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介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二、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三、特点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

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

十字平面

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比较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哥特式建筑的不同特点:

(一)法国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在法国首先出现。

(1)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模式为:

①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②教堂内部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采光神秘幽暗。

③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④西立面一般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窗,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2)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后期的亚眠主教堂、博韦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同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天主教教堂。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1163年兴建,1345年完工,是哥特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作。巴黎圣母院采用拉丁字母式型制,全长130米,宽48米。大厅由4排列柱划分为1个中厅和4个侧厅,约可容纳9000人。教堂用石材建造,结构采用二圆心的肋架式拱券,中厅高约35米。两侧的飞券跨越侧厅上方;横翼很短,只略略凸出于侧立面上。正门朝西,左右有一对钟塔,高约68米。大门上面正中是直径约为10米的玫瑰窗,形如光环,是天国的象征;左右各有1对窗门,前面立有亚当﹑夏娃的雕像。这一层上面是列王像廊,排列着28座犹太和以色列国王的雕像。底层3座大门呈尖拱形,中间门上是《最后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为圣母子浮雕。教堂的窗子都用彩色玻璃镶成,图案精美,色彩辉煌。中厅与横翼交叉点顶上竖起一高达90余米的尖塔,是19世纪大修时所建。巴黎圣母院是第1个成熟的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它的样式﹑结构为后来法国各地的天主教堂所仿效。

(3)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特别体现在城堡建筑中。由于连年战争和防卫的需要,13世纪的城市一般都建有两层厚城墙,有圆形塔楼、护城河、吊桥等防卫措施。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二

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领主都住在自己的城堡里。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后来的许多神秘的故事都以这种封闭的城堡为背景来展开。

(二)德国哥特式建筑:

13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影响到了德国建筑。1248年,北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动工修建,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为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风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建筑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

①和一般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很不一样,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1283年建成的圣伊丽莎白教堂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②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1492年建成的乌尔姆主教堂钟塔高达161米,在中世纪教堂建筑中是很少见的。

③德国哥特式教堂建筑多以砖造,技术达到了令人叹服的水平。现在德国北部仍保留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④15世纪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意大利哥特式建筑:

(1)12世纪时,哥特式建筑传入意大利北部地区。但意大利有自己异常丰富完美的建筑传统,所以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而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在哥特建筑时期的意大利并未形成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比如,意大利教堂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窗户不大,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2)相反,哥特式建筑对意大利的世俗建筑却产生了很大影响,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这一时期的意大利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

(3)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府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最有名的是黄金府邸。可以看出哥特风对世俗建筑的微妙影响和与意大利民族建筑融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