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18.32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患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所导致的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而引发的。
有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为0.9%-14.5%,糖尿病足的复发率高达31.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1.古代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在《灵枢·痛疽》中曾记载“愿尽闻痈疽之形……发于足趾,名脱痛。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这是对糖尿病足最早的记载。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中记载:“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首次提出了糖尿病足好发于肢体的末端。
晋代皇甫谧在《刘涓子鬼遗方》首次提出脱疽的病名,沿用至今。
在唐朝王焘《外台秘要》中曾记载“消渴病,即发痫疸”,提出了消渴病足是消渴病的并发症。
这些记载都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病合并痫疽有着较多的认识。
2.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唐汉钧[认为消渴病足的病因为为素体脾虚,或着长期饮食不节,进而导致损伤脾气,或者年老体弱者,脾气日渐衰弱,更或者长期的情志不调,劳欲不节,进而伤及脾土,导致脾的运化失司,水湿不化,湿浊内生,最终导致脾不能正常的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得散,湿浊郁久生热,阻于肌凑,则发为溃疡,且缠绵难愈。
杨博华认为糖尿病足的主因为素体的脾肾阳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营血停滞于脉中,不能儒养四肢,复感受风寒湿热等毒邪的侵犯,侵袭血脉,脉络瘀阻,瘀久而化热,更或热盛肉腐者,日久成脓,最终导致足部的病变。
3.1内治法王军等其分为气阴两虚型、气血两虚型以及热毒湿盛型三型。
气阴两虚型的治则为益气养阴,和营解毒。
方以脱疽1号:玄参30g,丹参30g.牛膝20g黄芪60g.人参10g,石斛30g,紫花地丁30g白芍45g等加减;气血两虚型的治则为补益气血、和营解毒,方以脱疽2号:黄芪60g, 肉桂10 g,茯苓15g,川芎12g生地30g,皂刺60g, 党参30g,当归15g,白术15g,赤芍20g白芍45g,紫花地丁30g等加减;热毒湿盛型的治则为清利湿毒、和营解毒,应用脱疽3号:知母20g,黄柏20g,黄芩20g,牛膝15g,玄参20g,远志12g,白花蛇舌草30g金银花30g,紫花地丁30g等加减。
糖尿病足中医护理研究进展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1]。
15%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会发展成足溃疡,85%的糖尿病截肢是由足溃疡引发的[2]。
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风险高达46倍[3]。
糖尿病足发病率高,医疗成本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5]。
在实践中发现,中医护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6]。
依据中医的辨证分型,辨证施护可进一步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而全面、有效地治疗糖尿病足,达到控制病情、减轻痛苦、促进康复的效果。
本文就目前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糖尿病足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阳衰不能温煦,气虚不能帅血,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脱疽[7]。
糖尿病足病机多认为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责之气滞、血瘀、热(火)毒、寒凝、湿热、痰浊等[8]。
2.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糖尿病足属于中医“脱疽”的范畴[9]。
最早见于《灵枢?痈疽》:“发于足指,名日脱疽。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至今缺乏统一标准。
李晓军[10]等参照《中医外科学(第七版)》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脱疽》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将糖尿病足分为气阴两虚淤阻型、气血两虚淤阻型、脉络热毒型。
张兰蓉[11]等将糖尿病足分为:肝肾亏虚型、气虚血瘀型、阴虚血瘀、痰瘀阻络型四型。
陈琳婷[12]等将糖尿病足分为:血脉痹阻证、寒湿阻络证、湿热毒盛证三型。
3.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方法3.1.情志护理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干预,心理治疗已被证明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可以在多学科方法中用于促进疼痛强度的减少[13]。
心理护理即为中医的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14]。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糖尿病足溃疡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和血液循环受损,进而产生溃疡。
这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足溃疡是由于气血不畅、瘀阻络脉所致,因此采用外治法来治疗能够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
本文将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进行详细介绍。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验证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研究要求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00例,男女不限,年龄在40~70岁之间。
2. 分组情况: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外科治疗。
3.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包括中药外敷、针灸、艾灸等。
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外科治疗,包括清创、消毒、伤口包扎等。
4. 治疗观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溃疡面积、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5. 安全性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
三、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和观察,观察组患者的溃疡面积显著减小,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疼痛缓解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
并且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安全性良好。
四、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能够改善病患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中医外治法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手段之一。
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六、展望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已经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中医外治法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难愈创面的中医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足,病人易出现脚部溃疡难以愈合的情况,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目前,针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应用中医药疗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利用中药膏药敷贴治疗、针灸和中药内服等方法。
本文将对糖尿病难愈创面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目前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主要是以西医为主,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注射、手术治疗等,但是随着患者的病情恶化,部分患者的溃疡难以愈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在这个背景下,中医药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中医疗法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阴阳平衡及气血调和的治疗方法,对于糖尿病足难愈创面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中医药膏药敷贴治疗研究中医药膏药敷贴治疗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患处敷贴中药膏药来促进创面愈合。
目前有研究表明,一些中药膏药对于糖尿病难愈创面的治疗效果较好。
比如石韦等外用中药膏药,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能够促进创面组织的再生和愈合。
还有一些中医药膏药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伤口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增殖,有利于创面愈合。
中医药膏药敷贴治疗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二、针灸治疗研究针灸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进行针刺来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于糖尿病足的难愈创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比如在足三里穴位进行针刺,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创面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在神阙穴和关元穴进行电针刺激,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创面的愈合环境,提高创面愈合的成功率。
针灸治疗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也是一种值得重视和探索的方法。
除了外用中药和针灸治疗,中药内服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服用一些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全身微循环的中药,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提高治愈率。
比如红花、桂枝、当归等中药,具有调节血糖、改善微循环的功效,通过内服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全身状况,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2024糖尿病足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DF) 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归属于中医“脱疽”或“筋疽”范畴。
有关脱疽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痈疽》篇,描述了脱疽的症状,有“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的记载。
一、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足在糖尿病的各个阶段均可以起病,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与湿、热、毒、虚等因素有关,是典型的本虚标实之证。
故临证辨治要分清标本,强调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具体应用时要根据正邪轻重和主次,或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
(1)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2)湿热毒盛证,筋腐肉烂证:宜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推荐方药:四妙勇安汤合茵栀莲汤(奚九一验方)加减。
(3)气血亏虚、湿毒内蕴证:宜益气养血,清化湿毒。
推荐方药:人参养荣汤合二妙散加减。
(4)肝肾阴虚、痰瘀互阻证:宜调补肝肾,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合奚氏软坚清脉方(奚九一验方)加减。
(5)脾肾阳虚、经脉不通证:宜温补脾肾,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阳和汤加减。
二、口服中成药中成药的选用必须适合该品种的证型,切忌盲目使用。
建议选用无糖颗粒剂、胶粒剂、浓缩丸或片剂。
(1)脉络宁口服液:清热养阴,活血祛瘀。
(2)龙血竭胶囊: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
(3)通心络胶囊: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三、血管腔内治疗术后中医药治疗血管腔内手术配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宜用益气活血、软坚通络法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的再次狭窄。
推荐方药软坚清脉颗粒(奚九一经验方):海藻、煅牡蛎、蒲黄、垂盆草、豨签草。
四、中医外科手术疗法中医外科手术疗法包括切开法、清创法、砭镰法以及挂线法等。
切开法适用于糖尿病足脓成,不局限于阴证及阳证,切开时保证引流通畅及切开部位及远端肢体血供、足部筋膜间隙等。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9), 2550-255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9381中药外敷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进展杜宇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7月2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3日摘要 糖尿病足溃疡是最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它是糖尿病病人下肢神经损伤和血管病变导致的慢性伤口。
愈合后的溃疡有较高的复发率。
严重的DFU 甚至导致下肢截肢,DFU 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尽管有既定的指南指导治疗,但其治疗仍然有许多局限性。
故本文从传统中医外治法中寻找机遇,从近年的文献中总结中药外敷法对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关键词中药外敷法,糖尿病足溃疡,中医外治法Research Progress of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Yuting Du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Jul. 29th , 2023; accepted: Sep. 1st , 2023; published: Sep. 13th , 2023AbstractDiabetic foot ulcer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It is achronic wound caused by nerve injury and angiopathy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of diabetic patients. The ulcer af-ter healing has a higher recurrence rate. Severe DFU even leads to lower limb amputation, the prevalence of DFU is increasing, although there are established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but its treatment still has many limita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looks for opportunities from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ummarizes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 from the杜宇婷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Keywords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betic Foot Ulcer,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糖尿病足溃疡的认识糖尿病足溃疡(DFU)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共同作用所引起的,是造成糖尿病致残率、死亡率和医疗费用“三高”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中医特色护理如中药外用、中药内服、足部日常护理以及情志调护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旨在有效提升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为同行们落实中医特色优质护理提供循证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足;中医护理;研究进展糖尿病患者由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造成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部组织破坏,从而形成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情况重者可导致截肢。
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约85%的截肢是由足溃疡引发,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
糖尿病足属中医学“脱疽”的范畴,其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而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主要病机,具有“本虚标实、毒浸迅速、腐肉难去、新肌难生”的特点[1]。
对于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西医主要是健康教育、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降糖、降脂等基础治疗,足部溃疡者予以减压、清创、伤口敷料、控制感染,血管重建和截肢等局部处理,并配合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表皮细胞生长、氧疗、负压封闭、电刺激、超声雾化、基因治疗、外科治疗等,费用较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中医护理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基础,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和体质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效果。
1 发病机制1.1现代疾病观认为,糖尿病足是由于机体代谢紊乱所导致的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上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其中血糖升高是基础,血管病变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关键,足底压力异常是诱因,在此基础上合并感染可使肢体缺血进一步加重而引发糖尿病足[2]。
此病是全身慢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源于糖尿病足感染、周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三大方面。
1.2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属于“消渴”和“坏疽”范畴,其基础病因是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以及经络瘀阻等,其病机为消渴日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与热毒血瘀而成,具体是指阳气不能温养四肢即为标实,淤血停滞加重阴亏即为本虚,标本虚实,两者相互转化,整体以虚为病因。
甲钴胺联合黄芪桂枝汤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据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其中在发达国家更是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糖尿病的患者不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还容易发生并发症,如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由于糖尿病影响下的神经和血管病变,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感觉减退及溃疡形成,最终发展为严重感染,威胁患者生命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在传统中医药领域中,甲钴胺联合黄芪桂枝汤被认为可以有效治疗糖尿病足,具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甲钴胺作用于神经元,能改善神经功能,黄芪和桂枝具有益气活血的作用,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造血功能的恢复。
甲钴胺联合黄芪桂枝汤在治疗糖尿病足中具有潜在的疗效。
目前关于甲钴胺联合黄芪桂枝汤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仍然相对有限,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验证其确切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甲钴胺联合黄芪桂枝汤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甲钴胺联合黄芪桂枝汤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的效果及机制。
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评估该联合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推广该疗法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挖掘甲钴胺和黄芪桂枝汤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药理作用,深入探讨其对疾病发病机制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清晰的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有效管理,为糖尿病足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甲钴胺联合黄芪桂枝汤的药理作用甲钴胺联合黄芪桂枝汤是一种中药复方,由甲钴胺、黄芪和桂枝等药物组成。
这三种药物有着不同的药理作用,共同发挥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
甲钴胺是一种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的药物,它可以提高红细胞内糖代谢酶的活性,减少糖化终产的生成,从而减轻糖尿病足的症状。
甲钴胺还可以促进足部微循环的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现状研究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重要并发症,是因为下肢远端神经养分异样和差异水平的四周血管病变而招致的足部变化、溃疡与深部组织毁坏[1]。
糖尿病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糖尿病兼并神经病变,使足部神经阻碍,兼并四周血管病变,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力。
在此基础上,足部创伤合并感染致使发生溃疡、坏疽,甚至截肢[2-3]。
国际报道: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糖尿病足占糖尿病的 14%,糖尿病足是招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大并发症之一。
近几年来各个地区各大病院采纳中西医的医治方法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医治和护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为糖尿病足患者减轻了苦楚、提高了生存品质。
本文就近几年来糖尿病足的中西医治疗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糖尿病足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兼神经病变以及各种不同水平末梢血管病变而致下肢感染、溃疡构成或深部组织毁坏,是糖尿病病人常有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为足部麻痹、受凉,呈现肿胀或发黑、感触减退、疼痛、皮肤深溃疡、坏疽,招致抗感染力减退,伤口愈合缓慢,有时甚至没有办法愈合而截肢。
2 糖尿病足发生原因2.1 血糖管制不良有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足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长时间血糖管制欠佳。
血糖管制不良者产生神经病变和截肢的危险性较大,因为长时间血糖管制欠佳,糖代谢异样引发脂代谢混乱,呈现肢体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变化,起糖尿病足。
2.2 末梢神经病变机体感觉神经迸发病变时,可使糖尿病病人足部无法感触,对各种冷、热甚至疼痛都不敏感;运动神经受损以致足部形态变化;自主神经受损时,糖尿病病人的皮肤枯燥、易裂,最终造成溃疡。
2.3 血管病变糖尿病病人迸发血管病变时,就会造成部分缺血、循环差、阻塞景象,当供血的动脉阻塞,便构成足部坏疽。
2.4 感染感染是糖尿病病人迸发糖尿病足病变的诱因。
在四周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的基础上,因为保护措施不得力,如日常习惯中的轻微创伤、修剪趾甲过短而引发出血、医治足癣不妥等,均易导致足部感染。
基于足细胞保护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而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足细胞保护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个重要理论。
本文将从足细胞保护的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一、足细胞保护理论足细胞保护是传统中医药学的概念,指的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时,应当以足部为重点,运用中药治疗、按摩推拿等手段,保护足部的微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
中医认为,足部是肾经、脾经、肝经、心经、胃经等多条经脉的交汇处,是整个人体血液循环的最末端,在足部的微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将导致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从而引起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加重。
足部按摩、足浴、足热敷、足底刺激等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刺激足部的穴位、放松足肌、增加足部的血流速度和代谢率来改善足部的微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从而达到保护足细胞的效果。
足细胞是构成足部的最基本单元,对于足部的微循环和神经功能十分重要。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血液中的高糖会损伤足细胞,导致足部的微循环和神经功能受到影响。
因此,足细胞保护成为了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个重要理论。
二、足细胞保护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与足细胞保护密切相关。
中医药中具有足细胞保护作用的中药材有熟地、黄芪、当归、白芍、枸杞等。
这些中药可以活化足部的微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保护足细胞,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同时,预防和改善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发生。
1.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气固表、补血润燥、扶正祛邪等多种功效。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黄芪可以保护足部的微循环和神经系统,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一项研究发现,黄芪可以通过调节足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足部的氧气和养分供应,从而保护足细胞免受高血糖的损伤。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截肢率、高病死率的特点。
1999年WHO对DF的定义是:DM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临床表现为:肢端疼痛、感染溃疡或坏疽。
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综述如下:1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糖尿病足属中医消渴、脱疽的范畴。
王璐认为本病的发生多见于消渴日久,耗伤气血,氣阴两虚,肌肤失养,复感六淫之邪、外伤所损,湿侵毒蕴,郁久化热,湿毒下注于足发为本病。
王秀芝认为DF多为消渴日久,久病多瘀,…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认为络脉瘀阻、血行不畅为DF病机关键。
刘彦认为DF的发病机制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阴、阳虚,标实多为瘀血内阻、寒凝经脉、湿热内生、热毒炽盛。
总之,诸多医家多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气血虚损,标实多为瘀血、湿热、痰饮、热毒为患。
2 中医辨证论治2.1 中医分期论治:岳新[1]将DF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
急性期又分为毒瘀互结、肉腐筋伤型和湿热下注、瘀血阻络型。
分别选用四妙勇安汤加减、四妙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缓解期分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气血亏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型,分别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托里消毒散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阳和汤或真武汤加减。
岳仁宋等将DF分为三期:早期血痹期,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治疗大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中期脉痹期,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疗法则,以四逆汤为基础方;晚期阴疽期,强调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以阳和汤作为基础方。
方豫东等[2]采用清法治疗本病,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分别选用陈兰花冲剂、除消通脉冲剂,同时配合西医基础治疗和局部清创。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病例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有效减轻患者病症,促进溃疡愈合,并且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展望未来中医外治法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结论总结、展望未来、实际应用价值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中有大约15%至25%会出现足溃疡,而这部分患者中又有15%至25%会面临截肢的威胁。
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口服药物治疗等,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导致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中医外治法通过外敷药物、温热疗法、针灸等手段,能够促进患处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改善局部循环,有效控制炎症和感染的发展,加快溃疡愈合速度,减少截肢的风险。
目前对于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尚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和总结。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探讨其治疗效果和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促进中医外治法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和推广。
1.2 研究目的1.评估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探讨中医外治法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研究中医外治法对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时间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