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猪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4.29 MB
- 文档页数:41
常见生态养猪模式养猪这个项目目前是很火热的,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和养殖技术的进步,养猪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分支,其中独占鳌头的当属生态养猪。
这也是目前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那么常见的生态养猪模式有哪些呢?1、林牧式生态养猪这个模式在乡村地区尤其合适,大体的流程是养殖户选择比较合适的山地进行圈养,使两者可以进行互补。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猪,随后需要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树木,一般在树木成长一定时间段后开始进行养殖,这样猪粪会给过目带来丰厚的营养,果木一些掉落的果实又能保证猪的营养来源。
最后果树能丰收,养殖的生态猪也能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
2、发酵床养猪发酵床养猪属于圈养模式的一种进化,在人们不重视的猪圈地面加入垫底的材料,解决猪粪和卫生问题。
其原理是选择一些能加快猪粪分解的材料当垫底,当猪排泄后能极快的将其分解,并形成一些有益的微生物。
猪在无意之家进食后还能加强身体的抵抗力,且垫料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当生物肥料使用,肥料效果极佳。
这样养猪来的猪无论外观还是肉质都是上等货色。
3、沼气池式养猪沼气池式养猪其实算的上是一个循环了,能有效的减少饲养费用。
其过程很简单,建立发酵池,将猪粪清理到发酵池,发酵后沼气可以家用或者用于猪圈的温度保持,沼气渣可以用来种植蔬菜,蔬菜可以用来喂猪,两者中间形成了一个循环链。
这是目前我国在慢慢普及的一种生态养猪模式,在很多地方都适用,大家可以多考虑下。
4、庭院式生态养殖这是一种还需要摸索的方式,但是有些地方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大体流程为选择好养猪地方,附近最好有池塘,池塘可以大一点最好。
每次猪粪用水冲洗,随后水倒入池塘,为里面的鱼或者水深植物提供丰富的养料,长大的水生植物可以用来喂猪,鱼可以出售。
日常冲洗的水可以就选择从池塘里面抽取。
庭院式生态养殖在多水域的地方很容易发展起来。
生态养猪基本会成为以后一个主流的发展方向,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对于猪肉的需求肯定不在局限于饲料猪。
如何众筹建一个生态养猪场?展开全文首先我想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是生态养猪场。
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生态养猪技术最早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无污染,低排放或者零排放的新型养猪技术,随之在国内大力推广发酵床养猪,猪粪尿经有益微生物菌的发酵后,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
后来经过演化,可以通过养猪、养鱼、养鸡、种植业等能量相互转化,再生资源充分利用。
如猪粪发酵沼气发电,沼渣还田,种植粮食,粮食喂猪。
一、现代生态养猪场模式1、发酵床养猪场优势:发酵床养猪兴起于日本,在我国10年之前火了一阵子,后来不了了之,现在又有人提出。
发酵床养猪,猪舍垫料中的益生菌能够分解猪粪,转化为食用菌,供给猪饲料,猪舍还没有气味。
而且细菌发酵产生热量能杀死病毒和细菌,又减少了病菌繁殖,有利于猪群健康。
缺点:发酵床10年前兴起就存在诸多问题,如发酵床低下生蛆;南方夏季发酵产生热量导致猪舍温度超过40度太热;垫料材料有的发酵效果太差;猪舍消毒与发酵床益生菌冲突等。
2、猪-鸡-鱼生态养猪模式优势:兴起于东南亚一些国家,主要在猪舍上建立鸡笼,猪场外盖鱼塘。
鸡粪落在猪圈喂猪,猪粪喂鱼,节省空间,减少粪便污染。
劣势:猪和鸡有共同感染细菌,如支原体,经常发生交叉感染,建议鸡粪无害化处理喂猪。
3、猪-沼气-种植生态模式优势:猪粪发酵产生沼气作为燃料或者发电,用于猪场照明,沼液和沼渣有机肥种植蔬菜或粮食,粮食又可以喂猪。
此种养猪生态模式比较常见,而且是比较成功的一种生态模式。
劣势:猪粪沼气发电设备成本较高,不适合中小规模猪场。
沼气发酵池相对便宜,平均40万左右,但是小猪场还是建不起,最少200头母猪以上规模场。
4、其他生态养猪模式•猪-莲藕:我国山东地区这种模式,猪粪冲水进入莲藕塘,莲藕卖点赚钱。
•猪-水葫芦:猪场种植水葫芦,水葫芦喂猪,猪粪作为有机肥喂地。
综上所述,小编的想法是建议一个500头以上基础母猪场,并配套沼气发酵设备,和沼渣、沼液有机肥场,建立一个有机农场采摘园,种植各种有机蔬菜、水果,并建立一定的儿童游乐设施,可以发展采摘园亲子乐园和动物乐园,剩下的有机蔬菜、水果卖到超市。
1养殖方式“猪-沼-茶(草、林、菜)生态型养殖模式”,也称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型养殖模式,或循环经济型养殖模式。
是以生产沼气为核心,把种植、养殖和生活三个孤立的活动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一种生物的废弃物成为另一种生物的养料或生产原料,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这种模式的猪场排泄物一般必须经干捡粪和固液分离后,粪渣固体经过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将其运输至茶林、草地、菜地、竹林、树林等用于基肥或追肥。
污水则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猪场及周边农村居民的加热能源或用于沼气发电等,沼液则通过专门管道或车辆运输至消纳地进行消纳。
通过这种模式猪场粪污作为有机肥料被种植物完全吸收利用,不会对环境及水源造成污染,有效地解决了种植园的有机肥来源问题,相互补充,互为需求,这样就有可能达到养猪场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达到变废为宝、环保生态的目的。
这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养猪模式其本质就是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包含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内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图1 生态猪养殖模式2 设计原则“猪-沼-果(草、林、菜)”生态养殖模式的设计原则:一是合理设计,节约用水,减少排水量,尽量进行人工干清粪,少用水冲洗猪栏,将含有猪粪尿的污水进行固液分离,粪渣固体和人工清粪一道进入大容量堆积池自然发酵成有机肥,集中运输至茶园、草地或竹林、树林等用于基肥、施肥,减轻粪液处理系统后阶段的压力;二是设计工艺及设备选型必须考虑到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节余地,能适应负荷量变化,确保排放水质稳定且用于农业生产;三是便于操作管理,减少动力消耗和运行费用,节约生产成本,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猪场的加热能源或用于沼气发电;四是该模式需要配套相应的茶(草、林、菜)地,按照种养平衡的原则,每666.67m2种植地承载的生猪限量为:菜地3~6头,柑橘园4~5头,香蕉园2~2.5头,狼尾草地6~10头,黑麦草地2~2.5头,林地1~3头,茶园2~2.5头;五是沼气池建造容积应根据不同的饲养规模建设成不同的大小类型,可根据猪场每天产生的沼液量来计算建造沼气池的容积,沼气池大小一般要建造可容纳9d以上沼液量为好。
农村小规模生态养猪模式及其关键技术摘要: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养猪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它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养猪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牢记使用生产原则进行安全养殖。
关键词:小规模、生态养猪、关键技术引言科技的发展,引领我国生态养猪技术已经到达相对成熟的阶段,目前我国在生态养猪模式上,主要还是采用猪 - 沼 - 农连接循环。
这种模式通过猪的排泄物的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同时,沼液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用于农田施肥,以此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自动化的养猪设备也在逐步普及,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1.农村小规模生态养猪模式1.1“四位一体”生态养猪模式四位一体的小规模生态养猪模式,是一种“种-养-产-销”多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涉及生物、经济、生态等诸多领域知识。
多在我国北方使用,以沼气为中心,对其进行整体的设计。
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干预的基础上,乡村地区,有可能建立日光温室以维持猪舍、蔬菜种植区和沼气池的温度与湿度。
沼气的燃烧和猪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用于蔬菜的光合作用,而蔬菜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则为猪提供呼吸所需。
此外,人和猪的粪便也可以在沼气池中发酵,生成沼气,为农户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清洁的能源。
发酵后的沼气残渣和沼气液可以被视为种植蔬菜的废弃物,从而实现生态绿色生活的健康循环。
1.2猪 - 沼 - 果生态养猪模式在这样的生态养殖模式下,农户们在自家的农田里,山上,或其他地方修建沼气池,猪舍和果园。
将猪舍、厕所与沼气池相结合,创建了“养猪-沼气-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态养猪新模式。
从而保障了农户在园林立体生态链中的种植的优越性。
以我国南方的自然条件为基础,以繁殖速率比较慢为特征。
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沼气可供农户使用,沼气化肥可供果树等农作物生长,沼气污泥可在鱼池、果园种菜。
浅谈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模式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生态猪养殖技术逐渐成为猪养殖业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猪养殖技术以改善猪舍环境、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为目标,通过生态化手段实现猪养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猪肉品质的提高,满足人们对绿色、安全、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本文将就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其发展模式进行阐述,旨在为猪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生态猪养殖技术1. 猪舍环境改善传统的猪舍环境往往存在通风不良、粪便积聚、污水排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效率和肉质品质。
生态猪养殖技术通过科学设计猪舍结构,优化通风设备,有效控制粪便处理和污水排放,从而改善猪舍环境,提高猪的舒适度和生长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率。
2. 绿色饲料利用生态猪养殖技术注重绿色饲料的利用,通过科学配比饲料,合理利用农产品副产品和生活垃圾等资源,减少对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猪肉品质。
3. 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猪养殖技术强调猪粪、猪尿等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采用生物发酵、沼气发电等技术手段,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能源等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双赢。
4. 疾病预防与控制生态猪养殖技术通过改善猪舍环境、优化饲料配比、加强疾病监测等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的常见疾病,减少抗生素和化学药品的使用,避免畜产品残留物和抗药性细菌的产生,保障猪肉的食品安全。
二、生态猪养殖发展模式1. 产业化养殖生态猪养殖发展模式中,产业化养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产业化养殖通过规模化、标准化运作,能够有效地规避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2. 循环农业养殖循环农业养殖模式是生态猪养殖的一种发展方向,该模式强调农业、养殖和加工的循环利用,通过猪粪发酵、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多种农业活动相互耦合,形成农业生产的循环链条,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生态养猪的模式及技术生态养猪是以养殖业为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对猪排泄物的科学处理,实行农牧结合,做到科学利用、互相促进、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系统工程。
涉及到养猪学、动物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与土壤肥料学等学科。
它是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又一个亮点,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畜产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畜牧业、一家一户的养猪生产方式已经受到全面的冲击。
当前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现代生物科学的先进技术改造我国的养猪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养猪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类的危害,提供安全的绿色畜产品,提高养猪生产的效益,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下面我们谈谈发展生态养猪的对策:1、转变传统养猪观念。
要改变农村几千年来的传统养猪观念,发展生态养猪,使我国的养猪生产真正走上又好又快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之路,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导农户转变旧观念,树立环保意识与食品安全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
同时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为养猪户提供优良健康的种猪群,提供环保型饲料与各种市场供求信息,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与讲座,让技术服务上门,进防控和保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帮助农村发展生态养猪,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持续地发展。
2、配制环保型饲料。
农业部先后颁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和《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明确禁止氯霉素、激素类、类激素类和安眠镇定类29种兽药用于食品动物,限制8种兽药作为动物促生长制剂使用。
但仍有少数厂家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置国家法律法规不顾,继续在饲料中添加,给养猪业生产和公共卫生的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国家应加大打击力度,确保饲料的安全,才能保障畜产品的安全。
要防止兽药在动物体内的残留,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卫生安全,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生态养猪技术大全一、生态养猪模式选择生态养猪新模式大致有三种模式:养猪+种植,养猪+养殖,养猪+种植+养殖。
不管是哪种,对于其技术要求都有相关的标准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
模式一:养猪+种植是对猪粪进行再次利用,一般可以种植苹果、梨、杏、板栗、葡萄、茶叶、玉米、小麦等,对于猪粪尿来讲,基本上需要肥料的果树、森林、旱田、都可以进行互利合作,将猪粪尿当肥料使用,将一些蔬菜、果实进行加工后当饲料喂猪。
但是小编要提醒的是,猪粪尿加工不得污染空气和周围的水源,不得对土壤有所损害。
模式二:养猪+养殖是一种新兴的养殖业类型,例于把养鱼和养猪配套起来饲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态养猪模式。
但这里要求的是滤食性鱼类,其有两种方式:一是经过腐熟发酵的猪粪可直接投入鱼池,肥水养鱼;二是利用猪粪种草、养蚯蚓、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作燃料,再利用草、蚯蚓、沼液、沼渣养鱼,降低了养鱼养猪成本,增加了效益。
一般每亩水面需养猪5-10 头,一头猪饲养4个月,排出粪尿1.5-1.8吨,平均40公斤猪粪可产鱼1公斤。
除了养鱼外,还可以养蚯蚓来喂鸡鸭,鸡粪同时也可以利用发酵成为猪的饲料模式三:养猪+种植+养殖这种模式为多元化养种业,如可以养猪+种草+养鱼,猪粪尿当草的肥料,草割下来后喂猪或喂鱼,同时猪粪也可以养鱼。
多层次利用,多方面增收。
二、生态养猪场建造技术彻底解决养猪场粪便污染问题,技术人员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已开发出原生态养猪新技术,该技术在近3年的示范推广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原生态猪舍建造和猪舍改造的经验介绍如下:猪舍建造的基本原则:规范的原生态猪舍一般要求通风采光良好,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南北可以敞开,采光充分,通风良好。
冬季寒冷地带猪舍北面墙体厚度为24厘米(另外加保温层)或37厘米(中间加珍珠岩)。
一般床面距屋梁高度3.5米为宜,屋梁距屋脊高度1.5米。
发酵床结构:发酵床为深80厘米~100厘米的池子。
它的面积为栏舍面积的70%左右,余下面积应作硬化处理,成为硬地平台,供生猪取食或盛夏高温的休息场所料槽结构:料槽内部结构似梯形,上口宽35厘米~40厘米,下口宽20厘米,高10厘米,上口的外沿略高于内沿,下口要圆滑,不要有死角。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畜牧业养殖,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合理利用多种资源,以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养殖是在我国农村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地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第一种:猪-沼-菜模式户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养2头以上的猪,配套1亩左右的露地菜,猪粪入池,沼肥种菜,以沼渣作底肥,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
也可采用“猪-沼-大棚蔬菜”模式:在0.8亩塑料大棚内建8立方米沼气池,饲养3-5头猪。
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内,沼气烧饭或为棚内生产照明、升温,为蔬菜生产提供肥源;沼渣、液过管网做肥料改良土壤;棚内生产基本不施化肥,农药量也大大减少,增产幅度20%-30%,且品质大大提高。
由于猪舍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猪生长快且节省饲料,增加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第二种:猪-沼-果(鱼)模式户建一口沼气池,年出栏3-5头猪,种1-2亩果树,用沼渣、液作为速效有机肥用于果树追肥,能使果品品质提高1-2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生产成本下降40%。
也可采用“猪-沼-鱼”模式:该模式主要在养鱼户中发展,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
第三种:“生物链”模式建一口5-10立方米沼气池,饲养100只鸡、3-5头猪,养3亩水面的鱼,种5亩农田。
以沼气为中间环节,连接鸡、猪、鱼和农作物,使之形成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
具体内容: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尿)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
这种模式具有多业并举和互补的特点。
第四种:种-养-加模式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
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加工、照明。
养猪的生态循环养殖什么是生态循环养殖生态循环养殖的概念生态循环养殖是指在养殖业中,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起生态循环系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养猪的生态循环养殖是在养猪业中实施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旨在保护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生态循环养殖的原理生态循环养殖的原理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养殖场的布局,合理分配养殖资源,同时将养殖废弃物作为资源进行再利用,形成循环链条。
通过生态循环流转,降低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养猪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关注养殖环境的改善1.合理规划养殖场布局,避免养殖区域与居民区相近,减少气味和噪音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加强养殖环境的净化,使用生物过滤、湿帘降温等技术手段,降低养殖废弃物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
3.推广农田生态养猪,将养殖废弃物直接施用于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科学饲养管理1.优化饲料配方,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饲料,降低饲料成本,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2.加强疾病防控,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药物使用量。
3.使用高效的饲喂设备,减少饲料的浪费。
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1.进行养殖废弃物的分离处理,将固态废弃物和液态废弃物分别处理。
2.对固态废弃物进行发酵处理,产生有机肥料,可用于农田肥料。
3.对液态废弃物进行厌氧处理,产生沼气,用于养殖场的燃料或发电。
养猪业与农林业的有机结合1.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有机饲料和优质养殖环境。
2.建立猪粪-生物质-木材的循环链条,将养殖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用于农田的种植和林木的生长。
3.林下养猪,将养猪与林业相结合,利用林地资源开展养殖,达到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养猪的生态循环养殖的优势1.资源利用效率高:通过循环利用养殖废弃物,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2.环境友好: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低了养殖行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经济效益好:通过优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生态养猪的主要模式因受到市场供求状况、饲料价格等制约,单一发展养猪业,有时经济效益很低,甚至亏损。
因此,走立体养猪、综合经营、循环利用、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可减少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猪-沼-菜能源生态工程模式。
用猪粪尿入池产生沼气,供日常生活使用,将沼渣用来种菜,沼液和部分菜叶用来喂猪。
猪-鱼-粮模式。
用猪粪尿排入沼气池和水沟,水沟里养鱼。
猪粪便成了鱼的养料,利用沼气照明、加工饲料;沼气产生有机肥料,发展农业生产。
使用沼肥,既减少粪便污染环境,也降低了农作物种植成本,更可以改良土壤,保持生态平衡。
猪-沼气-鱼-果、粮模式。
猪粪便入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液流入鱼塘,最后进入氧化塘,经净化后再排到稻田灌溉。
利用沼气渣、鱼塘泥作肥料,施于果园。
由于建立了多层次的生态良性循环,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养殖结构,可以有效开发利用饲料资源的再循环,降低生产成本,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防止畜禽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猪-沼气-草模式。
把猪的排泄物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作无害化处理,沼液抽到牧草地灌溉杂交狼尾草。
养猪户把狼尾草打成草浆,按1:1搅拌混合饲料饲喂生猪。
一头商品猪从小猪25公斤隔栏到100公斤出售,可节约饲料成本25元左右,由于吃草的猪肉质鲜美,每头猪以高于市场价格出售,一头喂草的猪可比喂精料的猪增收55元左右。
鸡、鸭-猪-沼气-鱼模式。
将鸡、鸭粪便发酵掺入配合饲料喂猪,或用鲜、干鸡粪喂猪,在猪栏旁建一沼气池,利用猪粪制取沼气,沼液流入鱼池养鱼,使放养的鲢、鳙鱼产量增加50%,沼渣还可作果树、蔬菜和水杉的肥料,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严密的生态农业。
禽-沼气-猪-粮模式。
用鸡粪便作为沼气池发酵的原料,既重复利用鸡粪中的有机物质,又净化了鸡场本身及周围的环境。
所产沼气用于炒茶、孵化、鸡舍保温和村民生活用能源,节约了大量的煤炭。
在猪饲料中沼渣用量为20%,再以猪粪、沼渣肥田,提高了土壤生产能力,一年可节省化肥5吨,粮食每公顷达12吨。
生态养猪的技术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养猪技术对养猪业而言,生态养猪是保障畜产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养猪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由于养殖中缺乏严格的控制,导致养殖环境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态养猪的模式与技术展开深入探讨,以保障养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生态养猪的技术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
1、生态养猪的模式所谓生态养猪技术也被称为“自然养猪法”。
当前,生态养猪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生态养猪模式的应用,首先,应该选择成长性较好的优良品种,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肉质口感风味较好的猪作为父母本,进行相互杂交培育遗传基因;其次,研究人员要重视生猪成长的过程,采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远程监控;再次,采用先进的喂养技术,合理配置养猪饲料,适度采用放养技术;最后,还需要综合利用沼气技术,将猪粪和猪尿通过专用管道排放到沼气池中,并通过发酵之后产生大量的沼气用于生活生产。
同时,还需要将沼气渣和沼液作为灌溉果树和蔬菜的重要肥料,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生态养猪中的关键技术(1)猪舍的设置。
由于场地是生态养猪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猪舍在生态养猪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过去,猪舍地面多为水泥地,而现在则是以垫料为主。
垫料主要为锯末、谷壳与采集或培养的土著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此类垫料厚度在80厘米左右,发酵时间不超过1周。
垫料可使猪舍的环境保持干净卫生且没有臭味,并将猪舍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秋冬季节,23℃的猪舍温度有助于仔猪的健康生长。
(2)发酵管理。
沼气发酵是生态养猪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其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使大部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目前,地下式与常温发酵是猪场里较为常用的两种发酵方式。
一般来说,沼气发酵方式可分为温度和工艺两种。
第一种又被细分为三种形式,即高温发酵、中温发酵和正常温度发酵。
浅谈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模式【摘要】生态猪养殖是指利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式养殖猪的技术和模式。
本文通过介绍生态猪养殖的背景意义和概念,分析了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探讨了生态猪养殖的发展模式和特点,并总结了其优势与挑战。
未来,生态猪养殖技术将继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路径需不断探索,同时生态猪养殖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也值得重视。
生态猪养殖技术的推广将有助于提高养殖业的效益,同时也能保护环境和提升猪肉产品的质量,为猪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模式、特点、优势、挑战、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1. 引言1.1 生态猪养殖的背景意义生态猪养殖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生态猪养殖强调生物多样性、尊重自然规律,更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猪养殖还可以提高养猪效益,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生态猪养殖将成为未来猪业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生态猪养殖的概念介绍生态猪养殖是指利用自然生态环境,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制度,进行猪的养殖生产。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生态猪养殖更加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动物福利,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猪养殖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模拟自然环境,为猪提供舒适的生长场所和健康的饲养环境。
生态猪养殖强调在养殖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化学农药和抗生素的使用,注重养殖环境的改善和动物的健康。
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改善饲养条件、加强疾病防控等措施,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的发展。
生态猪养殖的概念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成为当下养殖业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生态猪养殖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有望成为未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2. 正文2.1 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应用1. 环境控制技术:生态猪养殖中,环境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生态型养猪场建立的五种参照模式生态型养猪场建立的五种参照模式,随着政府对养猪场的严格整顿,现在国很多地区存留下来的都是一些大型养猪场。
这些保存下来的猪场,也不是绝对平安,因为现在养猪对环保和畜产品的平安要求十分严格。
如果猪场或农村养殖户想要长远开展就必须开展生态养猪。
近三年,生态养猪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展,各种生态养猪模式也纷纷呈现,国生猪养殖行业正向"低排放、低污染〞方向开展。
如果你还还不知道如何建立生态型猪圈或猪场的话,建议认真阅读本文。
一、建立鸡—猪—鱼生态养猪场东南亚各国的一些农民已经采取了母鸡/猪/鱼生态循环养猪模式,打破养猪只靠猪肉盈利的传统,让猪成为猪场的副产品。
他们在猪圈上 1.5米的高处建造产蛋鸡鸡笼,从而节约了盖鸡舍的费用。
产蛋鸡的排泄物直接落到猪圈的地面上,猪在几秒钟就可把它吃掉。
往往是4—5只鸡为一头猪效劳。
再用猪粪喂鱼,形成封闭的无污染的循环。
但是这种生态猪场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好控制疫病,容易出现穿插感染。
如果想要改良的话,专家建议对鸡粪进展无公害处理后再喂猪。
二、建立猪—沼气—蔬菜生态养殖园这种生态养殖模式目前已经很常见,就是将猪粪通过发酵池进展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用做燃料,沼渣用作有机肥种植蔬菜,蔬菜又可以喂猪,整个养殖园形成一个相互的生态链,既能减少养殖费用,又能增加副业。
这种养猪模式在农村也很常见,就如我国一带的*农村家庭养猪场建立,进入蔬菜大棚首先是一个方形猪圈,能饲养育肥猪6—8头;猪圈下面建有沼气池,沼气为猪和蔬菜提供热能、照明;猪吃蔬菜下脚料,并为蔬菜〔特别是黄瓜〕提供二氧化碳气肥。
夏季猪圈上方盖草苫遮阳防暑,沼气为烧水做饭提供能源。
三、庭院式生态养殖园建立模式以市临淄区西单村的养猪场建立模式为例,进入这家养猪场,我们可以看到在猪圈上方是鸡窝,鸡粪落下来喂猪,猪粪被水冲出来进入墙外的荷塘肥藕。
院里的葡萄架,夏天为猪圈遮阴。
冬天,猪圈上换上塑料薄膜,挡风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