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康熙帝
- 格式:ppt
- 大小:243.00 KB
- 文档页数:9
康熙评传清圣祖康熙(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
清朝入关后第二代皇帝。
八岁登基,由索尼、苏克萨克、遏必隆、鳌拜四大臣共同辅政,年号康熙。
康熙六年亲政。
康熙八,年仅16岁的康熙暗结内大臣索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
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
任用靳辅,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之了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紧接着把精力放在攻取台湾上。
1664年,他接受了福建总督姚启圣举荐的郑成功旧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攻占事宜,且用人不疑。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后,康熙又接受了施琅的建议。
排斥了部分大臣要求放弃台湾和将台湾赐给荷兰人的主张,决定设台湾麻府,隶属于福建。
台湾府下设三县—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
派总兵一员、率兵八千,驻防台湾,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他亲临塞北,指挥清军平荡准噶尔部噶尔丹。
维护了大清王朝的威严与统一,又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势力。
派索额图、佟国纳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行前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本着此原则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他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改良稻种,薄赋轻税,爱民如子,提拔奖励廉吏,打击贪官污吏,实行科举,提倡满汉平等。
另外他还废除圈地,实行更名田。
并把向手工工匠征收的“班匠银”归并于田赋,压缩官营手工业,使宫廷和官府需用物品大半改向商人购买,放宽对私人纺织业机户拥有机张数额的限制,禁止内地税关溢额征税。
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正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
以康熙为开端,全国不少工商业城镇日益兴盛起来。
他一生苦研儒学,倡导程朱理学,开博学鸿词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
清朝的三个故事清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
那你知道清朝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清朝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的故事:对西学情有独钟的康熙康熙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繁荣阶段。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自是众所周知,其不盲目排外,闭关自守,有意识地吸收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并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奖励研发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更是被后人称道。
在中国古代庞大的帝王队伍里,他是唯一一位认真学习西学的皇帝。
而在他之后的几位皇帝,均将西学视为洪水猛兽。
这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康熙并没有将自己学习西学的精神延续下去。
那么,他既然那么努力学习西学,又取得了很多成绩,从西学中,他又看到了西学的科学之处,他为什么不将这种认识传给后来的子孙呢?他为什么要学习西学呢?1.杨光先反教案事情还需从1665年说起,这一年,清廷发生了一件事,看似很小,但却对康熙触动很大。
历史把这件事称为“杨光先反教案”。
从历史对杨光先的记载来看,他年轻时就喜欢好强斗狠。
崇祯时,他来到京师,抬着棺材到阙下,上疏弹劾大学士温体仁,朝野称其为奇人。
明朝灭亡,他跑到江南,后又旅居京师。
顺治时,他在钦天监任职。
此人对西方的天文历法全凭感知,但他却是个爱国人士。
面对当时西方教士在朝中担任重职,特别是钦天监的重职,他忧患意识顿起。
他上疏顺治,认为《时宪历》封面不当题“依西洋新法”五个字,以此来攻击当时的天主教徒、钦天监正汤若望。
可此次上疏却如泥牛入海,原因是顺治帝对汤若望很宠幸。
到了康熙三年,杨光先再次上疏朝廷,认为这个外国人是混蛋,他骨子里肯定有着不可告人的勾当。
他举例说,汤若望的《时宪历》只推到二百年就没了,意图大大的坏了,这是让大清只存在二百年啊!他随后宣称:“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他的统治下,清朝出现了盛世局面。
康熙立嗣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生于1654年,卒于1661年,8岁即位。
1723年,69岁的康熙皇帝大行,在位近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东征西讨、南攻北略,初步奠定了中华帝国的辽阔版图。
1661年,正值青春年华的顺治因病去逝,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玄烨继位,在其祖母(皇太极之后妃、顺治之母)孝庄太皇太后的辅助下,开始了他治国平天下的帝王生涯,16岁时,康熙亲政,辅政大臣鳌拜专横跋扈,日甚一日,因另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与其政见不同,竞被鳌拜矫诏处死,为确保政权的稳固,康熙计除鳌拜,掌握了绝对的统治权。
可是,奸佞刚除,藩乱又起,且势力日渐强大,已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生死存亡,康熙果断颁诏,决心“撤藩”。
撤藩令下达后,1673年,吴三桂率先起兵反清,耿精忠、尚之信也先后响应,反清势力占据了半个国家。
清王朝再次面临挑战,康熙运筹帷幄,以剿抚并施的策略分化尚、耿,力剿吴三桂,经过6年战争,一举荡平“三藩”之乱。
此时,郑成功之子郑经趁“三藩”之乱,出兵攻占福建、广东沿海7府,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水师出战澎湖,一举攻克台湾。
1690年,噶尔丹组织力量东征,深入内蒙古乌珠穆沁,并在乌尔会河打败清军骑兵。
对清廷构成了具大威胁,1695年,康熙兵分三路,御驾亲征,噶尔丹迅速溃退,后因军粮不继,大军班师。
1697年,康熙临宁夏,指挥对噶尔丹的剿灭,兵分两路,扫平了噶尔丹势力。
1685年至1688年,康熙为收复领土雅克萨,与入侵的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最后,双方派使节反复谈判,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以平等条约的形式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可以说,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定噶尔丹是康熙在位之时为巩固政权,维护统治而演绎的精彩妙笔,这些成就充分反映了康熙武治上的超凡能力。
另一方面,康熙在文攻上的卓越才能也为大清平定四海、稳定人心、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做出了贡献,为此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一系列亲民、爱民措施,使清朝统治阶层在中原大地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康熙皇帝的个人品性,堪为千古帝王道德之楷模_1 康熙皇帝的个人品性,堪为千古帝王道德之楷模_1 动态前线我加载…我的i贴吧动态门户世界任尚丰0 |我的消息(3 / 15)|应用|空间|我的i贴吧| 百度空间|百度家居|退出管理中心将全面升级~7月23日可以先用。
更炫的风格,更强大,更激动人心的体验…点击这里了解详情前线春雨潇潇的历史文学旅游韩国宪政民主世界论坛博客相册|剖面|朋友|管理中心查看文章写新文章康熙的人格可以看作是永恒的帝国道德的典范。
2009-08-28 11:26,在皇帝康熙的个人性格,可以看作是一个永恒的帝国的道德模式据柏杨先生,从清代到轩辕黄帝宣统皇帝溥仪,中国有397大、小皇帝和国王的162。
中国在古代历史上,康熙皇帝可以算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和明俊的历史,他自己的个性Kuanrendadu,勤勤恳恳,谦虚谨慎,和良好的治理,支仁珊仁,雄才大略”,小皇帝秦世皇的穷兵黩武,小活佛武则天宋真宗皇帝崇道等小秦始皇唐太宗的热求长寿,少了Han Gautier mingtaizu滥杀无辜,小Qin Shihuang Suiti的暴政是暴政、小唐轩宗、前Qing Emperor Ming黄昏后,不听,不怀疑,对自己,对生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他的工作的人,传统的儒家思想皇本位“外”,实现道德帝王的终极典范。
但由于国际交流的客观原因的管理,由于缺乏文字的冲突,因为兴科技增值税文化人数。
需要指出的是,康熙的中国社会繁荣的同时,还包含了一个新的担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治腐败;二是继承最高统治权;三是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然而,根据一个品格的人是永恒的皇帝的领袖的理论,它仍然不是太多。
由康熙五十六年的康熙皇帝在疾病中所发出的康熙教义,我们可以看到此人的高贵品质,虽然有些地区是虚伪的皇帝,但皇帝本身可以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认识,确实是罕见的,可能是唯一的一个。
康熙56年患病由康熙教导:帝国统治,必须尊重天法。
康熙皇帝多才多艺的满清帝王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名玄烨,满洲族,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
他自幼聪明伶俐,具备多种才艺,展现出非凡的统治能力和领导才华。
本文将着重介绍康熙皇帝在文学、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优秀才能,展示他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满清帝王的非凡魅力。
一、文学才能康熙皇帝早年在学习上就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他自幼习汉学、学满学,掌握汉语、满语和蒙古语三种语言。
在文学方面,他擅长写诗、词和书法。
康熙皇帝的诗词作品充满着清新淡雅的气息,经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
同时,他还注重自己的书法修养,用笔工整,线条优美,富有力量感。
他的文学才能为他赢得了文人的喜爱和敬仰。
二、政治才能康熙皇帝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通过他的卓越统治,清朝得以保持长治久安。
康熙皇帝提出的“六德八义”作为治国准则,对清朝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勤政和清廉,注重法治和廉政,使得清朝的政治环境相对清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康熙皇帝还注重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均田制和户口制度,使得土地和人口都能有效管理和调控。
他还加强了对外贸易的开放,促进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康熙皇帝的政治才能使得满清王朝得以巩固统一、稳定发展。
三、军事才能康熙皇帝在军事方面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他致力于巩固辽东边防,加强对外战争的准备和组织。
他带领清军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成功地将明朝余孽土默特部和台湾抗清势力剿灭,有效维护了满清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康熙皇帝注重军事组织和军事科技的发展,提倡重用俄罗斯和汉族将领,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管理和战略策略。
他还充分利用蒙古族的骑兵优势,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提高了清朝在战争中的胜率。
康熙皇帝的军事才能使得清朝能够在局势动荡的时期保持稳定和强大。
四、文化才能康熙皇帝对文化的重视也是他多才多艺的一面体现。
他对于历史、地理、医药、音乐、绘画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广泛的涉猎,并亲自撰写了不少有关这些领域的著作。
从《庭训格言》看康熙皇帝的人格精神张永奇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在位61年,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创造了有名的“康熙盛世”,史家称之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谦恭仁爱、平和慈祥的品格。
他晚年亲笔撰写了一部洋洋数万言的《庭训格言》,共246则,比较周详地表达了他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人生经验和对国家、对社会、对自然的人生感悟,并以此作为皇子皇孙们的庭训教材,颇能反映康熙皇帝的道德观念和人格精神,同时也使我们比较客观地看到一代帝王的人性一面。
一、发自灵魂深处的仁爱之心康熙皇帝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饱学之士。
他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六艺术数。
《庭训格言》引用诸子先贤的言论贯穿始终,堪称儒学大师。
仁爱思想是他的立世之本、行动指南,集中地体现在他对臣民、对万物的同情之心、怜悯之情和友善态度。
“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即宽恕)存心。
见人有得意之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之事,便当生怜悯心。
”“己逸,则必念人之劳;己安,而必思人之苦。
”在位期间有许多官吏受案件牵连而受到康熙的保举和宽容。
他告诫后世不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因有如此胸怀,而深得臣下的拥戴并一心一意为大清效劳。
他的仁爱之心有时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推及动物生灵和一切对人有益处、有贡献的物品。
康熙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弱势群体非常体恤同情。
康熙说:“人生于世,最重要者惟行善。
”“大凡残疾之人不可取笑,即如跌蹼之人亦不可哂。
”康熙晚年在围猎中对乏力弱小的动物不忍射杀,并对早年大量捕杀生灵而懊悔。
他对人们不珍惜粮食和纸张而随地抛弃表示反对,并认为这是对人类劳动成果的亵渎。
康熙认为,人的仁爱之心应无处不在,随时而发。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侧隐之心,触处发现。
”当他在战争中看到攻城将士登高越城时,“必实怜之,且甚服之”,既为他们担心,又非常佩服。
原因是康熙本人“自幼未尝登墙一次,每自高崖下视,头犹眩晕”。
他自己“恐高”,也就真心佩服越城勇士。
清朝最厉害的四个皇帝,乾隆没上榜,第一超乎想象!本文导读:清朝,一共存在267年,历经十二位皇帝,即所谓的“大清十二帝”。
在清朝的十二位帝王中,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的只有四位,很遗憾,乾隆未能入列。
以下是具体介绍:第四位:咸丰皇帝即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
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说起咸丰皇帝,很多人觉得他丧权辱国,甚至在他执政期间丢失了首都北京。
其实,咸丰皇帝并非如此无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不能把罪责都推给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
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
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同时,他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
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
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早已病入膏肓,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
可以说,咸丰皇帝是清朝中后期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一位思想活跃,敢于变革的帝王!第三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
他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
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
之后,他率领八旗铁骑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的七十余城。
《清史稿》评价他为:“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
蒙难艰贞,明夷用晦。
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
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
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
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
迁都沈阳,规模远矣。
比于岐、丰,无多让焉。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确实是雄才大略。
第二位:雍正皇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
雍正帝在位期间,大幅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
清十二帝疑案I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姓名:张滨学号:A081117592012年11月15日康熙皇帝的丰功伟业【摘要】:介绍康熙王朝的丰功伟绩,在康熙在位61年,对于中国的历史,对于世界的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二、统一台湾开设府县。
三、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四、亲征朔漠,和善蒙古。
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六、移天缩地,兴修园林。
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八、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关键字】:盛世明君天之骄子文治武功丰功伟绩千古一帝康熙【正文】:康熙,这个耳熟能详的字眼,几乎家喻户晓,最能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并创下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而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也不多,比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接下来就是康乾盛世。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能出现几个盛世很不容易,这些帝王或雄才大略,或满腹经纶,或文治武功,他们都为国家人民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在位期间,使国力昌盛,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处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代,康熙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明君呢?而此时的西方国家也正处在一个改革时代,几经曲折,逐步走向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却一直沿着资本主义路线图运行。
汉唐时代的强盛已不再,宋朝时代的富裕也已不再。
从康熙身上我们又能发现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位帝王呢?他究竟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最后的封建王朝中力挽狂澜,创建出一个不亚于先前那几个盛世的时期,让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世界人民都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的存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康熙大帝。
清圣祖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他是顺治帝第三子,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
康熙出身在帝王之家,这是他和普通百姓最大的区别。
但他的出身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他身上有满洲、蒙古和汉人的三种血缘。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方法点拨1.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1.突出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活动,可以结合清朝疆域图,从不同的方位来引导归纳,也可以围绕巩固统一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两个主题来归纳。
2.有关作用的评述要结合具体举措来展开,避免空发议论。
还可以适当比较,彰显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之功和康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之功。
3.力求对本单元涉及的三个帝王作类型的归纳,以便对古代中国政治家有一个宏观的共性的认识。
1.幼年继位: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面临形势(1)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3)游牧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4)满洲贵族强制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满汉矛盾尖锐。
(5)鳌拜专权乱政。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
智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1.平定三藩之乱(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消除了南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统一。
2.统一台湾(1)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平定西北叛乱(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妄图分裂。
(2)康熙帝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1)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
【走进数学】康熙皇帝的数学事业清朝皇帝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奋治国。
他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热爱科学。
康熙初年,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大量传入中国,但是,官僚统治集团并不重视,而康熙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尤其笃爱数学、天文和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像康熙这样对数学情有独钟的帝王是罕见的。
本文根据多种文献的记载,钩沉康熙在整个帝王生涯中情系数学的事迹,记述了他以开放的情怀对待西方科学,虚心向西方传教士们请教,与西方数学教师和清朝数学家的交往,扶持和培养年青的数学才俊,主持编撰数学典籍,为数学在清朝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同时,也揭示了作为专制统治者的康熙对待数学所表现出的时代局限性。
一、支持传播西方科学顺治当政期间,启用了一批精通西方科学技术的欧洲传教士为钦天监的官员,钦天监是朝廷主管天文历法的部门。
康熙三年(1664年),少年康熙尚未亲政。
以杨光先为首的一批朝廷保守势力揭发德国的汤若望(J. A. Schall von Bell)神父和比利时的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神父等人,诬告他们推崇的历法经常与实际的天象不合,还以传播科学的名义向人民灌输天主教的歪理邪说。
以鳌拜为首的昏庸朝廷不明就里,藉禁止传教为由,免除了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人在钦天监的任职,还将他们关进了监狱,开了抵制西方科学知识传播之先河。
康熙八年(1669年)一月,出狱的南怀仁向亲政的康熙奏报,以杨光先为首的钦天监所使用的历法错谬百出。
年轻的康熙并没有轻率地处理这件事情,而是先调查事情的真相。
他召集六部临时会议,进行廷议,让南怀仁和杨光先两派都参加会议,各抒己见。
由于参加会议的大臣们对天文历算知识一窍不通,对两派的观点不置可否。
南怀仁提出了一个实地测量检验的建议,请求康熙让他们两派各自实地测算正午时分日晷的投影位置。
康熙凭著对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粗浅认识,认为南怀仁的建议是合理的,毅然做出决定,命令在二月二十六日,朝廷组织两派的代表在午门外用日晷测算,确定正午时分日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