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表面张力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92.55 KB
- 文档页数:8
中班液体表面张力实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操作简单的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过程。
3.感性认识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及实验现象。
二、教学内容:1.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及生活应用。
2.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
3.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4.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三、教学重点:1.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原理。
2.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四、教学难点:1.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
2.实验过程的操作与观察。
五、教学方法:1.提问引导法2.课件展示结合现场演示法3.问题讨论法4.小组合作探究法六、预习:1.影片学习:观看“水滴合并的秘密“的影片,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查阅资料:借助图书馆及网络,查找液体表面张力相关的资料。
七、教学案例:1.课前准备:1)预习相关课程内容,积极参与讨论。
2)检查实验仪器及试剂是否齐全并做好准备。
2.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通过现象引导孩子们了解生活中的液体表面张力现象。
2)概念解释:老师通过课件讲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原理解释:老师通过实验过程展示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过程:老师通过不同的实验方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液体表面张力的实验现象。
5)小组讨论: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解释、记录。
6)总结回顾:老师通过课堂小结,让孩子们对液体表面张力实验有一个明确的理解与归纳。
七、教学评价:1.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进行小组讨论。
3.交流总结认识。
教学资源多媒体、清水、玻璃板、线框、气球、肥皂液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观看PPT 3组图片1。
水面上的小飞虫;水面上的回形针。
分析不沉入水中的原因?根据浮力的知识,物体漂浮的条件是密度小于水,回形针不符合该条件,却能漂浮,原因是什么?2。
吹出的泡泡形状;荷叶上露珠的形态。
为什么都是球形的?学生观察和思考回忆浮力知识,猜测使飞虫、回形针漂浮的原因。
通过观察现象和已学知识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表面张力与表面能1、请同学们观察液滴的形态,并把小液滴的形态和充水的气球放在桌面形态对比。
引导学生分析出液滴表面也类似有一个弹性膜的存在。
2、观察回形针在水面上的图,进一步看出仿佛有弹性膜存在.而弹性膜不存在,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液体向里收缩哪?从而引出表面张力的概念.2、表面张力是怎样形成的呢?1)介绍表面层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分析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层中受到的分子力情况有何区别?大胆猜想:液膜具有收缩的特性。
是由于受到向里收缩的力使其产生了有弹性膜的效果。
得出结论:在液体内部,分子作用球内其他分子对该分子的作用力是相互抵消的,受力平衡。
液体表面层内,任一分子所受分子力不平衡,其合力是垂直于液体表面并指向液体内部的.得到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感受身边的物理学板书设计。
三年级拓展课《水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水的表面存在着一股收缩的力——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张力可以改变。
2.了解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科学探究:1.细致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能设计实验研究水的表面张力。
2.作出科学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
3.进一步训练科学观察、实验、记录等科学素养。
科学态度: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大胆预测、认真实验科学的习惯。
2.体验大自然的奥秘,进一步热爱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1.收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视频及图片。
2.分组材料:1角硬币、大头针、回形针、小块滤纸、滴管、洗洁精、铁丝环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看到我们桌上的研究材料,聪明的同学一定能猜到我们今天的研究内容和水有关。
说到水,大家一定不陌生,那么你们知道水的哪些特点呢?还知道水有什么特点吗?(大家的科学知识真不少!)今天的我们还要继续来研究水的一个新的特点。
如果不借助船、木筏等工具,你们能在水面上悠闲自在的散步吗?对,肯定不行,只有在一些武侠片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些轻功高手在水面上疾驰如飞,不过这都是虚构的。
但是在自然界中却有一些动物能在水面上悠闲自在的散步,你们见过吗?想不想来看一下?2.(出示:水黾等的视频及图片。
)水黾的本领大吧!看来它可是真正的轻功高手了。
水黾怎么可以在水面上而不沉下去呢?想不想揭开其中的奥秘?。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1.讲述:我们首先借助大头钉来研究。
把大头钉丢在水里,会怎样?(演示直接在杯中丢大头钉)讲述:真的沉下去了,很多金属做的物体丢在水里往往都会沉下去。
但是唐老师却可以使金属做的大头钉待在水面上而不沉下去,你们相信吗?2.(出示:事先准备的钉漂在水面的杯子,并投影展示)一样的大头钉怎么能待在水面上而不沉下去的?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使大头钉待在水面上的吗?你们很想知道吧!可我现在不告诉你们!先请大家猜猜老师可能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转动投影角度)(我没有在水里加盐)给大家一点提示:注意观察这个杯子的底部有什么?(有纸)对,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老师确实是借助了这张后来沉到底部的小纸片才使大头钉待在了水面上的。
深入浅出水的密度、黏度、表面张力等基本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水的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定义及相关性质;2、掌握基本的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测量方法及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水的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定义及相关性质;2、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的测量方法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过程1、引言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涉及到它的许多特性和物理性质。
其中,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是最基本的特性。
本堂课介绍水的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计算方法。
2、水的密度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在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克/毫升,即1克的水在1毫升的体积内。
对于不同的物质,密度互相之间具有可比性,可以反映物质的重量和容积之间的关系。
密度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称量物体的质量和测定物体的体积来计算密度。
3、水的黏度黏度是表示流体内阻力的物理量。
水黏度的大小及其变化与物理状态、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都有关系。
黏度的测量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方法是旋转式粘度计测量。
4、水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液体表面活性的表述。
在水中,表面张力很大,表面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界面。
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扰动、温度等因素有关。
表面张力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是泡沫压缩法和滴水法。
5、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在进行实验前,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指南,了解实验材料和需要注意的实验步骤。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按照操作指南和实验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和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需要归纳整理实验结果,并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和分析。
6、思考讨论本堂课将开展思考讨论环节,讨论水的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与生活、工作及环境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这一重要物质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总结本堂课讲解了水的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计算方法。
探索水的表面张力:科学实验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表面张力的概念,知道表面张力的成因。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测量水的表面张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其成因。
2. 实验原理及方法。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其成因。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表面张力的成因。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滴管、表面张力测试仪、玻璃板、实验用液体。
2. 教学课件:表面张力的概念、成因、实验原理及方法。
第一章: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其成因1.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滴的形成、液体滴在玻璃板上的形状等,引导学生关注表面张力现象。
1.2 讲解表面张力的定义: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现,使液体表面趋于收缩。
1.3 分析表面张力的成因: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使得液体表面层分子受到向内的拉力,从而产生表面张力。
第二章:实验原理及方法2.1 介绍实验原理:通过测量液体滴在玻璃板上的直径,利用表面张力与滴径的关系,计算液体的表面张力。
2.2 讲解实验方法:使用滴管将实验液体滴在玻璃板上,使用表面张力测试仪测量滴径,计算表面张力。
第三章: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3.1 实验操作步骤:步骤1:清洁玻璃板,并用滴管滴上一滴实验液体。
步骤2:等待液体滴扩散成圆形,使用滴管轻轻触碰液体表面。
步骤3:立即用表面张力测试仪测量液体滴的直径。
步骤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表面张力。
3.2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液体滴的干扰,保持玻璃板的清洁。
注意事项2:测量液体滴直径时,要确保测试仪器的准确性。
注意事项3: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防止液体滴溅。
|【《液体的表面张力》选用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选手姓名:卢炜杰 选手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参 赛 教 学 设 计《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课题】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二章第五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液体的基本性质和液晶的基础上对液体性质的进一步探讨,与上一节的内容构成了液体单元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主要基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本节内容是分子动理论的综合拓展和运用。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表面张力的宏观现象,二是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
前者重在让学生掌握表面张力的概念,认识液体的表面现象及生活应用;后者重在使学生进一步液体认识表面张力的微观实质,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分析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2.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引入课堂。
然后通过两组肥皂膜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分子动理论的有关知识,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最后,教材通过“讨论与交流”和“实践与拓展”栏目,分别设置了表面张力的实例解释和课后实践任务。
4.教材的特点:(1)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强调实验和观察,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重视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建立过程和产生原因的定性分析。
(3)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差异性,加强内容的选择性。
5.教材处理:(1)适当地调整微观解释的教学思路~教材侧重于从“分子势能”的角度解释液面的收缩现象,提出“势能总有减少的趋势,因此液面具有的收缩趋势”。
虽然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分子势能的概念并没有明确提出,也没有经过强化和巩固。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表面张力》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表面张力是什么,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2.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表现;3.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水面张力的因素;4.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吸管、针、胶布、洗涤液、水、金属卡尺、小玩具、木棍等;2.实验道具:放大镜、量筒、比色板;3.教学 PPT 课件;4.准备幼儿的思维导图和交流卡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视频引入、实物演示等形式,引出探究水的表面张力这一内容;•通过提问、「小游戏」的形式,拉开幼儿学习水的表面张力的帷幕;•幼儿对水的表面张力有什么感性认识,如游泳、造泡泡等经历。
2. 海绵与水的实验•让幼儿在盆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面上放置大号的海绵;•观察海绵在水中的运动情况,让幼儿发现海绵浮在水面上;•让幼儿管理胶布,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3. 探究弯曲水面的实验•在取出一张硬纸板上,贴上两个不同方向伸出的吸管;•让幼儿将吸管插进口中,同时吸入,观察纸板的反应;•叫幼儿发现吸管的吸气会使得纸板变形弯曲,说明吸气时会将水面张力拉紧。
4. 探究影响水面张力的因素•将一张胶片贴在小玩具上,将其靠近水面;•让幼儿向小玩具上滴洗涤液,观察水面的变化;•叫幼儿发现水表面张力减小,会使得物体湿润、漂浮等。
5. 总结展示•教师对幼儿的实验成果进行总结,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幼儿展示水的表面张力;•帮助幼儿复习新学内容,编制题目让幼儿回答,鼓励幼儿大声讲解、展示等;•班级师生进行反思、交流,互相学习成果并听取课后相关作业。
四、教学评估在课程中进行开放式、小组合作性实验,更好的引导幼儿思考、发现、实践、创新,带来更加积极的评估结果。
教师可以依据以下内容进行评估:•幼儿能够理解并说出水的表面张力;•幼儿可以表述、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表现;•幼儿能够采用贴在小玩具上的胶片等,观察实验结果;•幼儿能够以思维导图等形式,为自己的研究做好记录。
小班科学《水的表面张力》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肥皂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并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
3、喜欢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受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1、幼儿在平时用肥皂洗手积累的经验。
2、2杯水,一块肥皂,3根筷子,糖,醋,3个杯子。
活动过程: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肥皂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看和闻糖和醋的不同特征。
(1)出示实验材料,引出活动主题。
老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分别出示醋,糖,筷子,水杯。
醋和糖分别让小朋友们闻一闻,尝一尝猜猜它们是什么。
(2)出示肥皂,引导幼儿观察。
先把肥皂摆放在桌子上供幼儿自由观察,请幼儿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
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肥皂的形状、颜色、气味,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教师小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它们形状也不一样,还有不同的气味。
2、感知肥皂遇水后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2杯白开水,一杯加入肥皂,一杯不加肥皂,哪一杯会有变化呢?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1)操作前提出要求:先将袖子挽起来,搅拌的时候注意不要把水撒到身上和地上。
(2)教师示范,请小朋友上来当小助手。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肥皂遇水后的变化:一杯水什么都不加,一杯水加肥皂,分别用筷子搅拌会发生什么呢,加肥皂的水会产生泡泡。
(3)引导幼儿交流分享,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肥皂遇水后的变化。
3、在肥皂水中加入醋会使泡泡不见。
⑴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种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刚刚知道了它们分别是糖,醋还有一杯什么都没加的白开水。
那小朋友们来猜一猜加什么会使泡泡不见呢?⑵幼儿讨论,请3位小朋友来试试,分别加入水,糖和醋,教师指导实验。
觉得加水会使泡泡不见的小朋友站在白开水前面,觉得加糖会使泡泡不见的站在糖前面,觉得加醋会使泡泡不见的站在醋前面。
把刚刚的肥皂水分别倒在3个杯子里,请三位小朋友在肥皂水中分别加入自己面前的材料,分别搅拌,看一看加入什么会使肥皂水里的泡泡消失不见。
3.1 液体的表面张力学案1【学习目标】(1)认识与液体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2)掌握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3)了解不同液体其表面张力的大小存在差异(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习重点】(1)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2)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知识要点】1.表面层分子比较______。
r时,分子间表现表面层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某一数值为______.稀疏引力2.表面层分子间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______。
吸引3.表面层类似于张紧的弹性______薄膜4.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各部分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表面张力具有______的趋势。
收缩5.表面张力会使液体表面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面积。
收缩到尽可能小【典型例题】例1 为什么蜥蜴能在水上行走?分析:水与空气之间会形成一层表面层,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表面层产生类似于张紧的弹性薄膜,对蜥蜴起支撑作用.例2 在完全失重的环境下,熔化的金属呈什么形状?分析:表面张力会使液体表面总要收缩到尽可能小的面积,而体积相等的各种开关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所以在完全失重的环境下,熔化的金属会球形滚珠。
【达标训练】1.在液体表面画这样一条线,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是____力,这就是液体的________,它的方向_______于所画的直线。
正是由于液面分子间这种相互______,才使得液面存在这样的_____力,使液面_____。
引表面张力垂直吸引引收缩2.________的作用是使液体表面形成一层张紧的弹性薄膜。
表面张力3.一大滴水银在真空中自由下落的过程中,呈什么形状?非常标准的球形【反思】。
任课教师授课年级授课日期教学课题: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组实验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2、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的概念;3、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液体表面张力现象的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解释宏观的表面张力现象,体会运用微观的分子动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活现象深入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3、通过微观和宏观的因果关系的探究和感受,感受物理世界存在的普适美。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重点:一、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二、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教学难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硬币、回形针、水、特制表面张力液体、各种形状的金属丝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程导入】:课前小实验:硬币上的水把一元枚硬币平放在桌面上,用滴管往上滴水。
可以滴几十滴而水不流下来。
最后,水滴会聚集成拱起来的水膜。
问: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
在桌上放一枚一元硬币,用滴管往上滴水。
大家猜想一下,在保证水不从硬币上流下来的情况下,可以滴大约多少滴?答:3、4滴吧。
问: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做一下这个实验。
(学生实验)问:同学们,可以滴多少滴?答:40滴!问:比你想的多了十倍!回顾一下,在水流下来之前,滴上去的水在硬币上呈现怎样的形态?学生思考学生分组做硬币滴水小实验趣味引入,通过对两个实验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入新课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感受问题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水换成加了洗手液的水,能滴的水滴数大大减少。
二、【现象分析】露珠是球形的;肥皂泡也是球形的。
三、【视频实验】观看老师的实验视频,思考其中物理原因。
四、【概念感知】1、如果在液体表面任意画一条线,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引力,它的作用是使液体表面绷紧,所以叫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多媒体、硬币、铁丝制成的小支架、大小烧杯、清水、肥皂水、绑了棉线的铁环、棉花棒、纱网、水杯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以“许愿池“中放硬币切入话题,并播放微视频:“浮“在水面上的硬币认真观看视频激发好奇心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新课教学】环节一、情境体验:神奇的液体表面。
介绍器材——一个盛满水的烧杯、一个小支架和三枚硬币,要求学生按照微视频提供的方法把硬币放在水面上并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三人为一个小组,分组操作,并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汇报观察结果——“液面向下凹陷,硬币周围的液面象被绷紧的弹性膜包裹起来。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理论分析:液体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知识拓展:防水透气面料合作探究:液体表面作用力的特点学以致用:用表面张力来解释相关问题情境体验:神奇的液体表面环节二、合作探究——液体表面作用力的特点1:提出问题——液面为什么会绷紧?2.多媒体展示下图所示的棉线圈,让学生猜想,刺破棉线圈后棉线圈会如何变化。
播放微视频,印证学生的猜想3.播放微视频“高速摄像机下肥皂膜的破裂”大胆猜想:液膜具有收缩的特性。
分组实验:将两端系有棉线的铁环沾满肥皂水,刺破左侧的肥皂膜,仔细观察右侧肥皂膜和棉线的变化情况;再次把铁环沾满肥皂水,刺破右侧的肥皂膜,仔细观察左侧肥皂膜和棉线的变化情况。
汇报结果,并得出结论:“液面有收缩的趋势。
”猜想棉线圈会变成圆形。
观看视频,印证自己的猜想。
并进一步得出结论“液面有收缩至表面积最小的趋势”。
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印证学生的猜想,增强其科学探究的信心。
环节三:理论分析——液体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
1.提出问题:液面为什么会有收缩的趋势?你能从微观上做以解释吗?2.组织学生讨论课前的预习内容。
3.讲解表面层的相关知识,并用模拟实验演示表面层分子的运动给出液体表面张力的定义液体表面各部分间相互吸引的力。
油和水的表面张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油和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
2.掌握油和水的表面张力实验的方法。
3.理解油和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原理。
二、教学重点油和水的表面张力概念、实验方法、作用原理。
三、教学难点理解表面张力作用原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打开电脑,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在介绍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起自己在家中可能发现的现象,比如说我们在烧水的时候看到的冒泡,也可能是我们在泡面时,泡面表面的一层油与水之间产生的现象,这些都与我们这次实验有关系。
2、知识讲解:1)表面张力的概念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力的表现,它是指液体表面单位长度上的表面能。
表面张力也称作液体表面的弹性。
2)油和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油和水之间分别有表面张力,当油和水混合时,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就会使得油和水分开,形成不混合的两层,这就是我们在泡面时看到的现象。
3)实验方法实验材料:一个深形盘子、食用油、染料、水、牙签、小勺。
步骤:1.将水分别倒入深形盘子,加入食用油,搅拌均匀。
2.将小勺伸入染料中,滴入深形盘子中。
3.用牙签将混合着色的油膜剂均匀涂在平静的水面上。
4.观察现象。
4、实验结果分析当油和水混合时,由于表面张力的影响,两者之间会分开,形成不混合的两层,这也反映了油和水之间的表面张力。
在实验中,我们将油、水和染料混合后,在表面镀上一层混合料,可以看到混合层开始会形成一个球,这说明混合料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相当于在保持弹性,自我整理为球面,也就是平衡表面张力。
5、实验总结实验的结果表明,油和水之间产生了表面张力,混合的油和水会形成一个分界圆弧面。
五、教材建议1、教师可以利用YouTube视频来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油和水表面张力的作用原理。
2、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到表面张力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很广泛,多让学生领悟这方面的思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根据课上讲解的原理,通过实践体会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高二学期春季课题液体的表面张力教科书书名: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认识与液体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掌握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相互作用观物质观有进一步的理解;知道浸润不浸润现象,掌握毛细现象的成因;进一步强化宏观与微观的因果联系观。
2.科学思维学生经历液体表面张力特点的初步建模和科学论证过程,体会液体表面层的特点;通过球一橡皮筋模型建构和对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体会建模法和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的讨论与交流,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学习浸润与不浸润时,学会对比分析,举一反三。
3 3.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液体表面张力性质的过程,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其产生原因,经历各种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学会迁移、分析和总结4 4.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认识液体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展示相关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体会知识对生产生活的积极作用;通过相关分析,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的科学意识。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液体表面张力产生原因、方向以及作用效果2.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及产生原因3.毛细现象及产生原因4.液体表面张力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1.从微观层面分子力角度解释液体表面张力产生原因;2.浸润与不浸润的产生原因;4.毛细现象导致液面升高和降低的理解。
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感受表面张力教师展现草尖上的水珠、浮在水面的水黾、硬币图片,通过回形针漂浮在水面的实验间接验证硬币漂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滴会趋于球形?昆虫和回形针为什么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些现象都跟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是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形成了一张“张紧的弹性膜”,然后再通过与胀满的气球类比,与张紧的薄膜托住物体类比,使学生对表面张力有了初步的直观的认识。
液体的表面张力
鼎湖中学物理卢海英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猜想——液体表面总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然后通过实验证明猜想。
再解释表面张力存在的原因,最后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活动:吹泡泡
(让学生观察泡泡的形状)
提问:为什么是球状的呢?
、昆虫(水黾,体重30毫克,长
什么能在水上自由行走?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感受一下表面张力的存在
2、宇宙员在太空喝水的视频
五、作业:
结合课文,从微观上怎样理解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观察活动、实验探究活动、理论分析、交流讨论、知识拓展来进行了对液体表面张力的学习,帮助同学们掌握了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及。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麻涌中学张健【课题】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高中物理粤教版选修3-3 第二章第五节《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性质,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本章液体性质拓宽了知识面,而液体的表面张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教材内容安排:通过自主实验让学生总结体验液体表面的性质,以液体的表面研究为主线,让学生思考与讨论,继而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液体表面张力。
3、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
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对教材的处理:本节教材以液体的表面有何性质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液体表面张力微观解释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总结分析得出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知识与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对物质形态有一定的认识,学过液体的知识。
3.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学习本节知识以前对某些液体表面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对液体表面张力的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而且缺乏一定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液体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
(2)掌握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液面呈现的现象、大胆预测,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讨论和理论分析,学习从物质的分子间作用力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希望能增强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态度
(3)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
1)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2)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液体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类比比较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类比比较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旧知识中获取新知识。
(2)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讲授知识的
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3.学法指导
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根据物理学科的实验型特征及学生的发展情况,确定本节学生的学法为“实验探究法”。
4.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片等材料,为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提供必需的感性材料。
利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平时难以接触和微观的物理情境展示出来,使物理现象更加形象直观,既增大教学容量,又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板书、肥皂水、铁圈、棉线、烧杯、水。
【教学流程图】
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引入(观察活动)
观看图片,思考为什么昆虫能在水上行走,蛛网上的水珠为什么是球形?
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
播放图片;
问:为什么昆虫
能在水面上行走,为
什么蛛网上的水呈
球形?请同学们思
考一下。
观察
思考
好奇
用贴近学生生
活的例子引入课题,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液体表面的性质1] 观看视频
1、往硬币上滴水,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可见,水面是一层膜。
2、水珠在荷叶上跳动,水珠的表面有什么性质?
可见,水面是一层有弹性的膜。
引导思考的思路:
观察液体的表面。
提问:水珠有形
变说明有弹力的存
在,说明液体表面有
什么性质?
板书:液体的表面
是一层有弹性的膜
期望回
答:水面
凸起,但
水没有流
出来。
期望回
答:有弹
性的膜
通过简单明了
的小视频,让学生感
受动态的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学生思维
障碍提出问题,进一
步激发思维
成了水珠。
我们就去在失重环境下的太空寻找水球吧。
播放视频: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师:地球上的水珠是
正球形的么?如果
我们要找正球形的
水珠需要去哪里找
呢?在地球上我们
也没见过大水球,那
要寻找大水球要去
哪里找得到?
期望回
答:不是,
因为受到
重力的作
用。
太空。
[液体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
理论分析: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1、师:那么液体的表面为什么会有收缩的趋势呢?
师:与在液体表面和液体内部中比较,液体分子在表面层所受分子力有什么特点?
师:以分子力的作用半径做分子作用球。
发现在液体内部的分子受到的引力可以抵消,斥力也可抵消。
但在液体表面的分子受到的斥力可以抵消,引力不能抵消,分子力合力为引力指向液面内部。
表面分子有向液体内部运动的趋势,液体表面就有收缩趋势。
表面分子就比内部分子稀疏,表面分子间的距
利用多媒体课
件。
引导学生分析液
体表面张力的形成。
提出概念:分子作用
球
思考
学生:表
面层分子
间作用主
要表现为
相互吸
引。
激发学生动脑思
考,培养学生的猜想
能力。
离大于。
上一章已经学过,分子间的距
离大于某一数值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小于时表现为斥力,等于时分子力为零。
表面层分子间主要表现为什么力呢?
我们还可以从能来的角度解释。
表面分子合力指向液体内部,那么把表面分子移到液体内部,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
那么,液体表面的分子的分子势能大于
液体内部的分子。
表面层面积越大分子势能就要增加。
又因为势能具有减少的趋势,所以,液体表面就有收缩的趋势。
在液体表面画这样一条线,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是引力,这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它的方向垂提问:利用所学知
识,分析一下,分子
间的作用力表现为
什么力?
板书:液体表面张力
微观解释
期望回
答:引力
思考
回答
讨论
引导学生利用已
学的分子间间距和作
用力的关系,来逐步
分析解释物理宏观现
象
回顾和解释前面
实验留下的问题,帮
助学生理清概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