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水资源共35页
- 格式:ppt
- 大小:5.25 MB
- 文档页数:35
西北水资源问题与对策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及内蒙西部,在战略上是支撑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为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矿产和土地资源,缩小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安定边疆,以及使西部一些地区尽快脱贫致富,都需要尽快开发和发展这一地区。
目前国家已作出开发和发展西北地区的重大决策,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投入。
西北地区总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土地资源丰富,本地区具有较大的土地开发潜力,是全国宜农荒地资源分布较广的地区;加上本区光热资源异常充足,草场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病虫害少,发展农牧业有很强后劲,是缓解我国粮食、肉类等农牧产品供需矛盾的希望。
在当前土地资源日益耗竭的现实情况下,西北广大未开发和利用的土地资源成为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备资源。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本地区具有绵长的国境线,居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左右,而且还是许多兄弟民族长期安居乐业之处。
这说明本区除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之外,还拥有国防、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开发和建设西北地区是我国国民建设的需要。
实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奔小康,首先要减少东西差距扩大的趋势,只有建设好西部,西部奔小康,才能实现全民富裕的宏伟目标。
邹家华副总理在“国家计委加快西北经济发展战略座谈会”上指出:“西北地区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当然还有其它制约因素,但是在西北地区,制约占第一位的是水,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
不把水的问题安排好,出了问题很难办。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也提出:“大西北水资源到底能容纳多少人。
一方面祁连山的冰在融化,冰川积雪在减少;另一方面又要大发展,是否有个界限,这样才不至于将来大家都要搬家,形成新的楼兰。
”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就进入了十分紧张的状态,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缺水城镇增加,工农业用水紧张,农、林、牧间用水矛盾与一条河流上、中、下游间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已经影响到中下游地区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些缺水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约束;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这是因为:①淡水资源显得越来越少,不再成为廉价的资源,目前作为后期可取用的淡水几乎均已开发,或者在今后要进行开发的可引用水资源投资昂贵。
浅析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摘要:我国西北干旱区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
地表水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河流径流补给源多样化、与地下水经常发生转化等诸多特征。
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状况在人工绿洲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在绿洲之外,则更加严重,其中包括土地荒漠化,冰川退缩,湖泊干涸,下游河道断流,沙尘暴频繁,天然草地退化,天然植被遭到破坏,都是必须用水资源来解决的。
关键词: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引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中部,远离大海,深入亚洲腹地,常年降水不足200毫米,气候干燥,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恶劣的干旱地带。
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等多个沙漠地带,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区域。
水分对绿洲的生长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干旱条件下,绿洲在水源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在干旱条件下出现了绿洲,在干旱条件下形成了沙漠;水资源已成为限制所有生命和经济活动的最重要因素。
一、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特点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燥、阳光、蒸发量大、地面径流量少、生态环境脆弱。
然而,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山地和盆地的交错,形成了众多的内部河流,这些河流之间存在着相互分隔的河流。
高山阻隔了空气流动,在山地地区产生了大量的降雨和大量的冰雪。
辽阔的群山,是众多江河源头的内流盆地;山区的降水、冰川和融雪是这些地区的主要水源。
大部分内陆河从上游向下游流过2-3个环环相扣的盆地。
二、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根据我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历史和现状,可以将其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开发两个时期。
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开发,最早是从河流及溢流地带引水;五十年代以来,为充分利用山地丰富的地面径流,在上游相继兴建了许多蓄水池,许多地方的地表水开发率已经超过7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石羊河、乌鲁木齐河等内陆河流流域在充分利用地表水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地下水,也就是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开采;水资源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科学的管理,导致流域上、下游水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导致了上游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下游流域水资源的补给量逐年下降,下游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
西北地区水资源演化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2006年3月25日西北地区水资源演化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任务书编号:科[2004]019-07项目编号:200430000015工作起止时间:2005年1月—2005年12月项目性质:基础研究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参加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项目负责人:张光辉、张发旺主要参加人:张光辉、张发旺、谢俊奇、张晓玲、万力、李文鹏、王贵玲、聂振龙、申建梅、王金哲、严明疆、郝明亮、程序学、赫明林、蔡玉梅、李双成、毛振强、姚丽、高业新单位负责人:黄志兴提交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提交时间:2006年3月25日目录第一章概述 (1)1.项目来源、属性及起止时间 (1)2.目的任务、主要内容及技术思路 (1)3.研究区范围 (2)4.本次工作完成情况、质量评述与经费使用情况 (2)5.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6)6.本项目的主要进展 (11)第二章自然条件及水土资源概况 (12)1.自然条件 (12)2.社会经济概况 (19)3.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0)4.地质与构造概况 (29)5.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32)第三章土地开发利用对水循环影响机理研究 (39)1.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9)2.用水量与农用土地发展之间关系 (40)3.地表径流变化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关系 (42)4.中游区地下水补给量变化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关系 (43)5.地下水质量变化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关系 (46)6.下游湖泊湿地状况与中游土地开发利用之间关系 (48)7.土地开发利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机制分析 (49)8.黑河流域水土资源与环境冲突机理 (51)第四章含水层组地下调蓄功能研究 (54)1.黑河流域地下调蓄条件 (54)2.张掖盆地水资源调控条件 (56)3.重点区含水层调蓄能力 (58)第五章水土资源利用优化配置研究 (60)1.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要求 (60)2.流域尺度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61)3.示范研究区水土资源调控条件 (67)4.示范研究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80)5.示范研究区水土资源优化调控结果与效应预测分析 (81)第六章水土环境质量分区与利用模式 (86)1.水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念、原则与方法 (86)2.水土生态环境质量分区 (90)3.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模式 (91)4.不同地理区带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模式 (93)5.不同分区水土资源利用调控模式 (94)6.战略对策 (97)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101)参考文献 (106)内容摘要 (109)ii。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成果的汇报《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用水量高的问题。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它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振兴西北经济, 必须振兴西北农业, 要振兴农业, 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1 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开发利用现状西北地区(指甘、青、新、宁、陕、内蒙6省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全国的36%,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 5.84%, 入均水资源量2000 年为全国人均的80.50%, 人均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单位GDP 用水量分别比全国平均值高1.20 倍、40%、1.85 倍,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为53.30%(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 这说明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足或不合理,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1.2.1 超量开采超量开采是北方地区大部分灌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机井灌区的超量开采, 造成甘肃民勤县等地当地地下水位下降, 形成地下漏斗; 因为上游渠道灌区的超量开发水资源, 造成黄河下游断流; 甘肃景电一期工程等一些灌区出现大面积耕地返碱现象, 都是不合理开发、开采、配置和利用水资源的沉痛教训。
1.2.2 浪费严重西北地区一方面水资源极为匮乏, 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在美国、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 水的利用率已达到或超过99%, 我国水的平均利用率仅有52%, 而西北大部分地区水的利用率平均不到40%, 有些地区、灌区还低于30%。
偷水、漏水、跑水的现象在各个灌区极为普遍, 造成水的成本增加, 加剧了水资源的缺乏程度。
1.2.3 污染严重尽管国家加大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水污染的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一些地区、一些企业为了地方的局部利益, 有法不依, 城市污染、工业污废水违规排放, 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
还有上游水电站、电灌工程的泥沙排放, 使下游水体的污染程度再度加重。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含义:(1)生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类与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标志。
(2)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3)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2、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有些山区滥伐滥垦,削弱了水源涵养作用,水土流失仍很严重;(2)草地超载过牧,滥垦滥采,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3)内陆河流上中游大量用水,造成下游河湖萎缩,植被衰亡,天然绿洲大量退化以至消亡;(4)灌区内土壤的次生盐碱化;(5)河流的水质污染已开始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将严重威胁居民健康。
第二章1、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其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着重于自然属性,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着重于社会属性,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着重于经济属性,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着重于科技属性,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