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67
第41卷 第3期 生 态 科 学 41(3): 82–892022年5月 Ecological Science May 2022收稿日期: 2021-04-25; 修订日期: 2021-07-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6176)作者简介: 李丽(1983—), 女, 河南信阳人, 博士, 助理研究员, 海洋生态及资源监测,E-mail:******************通信作者: 刘悦(1965—), 女, 高级工程师, 海洋生态及资源监测,E-mail:*************李丽, 马方方, 翟晓辉, 等. 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J]. 生态科学, 2022, 41(3): 82–89.LI Li, MA Fangfang, ZHAI Xiaohui, et al. Analysis on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population evolu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based on an algal bloom in Shenzhen bay, the South China Sea[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3): 82–89.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李丽1, 马方方2, 翟晓辉1, 杨伟思1, 叶鹏浩1, 刘悦1,*1. 深圳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 深圳5180292.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苏州215163【摘要】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 面积达到 6 km 2, 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 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
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水质和生态数据变化: 赤潮发生前(4月底)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大幅升高; 赤潮发生期间, 叶绿素a 浓度迅速升高, 最高值达到127.1 μg·L -1(5月2日), 海水温度持续升高, 盐度整体下降; 5月4日开始, 赤潮逐渐消散, 当日水温日均值达到28 ℃以上, 风力也开始升高, 盐度则继续降低。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杨刚(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本文针对赤潮的生物学研究、赤潮发生机制,赤潮的生态学效应,赤潮的生物学监测和赤潮的防治等方面对整体的赤潮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应用介绍,最后对赤潮的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关键字赤潮发生机制生态学效应监测防治分类号赤潮(red tide)又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e bloom ),是由于某种(或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或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难以估量: ①赤潮生物的爆发性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 ②藻类大量死亡时分解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域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③藻类过度密集会堵塞鱼贝类生物的鳃部,使其窒息而死; ④有的赤潮藻类本身含有毒素,鱼贝等生物接触后会发生中毒反应。
有的赤潮毒素容易在鱼贝体内蓄积,人们误食含有毒素的水产品后会引起肢体麻痹,甚至中毒致死。
[1]据报道记载,赤潮在古代发生的次数非常稀少。
20世纪以来,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沿海地区人口激增,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中,造成内湾、河口和沿岸水域的严重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升高。
并且,赤潮影响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大,引发赤潮的藻种也越来越多(Hallegraeff,1993 )。
[2]当前,每一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都受到赤潮的威胁。
因此,赤潮已经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许多临海国家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
从发展趋势看,赤潮的发生机理、危害、预测和防治仍将是今后赤潮研究的主流。
1. 赤潮的生物学研究据报道,世界各地己引发过赤潮的生物有200种(福代康夫,1990)。
[3]赤潮生物除少数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外,大都属于浮游植物,包括蓝藻、硅藻、甲藻、金藻和隐藻等门类,其中硅藻和甲藻占多数。
赤潮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日益增加的排污和废水处理不当,导致了水体养分过剩,破坏了生态平衡。
其中,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系统的常见问题,也是一种严重的水体污染现象。
赤潮是一种由藻类产生的、水体中明显可见的红色或棕色污染浮游生物现象。
它产生的原因是,水体的氮、磷等元素过量,导致了藻类爆发性增长。
这些过量生长的藻类会聚集在海面上,形成一层色彩鲜艳的薄膜,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
赤潮所造成的影响十分严峻,它不仅会损害水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还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在海洋生态系统方面,赤潮会导致水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率下降。
赤潮藻类大量繁殖的同时,还会消耗水中的氧气,由此导致水中氧气浓度下降,甚至在水下生态系统中形成缺氧区域。
这将严重影响水下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引起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赤潮还会对人类生活乃至现代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规模的赤潮爆发会使得周边地区的海水变得异样,散发出难闻的臭气,进而对喜欢海边度假和垂钓的市民带来影响。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海洋产业也会受到严重冲击,渔业和海洋养殖业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赤潮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科学措施,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
在当前的环境中,减少化肥农药渗漏和排放,改进流域污染管理、提高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等是减缓赤潮发生的有效途径。
此外,我们还可以加强科学研究,探寻赤潮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为制订赤潮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赤潮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极大的,它不仅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而且还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赤潮的研究和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及其可持续性。
2024年 第1期海洋开发与管理52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曾建军,徐伟,张露(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 300110)收稿日期:2023-08-07;修订日期:2024-01-08作者简介:曾建军,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摘要:文章通过收集‘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13 2022年的赤潮灾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近10年广东省海域的赤潮灾害时空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赤潮灾害的预警㊁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㊂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近10年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年平均9.5次,共发生面积3624.76k m 2,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1-4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8d;空间分布上,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主要位于珠三角海域,赤潮面积发生最大的则位于粤西海域㊂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㊁甲藻门10种㊁定鞭藻门㊁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和红色赤潮藻,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近年来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㊂关键词:赤潮;基本特征;广东省海域中图分类号:X 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4)01-0052-07A n a l ys i s o f 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R e dT i d eD i s a s t e r s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S e a w a t e r o fG u a n g d o n g Pr o v i n c e Z E N GJ i a n ju n ,X U W e i ,Z H A N GL u (O c e a nE n v i r o n m e n t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t d ,T i a n ji n30011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c o l l e c t e d t h e d a t a o n r e d t i d e d i s a s t e r s f r o m2013t o 2022i n t h e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i a lM a r i n eD i s a s t e rB u l l e t i n ,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a n a l yz e d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d t i d e d i s a s t e r s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s e a w a t e r o fG u a n g d o n g Pr o v -i n c e i n t h e p a s t t e n y e a r sb y s t a t i s t i c a lm e t h o d s ,i n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a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e a r l y w a r n i n g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o f r e dt i d ed i s a s t e r s .T h ea n a l ys i s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at o t a l o f 95r e d t i d e s o c c u r r e d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s e a w a t e r o f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i n t h e p a s t t e n y e a r s ,w i t ha n a n -n u a l a v e r a g e o f 9.5t i m e s ,t h e t o t a l a r e ao f r e d t i d e sw a s 3624.76k m 2,r e d t i d em a i n l y o c c u r r s b e t w e e n J a n u a r y t oA p r i l ,a n d t h e a v e r a g e d u r a t i o no f e a c h r e d t i d ew a s 8.8d a y s .T h e l o c a t i o n s w i t h t h eh i g h e s t f r e q u e n c y of r e d t i d ew a s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s e a w a t e r o f t h e P e a r l R i v e rD e l t a ,w h i l e t h e l a rg e s t a r e a o f r e d t i d ew a s o c c u r r e d i n th ew e s t e r nG u a n g d o n g S e a .T h e r e a r e 26s p e ci e so f o r g a n i s m s t h a t c a u s e r e d t i d e s ,i n c l u d i n g 13s p e c i e s o f B a c i l l a r i o p h y t a ,10s p e c i e s o f D i n o p h yt a ,a n d1s p e c i e se a c ho fC o c c o l i t h o p h o r e ,X a n t h o p h yt aa n dP r o t o z o a ,N o c t i l u c as c i n t i l l a n s a n d第1期曾建军,等: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53 A k a s h i w o s a n g u i n e a a r e t h e m o s t f r e q u e n t c a u s eo f r e dt i d e s,a n d 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 i s t h e l a r g e s t a r e a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r e d t i d e s,t h e s p e c i e s t h a t c a u s e r e d t i d e s h a v e s h o w n a t r e n d o f d i v e r-s i f i c a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K e y w o r d s:R e d t i d e,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a s t a l s e a w a t e r o f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0引言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灾害㊁海浪灾害㊁赤潮灾害㊁海平面变化㊁海岸侵蚀㊁咸潮入侵等,其中赤潮是指海洋中的一些微藻㊁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1]㊂近年来,我国赤潮灾害频发,目前已经成为沿海各地主要的海洋灾害之一㊂为了研究赤潮的发生规律㊁分布特征及成因等,很多学者对我国海域赤潮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㊂洛昊等[2]分析了1933 2011年我国沿海赤潮发生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郭皓等[3]对1995 2014年我国赤潮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具有显著的时间和区域特点;张青田[4]回顾了中国海域赤潮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表明21世纪前10年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是20世纪后50年的2倍多;张善发等[5]研究了2001 2017年我国近海海域赤潮暴发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一些学者还分别对渤海湾[6-7]㊁长江口[8]㊁辽宁[9]㊁山东[10-11]㊁河北[12]㊁天津[13]㊁江苏[14]㊁浙江[15-16]㊁福建[17-18]㊁广西[19]㊁海南[20]等沿海省(自治区㊁直辖市)赤潮灾害的发生情况和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㊂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赤潮灾害风险日益突出,开展赤潮灾害特征分析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㊂易斌等[21]研究了2009 2016年南海近岸海域赤潮暴发的时间规律和空间分布;李丽等[22]对1980 2007年广东沿海赤潮灾害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赤潮灾害总体呈上升趋势;刘晓南等[23]分析1980 2002年广东沿海赤潮情况表明沿海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赤潮出现的高峰期;韦桂秋等[24]通过2000 2009年珠江口海域赤潮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深圳湾海区为珠江口赤潮多发区;马方方等[25]分析1980 2018年深圳大鹏湾海域赤潮变化表明,大鹏湾赤潮次数分布㊁赤潮生物演变均与营养盐变化直接相关㊂综上,目前对于广东省赤潮灾害的研究数据时间较早,或局限于特定海域,缺乏近期尤其是近10年广东海域赤潮灾害呈现新的特点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广东省2013 2022年的赤潮资料,对赤潮发生的时间规律㊁空间分布和赤潮生物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为赤潮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析的赤潮资料数据来源于2013 2022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26-27],主要包括历次赤潮的发生地点㊁起止时间㊁最大成灾面积㊁赤潮优势生物种等信息㊂分析方法主要为统计学方法,对广东省海域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进行总结分析,其结果运用E x c e l软件进行处理及制图㊂在赤潮月际变化特征分析时,部分赤潮过程跨月发生,其发生次数和面积分别计入各月㊂在赤潮生物种类统计分析时,部分赤潮过程存在多种优势生物,其发生次数和面积分别计入各赤潮生物㊂2结果与分析2.1时间分布特征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累计发生赤潮面积约为3624.76k m2,近10年来平均每年发生赤潮9.5次,其中2014年发生次数最多,达到15次,2014 2019年赤潮发生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最近两年又上升至较高的水平(图1)㊂从赤潮发生面积看,近10年来平均每年发生赤潮面积约362.476k m2,其中2017年发生面积最大,达到1017k m2,2016年和2014年赤潮发生面积次之,其余每年的赤潮面积均较小,低于近10年的平均值㊂2019年赤潮发生次数和发生面积均为近10年来的最低值㊂54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图1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及面积F i g.1 N u m b e r s a n da r e a s o f r e d t i d e s a n n u a l l yi nG u a n g d o n g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2022 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发生赤潮的持续时间累计天数共838d,年均83.8d,其中2016年赤潮发生的持续时间最长,达155d,2016 2020年赤潮发生的持续时间总体呈下降趋势,最近两年赤潮的发生时间又上升至每年100d以上㊂按每次赤潮发生的持续时间统计,近10年来平均每次赤潮发生的持续时间约为8.8d㊂赤潮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从广东省各月累计发生赤潮的次数和面积来看(图2),广东省海域全年每个月份均有赤潮发生,冬季和春季是赤潮的高发期,赤潮发生的次数和面积均主要集中在1-4月,约占59.8%和69.5%㊂近10年来广东省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月份为4月,达到23次,其次为3月,发生赤潮次数为22次,发生次数最少的月份为10月,仅2次㊂从每个月发生赤潮的累计面积来看,3月赤潮发生面积最大,达到1569.71k m2,其次为4月,赤潮发生面积最小的月份也是10月,仅26.5k m2㊂图2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逐月赤潮发生次数及面积F i g.2 N u m b e r s a n da r e a s o f r e d t i d e sm o n t h l yi nG u a n g d o n g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20222.2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将广东省海域划分为粤东㊁珠三角㊁粤西三大区域进行赤潮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图3)㊂2013 2022年珠三角地区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累计达到58次,粤东地区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少㊂从赤潮发生面积来看,近10年来粤西地区赤潮发生的面积最大,累计达到2461.96k m2㊂图3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不同区域赤潮发生次数及面积F i g.3 N u m b e r s a n d a r e a s o f r e d t i d e s o c c u r r e n c e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r e g i o n s o fG u a n g d o n g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2022从单次赤潮发生面积来看,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发生的面积从0.001~495k m2不等,其中单次发生面积小于10k m2的赤潮次数最多,共有57次,占总发生次数的60%,可见广东省海域多发小面积的赤潮㊂广东省海域单次赤潮发生的最大面积为495k m2,为2017年2月27日至3月17日发生于茂名市水东湾海域的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赤潮㊂将赤潮的规模按发生面积进行分类,划分为5个等级,对应面积分别为小于10k m2㊁10~50k m2㊁50~100k m2㊁100~300k m2㊁300~500k m2,统计了广东省海域不同地区赤潮发生分布表(表1)㊂近10年来广东省赤潮主要发生在珠三角区域的深圳市大鹏湾和大亚湾海域㊁珠海市海域以及珠江口海域㊁粤西地区的湛江市和茂名市沿岸海域㊂其中深圳市海域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但单次规模小,发生面积绝大部分在50k m2以下㊂粤西地区赤潮主要发生在湛江市和茂名市海域,湛江市海域发生的次数较多,而茂名市海域发生的单次规模较大,发生面积主要在300k m2以上㊂粤东地区赤潮主要发生在汕头市和汕尾市海域,发生次数少,单次规模也较小㊂第1期曾建军,等: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55表1 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发生分布T a b l e 1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d t i d e o c c u r r e n c e i nG u a n g d o n g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 2022区域城市不同规模赤潮发生次数小于10k m210~50k m 250~100k m2100~300k m2300~500k m2粤东汕头市40100汕尾市42200珠三角惠州市54120深圳市275100珠海市111100粤西阳江市10000茂名市01002湛江市54562.3 赤潮生物特征近10年来引发广东省海域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甲藻门10种,定鞭藻门㊁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表2)㊂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N o c t i l u c a s c i n t i l l a n s )和红色赤潮藻(A k a s h i w o s a n gu i n e a ),分别发生23次和22次㊂发生年份最多的是中肋骨条藻(S k e l e t o n e m ac o s t a -t u m )和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 ),在10年中的7年均有发生㊂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s t i s g l o b o s a ),发生赤潮面积达1175.66k m 2,其次为红色赤潮藻(A k a s h i w os a n -gu i n e a ),发生赤潮面积达1005.35k m 2㊂近两年出现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 s p .)㊁海链藻(T h a l a s s i o s i r a s p .)㊁娄氏藻(L a u d e r i a s p .)等新的赤潮生物,表明广东省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赤潮生物引发赤潮,赤潮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㊂表2 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生物种类T a b l e 2 T h e c a u s a t i v e r e d t i d e o r g a n i s m s i nG u a n g d o n g co a s t a l 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 2022门类赤潮生物种赤潮次数/次发生年份发生面积/k m 2甲藻门夜光藻N o c t i l u c a s c i n t i l l a n s232013㊁2014㊁2015㊁2016㊁2018㊁2021682.89凯伦藻K a r e n i a s p .220219.0米氏凯伦藻K a r e n i am i k i m o t o i 120134.4双胞旋沟藻C o c h l o d i n i u m g e m i n a t u m42013㊁2018㊁202074.5红色赤潮藻A k a s h i w o s a n g u i n e a 222014㊁2016㊁2018㊁20211005.35多纹膝沟藻G o n y a u l a x p o l y g r a mm a 42014106条纹环沟藻G y r o d i n i u mi n s t r i a t u m 120140.2锥状斯克里普藻S c r i p p s i e l l a t r o c h o i d e a 72015㊁2017㊁2022219.7多环旋沟藻C o c h l o d i n i u m p o l y k r i k o i d e s 120151.5链状裸甲藻G y m n o d i n i u mc a t e n a t u m 120217.8硅藻门中肋骨条藻S k e l e t o n e m a c o s t a t u m 152013㊁2014㊁2015㊁2016㊁2020㊁2021㊁2022574.13拟菱形藻P s e u d o -n i t z s c h i a s p.120224.0柔弱伪菱形藻P s e u d o -n i t z s c h i ad e l i c a t i s s i m a 1201340尖刺拟菱形藻P s e u d o -n i t z s c h i a p u n g e n s 1201835丹麦细柱藻L e p t o c y l i n d r u sd a n i c u s 32018㊁2019㊁202117.9斯氏根管藻R h i z o s o l e n i a s t o l t e r fo r t h i i 120180.1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 s p .120223.0柔弱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d e b i l i s 1202165.0海洋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 p e l a g i c u s 1202165.0旋链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 c u r v i s e t u s 1202276.0洛氏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 l o r e n z i a n u s2202211.0海链藻T h a l a s s i o s i r a s p .22021㊁202231.5娄氏藻L a u d e r i a s p.120223.0定鞭藻门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s t i s g l o b o s a 122013㊁2014㊁2015㊁2017㊁2018㊁2020㊁20211175.66黄藻门赤潮异弯藻H e t e r o s i g m aa k a s h i w o 62014㊁2015㊁2017㊁2019㊁202013.53原生动物门红色中缢虫M e s o d i n i u mr u b r u m 120216.056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从广东省主要赤潮生物的发生区域来看(表3),中肋骨条藻(S k e l e t o n e m ac o s t a t u m)赤潮主要发生于深圳市珠江口海域以及湛江市沿海;夜光藻(N o c t i l u c a s c i n t i l l a n s)赤潮则集中发生于深圳大鹏湾㊁大亚湾以及珠海市海域;球形棕囊藻(P h a e o-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赤潮主要发生于粤西地区的湛江市和茂名市沿海;红色赤潮藻(A k a s h i w o s a n g u i n e a)赤潮集中分布于深圳大鹏湾㊁惠州大亚湾以及汕尾市海域;锥状斯克里普藻(S c r i p p s i e l l a t r o c h o i d e a)赤潮则主要发生于惠州大亚湾㊂可见,广东省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与其所处的海洋环境以及各种类赤潮生物的生活习性等密切相关㊂表3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生物分布T a b l e3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d t i d e o r g a n i s m s i nG u a n g d o n g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2022区域城市不同赤潮生物引发的次数中肋骨条藻夜光藻球形棕囊藻红色赤潮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其他藻类粤东汕头市010115汕尾市001412珠三角惠州市120643深圳市4927114珠海市171304粤西阳江市010000茂名市012000湛江市9261093结论(1)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年平均9.5次,近两年赤潮发生次数上升至较高水平;近10年累计发生赤潮面积约为3624.76k m2,发生赤潮的持续时间累计天数共838d,平均每次赤潮发生的持续时间约为8.8d㊂(2)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全年每个月份均有赤潮发生,冬季和春季是赤潮的高发期,赤潮发生的次数和面积均主要集中在1-4月㊂近10年单次赤潮发生面积小于10k m2的次数最多,呈现多发小面积赤潮的特点㊂(3)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主要发生在珠三角区域的惠州市大亚湾海域㊁深圳市大鹏湾海域以及珠江口海域㊁粤西地区的湛江市和茂名市沿岸海域㊂赤潮发生次数最多为珠三角海域,赤潮面积发生最大的则为粤西海域㊂(4)2013 2022年引发广东省海域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甲藻门10种,定鞭藻门㊁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㊂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N o c t i l u c a s c i n t i l l a n s)和红色赤潮藻(A k a s h i w o s a n g u i n e a),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近两年赤潮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同时赤潮生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国家海洋局.赤潮监测技术规程:H Y/T069-2005[S].2005.S t a t eO c e a n i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r e d t i d em o n i t o r i n g:H Y/T069-2005[S].2005.[2]洛昊,马明辉,梁斌,等.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J].海洋通报,2013,32(5):595-600.L U O H a o,MA M i n g h u i,L I A N GB i n,e t a l.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m i t i g a t i o n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 r e d t i d e s i nC h i n a s e a s[J].M a r i n e S c i-e n c eB u l l e t i n,2013,32(5):595-600.[3]郭皓,丁德文,林凤翱,等.近20a我国近海赤潮特点与发生规律[J].海洋科学进展,2015,33(4):547-556.G U O H a o,D I N G D e w e n,L I NF e n g a o,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p a t t e r n so f r e d t i d e i nC h i n ac o a s t a lw a t e r sd u r i n g t h e l a s t20a[J].A d-v a n c e s i n M a r i n eS c i e n c e,2015,33(4):547-556.[4]张青田.中国海域赤潮发生趋势的年际变化[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5):99-102.Z H A N G Q i n g t i a n.R e v i e wo n t h e a n n u a l v a r i a t i o no f r e d t i d e s i nC h i n a's s e a a r e a s[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i nC h i n a,2013,29(5):99 -102.[5]张善发,王茜,关淳雅,等.2001-2017年中国近海水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6):1129第1期曾建军,等: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57 -1140.Z H A N GS h a n f a,WA N G Q i a n,G U A NC h u n y a,e t a l.S t u d y o n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l a wo f r e d t i d e a n d i t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i n t h e o f f s h o r ew a-t e r s o fC h i n a f r o m2001t o2017[J].A c t aS c i e n t i a r u m N a t u r a l i u m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P e k i n e n s i s,2020,56(6):1129-1140.[6]王彬,崔健,李玲,等.渤海湾赤潮特征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21,40(2):200-206.WA N GB i n,C U I J i a n,L I L i n g,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i n t h eB o h a i B a y[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21,40(2):200-206.[7]窦勇,尚金沛,邵蓬,等.2000-2016年渤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20,41(6):141-148.D O U Y o n g,S H A N GJ i n p e i,S H A O P e n g,e t a l.F r e q u e n c y o f r e dt i d e s i nB o h a iS e aa n d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2000-2016)[J].J o u r n a l o fH y d r o e c o l o g y,2020,41(6):141-148.[8]刘录三,李子成,周娟,等.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2011,32(9):2497-2504.L I U L u s a n,L I Z i c h e n g,Z H O UJ u a n,e t a l.T e m 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d t i d e i nY a n g t z eR i v e r e s t u a r y a n d a d j a c e n tw a t e r s[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11,32(9):2497-2504.[9]刘希刚,陈燕珍,王静,等.2001-2012年辽宁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特征[J].中国科技信息,2015(24):40-42.L I U X i g a n g,C H E N Y a n z h e n,WA N GJ i n g,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o c c u r r e n c e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 o f L i a o n i n g f r o m2001t o2012 [J].C h i n a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 a t i o n,2015(24):40-42.[10]于宁,于建生,吕振波,等.山东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及预警报管理[J].生态学杂志,2012,31(5):1272-1281.Y U N i n g,Y UJ i a n s h e n g,L Y UZ h e n b o,e t a l.D i s a s t e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h a r m f u l a l g a l b l o o ma n d i t s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i nS h a n-d o n g c o a s t a lw a te r s[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2012,31(5):1272-1281.[11]周健,王玮,吴志宏,等.山东沿海赤潮灾害基本特征及防控对策建议[J].海洋环境科学,2020,39(4):537-543.Z HO UJ i a n,WA N G W e i,WUZ h i h o n g,e t a l.T h e 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 r e d t i d e i nS h a n d o n g c o a s tw a-t e r s[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20,39(4):537-543.[12]翟伟康,许自舟,张健.河北省近岸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6,35(2):243-251.Z HA IW e i k a n g,X UZ i z h o u,Z H A N GJ i a n.A n a l y s i s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d i s a s t e r i nH e b e i 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t a l S c i e n c e,2016,35(2):243-251.[13]张琪,孙家伟,冯延竹,等.天津沿海赤潮发生的基本特征研究[J].海洋预报,2020,37(1):62-66.Z HA N G Q i,S U NJ i a w e i,F E N G Y a n z h u,e t a l.R e s e a r c ho n t h e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i nT i a n j i n c o a s t a l a r e a[J].M a r i n eF o r e-c a s t s,2020,37(1):62-66.[14]高清清,曹兵,杨波,等.江苏海域赤潮分布特征研究[J].海洋通报,2017,36(2):217-221.G A O Q i n g q i n g,C A OB i n g,Y A N GB o,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r e d t i d e i n t h e s e a a r e a o f J i a n g s u[J].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B u l l e t i n,2017,36(2):217-221.[15]李仁虎.浙江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特征与赤潮监测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20.L IR e n h u.S t u d y o n t h e t e m 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m o n i t o r i n g o f r e d t i d e i nZ h e j i a n g c o a s t a l a r e a[D].S h a n g h a i: S h a n g h a i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2020.[16]李阳东,谢洋洋,李仁虎,等.浙江近岸海域赤潮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海洋预报,2021,38(1):54-59.L IY a n g d o n g,X I EY a n g y a n g,L IR e n h u,e t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 t e m p o r a l a n d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r e dt i d e i nZ h e j i a n gc o a s t a l a r e a[J].M a r i n eF o r e c a s t s,2021,38(1):54-59.[17]李雪丁.福建沿海近10a赤潮基本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12,33(7):2210-2216.L IX u e d i n g.A n a l y s i s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i nF u j i a nc o a s t a lw a t e r sd u r i n g t h e l a s t10y e a r s[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12,33(7):2210-2216.[18]黄春秀,陈火荣,李聪.2000-2018年福建近岸海域赤潮分布特征[J].应用海洋学学报,2020,39(4):542-550.HU A N GC h u n x i u,C H E N H u o r o n g,L IC o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F u j i a n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 i n2000-2018[J].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O c e a n o g r a p h y,2020,39(4):542-550.[19]粟启仲,雷学铁,刘国强,等.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近20年赤潮灾害特征分析[J].广西科学,2022,29(3):552-557.S U Q i z h o n g,L E IX u e t i e,L I U G u o q i a n g,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d i s a s t e r i nc o a s t a lw a t e r s o f B e i b uG u l f o fG u a n g x i i n r e c e n t20 y e a r s[J].G u a n g x i S c i e n c e s,2022,29(3):552-557.[20]殷安齐,王兴华.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与生物特征[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19(4):1456-1460.Y I N A n q i,WA N G X i n g h u a.S p e c i f i c s p a t i a l-t e m p o r a l a n d b i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r e d t i d e i n 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 a r o u n dH a i n a n I s l a n d[J].J o u r n a l58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o f S a f e t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2019,19(4):1456-1460.[21]易斌,陈凯彪,周俊杰,等.2009年至2016年华南近海赤潮分布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2018(2):23-31.Y IB i n,C H E N K a i b i a o,Z HO UJ u n j i e,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i nc o a s t a l r e g i o no f s o u t hC h i n a f r o m2009t o2016[J].T r a n s a c-t i o n s o fO c e a n o l o g y a n dL i m n o l o g y,2018,(2):23-31.[22]李丽,吕颂辉.近30年广东沿海赤潮灾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9(3):83-86.L IL i,L Y US o n g h u i.A30-y e a r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v e r t h e d e t r i m e n t a l a l g a l b l o o m s i nG u a n g d o n g c o a s t a l a r e a s[J].J o u r n a l o f S a f e t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2009,9(3):83-86.[23]刘晓南,王为,吴志峰.广东沿海赤潮发生频率差异与城市发展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4,59(6):911-917.L I U X i a o n a n,WA N G W e i,WU Z h i f e n g.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c e so f r e dt i d ef r e q u e n c y 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l o n g t h ec o a s t s o fG u a n gd o n g[J].A c t aGe o g r a p h i c aS i n i c a,2004,59(6):911-917.[24]韦桂秋,王华,蔡伟叙,等.近10年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特征及原因初探[J].海洋通报,2012,31(4):466-474.W E IG u i q i u,WA N G H u a,C A IW e i x u,e t a l.10y e a r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h a r m f u l a l g a l b l o o m s i n t h e P e a r l R i v e r E s t u a r y[J].M a-r i n eS c i e n c eB u l l e t i n,2012,31(4):466-474.[25]马方方,冷科明,周秋伶,等.近40年深圳大鹏湾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演变机制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21,40(2):263-271.MAF a n g f a n g,L E N G K e m i n g,Z H O U Q i u l i n g,e ta l.A n a l y s i so nt h eo c c u r r e n c e sa n de v o l u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H A B s i n D a p e n g b a y, S h e n z h e n i n t h e l a s t40y e a r s[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21,40(2):263-271.[26]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R].2014-2018.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i a lD e p a r t m e n t o fO c e a n s a n dF i s h e r i e s.B u l l e t i no f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m a r i n e d i s a s t e r[R].2017-2018.[27]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R].2019-2023.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i a l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B u l l e t i no f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m a r i n e d i s a s t e r[R].2019-2023.。
赤潮产生的季节和海域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南海海区以3月至5月份及8~11月最为多见,东海海区则主要发生在5月至7月份。
有关赤潮发生时间,主要是研究几个方面就可以了:较多的营养物质(富营养化),包括海洋污染、河流的污染、农田退水等;较高的水温条件,有利于藻类的繁殖(一般在夏季,纬度高的海域发生赤潮的季节短);较小的风浪,不利于海水交换。
赤潮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有差异,其特点是南海海区以3月至5月份及8~11月最为多见,东海海区则主要发生在5月至7月份。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
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赤潮多发生的地域;
南海:珠江口、深圳湾、大鹏湾、香港近海、海南岛、北部湾、三门列岛等。
东海:厦门附近海域、福建闽东海域、福建泉州湾附近、长江口外海域、温州以东海域等。
黄海:苏北沿岸、青岛胶州湾及湾外沙子口海域、大连湾、大连至东沟海域等。
渤海:黄河口外、河北黄骅附近、秦皇岛附近、天津大沽口附近、芷锚湾海域、渤海西南部、辽河口、营口鲅鱼圈附近等。
海洋中的自然灾害比较多,其中就有赤潮,那么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呢?下期为大家介绍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
赤潮生态学的实验研究与评估赤潮是一种由于海水中的藻类或其他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体颜色变红的现象。
赤潮不仅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还会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健康风险和经济损失。
因此,赤潮的实验研究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赤潮的原因赤潮的成因是复杂的,由多种生态和生理因素引起。
其中包括水质、水深、光照、营养盐、温度、盐度、酸碱度、风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因素,还包括微生物的生长要素,如硅酸盐、铁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赤潮这一现象。
赤潮的影响赤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首先,赤潮中的藻类和细菌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长期缺氧对水中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其次,赤潮中的有毒藻类会释放毒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来威胁。
最后,赤潮还会影响渔业和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给当地经济带来损失。
赤潮的实验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赤潮现象和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其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培养实验。
通过控制营养盐、光照、温度和其他环境因素,使藻类和其他微生物在实验室中繁殖生长,以模拟赤潮的发生和发展。
这些实验可以为科学家们了解赤潮的成因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赤潮的评估为了评估赤潮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科学家们使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本收集和分析。
科学家们通过在赤潮发生的水体中收集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分析,以了解赤潮中藻类、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
这些数据可以为受赤潮影响的水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在评估赤潮影响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还使用了模型模拟、生态监测、经济评估和社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为制定赤潮管理政策和保护赤潮受影响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提供重要支持。
结论赤潮是一种严重威胁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影响,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和评估。
这些工作为制定有效的赤潮管理政策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开展实验和评估工作,努力解决赤潮带来的问题。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赤潮是指海洋中浮游植物、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并且产生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的恶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赤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治赤潮的方法。
一、赤潮的现状分析1. 赤潮的影响范围扩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赤潮事件逐渐增多,并且影响范围扩大。
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赤潮的严重威胁。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渔业资源、旅游业和健康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
2. 赤潮事件频发赤潮事件的频发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赤潮,给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赤潮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
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的氧气减少,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赤潮所释放的毒素会导致鱼类中毒、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死亡。
这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二、赤潮的防治方法1. 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对赤潮的监测是防治赤潮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有害藻类的演变趋势,及时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
这样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2. 控制污染源赤潮的发生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水、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赤潮发生的重要手段。
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水域的水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赤潮事件的发生。
3. 促进生态平衡恢复赤潮的发生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
4. 科学可持续开发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于减少赤潮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超过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赤潮的发生。
5. 加强国际合作赤潮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赤潮的发生与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赤潮已经成为一项严重的环境问题。
赤潮是指海洋中大量浮游植物或生物的繁殖,最终导致海水泛起一层红色或棕色。
赤潮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自然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农业、工业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赤潮的发生原因以及预测方法。
赤潮的发生原因赤潮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会加剧赤潮的发生。
以下是几种赤潮的主要发生原因:1. 养分过剩:赤潮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营养过量,特别是氮和磷元素的过量。
这些化学物质通常来自工业和农业废水,它们刺激了浮游植物的繁殖。
2. 海洋温度升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海洋温度的升高,这对赤潮的发生也有影响。
一些赤潮的产生与高温有关,因为高温可以刺激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3. 海洋环境变化:除了氮和磷元素的过量和温度升高外,海洋环境的其他变化也会影响赤潮的发生。
海洋酸化、海水流动、盐度降低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赤潮的发生。
4. 人类活动干扰:人类活动在奠定了赤潮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干扰了海洋生态系统,促进了赤潮的产生。
例如,工业、农业和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废水都会流入海洋,刺激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赤潮的预测方法预测赤潮的发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赤潮的发生取决于多种因素。
尽管存在许多预测模型和技术,但很难预测赤潮的确切时期和区域。
1. 环境监测:预测赤潮的最基本方法是监测环境条件。
通过监测海洋水质、温度、盐分等环境变化,可以预测赤潮的发生。
基于过去的数据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模型,可以确定特定地区赤潮的概率。
2. 数学模型:使用数学模型来预测赤潮的发生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之一。
数学模型使用物理和化学参数来模拟赤潮的发生。
它可以识别并监测赤潮的可能性,并使政策制定者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赤潮的影响。
3. 卫星监测:卫星监测是另一种用于预测赤潮的方法。
扫描整个海洋系统并记录不同波段的照片和读数,以便为模型和分析提供数据。
卫星监控可以提供有关海洋黑暗、浊度、颗粒物和其他环境变量的数据。
第20卷第4期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V o.l 20N o .42007年10月Journa l o f Y anta iU n i ve rsity (N atura l Sc i ence and Eng i neering Ed iti on)O ct .2007文章编号:1004 8820(2007)04 0304 05收稿日期:2007 01 31基金项目: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5124).作者简介:梁爱萍(1965 ),女,山东荣成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化学.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赤潮预报方法研究梁爱萍,张 涛,刘 伟(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 要:对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2004-2006年5-10月的水文气象、表底层的水质、底质、贝类及赤潮生物的实际观测与监测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分析,总结出在四十里湾海域生物、化学、水文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利用海域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预报赤潮发生的方法为:当海域春夏秋季,雨水充沛,降雨过后的5-7d ,天气一直晴朗、光照充足、风向为NE 、平均风速稳定在2-5m s -1、日气温稳定在23 以上、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1-2 ,且日变化值大多稳定在0.4-0.8 之间,可预报海域将发生赤潮.关键词:四十里湾;赤潮;预报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烟台市四十里湾是市区的主要海湾,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北部海域,西北与芝罘湾相连,东邻养马岛,北面为湾口,三面邻陆,一面向海,海岸线婉延曲折20km,该海域为赤潮频发区.从近几十年的资料看,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8年都在湾底近岸发生不同程度的赤潮.2004年发生3次赤潮:5月5日-5月20日,面积25.7k m 2;9月8日-9月14日,面积48.8km 2;9月26日-10月8日,面积13.27km 2.2005年6月-10月间,发生两次赤潮,面积110km 2,最长一次从8月底至10月初持续时间达40余天.赤潮的发生给烟台市的水产养殖业、滨海旅游业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迫切需要针对四十里湾海域自身环境条件,提出其赤潮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方法,以减少赤潮带来的经济损失.近几年,国内外相继开展了不同赤潮预测预报方法研究,提出了许多赤潮预测预报方法,归纳起来有:建立生态仿真数学模型预测预报;以单一物理因子的变化特征预测,如水温、透明度、水色等;以化学因子的变化特征预测,如DO 、C OD 、p H值、N P 等;以生物学参数预测,如叶绿素a 、藻类密度等;以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预测如潮汐、降雨等[1-10].而赤潮的形成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与许多因素有关,运用单一因素的异常变化来预测赤潮是片面的.应针对不同海域环境特点,在对海域赤潮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多年的实际观测与监测,获得大量数据资料,提出适用于不同海域的赤潮预测预报方法.本研究在对四十里湾海域赤潮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对四十里湾赤潮海域进行多年定期、定点监测,取得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次总结出利用四十里湾海域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预报该海域赤潮发生.1 资料来源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及烟台第4期梁爱萍,等: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赤潮预报方法研究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对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的现场观察及监测数据.2004-2006年,在四十里湾养殖区海域7-15m水深范围内,共布设6个赤潮监测站位,每年的5-10月逐月上、下旬监测2次,赤潮期间加密监测.1.2 观测与监测项目水文气象、表底层的水质、底质、贝类、赤潮生物等.1.3 观测与监测方法按 海洋调查规范 和 海洋监测规范 规定的方法进行.2 数据分析2.1 海域已具备的可引起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状况2.1.1生物因素 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从四十里湾海域多年逐月赤潮生物监测数据得知,海域存在十分丰富的赤潮生物,如裸甲藻、夜光藻、棕囊藻、细弱海链藻、中肋骨条藻、多甲藻、尖刺拟菱形藻、丹麦细柱藻、梭形角藻、刚毛根管藻、圆筛藻、浮动弯角藻、斯托根管藻、翼根管藻等.正常海域环境下,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赤潮生物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赤潮发生期间,某种或少数几种藻类急剧增殖并成为优势种,形成单一或混合型赤潮.2.1.2 化学因素 海水中的营养盐类是浮游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赤潮的发生与营养盐的含量关系密切.营养盐中氮与磷的含量不仅决定了赤潮的规模,而且影响了赤潮生物的种类[11].氮与磷的比值的变化可导致海域浮游生物种群的演变[12].根据邹景忠等(1983)修改过的富营养化评价指数公式[13]:E I=COD D I N D I P 1064500,式中:E I为富营养化指数;COD为化学耗氧量浓度(m g/L);D I N为无机氮浓度;D I P为无机磷浓度(m g/L).E I<1,水体处于贫营养状况;E I>1,水体出现富营养化;E I值越大,富营养化程度越严重.通过对四十里湾海域多年的逐月水质实际监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知,通常情况下,海水富营养化指数E I值均小于1,海水处于贫营养化状态(表1).说明四十里湾海域赤潮并非在富营养化状况下,而是在海水中DI N/D I P值适宜的情况下发生.表1 2004-2006年5-10月四十里湾海水富营养化指数E I值T ab.1 Sea w ater overnu trition i ndex o f the Sish ili Bay from M ay to O ctober2004-2006日期EI2004年2005年2006年5月8日0.070.140.035月24日0.040.320.106月13日0.430.170.226月26日0.080.050.437月12日0.050.270.297月26日0.410.090.448月9日0.080.210.298月23日0.250.160.079月12日0.400.190.599月25日0.310.220.51四十里湾海域是烟台市底播增养殖区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烟台市芝罘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海带养殖,70年代初贻贝养殖形成较大生产规模,80年代随着育苗技术的成熟,又大规模发展扇贝养殖.其中,四十里湾养殖面积约占6000h m2,增养殖区主要养殖品种为扇贝和牡蛎.海水养殖面积增速过快及密度过大,易造成自身污染,养殖自身污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造成大量生物性沉积[14],大量生物粪便和死亡个体、多余饵料堆积于海底.再加上养殖生物生长需消耗一定的营养盐,从而使海水在一般情况下处于贫营养化状态,沉积物中营养盐却十分丰富.此为海域爆发赤潮奠定了化学基础.当海域物理因素具备使沉积物中营养盐及陆源营养盐大量进入海水,而使海水中DI N/D I P值适宜时,即可引起与之相适应赤潮藻类增殖.2.1.3 水文因素 四十里湾海域潮流为正规的半日潮流,平均潮差为1.66m,潮流较稳定;2004 -2006年该海域养殖面积较1998年增加了3-4305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第20卷倍,大量养殖扇贝的吊笼和吊养的牡蛎阻碍了海流的正常流动;养马岛东西连堤的建造,也改变了海洋动力和水体交换条件,养殖区的海水同邻近水域交换量少[14].潮流不畅导致海域的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增殖时不能及时疏散而集结,在短时间内(5-7d)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由上述分析可见,四十里湾海域可引起赤潮发生的化学、生物、水文因素已具备,在此前提下,当气象条件适宜优势赤潮藻类爆发性增殖,即可形成赤潮.2.2 表层水温变化特征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春季发生的赤潮,优势种主要为夜光藻和棕囊藻;夏秋季发生的赤潮,优势种主要为裸甲藻、原甲藻和海链藻.由于不同的赤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适温度范围不同,存在着广温性,所以不能根据具体的表层水温值来预报赤潮.四十里湾是一个半封闭海湾,水温的日差和季节差较为明显.但通过对海域2004-2006年5-10月现场监测的表层水温数据统计分析发现,2004年及2005年发生赤潮前期(5-7d)及赤潮期,表层水温较常年均偏高1-2 (表2),且此期间的表层水温相对稳定,日差值较小,大多数情况下在0.4-0.8 之间.此与张俊峰等对南海区赤潮预测结论相近[5].2006年的9月初,表层水温虽较常年偏高,但日变化值较大,不利于赤潮藻类暴发性增殖(表2).2.3 气象因子变化特征降雨、风向、风速、光照、气温等气象因子的变化对四十里湾赤潮的发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5-16].对四十里湾海域2004-2006年5-10月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赤潮前期(5-7d)风场一般较稳定,平均风速大多稳定在2-5ms -1,风向多为NE (表3),表层海水受稳定风力作用朝岸边运移,易使赤潮生物向岸边聚集.2004年、2005年春夏秋季,烟台市区雨水较多,大量陆源营养盐随雨水冲刷进入海水,且沉积物中的营养盐也随水体动力条件的改变而大量进入海水,使海水中的营养盐数量与结构发生改变,DI N /D I P 值随之发生改变.D I N 与DI P 的数量均增加,但D I P 增加幅度比D I N 大,DI N /D I P 值减小.数据分析发现,该海域爆发的赤潮的D I N /DI P 比值春季在8-11之间,夏秋季在24-35之间.紧随降雨过后的5-7d ,以晴朗天气为主,日气温均值稳定在23 以上的高温状态(表3),光照长时间充足,水温随之升高,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光是赤潮生物的能量来源,在适宜的光照下,赤潮生物吸收最适D I N /DI P 值能力最强.表2 2004-2006年5-10月四十里湾海域赤潮前期及赤潮期表层水温平均值T ab .2 Surface w ater te mperature average of the S i sh ili Bay on red ti de prophase and red ti de per i od fro m M ay to O ctober 2004-2006日期表层水温平均值/2004年2005年2006年5月2日13.7(赤潮前期3天)12.612.35月18日16.8(赤潮末期)14.714.16月3日17.520.3(赤潮前期5天)17.46月26日20.522.9(赤潮末期)20.08月26日24.125.2(赤潮前期3天)23.29月3日26.4(赤潮前期5天)25.2(赤潮期)26.79月12日24.9(赤潮末期)25.5(赤潮期)23.29月22日24.6(赤潮前期4天)25.1(赤潮期)23.710月6日24.3(赤潮末期)24.7(赤潮末期)23.2306第4期梁爱萍,等: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赤潮预报方法研究表3 2004-2006年5-10月四十里湾海域气象因子的变化值T ab.3 T he m e teo ro l og ical var i ation o f the S ishili Bay from M ay to O ctober2004-2006日期风向平均风速/m s-1气温/ 光照发生赤潮状况2004-05-02N E5.123.2晴赤潮前期3天2004-08-26SE4.526.5雨2004-09-03N E2.427.8晴赤潮前期5天2004-09-19SE5.926.1雨2004-09-22SE4.025.8晴赤潮前期4天2005-06-06N E4.924.9雨2005-06-08SE2.425.3晴赤潮前期5天2005-08-24E4.727.9雨2005-08-27N E2.128.0晴赤潮前期2天2005-09-11SE2.126.5晴赤潮期2006-05-08S7.816.8晴2006-06-13SE9.420.5阴2006-08-23N E3.828.4晴2006-09-12N E3.226.2晴2006年春季,气温较常年偏低(低于23 ),且风场不稳定,平均风速一般大于5m s-1,不利于赤潮藻类的增殖及迁移聚集(表3);夏季尽管日气温均值高于23 ,风场稳定在2-5m s-1,但表层水温处于不稳定状态,日变化值较大;秋季烟台市区出现了自建国以来所罕见的旱灾,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减少84%,天气以晴天为主,四十里湾海域赤潮生物增殖所需营养盐D I N、DI P不足.另据资料记载,四十里湾海域没有发生赤潮的1993年、1997年及1999-2003年均属于干旱少雨年.可见,雨量充沛,营养盐充足,对四十里湾海域赤潮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 结论与说明烟台市四十里湾海水通常情况下处于贫营养化状态,但海域沉积物中营养盐丰富;海域赤潮生物种类十分丰富,存在广温性;潮流较稳定,水流速度缓慢,与周围海区交换能力差.在这些生物、化学、水文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当降雨发生,造成海水营养盐充足,氮磷比适宜某种优势藻类增殖时,若风速、风向、气温、光照等气象因素适宜,即可形成赤潮.利用四十里湾海域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预报赤潮的方法为:当海域春夏秋季,雨水充沛,降雨过后的5-7d,天气一直晴朗、光照充足、风向为NE、平均风速稳定在2-5m s-1、日气温稳定在23 以上、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1-2 ,且日变化值大多稳定在0.4-0.8 之间,可预报海域将发生赤潮.以上探索的赤潮预报方法成熟与否,还有待于在以后的赤潮发生实践中加大跟踪观测与监测力度,进一步检验和完善,以期在此基础上建立快速、简便、准确的四十里湾海域赤潮预测预报业务化运行系统,防患于未然.对于四十里湾海域存在的各种赤潮生物优势种增殖所需最适D I N/DI P的精确数值,我们今后在室内模拟实验及赤潮期间将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 Zhu M Y,L i R X,M u X Y,e t a.l H a r m ful a l ga lb l oom s in Ch i na seas[J].O cean R esearch,1997,19(2):173 -184.[2] Hugh W,F r i edrich R.Tow ards a genetic a rtific i a l neura l ne t w ork mode l for dyna m i c pred i c ti on of a l g al abun dance in fresh w ater lakes[J].E co log ica lM odelli ng,2001,307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第20卷146:69-84.[3] M a rti n JH,F itz w ater S E .Iron deficiency li m its phy top lank t on gro w th i n the no rt h east pac ific subarcti c [J].N a t u re ,1988,331:341-343.[4]F uku j us T T,K awayoke T.Statistical ana lysis offresh w ater red ti de in Japanese rese rvo irs[J].W at Sc iT ech ,1998,37(2):203-210.[5] 夏综万,于斌.大鹏湾的赤潮生态仿真模型[J].海洋与湖沼,1997,28(5):468-474.[6] 王正方,张庆,吕海燕.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 H 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J].海洋与湖沼,2001,32(1):15-18.[7] 矫晓阳.透明度作为赤潮预警监测参数的初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1,20(1):27:31-35.[8] 王正方,张庆,吕海燕,等.长江口溶解氧赤潮预报简易模型[J].海洋学报,2000,22(4)125-129.[9] 张正斌,刘春颖,邢磊,等.利用化学因子预测赤潮的可行性探讨[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2):257-263.[10] 林祖亨,梁舜华.大鹏湾彦田海域夜光藻赤潮形成与潮汐的关系[J].海洋通报,1993,12(2):37-38.[11] 齐雨藻.中国沿海赤潮[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79.[12] H ecky R E .N utr i ent li m itation o f phy t op l ankton i n fresh w ater and m ar i ne env iron m ents :a rev i ew o f recent ev i-dence on the e ffects of enrichm ent[J].L i m no l ogy and O cea nog raphy ,1998,33:796-822.[13] 邹景忠,董丽萍,秦保平,等.渤海湾富营养化和赤潮问题的初步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1983,2(2):41-55.[14] 吴玉霖,周成旭,张永山,等.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红色裸甲藻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J].海洋与湖沼,2001(3):159-167.[15] 张俊峰,俞建良,庞海龙,等.利用水文气象要素因子的变化趋势预测南海区赤潮的发生[J].海洋预报,2006(2):9-19.[16] 林祖亨,梁舜华.探讨影响赤潮的物理因子及其预报[J].海洋环境科学,2002(5):1-5.R ed T i de Forcasti ng M ethod for Yantai Sishili Bay W atersLI A NG A i p i n g ,Z HANG Tao ,LI U W e i(Schoo l o f Env ironment and M ater ial Eng ineer i ng ,Y anta iU niversity ,Y anta i 264005,Ch i na)Abstrac:t Fr o m M ay to October i n 2004-2006,the concerning factors of red ti d e i n t h e Sish iliBay ,such as hydro m eteoro l o gy ,surface and floo r m ari n e w ater quality ,sea bed quality ,shells and organis m s are surveyed and m on itored,and the study data are ana lysed statistica ll y .Pr ov i d ed that the three precond itions of or gan is m s ,che m istry and hydro l o gy coex ist a t t h e S ish iliBay sea area by utilizing the changes o fm eteo r o log ical fac to rs ,red tide o f the wa ters can be forcasted .The m ethod is as follo w s :at spring ,summ er or autu m n ti m e ,ra i n w ater is abundant and 5-7days after raining ,sky re m ains clear and sun sh i n e is much ,d irecti o n o fw i n dis NE ,average w i n d velocity is about 2-5m s -1,day a ir te m perature is above 23 ,surface w ater te m per ature is often 1-2 h i g her than that of routi n e ti m e ,and the ever yday change va l u e ism ostly w it h i n 0.4-0.8 ,red ti d e w ill take p lace at the w aters .Key wor ds :the S ish ili Bay ;red tide ;forcast(责任编辑 周雪莹)308。
大亚湾澳头增养殖区赤潮与环境的关系研究II.环境因子与微量元素主导型赤潮的关系研究吴京洪;杨秀环;唐宝英;张展霞;李锦蓉;梁舜华【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02(021)003【摘要】根据1998年4月至6月和1999年3月至6月对大亚湾澳头海域增养殖区的水环境监测,采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各环境因子对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与远距角毛藻Chaetoceros distan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硒、铁分别对细弱海链水华、远距角毛藻水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采用单纯形法建立了藻类生物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多元非线性Cobb-Douglass方程,对2种藻类水华发生状态的模拟结果准确率分别为77.8%和100%.【总页数】8页(P23-30)【作者】吴京洪;杨秀环;唐宝英;张展霞;李锦蓉;梁舜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化学系,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系,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系,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系,广东广州,510275;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300;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6;X17【相关文献】1.大亚湾澳头增养殖区赤潮与环境的关系研究rnⅠ.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吴京洪;杨秀环;唐宝英;李锦蓉;张展霞2.大鹏湾盐田海域环境因子变化与赤潮生物相互关系研究 [J], 阎玲;李锦蓉3.大亚湾澳头海域硅藻、甲藻的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王朝晖;陈菊芳;徐宁;齐雨藻4.海州湾海域一次赤潮异弯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杨志远;徐虹5.厦门港赤潮发生区溶解氧的时空变化与赤潮生物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J], 庄万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