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市场的均衡也是由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上一章我们介绍了银行体系与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本章将阐述货币需求方面的理论。由于货币需求的因素比货币供给更为复杂,因此众多经济学家对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章将介绍有关货币需求方面的主要理论与观点。

第一节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研究货币需求问题主要是想人们为什么要持有货币。货币从其形式上看,即不能吃,也不能穿,更不能像股票、债券那样能够给人们带来收益。那么为什么人们还宁愿放弃购买物品以满足消费需求,或放弃获得利息的机会而存入银行,而要保留一定的货币在手中呢?对于这个问题,从经济学研究的初期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兴趣。本节先介绍古典经济学中的货币需求理论。

现金交易说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他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很好的概括。在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即:

MV T=PT (8-1)

式中M代表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所流通的货币的平均量;V T代表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velocity),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货币被从交易的一方支付给另一方的次数;P代表所有交易商品或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T是该时期内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总量,因此,PT代表的是该时期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商品或劳务交易的总市场价值。

这里在计算PT的过程中应包括所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易,而中间产品的交易量难以计算,由于中间产品的交易量与最终产品的交易量一般保持一相对稳定的比例,所以有时可以以最终产品的交易量来代替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易量总和,也即用名义国民收入来代替原来的PT,所以交易方程式通常被写成下面的形式:

MV=PY

式中的Y代表以不变价格表示的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也就是实际国民收入;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因此PY即为名义国民收入;V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它代表一年中每一元钱用来购买最终产品或劳务的平均次数。

为了说明交易方程式MV=PY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费雪分析了决定方程式中M、V、P、Y的各种因素以及方程式中各变量的变化情况:(1)M(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由法

定准备金率、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数量、货币政策和借贷情况等条件决定的,特别是中央银行对其有较大的控制权,因此具有很强的外生性,可以看作是自变量。(2)V (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社会环境(如支付制度)、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如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所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变动也极慢,因此,V 在短期内是稳定的,故可视为不变的常数。(3)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实际国民收入Y 变动极小,故也可视为常数。这样,由于V 、Y 是常数,而M 是自变量,因此可得出结论:货币数量M 的变动导致物价P 的同比例变动。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因,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果。由于存在这种因果关系的推论,恒等式MV =PY 便为物价水平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根据交易方程式MV =PY 不难得出货币需求的表达式。只要将等式两边同除以V ,就可得:

M =1V

PY 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货币存量M 就等于人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M d 。因此,可以得出:

M d =1V

PY 这就是由传统货币数量论导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从中可以看出,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国民收入。而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所以货币需求就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也就是为了满足交易需要而必须持有的货币量,故该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现金交易说”(transaction type of quantity theory )。

但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因为,它缺乏经验证明。实证结果表明,实际的价格水平变动与货币存量的变动方向有可能不一致,也不一定存在同比例的变化关系。而且,其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也不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较差,货币供给的变化为货币流通速度及实际产出的变化所抵销,并不会完全为价格变动所吸收。

现金余额说

现金余额说是以马歇尔和庇古为首的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创立的。庇古根据马歇尔的观点,与1917年写了《货币的价值》一文,马歇尔则于1923年写了《货币、信用与商业》一书。他们都从另一角度研究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剑桥经济学家不仅仅将交易水平和影响人们交易方式的制度作为研究货币需求的关键性决定因素,还探讨了在不同环境中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这样,在剑桥模型里,个人在持有货币的数量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不完全受诸如他们是否使用信用卡购物等制度的约束。与此相对应,剑桥的理论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剑桥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货币,是由于货币具有以下两个属性:(1)交易

的媒介。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人们用它来完成交易。剑桥的经济学家同意费雪的观点,即货币需求与交易水平相关(但并非完全相关),由交易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2)财富贮藏。货币的财富贮藏功能使得人们的财富水平也能够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财富增加,则个人需通过持有更多数量的财产来贮藏,而货币也是财产的一种。因而财富增加,则对货币财产的需求也增加。由于剑桥经济学家认为名义财富与名义收入成比例,所以他们还认为货币需求中由财富引起的对货币的需求也与名义收入成比例。他们进一步认为,经济主体愿意持有的平均货币数量或现金余额,也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M d在名义国民收入Y n中存在着一个稳定的比例K,因此货币需求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 d=KY n

由于名义国民收入是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Y与物价的乘积,即Y n=PY。因此上式又可以写成: M d=KPY (8-2)

这就是剑桥学派建立的货币需求方程式,该方程式表示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存量M d与名义国民收入保持一固定的或稳定的比例。式中K表示国民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与现金交易方程相比,它是货币流通速度V的倒数。剑桥学派采用K,而不采用V,是与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需求有关的。因为研究K,就要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即研究决定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因此,K的引入开创了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如果K、Y都为常数,则物价水平与货币存量成同比例且同方向的变化。这就从另一方面得出了与费雪相同的结论。

但是现金余额说和现金交易说的货币需求方程式的内涵有较大的不同。首先,现金交易说看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强调货币的支出,而现金余额说则强调货币的持有,即储藏功能。其次,现金余额说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现金交易说则注重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最后,现金交易说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是一个流量概念,而现金余额说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是一个存量概念。尽管存在上述的诸多区别,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都是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因而都是属于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流动偏好(liquidity perference)指的是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认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求。因此,人们的货币需求就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这种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或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第一是交易动机,即由于收入与支出的时间不一致,人们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在手中,以满足日常交易活动的需要;第二是预防动机,即人们为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