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气象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15 MB
- 文档页数:373
一、名词解释天气:指一定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天气表示大气运动的瞬时状态。
气候:指某一区域天气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及极值。
气候表示长时间的统计平均结果。
露点温度: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其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量称气压梯度。
在水平方向上称水平气压梯度,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即-ΔP/Δn。
其物理意义表示了由于空间水平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作用在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作用在运动物体上产生使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力,称地转偏向力,又称可科利奥里力(Coriolis force)或科氏力。
地转风;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等压面)作无磨擦的直线运动,称地转风。
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作水平、无摩擦、等速作曲线运动。
在自由大气中,空气的水平圆周运动称为梯度风(Gradient Wind)。
梯度风可以看成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者平衡时的水平运动。
大气稳定度:某一气块受到垂直方向的扰动后,大气层结(周围大气),使其具有返回或远离其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称大气稳定度,又称大气层结稳定度。
海陆风:在海岸附近,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的日变化引起的。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海风;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陆风。
海风≻陆风,主要出现在中低纬度,气温日较差较大,多在夏季晴朗天气条件下。
辐射雾:由下垫面辐射冷却,使低层气温降到露点或以下时所形成的雾。
•多见于陆地上,又称陆地雾。
平流雾: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导致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所形成的雾。
此雾多形成于冷暖海流交汇处的冷水面一侧。
气团在广大空间里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相对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称气团。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讲义第一章大气概况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一、干洁空气(Dry Air)1、主要成分:氮气(N2)、氧气(O2),二者占空气总容积的99%2、次要成分:二氧化碳(CO2)、臭氧(O3)、氢气、惰性气体,体积比不足1%3、易变成分:(质量易变)二氧化碳(CO2)、臭氧(O3)4、对气温有影响的成分:二氧化碳(CO2)――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产生温室效应臭氧(O3)――――-吸收紫外线5、干洁空气的分子量:28.966二、水汽(Vapour)1、来源:地表的蒸发2、水平分布:海洋多于陆地,沙漠最少3、垂直分布:低空多于高空,随高度升高水汽含量迅速减少4、特点:1) 在自然条件下,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气体,是天气演变的主角。
2) 具有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性能,加上在水相变化中伴有凝结潜热的吸收或释放,对气温产生影响。
5、湿空气(Wet Air):含有水汽的空气三、杂质1、杂质: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又称为气溶胶粒子,包括水汽凝结物(水滴、冰晶)、微小盐粒等2、对大气的影响:使能见度降低;作为水汽凝结的凝结核3、城市污染监测的主要成分: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第二节大气的垂直结构一、大气的垂直范围和垂直分层1、空气密度:标准状况下,近地面附近干空气的密度为1293g/m32、大气上界:大气与星际空间的分界面,通常以“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km 作为大气上界的高度3、垂直分层:1) 分层依据:气温和水汽的垂直分布、大气的扰动程度和电离现象等2) 分层:自地面向高空,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3) 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极少,类似对流层中的云很难生成4) 热层:又称电离层,对远程无线电通讯具有重要意义二、对流层(Troposphere)的主要特征1、对流层的厚度:平均10km;在赤道最厚,向两极减小;夏季厚,冬季薄云、雨、雾、雪等主要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2、三个主要特点:1)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m,气温平均下降0.65℃,该值称为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用表示,即=0.65℃/ 1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