月 第2卷第2期31(2):155-158.[2]汤文瑞,张焱,程敬亮,等.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鉴别鼻窦良恶性肿块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9).[3]黄红艳,黄文虎,舒锦尔,等.MRI高清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对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12):850-854.[4]吴莉莉,陈基明,丁俊.磁共振成像在良、恶性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4(6):588-590.[5]袁冬存,梁志莹,黄穗乔.成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的不同MRI表现及其鉴别[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6,25(6):487-492.[6]王永哲,杨本涛,鲜军舫,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鼻腔、鼻窦实性肿块的适宜b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30(10):1481-1485.[7]肖玲,陈璐,王媛媛,等.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6):986-989.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和工作习惯的改变,腰背部疼痛的人群普遍存在。
人们以椎间盘突出、膨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及Schmorl结节来就诊、治疗,此时,病变已进入中晚期,而忽略了造成这些病的早期原因是腰椎间盘的退变。
椎间盘退变系指椎间盘的生物化学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椎间盘生物力学功能下降。
现搜集2016年2月—2017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腰部不适患者90例的腰椎MR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2 资料和方法2.1 一般资料现搜集2016年2月—2017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腰部不适患者的MR检查资料。
研究组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15~65岁,平均40岁。
2.2 检查方法使用Philips公司Achieva双梯度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仪,腰椎相控线圈。
下腰痛中腰椎终板退变的MRI改变与症状分析
赵忠民;孙永庆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09(011)024
【摘要】@@ 下腰痛(LBP)是指后背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放射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原因是机体的老化退变.下腰痛可以源自椎体、韧带、筋膜、肌肉、椎小关节或椎间盘,这些部位的任何退行性改变都会改变正常的生物力学,并使邻近的其他关节发生类似的变化.因此,病人常常表现为多发的关节退变.
【总页数】1页(P32)
【作者】赵忠民;孙永庆
【作者单位】132011,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市;132208,永吉县第二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的定量MRI研究 [J], 龚静山;梅东东;朱进;周阳泱
2.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退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的影像学研究 [J], 蒋兆贯;顾光官;夏鹏;王国祥;孟祥鸿;沈娟
3.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J], 贺宪;黄东生;孔畅;直彦亮;刘奕;曾巧;张新亮
4.下腰痛中腰椎终板退变的MRI改变与症状分析 [J], 赵忠民;孙永庆
5.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与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关系 [J], 黄力鹏;陈淑超;胡文超;陈芒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致下腰痛的MRI和椎间盘造影的影像学比较陈建宇;梁碧玲;李赛玲;刘庆余;赵继泉【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3(007)017【摘要】目的通过腰椎间盘造影和 MRI影像学比较研究,评价腰椎间盘造影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32例患者 66个椎间盘进行腰间盘造影及 MRI 检查.利用 MRI与椎间盘造影的所见之异同将各期病变进行比较,了解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的髓核、纤维环以及引起诱发性疼痛的情况.结果 (1)MRI检查表现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形态正常、高度及信号降低 (尤其在 T2WI图像上)者,与椎间盘髓核造影检查时表现为髓核及纤维环退变为 2、 3期病变有明显的相关性.(2)椎间盘造影显示 2~ 3期与 0期表现,两组间引起诱发性疼痛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χ2=23.55, P< 0.05.(3)MRI显示椎间盘膨出、突出两组间引起诱发性疼痛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椎间盘造影能够显示椎间盘纤维环放射性撕裂、内环或外环破裂以及髓核碎裂等病理改变,可作为除 MRI外的一个较好的补充检查方法,同时椎间盘造影时所引起的诱发性疼痛和临床下腰痛有较高相关性,因而对判断引起疼痛的椎间盘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总页数】2页(P2452-2453)【作者】陈建宇;梁碧玲;李赛玲;刘庆余;赵继泉【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盘源性下腰痛患者MRI表现与CT椎间盘造影的相关性 [J], 刘碧峰;褚小刚;盛励2.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学比较 [J], 欧阳林;徐玉琴;郏潜新;林焕斌;周水添;陈妙虹3.腰椎间盘病变致下腰痛的MRI诊断 [J], 陈阵4.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学比较 [J], 张春;刘红梅5.盘源性下腰痛患者CT腰椎间盘造影与MRI相关性研究 [J], 刘淼;陈兴灿;潘永青;费军;张忠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24・腰椎退行性变的MR成像进展侯昌龙综述庄文权杨建勇审校・综述・【摘要】腰椎退行性变的病理改变与Mm成像密切相关,MRI对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尤其早期诊断优势明显,准确与早期诊断对治疗手段的选择意义重大。
现就当前关于腰椎问盘退行性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磁共振成像;病理学【doi:lo.3969/j.issn.1005-8001.2009.06.022】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导致患者腰椎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椎间盘退行性变包括其形态结构的破坏和细胞介导炎症反应致椎间盘成分的病理改变。
磁共振成像可以为腰椎退行性变提供准确的形态学信息并为选择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尤其是早期诊断对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一、腰椎退行性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准确描述有助于对其病因的理解。
Milettelll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病理形态学改变概括为:椎间盘实质内或表面的脱水、纤维变性:椎间隙的狭窄;纤维环的弥漫性的膨出、广泛的纤维环裂纹和撕裂、纤维环粘液样变性;终板的损伤、硬化和椎体关节突骨赘的形成。
随着退行性变和老化的发生。
Ⅱ型胶原在纤维环中明显增加,髓核和纤维环两者水分丢失使椎间盘总的水分丢失约70%,因而椎间盘的流体力学性能逐渐丧失。
蛋白聚糖也是椎间盘重要成分,其大部分化学结构在退行性变中发生变化导致髓核的水合能力下降。
而椎间盘内的硫酸角蛋白对硫酸软骨素的比例增加,以及两者同胶原的结合的松弛,都会引起椎间盘抗牵拉强度的减小。
纤维环退行性变包括纤维环从其椎体附着部位撕脱、放射状的纤维的断裂。
或者同心圆状纤维之间的裂隙样损伤:但外伤造成的纤维撕裂不在上述的病变范围内。
退行性变椎间盘进行性的纤维化和结构杂乱.最终表现为纤维软骨、髓核和纤维环间难以辨别的结构特征。
在T2加权像上,退行性变椎间盘的中央信号强度明显减低。
在各年龄段的尸体脊柱的研究中发现,椎间盘T2信号的强度与盘内的蛋白聚糖浓度及分布区域更相关、而不是与水含量相关,即可能是蛋白聚糖的活性状态决定椎间盘信号的强度高低嘲。
MRI成像在评价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应用在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早期精确的评估至关重要。
普通的放射照片仅提供了退变中晚期有限的退变征象。
脊髓造影通过显示硬膜囊及神经根管的轮廓从而间接反应椎间盘的变化。
椎间盘造影虽可早期精确的显示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因其作为一种损伤性的技术手段,不利于进行较大范围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及反复实验研究。
CT通过横断面扫描可清晰显示出椎间盘、神经根和硬膜囊的界限,但不能直接进行多种平面成像,不易区分纤维化的疤痕组织和椎间盘组织,同普通X线一样具有辐射损伤等缺点,用于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
与CT等其它检查手段相比,MRI弥补了CT 和脊髓造影的不足,具有下列独特的优点:①MRI反映组织的多个参数,可获得较CT更多的成像信息;②椎间盘各个部分包括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在MRI上清晰可辩;③MRI可直接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斜位等多平面成像;④无辐射损伤便于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表面线圈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MRI已是研究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最简单最精确的检查手段。
1 椎间盘MRI检查中脉冲序列的选择及成像基础为更好的区分病变和正常的椎间盘组织,在MRI检查中必须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自旋回波(SE)成像最常用于临床检查和动物实验研究。
在SE序列上组织的信号强度取决于3项组织参数和2项仪器参数,前者包括氢离子浓度,T1和T2弛豫时间,后者为脉冲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
一般临床成像的范围TR为300~3000 ms,TE为30~120 ms,短的TR、TE脉冲序列为T1加权,而长TR、TE为T2加权,以上五种变数的交互作用,对每种组织产生特定的信号强度。
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伴随着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分解,以及由于自由水(bulk phase)或结合水(hydration layer)进行性丢失,纤维环和髓核因而逐渐干瘪或皱缩(desiccation)。
椎间盘突出与脊椎退行性改变的影像诊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影像科唐光健概述Introduction椎间盘退变开始于20岁,36% 20到40岁的人群MR可见有椎间盘的退变。
其病理改变包括髓核脱水、胶元纤维á, 弹性â,高度â,冲击吸收能力â;纤维环承重á, 膨出进入椎管; 纤维环变脆, 裂纹, 与髓核分界不清, 髓核碎片侵入纤维环.导致纤维环撕裂, 髓核物质移向椎管或椎间孔。
椎间盘突出时突出部分包括髓核, 纤维环, 部分软骨终板组织。
根据成份,又将突出分为:软突-退变的间盘物质通过撕裂的纤维环硬突-软突部分或全部吸收转化成为附着于椎体的纤维性结节, 可钙化椎间盘突出Protrusion?影像检查方法:平片, 体层¾筛选价值, 除外其他椎管狭窄原因。
阳性表现包括椎间隙窄(退变可无突出), 真空间盘,骨赘;椎间隙后部增宽的表现有特异性, 但不常见。
椎管造影¾微创性, 观察全面,可显示神经根病变, 硬膜囊梗阻, 静脉丛曲张CT与CTM ¾优于造影MRI ¾可显示后纵韧带, 脊髓病变。
T1WI, T2WI, 梯度回波, 心电门控技术椎间盘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优点缺点脊髓造影显示硬膜囊, 脊髓, 神经根全貌显示间盘突出与神经根病变好可动态观察(屈, 伸位) 侵害性,潜在造影剂副反应不能显示硬膜外间隙与神节, 梗阻以上不能显示CT 无创, 不需造影剂, 显示突出的位置, 大小, 移行好, 骨软组织对比好, 可观察相邻病变, 可测量, MPR观察不能动态观察, 硬膜囊内容显示差, 硬化伪影干扰(肩)CTM 造影剂量少, 显示硬膜囊内容好梗阻硬膜囊敏感度高腰穿, 须临床或造影病变定位, 硬化伪影MRI 无创, 无放射, 多切面观察, 不需造影剂, 对比好, 直接观察脊髓内改变与间盘退变空间分辨率仍低于CT, 骨赘与马尾神经显示不如CTM磁场禁忌正常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of Normal Disks平片:顺列, 正常生理曲度, 椎间隙自上至下逐渐增宽(L5-S1除外),CT:间盘密度均匀, CT值70±30HU, 不能分辨髓核与纤维环, 外缘不超过相临椎体外缘2-3mm;硬膜外脂肪对比好, 硬膜外静脉丛与根袖静脉丛(颈)增强好MRI:矢状切面, 质子密度WI, T2WI, <T1WI +Gd>间盘-后纵韧带` 硬膜囊神经根-CSF 对比好正常间盘长T2(髓核与内纤维环含水), 中央低信号强度线(纤维组织, 30岁以后常见) 轴位T1WI-脂肪高信号腰间盘突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Herniation30~45岁常见, >55岁脱出罕见. 儿童突出多大, 少见主要症状包括坐骨神经痛, 坐/站时减轻, 仰卧加重. 直腿抬高(+),可有诱因按病理改变可分为(影像依外形判断):膨出-椎间盘径线增大, 髓核保持原位突出-椎间盘限局性膨隆, 纤维环保持完整, 髓核移位脱出-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间盘(髓核)物质疝出按突出位置又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椎间孔型、外侧型与前突腰间盘膨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Bulging平片-常阴性, 可有椎间隙变窄(间盘变性)脊髓造影-椎间隙水平硬膜囊前缘压迹, 可引起硬膜囊狭窄à梗阻CT/CTM-椎间盘增宽, 后缘平滑, 弥漫性膨隆, 对称硬膜囊前缘变平硬膜外脂肪消失严重时可有椎管狭窄, 可累及椎间孔下部MRI-椎间盘高度â,T2信号减低(脱水, 胶元纤维替代纤维软骨)相邻椎体改变-椎体终板裂隙, 肉芽组织增生(长T1, 长T2)骨髓退变性脂肪化(短T1, 略长T2)终板骨硬化(T1 T2均无信号)腰间盘突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Protrusion平片-椎间隙变窄, 可有后部增宽.髓核压迹(青年, 少见)脊髓造影-椎间隙水平硬膜囊前缘压迹, 可引起硬膜囊狭窄à梗阻, 根袖不充盈, 神经根增粗CT/CTM-间盘后缘局灶性, 弧形规则突出, 与间盘等密度-部位, 大小;硬膜囊受压/移位, 硬膜外脂肪消失神经根袖受压, 显示不清, CTM不充盈MRI-轴位与CT/CTM同, 突出部分信号不一(T2低于CSF, 高于椎间盘)矢状断面显示突出与后纵韧带, 硬膜与硬膜外间隙的关系腰间盘突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Protrusion中央型突出相对少见, 约占5% ~ 12%,与后纵韧带较强相关临床症状依突出大小而不同,主要有-下腰痛伴间断感觉过敏, 单侧/双侧, 持续/间断交替性根痛- 轻度运动障碍影像表现:CT/CTM-椎间盘后缘中部弧形突出, 与椎间盘等密度, 硬膜囊前脂肪消失MRI-无更多发现旁中央型与椎间孔型突出多见; 约12%为椎间孔型. 发生于L3-4 ` L4-5的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占: 85%男:女约为2~3:1 老年多见, 平均发病年龄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