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年的科技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祖国六十年来的科技发展新中国从刚刚成立时的百废待兴到今天的国泰民安科技腾飞,期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六十年来我们坚定了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
1949年的中国,只有铁路网和长江水运尚能称得上近代化,铁路共2万公里,一半以上分布在东北,其余均在沿海、平原地带,通车率不足50%,复线率4%,机车4000台,轮驳船5698艘,合计载重吨位37万,沿海泊位161个,其中铁路在客、货总周转量中占84%和71%,水路货物周转量占25%。
公路名义上有8.07万公里,但破损严重,大部分是继承自农业时代的“官道”,硬化路面的等级公路只有数百公里,运输量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商业民航和管道运输,完全是一片空白。
面临这样低的起点,到70年代末,中国已经建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独立设计生产现代工业的几乎所有门类的产品。
中国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从只能仿制汉阳造步枪、修理山炮的农业国家一跃成为具有独立、较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走完了日本近百年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之路。
不幸的是,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
这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其间,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研究机构被肢解,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中国的科学技术几乎停滞不前。
但是尽管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
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在这样的基础之上,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祖国的科技发展作文
【篇一:祖国科技大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日子里,回想起六十年前,有多少民族英雄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换来了今天幸福的生活。
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人民就开始了发展飞天梦想的航天工程。
中国人民终于用很短的时间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XX年9月25日晚10分许,神七发射圆满成功。
神七飞船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当飞船飞行到第9圈时,宇航员就开始出舱了。
宇航员穿上了我国自制的航外航天服打开舱门,在太空中挥动五星红旗向全国人民致意。
就在XX年9月28日17时37分,神舟飞船在内蒙古大草原成功着陆。
我国人民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行走的梦想。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就是六十年。
想想六十年的昨天,又看看今天。
真是不可思议啊!在短短的六十年里,我国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么过六十年后的明天,我国会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报答祖国,实现祖国人民登月的梦想。
建国六十年看中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从家用电器到交通工具,从手机到电脑,我可以自豪的说,我所用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
虽有些零部件源自国外,但它们已经成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生产的供应商,这与曾经依赖于进口的中国工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一穷二白到中国制造,中国的工业发展用了六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外国一个世纪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回顾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50年代:新中国工业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很难听到机器的轰鸣,恢复国民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农业是立国之本,工业更是强国之路。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市同时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
成渝铁路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1903规划开始,清政府到国民政府40多年间仅建成其中的14%,新中国成立后,历时两年就将此段铁路建成通车。
60年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特性在华的苏联专家走了,虽然给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但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依然有能力发展民族工业。
我们勒紧裤腰,我们星夜兼程,我们毅然走上自强之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工业油流,中国发现世界级的大油田——大庆油田。
1960年3 月,王进喜率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
打第二口井时突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被人们誉为“铁人”。
专业资料整理专业资料整理70年代: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有波峰必然有波谷,无论处在哪个阶段,我们都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着。
波谷并不意味着失败,它只是证明了这种方式并中国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发卫星的 国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卫 星重量为173千克,其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质,中国从此正式 加入了“太空”。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详述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
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
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
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
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
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2009年我们迎来了她60华诞。
这六十年来,她的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使她一直处于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中。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这是中国社会文明大幅提升的六十年,国际地位提高,科技发展。
人们都看到了她的风发意气,昂扬精神。
人们被她所折服。
经济体制完善实力增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跨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展成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小康社会。
经过不断探索和积极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历史性贡献。
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加快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全面推进计划,财税,今年光荣体制改革,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
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短短60年间,一个农业国家迅速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有无数的中国人怀揣着忠诚,理想、期许,离开了家乡,艰苦奋斗,艰难求生。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对中国能力的肯定。
中国入世标志着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加入WTO,从改革开放的逻辑上讲,可以借助外资和外在的推动力,促进改革进一步发展,突破改革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成功入世,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入世有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以一个有巨大潜力和庞大的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GATT/WTO这样一个世界性经贸组织,可以在运作规则上发挥影响力,参与规则的制定,而不仅仅是被动地予以执行,从而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讨价还价中的分量,促其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加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和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与此同时,有助于打破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促进借鉴各成员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加速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治建设。
新中国60周年成就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
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
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
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
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
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
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
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
时机未到。
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
总的说来,就这些方面,但政治体制上还是很不完善,腐败现象严重。
执政党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
相信国力的的增强,我们中国未来会更好。
★赞颂祖国的诗歌一★: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赞颂祖国的诗歌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赞颂祖国的诗歌三★: 我的祖国长江、黄河横越的山川神洲处处呈现出灿烂辉煌的征程如金色的灯盏光芒照亮了远航的船帆我的祖国您用睿智的灵魂带领普天大众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使祖国鲜花般娇艳描绘出东方的璀璨我的祖国鲜花般美丽的祖国从你的精神里从你的蓝图中读懂了燃烧的灵魂开拓辉煌明天的艰辛我的祖国从边疆到海岸有你的娇娆美丽我怀揣质朴的情感将满腔的深情遥寄愿祖国更加繁荣璀璨我的祖国黄河、长江、长城铸就了亘古的河山改革、开放、发展点亮世界的眼光我自豪于祖国的辉煌我的祖国黎明般的太阳怀抱着坚定的信念将澎湃的斗志化作永恒的执著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伟大的祖国东方文明的摇篮犹如奔驰的列车迎着世纪的曙光擎起燃烧的信念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从建国60周年看新中国的变化建国60年来,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发展,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23万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8%,全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跃升世界第三位。
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已名符其实成为“世界工厂”。
从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1992年从沿海城市到边境城市,再到15个内陆省会城市全面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格局形成。
随着经济对外开放推进,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增长18%,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利用外贸规模质量也大提高,2008年全年吸收外资超过9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含量增加,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
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4万亿美元,位世界首位。
建国六十年来,用不变价汇率计算,中国经济从1950年197亿美元到2007年3.3万亿美元,增长167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3年就跨越10万亿元台阶,国家实力显著增强。
在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调整政策指引下,农业基础产业大发展,袁隆平和他的超级水稻亩产超800公斤,引起世界关注;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和能源工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银河巨型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激光技术、以及核发电、风力水力发电、太阳能等进入应用领域,改造了传统工业产业。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疆铁路和青藏铁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贯通全国“西气东输工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的核电工程,还有涵盖江湖治理改造、海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创建、城市改造、能源建设各个板块,这些建设项目,都有重大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史册。
六十年的中国巨变——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之一一、新中国60年历史进程新中国的60年,作为大的阶段划分,已经形成的基本共识是: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时间界限,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大阶段。
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1978年年尾,改革开放的实际进行是从1979年开始的,所以,新中国60年大体上可划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由于新中国60年走了一条复杂曲折的道路,因此,在如何认识和评价这60年这个问题上,就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局面。
纪念新中国60年如果不首先厘清这个问题,就会在理念上把新中国60年搞得支离破碎,从而造成人心的分离。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比改革开放前更大的成绩,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更由于前30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产生过诸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重大错误,所以很多人往往对前30年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总习惯于把前30年作为对比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反面参照系。
自20世纪末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腐败的滋生及严重、市场和社会秩序混乱、劳资矛盾激增、社会诚信度下降、犯罪率上升、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严重化,许多人怀念和赞扬改革开放前。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社会意识和评价:一种是以改革开放后的30年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并以邓小平否定毛泽东;另一种是以新中国后的30年否定改革开放后的30年,并以毛泽东否定邓小平。
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情况:对前后30年都有肯定和否定。
新中国60年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即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
将新中国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30年。
具体讲,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徘徊中前进”的时期(1977—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9年至今)。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通常被称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
建国60年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研究报告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旧中国的满目疮痍,到建国后的蒸蒸日上;从文革间的横遭摧残,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再到新世纪吹响自主创新的号角。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百废待兴,科技事业新的起点旧中国的科技工作一穷二白。
建国伊始,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500人。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京成立,之后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以钱学森、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我国科技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是年制定的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和发展了我国一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到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达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技大军。
这一时期国家重建了科技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涌现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1959年,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六十年:辉煌的工业化历程P o s t B y:2009-8-2320:50:00穷乡亲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
中国崛起的主要标志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的实现。
新中国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同世界霸权主义国家抗衡的工业国,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振兴赢得了机迂。
随着历史的延展,越来越显示出毛泽东时代的决定性意义。
中国工业化是怎样实现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艰巨豪迈的历程?这是当代中国人不能不了解的事惰。
实现工业化向来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在建国初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就及时地把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提到中心日程,着手部署和规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蓝图。
这主要体现在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1953年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
)其主体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胜利实现从当时的惰况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制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化学工业等。
计划五年内国家投资总额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其中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
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并逐步改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发展,相应地发展农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邮电业和商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中国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科技事业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国家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战略地位,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年来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的国家之一,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科研条件和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形成了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
三是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国在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讯、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在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年我国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位。
四是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难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工程这一重大科技成就。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进展。
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
东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难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迅猛发展,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一大批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六是科技惠民成效显著。
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以上。
科技不但在解决广大群众衣食住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在促进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不断优化,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更加广泛,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八是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局面。
已经有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达到个。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民间科技交流十分活跃。
我国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近千个国际学术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以来,我国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
从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瞄准着世界科学前沿,相继在多复变函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反西格玛负超子、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又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量子通讯、生命科学等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