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2
“国粹派”史学国粹派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中的一个派别。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2月国学保存会的成立是其出现的最重要标志,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国粹派思想繁杂,品流不一,就其主流而言,其所谓国粹(即中国固有文化之精华),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
其主张,一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即借助国粹宣传排满革命、救亡图存;二是提出“国学、君学对立论”,颂扬“国学”,批判“君学”,反对帝制;三是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四是提出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
国粹派思潮在辛亥革命前几年,影响颇大。
20世纪80年代后,史学界对国粹派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问题有:一、清末国粹派出现的原因分析国粹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能够激成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绝非偶然,有着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郑师渠认为国粹派是庚子以后,国人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的产物,也是革命思潮涌动的结果。
具体归结为(一)对民族危机的独立思考,指出“国粹派看到了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
”(二)欲藉中国文化的智慧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三)适应排满革命的需要。
(四)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五)晚清今古文之争之激励。
(六)日本国粹思潮影响。
其中在今古文之争之激励一点上,认为古文经学是国粹学派的中间派别,而清代今文经学初兴于乾嘉之际,至康有为集其大成。
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一时如日中天。
但变法失败后,今文经学又成了立宪派藉以反对革命的理论依据。
因此,反驳康有为等人鼓吹的今文经学,成了革命派要消除立宪派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国粹派高举起古文经学大旗,撰写考辩今古文之争的大量论著,对于打破康有为等人反对革命的理论依据,促进共和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国粹主义思潮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在“革命排满”声浪中崛起的一股社会思潮。
其倡导者是一批对国学有较深厚研究并具有强烈“反满”要求的国粹派,他们试图通过“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复兴古学”来唤起人们爱国和反清革命的激情,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一)国粹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能够激成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绝非偶然,有着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首先,它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
《辛亥条约》签订后,中国陷入了极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如何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的党派,甚至同一党派中的不同派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此,国粹派也有其独特的思考,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看到了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所以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在于武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有赖以自立的民族“元气”,即固有的“文化”。
因此,外国侵略者不仅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侵略中国,更可畏的是力图从文化上亡我中国,大肆贩卖奴化思想。
而20世纪初,伴随着大批知识分子冲出家门,留学国外,进一步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声中,又出现了所谓“全盘欧化”的主张,甚至只要是西方的习俗、风尚都推崇备至。
这一切都引起了国粹派深深的忧虑。
他们认为一旦中国的文化澌灭,中国所面临的将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万劫不复的灭种之灾。
他们的这种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很快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共鸣,对一些保守、复古人士也有一定吸引力。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它又是反清革命运动兴起的产物。
自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傀儡,成了洋人的朝廷,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走狗。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满清政府是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罪魁祸首,不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国就无法独立和富强,就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因此,20世纪初年,“革命排满”的声浪不断高涨。
中国通史课堂作业探究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读《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的失败为开端,在之后的几次战争中,中国更是屡次的失败,“天朝大国”的迷梦被毫不留情的彻底打破。
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前,东西方并不是完全没有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那么,为什么中国近代的士大夫盲目自大的“坐井观天”的思想状态会存在如此长的时间,这种“国粹主义”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下面是我在读萧功秦先生的《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一书之后,总结懂得的。
我认为,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有着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形成特点。
首先,追其根源来说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先天不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地理环境原因和经济原因。
一,华夏文化是在远离希腊、罗马、埃及与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发展起来的,即便是与古代中国文明最近的印度文明之间,也有横断山脉的险峻地势以及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横亘在其中,使得这两个古老文明难以进行接触和交流。
因此,华夏先民活动的范围处于相对独立,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难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早起先进文明进行双向的文化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
二,黄河平原与黄土高原的气候与土壤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合单一的农耕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性,是安土重迁的华夏民族往往不像古老的商业航海民族与游牧民族那样,把走向遥远的外部世界视为谋生的必由之路。
尽管狭长的河西走廊连接着一条漫长而充满险阻的丝绸之路,自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始了古代中国与中亚文明之间断断续续的联系,但这并不能改变华夏文明相对闭塞的先天不足的特点。
而恰恰与之相反的是,地中海北岸的希腊罗马文化,南岸的尼罗河文化,以及离地中海东岸不远的古巴比伦文化,这三个古老文明都可以通过海路交通而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彼此交流、影响的密切度和深度,往往使他们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地步。
国粹主义:它是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一种社会思潮。
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以及《国粹学报》创刊是这股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
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的革命党人,其中章太炎、邓实、刘师培为国粹主义思潮的举旗人。
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乃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的过程中,如何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
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主张:第一、国粹派坚决批判推崇备至帝国主义文化,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的错误倾向;第二、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国粹派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主张,深刻反映出在半个世纪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国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思考。
但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如何会通中西文化以建立新的近代民族文化,国粹派却没有能够解决这一课题。
反而又过分推崇古代学术思想,这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逆流,阻碍了资产阶级文化传播,妨碍了近代新文化的建设。
而且国粹派的“泥古不化”恶性膨胀,在否定西方文化问题上也走向极端虚无主义:曾对虚无主义著书论述的著名哲学家有尼采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尼采将基督教称为虚无的宗教,因为它不关注现实生活,而在乎假设的死后生活。
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并强调人们应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它。
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称为“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并认为虚无主义基于将存在缩减至纯粹价值。
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
论清末国粹主义思潮在清末政局动乱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
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以及?国粹学报?创刊是这股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
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并黄侃、马叙伦等,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的革命党人,其中章太炎、邓实、刘师培为国粹主义思潮的举旗人。
国粹派认为,“国粹〞是“我们汉种的历史〞,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注:章太炎:?演说录?,原载?民报?1906年7月第6期,参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446~455页,三联书店,1977。
〕〞。
他们提倡国粹的目的,一是“冲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鼓吹“革命光复〞;二是从古代“良意美法〞中寻找克服和防止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醉心欧化〞。
一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乃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的过程中,如何清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
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主张。
首先,国粹派认为,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侵略而来的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文化;而当时中国思想界却对此不作分辨,推崇备至;甚至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
对这种错误倾向,国粹派坚决予以批判。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渗透中国,其中包括以传教、办学、开报馆为名的文化侵略。
中国思想界由于长期封闭,对西方文明因缺乏深入了解而表现出极大兴趣,一股学习西方的热情勃然兴起。
19世纪60年代开始,沿海各城市译风大盛,时人举凡西书皆读。
19世纪末,了解和传播西学、“大购西书以归〞蔚然成风。
20世纪初,大批知识分子留学域外,学习西方之风愈炽。
此时西方诸国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在资本输出过程中加紧掠夺弱小民族,并污蔑东方民族愚昧和野蛮。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摘要]在近代,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清末政局动荡、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全盘西化”的鼓吹,以求振兴中国文化的国粹派和国粹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晚清最后的时光里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辉。
[关键词]国粹主义思潮国粹派兴起原因衰落一、词义源流“国粹”,清末明初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看似是本土所创,可实际上是一个来自日本的西语译词。
它是从英文“Nationality”翻译过来的,最先被日本所用,英文词义是“民族”、“民族性”、“民族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片面地推行“欧化主义”政策。
一些极端者甚至不顾国情,提出要改变本国人种,废除本国文字,鼓吹“全盘西化”。
这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广泛不满。
1888年,三宅雪岭和志贺重昂等人发起成立了政教社,刊行《日本人》杂志,以“国粹保存”为宗旨来反对盲目欧化。
同时这种强烈要求保持“民族特性”和提倡民族精神的主张,不但在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的共鸣①。
1898年底,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曾将“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列为该刊四宗旨之一②。
这里的“亚粹”就是梁启超受日本“国粹”的启发而来。
据郑师渠考证,中国人第一次在报章上使用“国粹”一词,是1901年9月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③,其中说道:“中国民族固守国粹之性质,欲强使改用耶稣纪年,终属空言耳”④,表示不能盲目欧化,要注重国粹。
报刊上最早介绍日本国粹主义是1902年7月一位佚名作者发表在《译书汇编》第五期上的《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
“他认为,日本的国粹主义‘即保守之别名’;进化无穷,‘欧化’不止,遽言保守,只能固步自封”⑤。
可惜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显是站在欧化主义立场上的,其判断并不正确。
第一次在报刊上正面介绍国粹主义一直要到1902年12月黄节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粹保存主义》一文。
《政艺通报》是邓实和黄节于1902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除了以介绍西学开启民智外,它还兼言中国艺文史事,大力宣传国粹。
黄节在该文中肯定了日本“国粹”说的同时,指出“输入本国宜为我用者,也是国粹”,使该文章成为国粹派倡言国粹的第一篇重要的文论。
而且,该刊物还为国粹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舆论和人事基础。
1905年1月,邓实、黄节、刘师培、陈去病、马叙伦等人以“研求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这标志着晚清国粹派的正式形成。
之后不久,于2月23日,邓实、黄节在上海又发行了国学保存会的机关刊物《国粹学报》,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还创立了国学讲习会,虽然这两个会社并无组织上的关联,但在舆论上对“关注国粹”已经形成了呼应之势。
国粹主义思潮在国内愈演愈烈,在这晚清时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二、国粹主义思潮中国粹派的界定尽管晚清主张保存国粹的人比比皆是,使得“国粹”一词风靡一时,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国粹派,并不是每个人都倡导国粹主义。
以张之洞为首的清朝大吏虽然主张“保存国粹”,但此“国粹”非彼国粹。
1907年,张之洞改湖北经心书院为存古学堂,倡导“存古学堂重在保存国粹”。
但“正学既衰,人伦亦废。
为国家计,则必有乱臣贼子之祸;为世道计,则不啻有洪水猛兽之忧。
此微臣区区保存国粹之苦心,或于世教不无裨益”⑥。
虽然有助于国粹的发扬、推动了国粹思潮的兴起,但清政府的“国粹”与国粹派的国粹有本质区别,清朝大吏是为了排斥新学、抗拒革命才给封建的纲常名教和尊孔读经加了“国粹”这个帽子。
毕竟国粹派实际上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个派别,是由具有传统学术根底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在重新整理和研究传统学术、推动其近代化的基础上进行激烈的排满革命。
所以清政府的“国粹”实质上是站在国粹思潮的对立面,不能称他们为当时较为进步的国粹派。
另外,虽然国学保存会的建立标志着国粹派的形成,其会章也规定:“入会毋须捐金,惟须以著述,或自撰,或搜求古人遗籍,或抄寄近人新著,见赠于本会者,即为会员”⑦,可实际上它依然是有正式的入会手续和固定成员的。
“1907年第26期《国学保存会报告》第6号上有《会员姓氏录》,共录会员19人。
但是,统计其时的撰述者,已有44名;1907年第32期《附启》说,国学保存会发展缓慢,‘乃开会至今,会员不过二十一人’,而其时的撰述者,已增至约60余人。
”⑧因此,能在《国粹学报》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并不一定是国学保存会的会员,而是否加入该会也并不是判断其是否为国粹派的唯一标准。
总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才是真正所谓的国粹派:(一)有相对稳定的以保存国粹为共同旨趣的团体和刊物。
(二)要具有排满革命派的品格。
(三)有在自己国粹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国学的实践。
(四)积极向上的时代使命感、文化使命感和文化保守的思想倾向。
⑨三、兴起原因(一)从客观原因看: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陷入了遭受西方侵略的境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面临着危机。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国粹主义的出现使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达到了最高峰。
1.国粹主义的兴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危机加深、民族危机深化的结果。
自从甲午战争后,欧化浪潮席卷了中国;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也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革命从19世纪中期的经济层面波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政治层面,同时向思想层面也迅速蔓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威胁。
而梁启超在1896年就预感到了这一历史趋势:“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⑩。
而章太炎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也深感忧虑:“道敝文丧,由来已久,而今世尤为岌岌”,由于受到西学的压制,“国学之昏暗,较之科举时代,而尤倍”⑾。
再者,此次面临的亡国之祸不同于历史上蒙古族和满族的入主中原。
之前的少数民族虽然在武力上要强于汉族,但文化却是落后的游牧文明,无法战胜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
但是现在西方不仅在武力上完全压制我们,而且文明也是比我们先进的工业文明。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他们都有全面的优势,我们不得不感到危机的严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急迫性。
世界近代史上,欧美列强为了吞并瓜分弱小国家,往往采取“变易其国语,扰乱其国文,无声无臭,不战而已堙人国家圮人中”⑿之法。
在这国势衰微,瓜分危机迫在眉睫,欧化浪潮奔涌而来,亡国灭种危机逐渐逼近的时候,国人纷纷重视起本国传统文化,不想重蹈他国覆辙而兴起国粹主义思潮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所以,国粹思潮的形成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威胁和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密不可分的。
2.国粹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中国20世纪初的时代主题和中国近代化潮流。
当时国民面临帝国主义的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推翻这两座大山和实现现代化是国民努力奋斗的目标。
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想要实现这些目标也有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走法,导致大家意见不一。
国粹派主张用国粹来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⒀。
章太炎还指出:“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
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
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
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⒁。
一些反清革命者也通过宣传国学来激励人们的反清斗志,积极融入革命浪潮之中。
国粹派又认为“古学复兴”是各国实现近代化的必经之路,想效法13、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来振兴祖国。
“彼欧洲文明进化之阶级,其径路奚若?则所谓有古典兴复时代者发其先;彼日本改革之次序,其径路奚若?则又所谓王政复古时代者当其首。
夫由黑暗时代而进入文明而必经由此一阶级者”⒂。
所以他们想借鉴国粹、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来避免从西学中看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使中国能够独立自主,实现富强。
(二)从主观原因看:1.倡导国粹主义的国粹派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不高,容易感受到社会的动荡和想要改变社会现状。
刘师培等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瓜分惨祸悬于眉睫”,“今后之中国又将为欧种之奴隶矣”⒃,表达了他们迫切的反抗外国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
2.国粹派成员出生于书香门第,封建传统教育让他们国学功底深厚,再加上他们受到大量的西方书籍影响,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近代意识。
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立足于最擅长的国学,“爱国以学,读书保国,匹夫之贱有责焉”⒄,来救亡图存。
另外,他们又吸纳先进的西学糅合进中学,希望在救亡图存的同时借中国文化的智慧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建立中国共和新政制。
“虽起欧西硕辅,而使理于华土,其必不能尽弃其固俗”,马叙伦也强调,中国古代的政治虽不能行于今,但古人“依民性而制礼,为人性而作乐”,他们缔造国家的历史经验还是有借鉴价值的。
四、国粹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一)提倡“国学”,反对“君学”,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国学是国粹的重要组分也是其载体,是与西学和君学相对立的。
邓实为我们解释了这样区分的必要性:“近人于政治之界说,既知国家与朝廷之分矣,而言学术则不知有国学、君学之辨,以故混国学于君学之内,以事君即为爱国,以攻令利禄之学即为国学,其乌知乎国学之自有其真哉”⒅。
他认为国学是先秦时代汉民族的学术,带有民主性和排异性,能够指导人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制度;而君学却是不断发展,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造成世风日下,学术衰微,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因此,国学有益于国,君学有害于国。
(二)仿效西方文艺复兴,提倡“古学复兴”。
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走向近代化,而且18世纪日本的崛起也经历了“王政复兴”。
于是国粹派认为“古学复兴”是世界各国文化复兴的普遍性规律,东西方文化演进轨迹也不谋而合。
“安见欧洲古学复兴于十五世纪,而亚洲古学不复兴于二十世纪也”⒆,1905年邓实在《国粹学报》上发表的《古学复兴论》则是有关“古学复兴”最具有代表性的著述,说明了复兴古学的必然性、意义和途径。
于是,他们想要复兴先秦诸子学来重新振兴中国文化。
(三)以“发扬人性”为号召,宣传“人权民主”思想。
“发扬人性”是对“人欲”合理性的肯定,反对统治阶级利用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去人欲”来钳制国民思想。
国粹派发挥上古原始民主和先秦诸子“保民”、“贵民”说,继承并发展了明末以来进步思想家的民主观念。
他们撰文记述明代思想家李贽讲学的情形,称赞他的人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反对中国传统的“人性论”。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人性由后天学习决定,离不开“饮食起居,见闻言动”等日常生活。
国粹派继承了王夫之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对其进行更新,把“性”和“情”结合起来,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财产自由”、“父子平等”、“男女平等”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