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4
探索哥特古堡内容介绍哥特古堡是中世纪欧洲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它的建造风格独特而充满魅力。
下面我将为你带来关于哥特古堡的内容介绍。
1. 哥特古堡的起源哥特古堡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当时的欧洲正经历着文艺复兴前夜的中世纪晚期。
由于政治、军事和宗教的需求,人们开始修建高大、坚固的石头建筑,以达到防御的目的。
这些建筑逐渐演变为哥特古堡的风格,由此诞生了许多壮丽的城堡、教堂和宫殿。
2. 哥特古堡的特点哥特古堡的最显著特点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高耸而细长的尖顶:哥特古堡的尖顶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这种尖顶给人一种向上伸展的感觉,增加了建筑的威严感和纵深感。
尖形拱门和花窗:哥特古堡的拱门也是尖形的,这种形状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还能够分散重力,使整个建筑更加稳固。
花窗是另一个哥特古堡的特点,它们用大量的玻璃拼成,使阳光灿烂地洒进建筑内部。
垂直线条和飞扶壁:哥特古堡的建筑线条都非常垂直,这种线条不仅赋予了建筑威严感,还能引导人们的目光向上。
飞扶壁是哥特古堡中常见的装饰元素,它们似乎漂浮在空中,给人一种悬浮的感觉。
3. 著名的哥特古堡在欧洲,有许多著名的哥特古堡,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一提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它是法国巴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的取景地。
英国温莎城堡:温莎城堡是英国最大的哥特式城堡,它位于伦敦附近,是英国女王的官方居所之一,也是英国历代君主喜爱的居所。
德国新天鹅堡:新天鹅堡是德国的一座著名哥特式城堡,位于巴伐利亚州,被誉为世界上最梦幻的城堡之一,也是迪士尼乐园中“睡美人城堡”的灵感来源。
4. 哥特古堡的遗产哥特古堡作为建筑史上一大里程碑,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哥特古堡已成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哥特古堡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还有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交流。
总之,哥特古堡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壮丽的气势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浅析英国哥特式建筑【摘要】英国哥特式建筑沿着一条与欧洲大陆时而平行时而分离的道路在前进发展,哥特式风格在英国大约持续繁荣了100多年,作为一种哥特式模型建筑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笔者通过分析哥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起源、哥特建筑的特点以及英国哥特建筑的发展过程展现了英国哥特建筑独特的特点以及所取得的辉煌灿烂的成就。
标签英国哥特式建筑装饰式垂直式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哥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而英国哥特式是英国在大约1180年到1520年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同欧洲其他国家哥特式建筑相比,英国哥特式建筑是通过它的棱角分明的拱顶,拱璧,大窗户以及尖顶来定义的。
二、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三个时期英国哥特建筑包括早期英国风格(1180 - 1275);装饰风格(1275- 1380);垂直时期(1380 - 1520)三个时期。
英国早期哥特式,也作尖头窗哥特式。
在12 世纪晚期,早期哥特式代替了罗马式和诺曼式建筑风格。
到了13 世纪,它发展成为了装饰哥特式风格,最早出现时在圣丹尼斯教堂的唱诗楼里,到1175 年这种风格和坎特伯雷大教堂唱诗楼结合,在英国稳固的建立了起来。
三、三种时期的代表和比较1、早期哥特式建筑早期英国最重要最典型的发展是尖拱形的尖顶窗。
尖顶型的应用非常普遍,不仅应用于那些中央有拱廊的拱形建筑中,还应用于门和尖顶窗。
相比它们的高度,这种尖顶窗通常很窄而且也没有窗饰,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风格。
如被誉为“英国第一教堂”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它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
是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大礼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这座古老的教堂结构宏伟,装饰辉煌,外观是依拉丁风格建造的十字形,双塔耸立,非常壮观,是英国最高的哥特式拱顶。
教堂四周高处的窗户都是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装饰而成,它们使以灰色为主调的教堂在庄严中增加了几分典雅和华丽的情调。
威斯敏斯特的柱廊恢弘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
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一、简介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二、起源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三、特点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简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1yingButtress)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哥特式建筑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建筑设计论文-土木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于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在13~15世纪普遍流行于欧洲。
而英国哥特式建筑是在大约1180年到1520年开始盛行的。
同欧洲其他国家哥特式建筑相比,英国哥特式建筑更具有与法国哥特式建筑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特点及发展风格。
1 哥特式建筑的历史时期哥特建筑的历史从11世纪中叶开始断断续续持续了8个多世纪。
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早期(11世纪中叶~12世纪末)、经典时期(12世纪末~13世纪中叶)、晚期(13世纪中叶~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复兴(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而英国哥特建筑的时期划分比较清晰明确,包括早期风格(1180-1275年)、装饰风格(1275-1380年)、垂直风格(1380-1520年)3个时期。
根据英国哥特式建筑清晰明确的历史划分,可以更方便地对比出法国哥特式建筑在同时期的特点及不同风格。
2 英法哥特风格早期建筑对比2.1韦尔斯大教堂(英)与拉昂大教堂(法)2.1.1 韦尔斯大教堂全名圣安德鲁大教堂,1175年始建,位于英国北部,属于哥特早期建筑。
2.1.2 拉昂大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地区。
始建于1160年,1200年竣工,属于早期哥特风格的代表之作。
2.2建筑对比2.2.1 建筑选址在选址上两者有非常大的区别,韦尔斯教堂选址在平坦的地势上。
在平坦地势上为了突出建筑的特点,就必须营造一种宽广大气的感觉,使教徒们对神灵产生肃然起敬的觉悟。
反观拉昂教堂,选址在陡峭的山上,作为中世纪早期的宗教朝拜圣所,这样的选址更能突出建筑的气势以及更接近神灵,所以在整个建筑的垂直向做了很大的功夫,使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清晰看见它的外轮廓。
2.2.2 建筑立面韦尔斯教堂和拉昂教堂的正立面都有左右对称式的双塔和三座大门(图1、3),立面给人一种搭积木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在介绍欧洲建筑或城市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哥特式建筑或其风格建筑的介绍,那到底什么是哥特式建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哥特式这一建筑风格。
中世纪的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
但“哥特式”(Gothic)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
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子高水落石出平”的艺术风格。
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网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
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
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最先出现在12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北部。
巴黎之北的圣丹尼修道院院长苏热尔在1140至1144年组织了其修院教堂唱诗坛的重建工作,他率先提出教堂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
建筑师按此要求而试探在建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其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乃哥特式艺术之首创。
从此,这一风格在欧洲各地得到广泛采用。
而在英国,法国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按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
体现同一风格的英国教堂还有建于1220年的索斯伯—里大教堂和建于1245年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英国建筑师创造了“垂直式”风格,以加强哥特式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
在法国,哥特式建筑得到普遍的推崇和好评。
哥特式建筑与欧洲教堂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代表作之一便是欧洲教堂。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在艺术和建筑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还展示了人类对于宗教和精神信仰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哥特式建筑和欧洲教堂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一、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直到16世纪才逐渐衰落。
与此前的罗马式建筑相比,哥特式建筑更加修长、高大,注重垂直线条的表达,以及细致的装饰和雕塑。
它以尖顶、尖拱和尖顶的尖锐形状为主要特点,被认为是中世纪建筑中的一项革新。
首先,哥特式建筑强调垂直线条的运用。
教堂的立面通常被设计得高耸挺拔,拥有巨大的玫瑰窗,以便将更多的自然光引入内部空间。
这种垂直线条的表达不仅使教堂看起来更加庄严肃穆,还给人一种超越凡俗世界的感觉。
其次,哥特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的独特性。
教堂内部和外部的装饰常常使用复杂的雕塑和浮雕,描绘宗教故事和圣徒的形象。
这些装饰不仅弥漫着宗教的氛围,还使建筑物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
最后,哥特式建筑追求结构的开创性。
它们使用了一系列的创新技术,如飞扶壁、尖塔、空心的墙体和拱顶等。
这些复杂的结构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并创造出更大、更宽敞的内部空间。
二、欧洲教堂的意义欧洲教堂作为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不仅代表了宗教的力量和力量,在建筑领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欧洲教堂作为宗教场所,为信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空间。
它们作为基督教信仰的象征,吸引了大量的朝圣者和信徒。
精心设计的内部空间,如高大的尖拱和精美的玫瑰窗,给人们营造了一种虔诚宗教的氛围,使人们能够远离尘嚣,专心祈祷和反思。
其次,欧洲教堂也在建筑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的创新性结构和装饰细节为后来的建筑风格提供了灵感和指导。
许多现代建筑师和艺术家仍然从哥特式建筑的设计中汲取灵感,尤其是对于垂直线条和细节的运用。
最后,欧洲教堂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研究者。
哥特式建筑赏析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
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
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
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
首先是外部造型。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一、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历史1. 11-12世纪:罗曼式建筑风格的流行。
2. 12-16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兴起和发展。
3.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二、哥特式教堂的特点1. 建筑结构方面:尖拱顶、尖顶尖塔。
2. 装饰风格方面:壁柱雕刻、彩绘玻璃、雕花图案等。
三、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结构1. 教堂平面图:十字形平面。
2. 教堂构造:骨架结构。
3. 内饰装饰:壁画、木雕等。
四、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设计理念1. 扬弃了罗马建筑的沉重与厚重,追求垂直向上的空间感。
2. 强调“光与阴影”的效果,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感。
3. 呈现出一种虔诚、神圣的氛围。
五、哥特式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 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基督教信仰和文化的高峰。
2. 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教堂、城堡、宫殿等建筑中。
六、现代对哥特式教堂的继承和发展1. 20世纪以来,哥特式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 一些现代建筑师也在设计中融入了哥特式建筑元素,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哥特式建筑作品。
七、结语哥特式教堂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中世纪欧洲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优美的建筑结构和绚丽的装饰风格,为后世建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也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
八、哥特式教堂名词解释1. 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
尖拱顶的设计使得教堂的整体建筑呈现出向上延伸的姿态,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
这种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上的价值,更能够在心灵上引导人们向上追求。
尖拱顶还能够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并且在建筑结构上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2. 哥特式教堂的装饰风格哥特式教堂所采用的装饰风格十分独特,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壁柱雕刻、彩绘玻璃和雕花图案。
壁柱雕刻通常呈现出精细而富有层次感的花纹和图案,为教堂的柱子和墙壁增添了华丽的装饰效果。
哥特式建筑风格概述哥特式建筑风格,作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以其独特的气势和壮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哥特式建筑风格进行概述,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在欧洲各地的典型代表。
一、起源与发展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随后在欧洲迅速传播并发展。
它是一种由罗马式建筑风格演化而来的新型建筑风格,主要流行于13世纪至16世纪。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建筑技术、结构形式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被誉为中世纪建筑的巅峰之作。
二、特点与风格1. 垂直感与空间感: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顶、尖拱和尖顶窗等特点,营造出一种垂直向上的感觉。
这种垂直感使得建筑在视觉上显得更加高大、宏伟,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
2. 飞扶壁与尖拱:哥特式建筑中的飞扶壁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允许大面积的窗户开设在墙体上,使得室内充满了自然光线。
而尖拱则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大特征,它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还赋予了建筑一种轻盈的感觉。
3. 精细的雕刻与装饰:哥特式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装饰而著称。
建筑中的雕像、花纹和浮雕等装饰元素,常常描绘着宗教故事和圣经中的场景,给人以神圣和庄严的感觉。
三、典型代表1. 巴黎圣母院:作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之一,巴黎圣母院以其庞大的体量和精细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它是法国巴黎最重要的教堂之一,也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之一。
2. 米兰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其细致的雕刻和独特的尖顶而著称,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3.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科隆的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座杰作。
它以其巨大的尖顶和精美的玫瑰窗而闻名于世,是德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总结: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垂直感、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以及壮丽的外观而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无论是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还是科隆大教堂,都展示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概述,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一建筑风格的起源、特点以及典型代表,也更加欣赏并喜爱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建筑风格。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的意思概念特点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对哥特式建筑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哥特式建筑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
哥特式建筑的发展起源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早期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教堂[2] ,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1144年,在庆祝圣丹尼斯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
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
经典时期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
晚期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发展。
直到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替代。
建筑知识:欧洲哥特式建筑欧洲哥特式建筑是一种以尖拱和尖顶为特征的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随后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地。
它深受宗教和王室的喜爱,被广泛用于教堂、城堡、宫殿等建筑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欧洲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征就是尖拱和尖顶。
这源于哥特式建筑对古罗马建筑的重新审视和追溯,尤其是对圆顶建筑的否定,认为圆顶建筑会产生一种扁平和沉闷的感觉,而尖拱和尖顶则更加轻盈和神秘。
哥特式建筑的外观常常是垂直的,强调高度和垂直感,这种效果主要是通过小比例的水平元素来营造的,如窗户、装饰雕刻等。
除了外观上的特征,哥特式建筑还具有许多独特的结构特点。
它采用“十字形”、“抱围形”等平面形式,将建筑内部分隔成许多小区域,体现了清晰的空间分隔和层次分明的结构感。
而建筑的重量则由尖顶承担,代替了传统建筑以墙体和圆顶承担重量的结构方式,这意味着哥特式建筑可以设计出更加开阔的内部空间,也更加灵活和可变的结构形式。
哥特式建筑还注重采用装饰雕刻和彩绘玻璃等艺术手段来精心装饰建筑。
装饰雕刻常常采用神话、历史等题材,以及许多精细的细节,在强调建筑结构的同时也营造了艺术感和富有情感的氛围。
而彩绘玻璃则能充分利用建筑内外光线的特点,使配色更加丰富和生动,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觉效果。
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也是十分有意思的。
在13世纪初,哥特式建筑在法国逐渐流行起来。
国王路易九世批准了巴黎圣母院的修建,为哥特式建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此后哥特式建筑式样不断发展,许多著名的教堂和城堡也相继修建,如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英国西敏寺等。
到了14世纪后期,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但具体风格则因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西班牙,哥特式建筑采用了更多的摩尔人风格,表现出独特的异域情调;而在荷兰,哥特式建筑则更加简洁、朴素,强调了实用性和舒适性。
到了15世纪后,哥特式建筑逐渐被文艺复兴建筑所取代,但仍保留了一些特征和传统的建筑技术。
哥特建筑说起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以下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的哥特式建筑的相关资料,哥特式建筑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建筑的基本简介:哥特式建筑,或译作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特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大修道院与教堂。
它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踪影。
哥特建筑的建筑起源:哥特,又译为歌德,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哥特,意为野蛮。
尽管哥特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的意味,但事实上,中世纪后期哥特形式的寓意并非是消极而负面的,反而具有流动状态的特点,即哥特式并非一种固定的形态,而是表现出一种状态,一种过程,是历经中世纪漫长思想禁锢过程后人们开始对世界重拾思考的迹象,可能体现了一种虽然真理永不可得,但仍旧要追求不息的精神。
哥特建筑的建筑发展:哥特式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1137-1144年,圣邓尼斯修道院院长絮热主持了圣邓尼斯修道院教堂的重建。
圣邓尼斯修道院教堂始建于8世纪晚期,以早期基督教时期的一位圣徒圣邓尼斯命名。
絮热立志要把这座在法国人心目中具有纪念碑性质的教堂建成全法兰西的精神中心,激发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于哥特式建筑的简单论述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建筑风格,它起源于法国,遍及整个欧洲,对当时的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建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文章从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发展历史、建筑风格、代表建筑几方面,对哥特式建筑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历史起源、发展历史、建筑风格、代表建筑正文: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起源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哥特式建筑以其美丽的外观和卓越的实用价值被当时的教堂争相模仿,哥特式建筑开始盛行。
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历史哥特式建筑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成熟的风格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2世纪开始持续到13世纪50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
在早期哥特式建筑中出现了许多著名而优美的教堂,其中以巴黎圣母院作为代表,它是哥特式教堂第一个成熟的代表。
巴黎圣母院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的巨大规模和它优秀匀称的设计,以及新技术方法飞拱的引入。
飞拱是一个拱或半拱,它把从墙壁的上部来的穹隆的侧推力传向外侧的支撑物或扶垛。
通过飞拱,哥特式建筑解决了侧推力的问题,它使重力集中在相当少的几点上,飞拱架在这座建筑物的外边的耳房顶上,几乎像这个屋顶被从罗马式建筑的边楼中提起来一样,暴露出屋顶下方的半拱。
建筑的外部体积变成骨骼架子似的精干。
以前曾是坚固的墙壁的地方,如今被彩色玻璃代替了,哥特式建筑成了石头的骨架和彩色玻璃墙的建筑。
哥特式建筑风格简介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是高耸的塔尖和窗户上巨大而多彩的玻璃画。
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等。
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尖拱、大窗户和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
设计中采用尖肋拱顶、飞垛、细长梁柱,营造出轻盈细长的飞行感。
新的框架结构增加了支撑顶部的强度,赋予整个建筑一条直线,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的开阔空间,往往结合镶嵌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特点一:尖肋拱顶从罗马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特点二:飞扶壁(Flying Buttress)飞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而哥特式建筑则将原来被屋顶覆盖的实心扶壁暴露出来,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高度的进一步要求,扶壁的功能和外观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亚眠大教堂的扶壁有两个拱墙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沙特尔大教堂使用小型横向拱廊来增加其抵抗力,而韦伯大教堂使用双拱桥来增加扶壁的承载力。
一些人在扶壁上增加了尖顶以改善平衡。
扶壁上常有复杂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入云。
特点三: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阳台和走廊,增加了侧廊窗户的面积,直到整个教堂都采用了大面积的窗户布置。
这些窗户又高又大,几乎承担了墙壁的功能。
并应用从阿拉伯国家学来的彩绘玻璃技术,谱写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文盲宣传教义的作用,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简介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二、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三、特点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
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
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
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
十字平面
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门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比较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哥特式建筑的不同特点:
(一)法国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在法国首先出现。
(1)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模式为:
①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②教堂内部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采光神秘幽暗。
③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④西立面一般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窗,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2)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后期的亚眠主教堂、博韦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同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天主教教堂。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
1163年兴建,1345年完工,是哥特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采用拉丁字母式型制,全长130米,宽48米。
大厅由4排列柱划分为1个中厅和4个侧厅,约可容纳9000人。
教堂用石材建造,结构采用二圆心的肋架式拱券,中厅高约35米。
两侧的飞券跨越侧厅上方;横翼很短,只略略凸出于侧立面上。
正门朝西,左右有一对钟塔,高约68米。
大门上面正中是直径约为10米的玫瑰窗,形如光环,是天国的象征;左右各有1对窗门,前面立有亚当﹑夏娃的雕像。
这一层上面是列王像廊,排列着28座犹太和以色列国王的雕像。
底层3座大门呈尖拱形,中间门上是《最后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为圣母子浮雕。
教堂的窗子都用彩色玻璃镶成,图案精美,色彩辉煌。
中厅与横翼交叉点顶上竖起一高达90余米的尖塔,是19世纪大修时所建。
巴黎圣母院是第1个成熟的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它的样式﹑结构为后来法国各地的天主教堂所仿效。
(3)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特别体现在城堡建筑中。
由于连年战争和防卫的需要,13世纪的城市一般都建有两层厚城墙,有圆形塔楼、护城河、吊桥等防卫措施。
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
二
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
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领主都住在自己的城堡里。
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
后来的许多神秘的故事都以这种封闭的城堡为背景来展开。
(二)德国哥特式建筑:
13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影响到了德国建筑。
1248年,北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动工修建,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为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风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建筑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
①和一般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很不一样,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
1283年建成的圣伊丽莎白教堂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②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
1492年建成的乌尔姆主教堂钟塔高达161米,在中世纪教堂建筑中是很少见的。
③德国哥特式教堂建筑多以砖造,技术达到了令人叹服的水平。
现在德国北部仍保留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④15世纪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意大利哥特式建筑:
(1)12世纪时,哥特式建筑传入意大利北部地区。
但意大利有自己异常丰富完美的建筑传统,所以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而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在哥特建筑时期的意大利并未形成真正的哥特式教堂。
比如,意大利教堂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
屋顶窗户不大,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2)相反,哥特式建筑对意大利的世俗建筑却产生了很大影响,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
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
(3)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府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
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色彩明快。
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最有名的是黄金府邸。
可以看出哥特风对世俗建筑的微妙影响和与意大利民族建筑融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