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将液体或固体包裹在微小胶囊内的方法,通过包覆物质可以实现保护、控释、隔离等功能。
这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医药、食品、化妆品、油墨等行业。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胶囊化技术的原理、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
一、微胶囊化技术的原理微胶囊化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胶体或聚合物等材料将目标物质包裹在微小的胶囊内。
这些胶囊通常具有稳定的结构,可以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实现目标物质的保护和控释。
胶囊的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如透明性、生物相容性、控释性等。
通过微胶囊化技术,可以将不同性质的物质包裹在一起,实现特定的应用需求。
二、微胶囊化技术的制备方法微胶囊化技术的制备方法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乳化法、凝胶化法、溶剂挥发法等。
乳化法是将目标物质溶解在油相中,再通过乳化剂和乳化机械均匀分散在水相中,最终形成乳液。
通过控制乳化条件和加入固化剂,可以实现胶囊的形成。
凝胶化法是将目标物质溶解在溶剂中,再通过添加交联剂等方法实现胶囊的形成。
溶剂挥发法是将目标物质溶解在溶剂中,再通过溶剂挥发或冷冻干燥等方法实现胶囊的形成。
三、微胶囊化技术的应用领域1.医药领域:微胶囊化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保护和控释,延长药效时间,减少药物副作用。
例如,将药物微胶囊化后可以实现肠道缓释、靶向传递等功能,提高药物的疗效。
2.食品领域:微胶囊化技术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包埋,提高添加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例如,将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微胶囊化后可以实现长时间保持香味和颜色。
3.化妆品领域:微胶囊化技术可以用于化妆品的控释和稳定性提升。
例如,将活性成分微胶囊化后可以实现在皮肤上的持续释放,提高化妆品的效果。
4.油墨领域:微胶囊化技术可以用于油墨的包埋和控释,提高油墨的质量和稳定性。
例如,将颜料微胶囊化后可以实现油墨的均匀分散和长时间保存。
微胶囊化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胶囊化技术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微胶囊技术在纺织品方面的应用微胶囊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材料制备技术,在纺织品方面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本文将探讨微胶囊技术在纺织品方面的应用,探讨其特点,制备方式及其优点和局限性。
一、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主要物质包裹在一定厚度的聚合物壳层中,形成一种球形的小颗粒。
这种小颗粒具有优异的保护复合物的稳定性、耐磨性、耐高温等特性,具有多种应用价值。
目前微胶囊的材料有多种,如聚合物、硅酸盐、矽油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二、微胶囊技术在纺织品方面的应用1、微胶囊技术在防蚊纱布中的应用传统的防蚊纱布主要通过在其表面喷洒防蚊剂来进行防蚊操作。
而微胶囊技术可以将防蚊剂嵌入纱布中的微胶囊中去。
这样一来,防蚊剂就不会像传统的防蚊纱布那样因为洗涤而被冲刷掉。
同时,这种纱布还可以具有持续更长时间的防蚊效果。
2、微胶囊技术在医疗纱线中的应用微胶囊技术的一大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种化学品进行包埋。
因此,将药物通过微胶囊技术加工到医疗纱线中,能够满足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需求。
例如,一些含有麻醉药物的医疗纱线可以通过微胶囊技术的加工制成,以减轻手术患者的痛感。
3、微胶囊技术在抗磨纱线中的应用由于微胶囊具有高度的耐磨性,因此特别适合应用在抗磨纱线中。
如果在纱线中添加微胶囊,不仅可以使其具有抗磨耐久的特性,还可以增强纱线的初期强度,从而提高纱线的使用寿命。
4、微胶囊技术在保温纱线中的应用微胶囊可以将各种绝热材料包裹在里面,防止外界热的侵害。
因此,将微胶囊加工到保温纱线中,可以增强纱线的保温性能,从而使其更适用于冬季的服装加工。
三、微胶囊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1、优点① 增强纺织品的功能性:微胶囊可以将各种物质进行包裹,从而赋予纺织品更多的功能,如防蚊、抗磨等。
② 增强纺织品的耐久性:微胶囊具有优异的耐磨特性,可以增强纺织品的耐久性能。
③ 提高纺织品的效益:微胶囊技术可以将多种化学品或药物进行包埋,提高纺织品的治疗效果。
2、局限性① 成本高昂:微胶囊技术需要专业化的仪器和设备,成本较高。
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是近年来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微胶囊是一种将药物封装在微小胶囊内的技术,可以提供药物的稳定性、延长释放时间和控制药效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药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药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1. 乳化法乳化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首先,将药物和胶囊材料分别溶解在两个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然后将两个溶液以适当的速率混合,并通过加热、超声或机械搅拌等方式形成乳液。
最后,通过蒸发、凝固或交联等方法使乳液中的胶囊材料生成囊状结构,从而制备出药物微胶囊。
2. 凝胶化法凝胶化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胶体溶液与药物混合,并添加适量的交联剂或凝固剂,使胶体溶液迅速凝胶形成囊状结构。
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或添加剂的类型和浓度,可以控制囊状结构的大小和药物的释放速率。
3. 化学反应法化学反应法是一种将药物与胶囊材料进行化学反应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将药物转化为具有反应性功能基团的化合物,与胶囊材料中的官能团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连接。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药物与胶囊材料的牢固结合,提高微胶囊的稳定性和控制释放速率。
二、药物微胶囊的应用领域1. 药物控释系统药物微胶囊作为一种控释系统,能够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
例如,在慢性疼痛治疗中,药物微胶囊可以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的效果持续较长时间,同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2. 靶向药物输送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封装靶向配体,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输送。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特定的抗体或配体,将药物精确输送到肿瘤细胞,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并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稳定化部分药物在储存或给药过程中容易发生降解或失活。
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将药物封装在胶囊内部,形成保护层,使药物更加稳定。
同时,微胶囊还可以对药物进行缓慢释放,避免剂量突然增加或减少。
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一、什么是微胶囊化技术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将液体或固体物质包裹在微小颗粒中的技术。
通过包裹物质,可以有效保护其稳定性和活性,延长其释放时间,并实现针对性的控释。
微胶囊常见的尺寸范围是1微米到1000微米。
二、微胶囊化技术的制备方法2.1 乳化法乳化法是常用的微胶囊化技术制备方法之一。
该方法将要包裹的物质溶解在水相或油相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通过剪切或超声等方法生成乳液。
随后,将乳液滴入固化剂中,通过离子凝聚、聚合、硬化等过程形成微胶囊。
2.2 凝胶化法凝胶化法是另一种常见的微胶囊化技术制备方法。
该方法将要包裹的物质与凝胶剂混合,形成凝胶。
随后,通过冷冻、干燥、固化等步骤,将凝胶转化为微胶囊。
2.3 其他制备方法除了乳化法和凝胶化法,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采用喷雾干燥法、喷雾凝胶法、介孔模板法等多种制备方法。
三、微胶囊化技术的应用微胶囊化技术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3.1 药物传递系统微胶囊化技术可以用于制备药物的传递系统。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微胶囊中,可以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靶向性,增强药物的疗效。
3.2 食品添加剂微胶囊化技术可以用于制备食品添加剂。
通过将食品添加剂包裹在微胶囊中,可以改善其溶解性和稳定性,延缓释放,并且便于携带和使用。
微胶囊化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应用于各种食品中,如饮料、糖果、乳制品等,提供丰富的口感和功能。
3.3 化妆品微胶囊化技术在化妆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活性成分包裹在微胶囊中,可以实现化妆品的持久稳定和渗透效果。
微胶囊化的化妆品可以改善肌肤的保湿性、抗氧化性和抗衰老效果,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4 农业领域微胶囊化技术在农业领域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包裹在微胶囊中,可以实现精确投放和控释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液态、固态或气态物质包覆在一层微小胶囊中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保护物质的稳定性和活性,延长物质的使用寿命。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调味料的微胶囊化调味料是食品中重要的添加剂。
但是一旦加入食品,会导致调味料挥发、流失、分解等问题影响产品的品质。
微胶囊技术可以将调味料包裹在胶囊中,形成微囊,避免了调味料的流失和分解问题,同时能够缓释调味料的味道,使得其在人体内缓慢释放,从而增强食品的口感和持久性。
2.饮料中的微胶囊微胶囊技术可以将饮料中的营养物质、香料等物质进行微胶囊化,从而增加饮料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此外,微胶囊还可以将饮料中的微粒子固定在悬浮体系中,使得饮料具有更好的悬浮性和口感,提升了用户的感官体验。
3.微胶囊对冰激凌品质的提升微胶囊技术可以将冰激凌中的乳化剂微胶囊化,从而增强其乳化水平,使得冰激凌口感更好,质地更加均匀细腻。
此外,微胶囊可以保护冰激凌中的乳化剂不受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延长乳化剂的使用寿命。
4.微胶囊技术在烘培食品中的应用微胶囊技术可以将面粉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包覆,保护其不受外界的污染和破坏。
此外,将酵母菌进行微胶囊化处理,不仅可以延长酵母菌的保质期,还可以增强酵母菌对面粉的松软度的作用,使得面包香甜蓬松。
总之,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不断壮大,并且不断拓展着应用领域。
通过微胶囊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口感,同时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
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与释放特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外貌和肌肤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妆品行业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为化妆品的研发带来了新的突破。
微胶囊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手段,为化妆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的功能改善以及活性成分的释放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并探讨其释放特性。
一、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1. 调整粘度和质感:微胶囊技术可以通过控制胶囊的大小和形状来调整化妆品的粘度和质感。
在粉底液中添加微胶囊,可以使得化妆品更易于推开,贴合肌肤更加均匀。
2. 提高稳定性:化妆品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活性,而微胶囊技术可以将这些活性成分包裹在胶囊中,有效地保护它们。
例如,将抗氧化剂包裹在微胶囊中,可以防止氧气的侵害,增强抗氧化能力。
3. 增加效果持久性:微胶囊技术可以延缓活性成分的释放速度,使其在肌肤上的作用时间更长。
这对于那些需要持续护理的产品来说尤为重要,如防晒霜、隔离霜等。
4. 增加成分透皮性:微胶囊可以调整化妆品中成分的透皮性,使之更容易被皮肤吸收。
例如,将护肤成分包裹在微胶囊中,可以使其更容易渗透到皮肤深层,发挥更好的护肤效果。
二、微胶囊技术的释放特性1. 控制释放速率:微胶囊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胶囊骨架的材料和结构,来控制活性成分的释放速率。
比如,在胶囊外壳中添加光敏材料,可通过光的照射来触发胶囊的开启,从而实现定时释放。
2. 响应外界刺激:微胶囊技术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释放行为。
比如,在化妆品中加入温度敏感微胶囊,当温度升高时,胶囊壳体会膨胀,从而促使活性成分的释放。
这种特性可以提高化妆品对于肌肤温度的适应性。
3. 组合释放:通过将不同类型的微胶囊组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多成分的协同释放。
这种方式可以让各种活性成分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按照既定的比例释放,以达到更好的护肤效果。
4. 储存稳定: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还可以提高活性成分的储存稳定性。
微胶囊技术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和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工业也在不断地寻求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微胶囊技术就是其中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可以将一些有益的成分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从而保护这些成分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改善产品的口感和质感。
本文将介绍微胶囊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一、微胶囊技术的原理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液体、固体或气体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的技术。
这些胶囊通常由一种或多种聚合物组成,如明胶、壳聚糖、聚乙烯醇等。
微胶囊的大小通常在1-1000微米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微胶囊技术的原理是将需要包裹的物质与聚合物混合,然后通过喷雾干燥、凝胶化、沉淀等方法将其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
这些胶囊可以保护物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氧化、光照、温度等,从而延长其保质期。
此外,微胶囊还可以改善产品的口感和质感,如增加产品的口感、口感、口感等。
二、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 食品添加剂微胶囊技术可以将一些有益的成分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如维生素、矿物质、香料、色素等,从而保护这些成分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改善产品的口感和质感。
例如,将香料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可以使其更加均匀地分布在食品中,从而增加产品的香味和口感。
2. 调味品微胶囊技术可以将调味品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如酱油、醋、酱料等,从而保护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改善产品的口感和质感。
例如,将酱油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可以使其更加均匀地分布在食品中,从而增加产品的味道和口感。
3. 饮料微胶囊技术可以将一些有益的成分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如维生素、矿物质、香料、色素等,从而保护这些成分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改善产品的口感和质感。
例如,将维生素C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可以使其更加稳定,从而增加产品的营养价值。
4. 糖果微胶囊技术可以将一些有益的成分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如维生素、矿物质、香料、色素等,从而保护这些成分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改善产品的口感和质感。
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它通过制备微小的胶囊来封装和传递药物、食品、化妆品等物质。
这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创新。
本文旨在介绍微胶囊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微胶囊技术的原理微胶囊技术是在微米尺度下制备胶囊,通过材料的包覆和包裹来封装物质。
它可以使用多种材料,例如聚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备胶囊。
微胶囊技术的制备过程包括胶囊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包覆和固化,最终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微胶囊。
二、微胶囊技术的应用1. 药物封装和控释微胶囊技术在药物传递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微胶囊技术,药物可以被封装进胶囊中,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传递效率。
在控释方面,微胶囊可以实现药物的定时、定量释放,使药物在体内保持稳定的浓度,减少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作用。
2. 食品添加剂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微胶囊技术,食品添加剂可以被封装在胶囊中,以提高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例如,香精、色素、维生素等可以通过微胶囊技术进行封装,使其在食品中的使用更加方便和稳定。
3. 化妆品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通过微胶囊技术,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被封装进胶囊中,保护这些成分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其传递效果。
例如,抗氧化剂、美白成分、保湿剂等可以通过微胶囊技术进行封装,使其在化妆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 其他领域除了上述应用,微胶囊技术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农业领域,微胶囊技术可以用于植物保护剂的封装和控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纺织工业中,微胶囊技术可以用于纺织品的功能改良,如防水、防尘等。
此外,微胶囊技术还可以用于传感器、能源储存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三、微胶囊技术的发展方向1. 制备工艺的改进微胶囊技术的制备过程需要考虑胶囊材料的选择、包覆和固化步骤,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
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改进制备工艺,提高胶囊的制备效率和稳定性。
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将液体、固体或气体包裹在微小胶囊中的方法,通过包覆材料将所需物质封存在微小的胶囊内部,从而延长物质的稳定性和保护性。
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农业、油墨等领域,为这些行业带来了许多好处。
在食品行业中,微胶囊化技术被用于制备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维生素、香精、色素等。
通过微胶囊化,这些添加剂可以更好地被包裹在食品中,不易受潮、氧化或挥发,从而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和口感。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被应用于制备微胶囊咖啡、微胶囊鱼油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方便、易于储存和携带的食品。
在医药领域,微胶囊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制备药物缓释剂型。
通过微胶囊化,药物可以被包裹在胶囊中,缓慢释放到人体内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效持久性,增加患者的便利性和依从性。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将药物精确释放到靶组织,提高治疗效果。
在化妆品领域,微胶囊化技术被用于制备各种功能性化妆品,如护肤品、彩妆品等。
通过微胶囊化,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被封存在胶囊中,待使用时才释放,增加了化妆品的稳定性和保鲜性,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效果。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气味控制产品,如香水微胶囊、除臭微胶囊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持久和舒适的使用体验。
在农业领域,微胶囊化技术被应用于制备农药、肥料、种子涂覆剂等产品。
通过微胶囊化,农药可以被包裹在胶囊中,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和作用时间。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制剂等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油墨领域,微胶囊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制备碳纸、热敏纸、复写纸等产品。
通过微胶囊化,油墨可以被包裹在胶囊中,防止油墨挥发和污染,提高了印刷品的质量和耐久性。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热敏标签、透明标签等产品,为商业印刷提供了更加清晰、美观和持久的印刷效果。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摘要:微胶囊是一门新兴的工艺技术,目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对微胶囊的开发技术和应用微胶囊技术都在不断发展。
本文从微胶囊化的方法及其在食品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出发,简要介绍了现在微胶囊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其使用价值,为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微胶囊技术打下了铺垫。
关键词:微胶囊技术、食品行业、展望人们对微胶囊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人D.E.Wurster用物理方法制备了微胶囊,此后微胶囊技术不断发展[1],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无碳复写纸扩展到医药、食品领域、农药、饲料、涂料、油墨、粘合剂、化妆品、洗涤剂、光感材料、纺织等行业等[2]。
目前对微胶囊技术的研究在不断的发展,从微胶囊化的方法到微胶囊的各种应用都是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不断提高,微胶囊技术成为食品行业一项极为重要和广泛应用的技术,本文立足与微胶囊技术在食品行业几个领域的应用,说明微胶囊技术在食品行业的最新应用进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胶囊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发展展望,为更深刻的认识微胶囊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微胶囊的方法微胶囊化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或者合成高分子材料,将分散的固体、液体、或者气体包裹起来,形成具有半透性或者密封胶囊的微小粒子的技术包裹的过程即为胶囊化,形成的微小粒子成为微胶囊,其大小一般为5~ 200微米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料的制备方法,通常把构成微胶囊外壳的材料成为“壁材”或“包衣”,把包在微胶囊内部的物质称为“囊心”或“芯材”[3]。
一般可以将微胶囊化方法大致分为三类,即化学法、物理法和物理化学法[4]。
其中物理法是用物理和机械原理的方法制备微胶囊具有成本低、易于推广、有利于大规模连续生产等有点,在商业领域特别是药品、食品工业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来制备微胶囊可以分为,喷雾干燥、喷雾凝冻、空气悬浮、真空蒸发沉积、静电结合、多空离心等[5];化学法主要是利用单体小分子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成膜材料将囊心包覆,许多合成高分子的聚合反应都可以运用到微胶囊制备上,化学法包括,界面聚合、原位聚合、分子包裹、辐射包囊,目前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界面聚合和原位聚合[6];物理化学方法是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制备微胶囊的技术有,水相分离油相分离、囊心交换、挤压、锐孔、粉末床、溶化分散[7]。
近年来人们不断研究尝试新的微胶囊制备方法,樊振江等以环糊精为壁材,用超声波法制备花椒精油胶囊[8],此外也有人在以阿明胶-阿拉伯胶壁材的复合凝聚法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明显提高了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包埋率,减小了微胶囊颗粒的平均粒径,提高了为胶囊颗粒大小分布的均一性[9]。
此外,刘霞等提出一种新颖、灵活的制备微胶囊方法—乳滴模板法,胶体粒子在乳滴表面自组装形成有序的球面胶体壳,交联固定乳滴表面的胶体粒子制备新型的“胶体体”微胶囊,即以胶体粒子为壳的微胶囊。
乳滴模板法制备微胶囊过程简单、灵活,只要选择合适的水油两相和胶体粒子进行乳化就能得到胶体体微胶囊,并且通过所选胶体粒子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粒径大小就可以调控胶囊的尺寸、渗透性、机械强度等[10]。
乳滴模板法制备微胶囊的优点是方法简单,胶囊的尺寸、渗透性、机械强度容易调控,这种新型的微胶囊在功能性食品、药物载体、生物医药,尤其是细胞移植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新兴的分子包埋法,微通道乳化法,超临街流体快速膨胀法,酵母微胶囊法等也在微胶囊的制备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1]。
2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2. 1微胶囊化香精微胶囊技术最早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始于制备固体香料[12]。
香精在加工、贮存过程中受光、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极易挥发或氧化劣变,在食品贮藏过程中为了防止香味的挥发和与其他物质反应并对热和潮湿敏感,应用微胶囊化和控制技术将柠檬油、薄荷油、姜油等液体香料转变为固态,既方便使用,又起到保护作用,不易变质,与一般香料和风味剂相比,它变成了流动性的粉末产品,应用中可以与其它配料均匀混合,大大提高了耐氧、光、热的能力,增强香精贮藏和食用的稳定性[13]。
王潮霞等在β-环糊精微胶囊微观形态和包含机理一文介绍了β-环糊精的工艺和机理,β-环糊精是7个吡喃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具有环状结构分子呈油形,中心疏水,可利用其疏水性作用及空间提及匹配效应,与具有适当大小、形状和疏水性的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包结物[14]。
微胶囊化在香精工业的应用,使得香精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用途,许多微胶囊化香料已用于焙烤食品、膨化食品、汤粉食品、口香糖等食品的加工生产。
2. 2微胶囊化风味油食品中的风味油大多为挥发性的芳香油,不但挥发性强,而且易被氧化,引起机体的氧化,从而引发癌症和人体衰老[15],此外油脂的流动性差,给调料和汤料在包装和食用时带来很大的不变,总的来说未微胶囊化前的油脂保存和使用均受到很大的限制。
利用微胶囊技术将风味油制成稳定的微胶囊粉末,能有效的抑制风味油的挥发和氧化,使产品的贮存稳定性大大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扁杏仁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超过90%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但含量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同时也造成其易氧化变质,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使扁杏仁油与环境中的物质隔离,防止氧化,更好更充分的利用油脂[16]。
利用微胶囊技术将植物或微生物油脂制成的粉末油脂的不易氧化、性质稳定、易运输和储存、应用广泛等特点也在各行各业备受青睐。
2. 3微胶囊化技术在饮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近年来固体饮料发展迅速,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利用水果和浆果的天然果汁制成,强调天然、营养;另一个是配置含气发泡粉,着眼于产气、发泡的新奇感[17]。
但不管是何种方向的发展,总是存在一些传统工艺无法克服的缺点,如芦荟中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和生物活性物质,其营养价值和有效成分都很高,但新鲜的芦荟液汁中有效成分的性质不稳定,易挥发,而且芦荟汁中有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青草味和苦涩味,直接应用于食品不易被人们接受,采用微胶囊技术将其包埋处理,可减少或者消除异味。
总体来说,利用微胶囊技术制备固定饮料,可以使产品颗粒均匀一致,具有独特浓郁的香味,在冷热水中均能够迅速溶解,色泽与新鲜果汁相似,不易挥发,产品能长期保存。
2. 4微胶囊化技术在营养强化食品中的应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营养和健康的要求日益强烈,各种类型的营养强化食品不断涌现,但由于强化剂往往具有本身的色、香、味以及化学性质存在局限性,导致部分营养强化食品的综合品质难以令人满意,微胶囊技术在营养强化食品的加工准备阶段食品加工完成阶段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技术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同时可以使食品获得良好的感官性状[18]。
此外,微胶囊微胶囊技术在改变色素的溶解性能,提高了其对光、热、氧、PH、维生素C的稳定性、提高抗氧化剂的稳定性,延长食品的货架期,提高经济效益、使甜味剂吸湿性大大降低,甜味持久,[19]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3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发展展望微胶囊化技术是食品行业中引入的一项新技术,它的引入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微胶囊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推广还是存在很多的障碍,首先微胶囊的表征目前还无法准确表达,也没有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或者技术标准[20];其次微胶囊技术的是成本较高,其是所用的壁材中,相当一部分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范围,还必须开发同样性能的食品壁材,有些方法还遇到废水回收或者处理等相关问题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但随着人们对微胶囊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开发,微胶囊化技术将会沿着它这一独特的方式活跃于食品工业中。
本文仅仅只是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在运用自身所学的一些知识的基础上所写的,因为所学的知识较为简单,所以存在的观点也是较为表面的,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也没有对自己的观点加以研究和验证,对查阅的文献也没有经过非常详细的精读和扩展补充知识,依赖性比较强,总体来说,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改进。
参考文献1.赵永金, 吴海燕. 微胶囊技术应用进展.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0(3):42-442.刘景艳, 原现瑞, 李巧玲.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山西食品工业, 2005, 4:26-283.李瑜,庞凌云.食品工业微胶囊技术的研究进展.贵州农业科学.2009, 37(11): 181-1834.张彪, 刘都宝, 唐邓.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03, 5:7-105.赵磊, 秦翠丽,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中国酿造. 2009, 5:15-176.顾振东, 刘晓艳, 蔡培钿. 食品微胶囊技术的国内外应用与研究现状.广州化工, 2010,38(7):65-667.陈亚泉, 邓放明, 彭清辉.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调研综述, 2008,3:18-208.樊振江, 纵伟. 超声法制备花椒油微胶囊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008, 24(5):469-4719.董华强, 古元标, 张区强, 等, 超声处理促进番茄红素微胶囊制备.中国食品学报, 2003增刊:148-15210.刘红霞, 王朝阳, 高权星, 等. 微胶囊制备新方法—乳滴模板法.化学进展, 2008, 20(7):1044-104911.韩路路, 赵振东, 李大伟.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1, 45(3):41-4312.赵阳.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添加剂工艺中的应用概况.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9, 6:182-18413.万亚芬.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工业科技,2006, 3:200-20214.王潮霞, 陈水林. β-环糊香精微胶囊微观形态和包含机理.纺织学报, 2005, 6:16-1715.费国琴, 李晓军, 宁喜斌等.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2, 2(19):35-3816.张莉, 杨有林, 张靖等. 扁杏仁油微胶囊的制备及质量评价.食品工业科技,2012, 5:246-24817.钱列生, 芮汉明. 食品微胶囊技术.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27(9):201-20518.李玮, 王邦辉, 郑哲君. 营养强化食品生产中微胶囊技术的应用探讨.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 6:33-3519.孙小鸣, 周传欣, 石晓林.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展望, 2009, 25(3):79-8120.丁洁, 李博生.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0, 0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