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形成总额与投资额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什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支出法核算角度看,经济增长是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这三者形象地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一、指标含义最终消费支出反映消费需求,可以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需求,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反映外部需求,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二、示例考察“三驾马车”的影响,通常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
通常用最终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来衡量。
其中,最终消费率(即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是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 1978—2019 年我国消费率和投资率的变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从 1978 年到 2000 年左右,最终消费率大致稳定在 60% 左右,投资率在 40% 左右,最终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所占比重;第二阶段为 2000 年到 2010 年左右,消费率呈下降走势,投资率呈上升趋势;第三阶段为 2010 年以后,消费率呈上升走势,而投资率呈缓慢下降趋势。
二是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常采用贡献率和拉动点数来分析“三驾马车”中某因素的增长对 GDP 增长的影响程度。
从下图可以看到,1978—2019 年“三驾马车”对我国 GDP 增长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78 年到 1985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上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第二阶段为 1985 年到 1995 年,三者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第三阶段为 1995 年到 2009 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波动上升状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较为稳定,而同期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第四阶段为 2009 年到 2019 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下降,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上升,说明我国经济的增长正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投资拉动GDP实际增长如何计算?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
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
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 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合肥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05年和2004年分别为1861394万元和1594408万元(皆为可比价);2005年和2004年的GDP(可比价)分别为4714952万元和4184368万元,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861394-1594408)÷(4714952-4184368)×100%=50.32%。
根据公式可知: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故有50.32%×12.7%(2005年GDP增长速度)=6.39%,则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6.39个百分点根据国民核算的定义,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另一部分是存货增加;最终消费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消费,另一部分是政府消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通常的投资统计指标,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
这个指标与国民核算中的资本形成总额指标在具体内容上有不少差别。
最主要的差别是资本形成总额中包含了库存增加额,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包含这一项。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对应关系看,如果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转换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则需要加一块减一块。
《统计分析软件》论文报告论文题目:金融发展模型——中国GDP与若干可测变量理论及回归关系研究课程及课堂号:序号: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学院:邮箱:完成时间: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分析软件》论文报告作者声明本论文报告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
对本论文报告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论文报告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作者学号:(手写有效)作者签名:201 年月日(手填时间)金融发展模型——中国GDP与若干可测变量理论及回归关系研究摘要: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基于普适西方经济学原理的一些基本规律还是具备的。
本文通过对GDP与金融市场的若干可测变量:贷款余额、证券融资额、投资总额以及CPI理论关系的论述,并结合中国历年GDP与该几项变量间的实证回归分析,来建立GDP与该几项可测变量的量化关系,并论证实际情况下,前述理论之适用性。
并建立GDP与该四项可测变量的回归模型,称之为“金融发展模型”,借以进一步说明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金融发展;GDP;贷款余额;证券融资额;投资总额一、贷款余额与GDP的关系(一)、一般理论一般认为,贷款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贷款余额变化既是经济观察规模变化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谢平等,2002)。
经济增长需要资金支持,引发了贷款需求。
GDP规模越大,贷款需求也就越大。
贷款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增长。
贷款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融资形式,其实质在于创造货币和配置金融资源,它增大了货币总量并加快了金融资源的流转速度。
贷款调剂了资金余缺,缓解企业和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增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并扩大了生产能力,进而推动了GDP增长。
上述贷款与GDP相互作用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式:贷款↑→投资、消费↑→GDP↑→贷款↑······(↑表示增加)。
西北经济圈资本存量估算:1993-2017作者:白银珍来源:《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收稿日期:2020-07-28作者简介:白银珍(1993—),女,甘肃兰州人,甘肃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白银珍(甘肃政法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结合西北经济圈的实际数据,从城市层面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和测算体系,估算西北经济圈各个城市1993年—2017年的资本存量,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加权法计算西北五省的资本存量,为验证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从省级角度估算的结果进行资本—产出比检验,并进行特征分析。
[关键词]西北经济圈;资本存量;资本产出比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923(2020)05-0021-06一、引言资本存量是经济增长、全要素生长率、总量生产函数、投资效率分析中的重要指标。
但是对于资本存量的衡量,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国家层面、省际层面、行业层面资本存量展开测算研究,但是鲜有学者从中国城市或不同经济圈城市层面进行资本存量的讨论研究。
本文在现有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方法,以西北经济圈为例,从城市层面入手,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测算体系,估算西北五省及各个地级市的资本存量,并对估算结果进行检验与特征分析,以期为西北经济圈及其他地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依据。
二、永续盘存法及其设定细节(一)资本存量K与永续盘存法资本存量在经济学中定义为在一定时点上所积存的实物资本,其表示在一定时点上人们实际掌握物质生产手段。
实质上,资本存量也是国民财富的一种衡量指标,通常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来体现。
西方对于国民财富的定义包括两个指标,生产总值和生产净值,前者只是纳入了总价值,并没有计入折旧,而生产净值是指包含了折旧后的总价值。
Goldsmith(1962)认为总值存量适合描述产能而净值存量适合描述国民财富。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统计知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辨析所谓固定资产,指的是经由生产活动创造出来,并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连续地使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有形资产。
固定资产不包括自然形成的资产。
所谓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所建造或购置的那些固定资产的价值或者相关费用开支的总额。
主要包含新建与更改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
目前,国家统计局每月中旬公布上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每季度第一个月的中旬公布上个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
关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查统计方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简要说明,除针对农村集体和农村个人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采用抽样调查外,其他均采用统计报表申报的方式。
且自1997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起点由5万元提高到了50万元。
所谓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购置、转入或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净额。
可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价值、安装工程价值、设备工器具购买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的价值等。
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的创作等方面的开支等。
具体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固定资产投资额;(2)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个统计指标当中所不包含的其他内容,例如50万元以下零星固定资产投资额、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商品房销售增加值、商品房所有权转移费用、生产性无形(固定)资产、经济林木生长和大牲畜增重形成的固定资产、土地改良费用等。
或者用公式表述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销售增值+矿藏勘探形成的固定资本+土地改良形成的固定资本-扣减项上式中的扣减项主要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内的土地购置费和旧建筑物,旧设备购置费以及其他费用中不形成固定资产的部分等。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又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动情况时,离不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简称支出法GDP)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净出口)。
其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社会上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拉动率、消费拉动率和净出口拉动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人将其称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重要比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一、反映三大需求比例关系的指标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上述三种投资率的计算方法存在如下差异:(1)从分母来看,涉及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
理论上,生产法GDP与支出法GDP应该相等,但实际核算中,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2)从分子来看,方法二的分子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把它与存货变动合在一起,便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方法一的分子。
方法三的分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
由于这种方法的资料容易获得,因而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采用方法三计算投资率。
三种方法的对比请见下表: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从上表可以看出,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
受存货变动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影响,方法一计算的投资率与方法二计算的投资率越来越接近。
投资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
通过研究投资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分析经济的状态、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其中,经济状态包括:冷、热、适中等;增长类型包括:投资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外需拉动型等;运行质量包括:投资回报情况等。
第一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资产投资额的关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资产投资额的关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通过购买和销售、易货交易、实物资本转移或自己生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和因生产活动所实现的非生产资产的增加价值之和。
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通过购买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易货交易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出售的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易货交易交换出去的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
这里的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
有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培育资产,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
从理论上讲,无形固定资产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或艺术品原件,等等,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无形固定资产只包括矿藏勘探,没有包括其他类型无形固定资产。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
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数量、提高土地的质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进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开垦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库、灌溉渠,等等。
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指土地、矿藏等非生产资产在所有权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律师费用、经纪人费用、税金,等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
两者间的区别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相应的投资。
(二)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应包括上面定义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资,即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投资,而没有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则没有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三)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相应的费用。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人工林的成长价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长价值以及通过购买、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所实现的役畜、奶畜的净增加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相应部分。
(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在科技统计分析中,经常需要对与科技进步相关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反映,因而常常要面临有关资本指标的选择,其中有两个十分相
似的指标,即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形成。
其实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把握住核心的一点,即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存货增加就可以了。
固定资本形成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用于销售和转出的部分后得到的价值。
存货增加是指常住单位生产单位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以及自行生产的产成品和在制品等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的差额。
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形成都是生产总值统计中的主要指标。
反映资本投入还有另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额,它指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费用的总称。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核算资本形成的最基本的资料来源,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后者是生产总值统计中的指标,目前只有年度数据,前者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指标,有分月和分季度的数据;固定资产投资额存在着重复统计,比如上一期留存下来的固定资产被其他生产单位在计算期购买或租赁而产生的费用,固定资本形成中则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价值;在统计口径上,固定资产投资自1997年起,统计起点已由5万元提高到了50万元;固定资本形成中还包含部分无形资产的净增加额。
尽管存在以上差别,但两者的长期趋势却十分相似,因而可以作为相互验证或推算的依据。
相比较而言,在反映资本投入上,固定资本形成的数据质量要优于固定资产投资额。
无论是固定资本形成还是固定资产投资额都属于流量指标,也就是说只反映了计算期新投入使用的固定资本(资产)价值。
但是我们知道,计算期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却不仅仅是这一部分,还包括上期、上上期乃至很久以前投入的,但在计算期仍然在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因此我们在计算资本生产率时,还需要将计算期以及之前每一期的固定资产相加,再减去每一期的损耗(通常用折旧表示),这就是固定资本形成存量净额,这样才能与计算期的经济产出相对应从而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