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演变与《金融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金融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64.32 KB
- 文档页数:2
金融体系:比较与演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瞿强1. 问题的提出: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内部的金融工具、中介和市场,也包括外部与企业部门的联系和政府的监管。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均经历着急剧的变革,因而比较不同的金融体系、研究其变化规律与趋势,对于政策部门和学术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果试图对金融体系的演变进行统一的分析研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金融体系?有没有统一的金融体系?世界各国存在着多种金融体制,典型的有欧洲大陆以及日本的以银行为主的体制,和美国、英国以资本市场为主的体制。
这一现象引起了大量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金融制度?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人为政策与监管的产物?金融体系与经济表现是否有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体制是否存在趋同的现象?向什么方向趋同?推动金融体系变化的基础力量是什么?金融产业由于其特殊性1,因此各国均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其发展格局较多地具有人为因素2;因此,理论研究尤其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金融体制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靠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正在朝美国模式发展。
对于这种正在摸索、转型的金融体制来说,比较不同的金融体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同一个金融体制内部,市场与金融中介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金融体系发展与变化趋。
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正处在形成初期,与具体的金融技术层面的风险相比,金融体制设计偏差所造成的风险更为重要,通常,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对各国金融体制的现状与历史有透彻的了解,本文不揣冒昧,进行初步尝试。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概述金融体系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功能主义金融观点,构建一个分析比较不同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在分析不同金融体系起源的基础上,从技术革命、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等方面考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金融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张雯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12期摘要:金融发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脉络——从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到金融功能论,再到法与经济学等前沿理论,介绍了金融发展理论演进历程和最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金融压制;金融深化一、早期金融发展理论早期的金融学说主要是围绕着货币的职能和作用来展开理论分析的。
亚当?斯密强调金融媒介作用,充分肯定了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巴杰特(Walter Bagehot,1873) 认为金融发展会驱动产业升级。
他认为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够把资金从低效率的投资导向高效率的投资,从而增强投资的整体效率。
熊彼特(Schumpeter,1912)提出“创新理论”。
他认为这种创新主要是基于企业家职能,并且他从经济循环流转的角度把银行信贷看作是企业家创新的首要条件,而银行信用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帕特里克(Patrick,1966)特别强调了金融发展能够产生供给引导的效应。
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变得日益复杂,此时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
希克斯(Hicks ,1969)从金融在提供流动性、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等不同视角来理解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通过考察经济发展历史,指出金融发展是工业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国外金融发展理论(一)金融结构论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概念,讨论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模式,并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
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结构是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
为准确衡量金融结构,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即全部金融资产价值Fr与全部实物资产Wr(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金融相关比率的变动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一、金融体系的发展(一)金融体系概述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
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
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
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
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金融学科的发展及本科教学改革[摘要]随着金融实践和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学科发展为两大模块: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
作为一个学科和专业正越来越实证化、微观化、融合化,微观金融日益成为主流。
我国本科金融专业教学应适应金融实践和金融理论的发展,在教育目标、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改革和突破。
[关键词]金融学科发展教学改革一、金融学科的发展历程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形成应不早于19世纪。
目前来看,不断发展的金融学科,形成了两大块: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
(一)宏观金融的发展历程19世纪西方相继开设“货币学”和“银行学”,货币学研究货币,银行学研究经营货币的中介,它们之间的联系自然无法分割。
把两门课并在一起讲授,并定名为“货币银行学”,最早约在19、20世纪之交的这几年之间。
合并的痕迹十分明显,多是第一编或上篇论货币,第二编或下篇论银行。
需要指出的是,当货币学和银行学并为货币银行学之后,货币学依然独立发展,现在标准名称是货币经济学。
二者的有机结合,始于上世纪20、30年代。
此时在发达国家金属货币已全然退出流通,而经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货币,几乎全是银行所创造。
这时,货币问题的研究更着重从货币角度,研究整个社会经济的宏观均衡问题;银行学开始联系货币问题,进行理论性的探讨。
因此在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干预政策确立的同时,宏观分析也进入货币银行学并与有关货币制度、银行制度的论证相结合,发展了宏观金融分析,并居于学科的主导地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货币银行学的框架。
(二)微观金融的发展历程伴随着股份公司,同时也相应地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
尤其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大跨步地发展:公司经营大型化、国际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极其迅速的扩张。
这时的理财、投资要求精确的评估和计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上世纪50年代,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面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定理;有效市场假说;期权定价模型等。
这些构成了微观金融的理论基础。
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前言金融学在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之下,成为经济学众多学科中最出名的学科。
在xx年之前,金融学者以及金融行业从业者们都非常满意金融理论在金融行业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理论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这场冲击了全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巨变,使金融研究者不得不对金融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重新对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仔细的探索研究。
二、早期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根据不同的标准来看,早期金融理论在演变和研究中心的变化上有不同的理解个概括。
在金融实现市场化之前金融学研究的演变中心为:从关注商品价格波动过渡到对资金价格的研究。
在对商品价格进行关注的时候,金融学将货币的职能以及货币的数量作为研究的重点,在对比商品数量和货币数量的过程中总结出物价变动的规律。
早期金融学以对资金价格的关注中,开始进行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分析,最终总结出中央银行的政策分析框架,即通过对货币的调控进行宏观调控。
早期金融学的真正形成是从研究货币、信用、银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三者的关系对物价、利率和经济运行产生的重大影响开始。
早期货币主要的存在形式为金属铸币,但是货币和信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状态。
之后随着银行券使用的广泛和普遍,造成货币与信用之间的关系紧张化。
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不兑换银行券流通制度的确立,使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成为一样的过程,因此而出现了金融学这一新范畴。
早期金融学的研究核心是以银行体系作为基础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而存款货币的双层次性是早期金融学的主要体现。
在早期金融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商品价格决定及其波动是人们首先关注的影响因素。
在对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进行考虑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比较对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
金融学发展与演变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资金融通、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运作规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且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
从古代简单的借贷行为到现代复杂的金融体系,金融学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在古代社会,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学理论,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原始的金融活动。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向富有的地主借粮或借钱,以渡过难关,并在收获后归还本息。
这种简单的借贷关系可以看作是金融活动的雏形。
随着商业活动的逐渐繁荣,特别是在中世纪的欧洲,贸易的发展促使了货币兑换和信用工具的出现。
商人们为了方便交易和降低风险,开始使用汇票等信用凭证进行支付和结算。
这一时期的金融活动主要围绕着贸易和商业展开,金融机构也开始萌芽,如早期的银行。
进入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金融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生产和企业的扩张,对资金的需求大幅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现代银行体系逐渐形成,它们不仅提供储蓄和贷款服务,还开始参与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活动。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金融学开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学家们开始对金融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分析。
例如,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对货币、利率、资本等金融要素进行了探讨,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中叶以后,金融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得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一方面,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相互关联,形成了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体系。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如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等)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交易的方式和手段。
在理论方面,现代金融学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模型。
例如,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为投资者如何优化投资组合、降低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夏普等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莫迪利亚尼和米勒的 MM 定理,探讨了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金融理论发展回顾与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加速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金融理论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金融理论是研究金融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等方面的理论,它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金融理论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通过对金融理论发展的回顾和思考,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一、金融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金融理论始于财务学、货币理论、证券投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在1920年代初期,以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开始对货币与信用的本质、货币发行机构、金融政策等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现代货币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尤金·法玛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期权定价理论;在70年代,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掀起了货币主义的热潮,强调政策不应该影响货币增长速度,而是应该保持一定的增长量;在80年代,以尤金·法玛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强调投资组合在达到风险最小和收益最大之间要求合理的权衡。
二、金融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1. 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自1970年代中期起,由于国际市场化程度的加强,新的金融工具被广泛采用。
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如期权、期货和互换,不断出现,以满足金融市场对风险管理的需求。
这些金融创新的涌现,推动了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构成了现在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
2. 理论的微观化特征过去的金融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总体经济问题的宏观层面,例如,金融机构行为、货币和信用创造、投资和财务决策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和细分,更多的金融理论研究已经被转移至公司金融、金融中介机构、股票和债券等领域,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问题。
这种特征的发展反映了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3.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的金融市场是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意味着更多的跨国公司和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并且这些机构可以利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为自身的资产和业务寻找更为合适和优质的投资及融资渠道。
金融学理论的演化与应用引言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金融经济活动的学科,通过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为金融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金融学理论的演化与应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涵盖了从传统的金融经济学到现代金融学的发展,也包括了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运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探讨金融学理论的演化,并介绍一些重要的金融学理论及其实际应用。
一、金融学理论的演化1.1 传统金融经济学传统金融经济学是金融学的起源,它主要研究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金融工具的使用。
传统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对利润率、利率、投资等因素的分析,探讨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
1.2 现代金融学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现代金融学开始崛起。
这一阶段的重要突破是把金融活动看作是资产定价的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金融问题。
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和马尔奎茨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现代金融学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应用,使得投资者可以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来降低风险并实现收益最大化。
1.3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开始兴起。
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学的一种补充和修正,它考虑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金融学以理性和市场效率为基础的假设,行为金融学更注重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
行为金融学揭示了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市场的非理性反应,对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金融工具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金融学理论的应用2.1 金融市场的运作金融市场是金融学理论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的市场参与者行为模式和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通过对供求关系、价格发现、市场流动性、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并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决策和风险管理的依据。
2.2 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创新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创新是金融学理论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理论与实践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过程中,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理论家和实践者,而且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金融理论与实践的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的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因此我国在金融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也属于基础性和初级性。
当时,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信贷计划进行调节,这种计划性的货币政策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调控效果,但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如通货膨胀,资源浪费等。
与此同时,国内的金融市场也比较单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还处于发展初期。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环境开始发生改变,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而且银行业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金融理论中出现了一大批学者,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如“中国财政金融改革中的重点问题”、“中国货币供给结构和金融政策设计”、“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瓶颈与对策”等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并且也对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90年代,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金融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建立银行之间的竞争机制,建立法人银行等,这些都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国内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更加明显,这又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到了21世纪,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在这个阶段,国内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各类金融机构也不断涌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也日益扩大。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对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金融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渐向全球化、风险管理、金融监管等方向转移。
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Financial Theory 作者: 吴晓求;许荣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页码: 33-4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功能;早期金融学;现代金融理论;新金融经济学
摘要:金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脱胎于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早期金融学、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上的现代金融学和当前正在探索中的以新制度金融和行为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经济学三个
阶段。
从转移和配置风险这一金融功能视角出发展开分析,有助于把握金融理论演变的基本逻辑。
可以预见,金融学的未来将在现代金融理论、新制度金融学以及行为金融学的互补中不断
完善。
在实践中,树立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金融功能观及确立资本市场的战略定位是决定中国未
来金融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关键。
经济评论 2005年第3期ECONOMIC REVIEW No.3 2005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白钦先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发展理论与发展金融学的探索与研究历程,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两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并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金融发展观,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是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与论证了建立发展金融学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结构 金融功能演进 金融发展理论 发展金融学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十分关注并持续不断地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的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大体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的研究与探索历程。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别从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融资方式结构这一特殊金融结构的演进和金融总体效应(功能)这样两个方面同时展开;90年代进而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般理论、金融功能的特征及从金融功能观视角研究金融问题的特殊优越性进一步深入研究;21世纪初,特别加大了对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及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合在发展金融学这一整体框架之内。
这一历程并不是事先策划预设的结果,而是事后对这一历程进行回顾与追寻的自然纪录与总结。
这中间伴随着不断的观察、思考与审视,困惑、质疑、修正、补充与发展。
一、对融资方式结构及金融总体效应(功能)问题的研究 我对于金融结构理论和金融功能问题的研究,包括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这一融资方式结构及金融总体效应这样两个研究视角,都是伴随“比较银行学”项目的研究及其最终成果《比较银行学》专著的撰写,并作为该学科研究对象———金融体制九大构成要素(与本题相关的要素是组织形式、框架结构、发展战略、总体效应四大要素)而展开研究的,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金融发展理论的变迁与创新陈晓枫,叶李伟(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作为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经济学解释,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经历了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内生理论等不同发展阶段。
这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新形势下,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致力于寻求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突破,其中由白钦先教授提出的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金融功能演进为视角、金融效率的提升为战略目标的新的全面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关键词:金融结构;金融深化;金融约束;金融内生;金融资源;金融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7)03-0052-06 收稿日期:2006-07-09 作者简介:陈晓枫(1975— ),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叶李伟(1976— ),女,福建建瓯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经历了由浅及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梳理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脉络,深入分析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准确把握其最新发展,不断完善由我国学者初步构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金融发展理论的产生———金融结构理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这些国家的政府以迅速发展经济、追赶发达国家为目标,在金融领域实施干预和控制。
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徐桂华;杨定华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外部性的概念在经济学中虽然出现较晚,却十分重要,并且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政府干预的重要理论依据.以科斯、张五常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从产权理论、合约理论的角度重新考察了外部性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这一理论发展过程作了一个简略综述,梳理其理论脉络,并作出一个简短的评价.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徐桂华;杨定华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复旦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347
【相关文献】
1.外部性理论与环境管制工具的演变与发展 [J], 张学刚;
2.金融理论演变与《金融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金融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为例 [J], 任源钢;杜家廷
3.环境管制政策工具的演变与发展——基于外部性理论的视角 [J], 张学刚;王玉婧
4.外部性、交易成本与环境管制--环境管制政策工具的演变与发展 [J], 赵红
5.外部性、交易成本与环境管制——环境管制政策工具的演变与发展 [J], 赵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