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生活及语言习惯差异浅谈中式英语现象
- 格式:pdf
- 大小:150.48 KB
- 文档页数:3
剖析英语学习中的“中式英语”现象作者:范维娜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5期摘要:鉴于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时夹杂中式英语的现象,我想对中式英语的产生及其表现形式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避免中式英语的一些有效对策,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扫清英语学习的障碍。
关键词:中式英语;成因;对策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1.汉英思维过程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所谓的英语思维过程,其实就是说英语国家的人听到或者看到英文时,大脑能直接理解其含义,而不用借助另一种语言;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是大脑直接出现其含义,随之用口、笔表达出来。
对我们许多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在听到、看到一个英文单词的时候,大脑对这个词的理解过程可能是:英语词汇——汉语对应词汇——含义——理解。
而不是用英语思维直接理解的过程:英语词汇——含义——理解。
可见,汉语思维的过程多了一个在脑中出现汉语对应词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翻译过程,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译”。
“心译”一方面减慢了听者的反应速度;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汉语思维,为中式英语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语言习惯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汉英语言反映出来。
如自然环境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很多词语或表达方式都同水、海洋和鱼有关。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国家,所以很多词汇也与农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受汉语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及语言习得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一个要因在中国,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在已拥有一定的母语基础上开始的。
所以,中国学生讲的英语很容易具有母语特征,而同时它又受标准英语规则牵制,因此非英非汉,只是一种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另外,我国学生也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甚至很多学生难于寻求到一位英语为母语的交流对象。
在汉语的语言习得环境下,学生难免会讲出中式英语。
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和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英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结构和语法上,更体现在文化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言语交际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究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
一、文化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英文化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文讲究修饰和委婉,比如“您好”“请问能不能帮忙”等用词,这体现了中式礼貌的表达方式,而英文表达则更加直接和简洁。
第二,中文往往喜欢使用比喻、暗示、寓意等修辞手段进行思想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清晰、直接的表达方式。
第三,中文有很多成语和典故,这些都体现出中文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英语则借助于文学作品、广告和流行文化等,体现出英文文化的时代感和生动性。
第四,中文表达中经常使用敬称“先生”、“小姐”等,而英文则没有这种称谓,只有先生(Mr.)、女士(Mrs.)、小姐(Miss)等称呼。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十分不同,这也意味着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文往往以整体为中心,喜欢展开细节的叙述,句子中经常使用“的”字和成语等修饰语,生成的文字会显得十分委婉,缺少直接、简洁的语言。
而英文则更为直接和简明,讲求逻辑,表达方式会更为清晰和准确,这也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三、言语交际习惯的差异言语交际是一种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交际行为。
中式言语交际往往体现出“一问三不知”、“半推半就”的特点,因此谈判、沟通等交流都会更为细致而缓慢。
而英语交流则更加直接、开放、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即使直接反对也并不会被视作无礼。
四、结语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确实存在,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言语交际习惯都存在明显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掌握外语是一种重要的机会,也是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视野,借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中国式英语引言中国式英语,也称为“Chinglish”,是指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出现的语言习惯上的错误或表达不准确的现象。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差异较大,许多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难免会受到母语影响而产生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英语的现象、原因以及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中国式英语的特点中国式英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法错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不同,中国学生常常将中文的语法规则错误地应用于英语中。
例如,他们可能会说“Yesterday I go to park”,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Yesterday I went to the park”。
2.词汇误用: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把中文词汇直接翻译成英文,而不考虑英语的习惯用法。
这导致了一些意思不明确或者错误的表达。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会说“Please make a line”来表示“请排队”,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Please queue up”。
3.发音问题:中英两种语言的发音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中国学生在发音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会将英文单词的音标读错,或者在发音时加入一些与中文发音相关的语音特点。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会将“th”音发成“s”音,将“w”音发成“v”音。
4.文化差异: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中文文化的影响,进而在表达方式上出现与英语习惯不符的情况。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在邮件中过分客气地使用大量的感谢词,而这在英语中并不常见。
中国式英语的原因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倾向于注重英语的书面语言能力,忽视英语口语的培养。
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只注重记忆单词和语法规则,而忽略了对于发音和表达方式的练习。
2.母语影响:由于中文和英语的差异较大,中国学生往往会将中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直接应用到英语中。
这种母语影响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对英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浅谈中式英语的表现、成因及改进办法作者:杜小云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2期一、中式英语概述Chinglish,即“中式英语”。
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很多人常常混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认为二者是一回事。
其实,“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中式英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表现(一)词语搭配不当中国人从小学习的是汉语,在词感和词语的搭配方面都与国外的英语方式不同。
那么我们习惯的搭配一旦用到英语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明显的问题。
(二)误用词语在中英文的实际使用中,经常会出现一词多义,在不同的意境中同一个词语可以有不同的意思表示,初学英语者往往会以学习中文的思维角度去看到英语中的词语,而且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的语言环境,这样就造成中式英语,形成词语误用的现象。
(三)基本语法错误英语的语法是学习英语的又一重要法门。
而在生活中的口语表达成交流中经常出现语法的运用错误。
(四)重复表达重复表达说的是在英语的运用中说话人本来用一个词语就可以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由于不知道词语的完整意思,往往用多个词语或整句话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犯了重复表达的错误。
(五)时态运用不当在英语的运用中,有一个特点和汉语有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英语中对于时态的运用,而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时态这一回事。
因此学生们在口语和写作中经常会忘记动词时态的变化或者根本就没有时态观。
(六)语态运用不当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是英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就像汉语当中有主动句和被动句。
在不同的情形,或者为了迎合某些表达需要,英语和汉语都需要不同的表达方式。
学生们经常会忽略英语的时态运用,或者运用不当。
三、中式英语的成因(一)语言基础不扎实1.词汇量问题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要有足够的词汇量。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词汇量的积累,掌握了大量的词汇是使英语提升的必须途径。
浅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本文主要讨论了两种文化现象: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是准确规范的表达,是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都能接受的语言。
而中式英语是指受传统汉语口语或书面语影响而形成的不规范英语表达。
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解析,本文着重区分了这两个术语,以便英语和翻译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更熟练地使用英语语言,进行汉译英实践。
标签:文化现象;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区别每个国家或民族在信仰、文化、经济、政治、传统和风俗习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语言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各民族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
在极具包容性的英语语言中,中国英语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使用的英语语言。
但是,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有很大的不同,中式英语是中国人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不正确使用的英语语言。
很多中式英语表达在网络上泛滥,严重地误导了很多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从事者。
一、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在中国,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需要用中文来表达。
中国英语最早是葛传桂提出来的。
葛曾说:英语是英国人的语言。
其他说英语的人当然应该遵循英国人的习惯用法。
1991年,王荣培指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当地被说汉语的人使用,是建立在标准英语的基本规则上的。
1993年,谢志军又提出:“中国英语是建立在标准英语基础上的,完全有资格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
它在交流中的使用频率和有效性取决于说话人的语言技能。
”贾冠杰和向明友在1997年进一步解释道:“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是在标准英语的基本规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被说汉语的人使用。
它具有内在的中国特色,这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英语语言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我们可以从以上学者的理论中得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不断深入的交流,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或者表达方式在英语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初中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现象浅析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李文中,1993)。
中式英语是中国学生经常犯的典型错误,尤其在初中生中非常常见。
尽管教师一再纠正,学生仍然一再犯错。
因此,对学生出现的中式英语进行分析很有必要。
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分析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而中国英语学习者恰恰缺少这样的语言环境。
除了在学校的英语课堂上,中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说英语、用英语。
同时,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长期以来,重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考试分数的提高,而对其英语能力的提高、英语思维的培养却不够重视。
此外,我们的学生从小生活在汉语文化中,接受汉语教育,形成的是汉语思维。
甚至可以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汉语思维根深蒂固。
这就加剧了中式英语形成的必然性,我们很难避免。
因此,中国的中学生们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很容易且很自然地将汉语式语句架构套用在英语中,从而表达出不规范的英语,即中式英语。
二、中式英语的典型错误分析(一)词汇误用1.搭配错误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往往只是简单地以为一个英文单词对应某个中文单词,因此只是死记单词的中文意思,忽略了单词的用法。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假思索地根据中文意思进行搭配,这就很容易造成失误,甚至笑话。
3.误用词性英语的句子表达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句子各成分由不同词性的词构成。
但由于学生词性的意识比较薄弱,在写作时很容易只把注意力放在词义上,而忽略了词性,造成错误。
4.想象出的词汇英文中很多词汇都有专有的表达,而学生受词汇量的影响,在找不到英文单词表达某个意思时,常常结合自己已学的词汇或者熟悉的构词法来组合、想象出这些词汇,造成错误。
(二)句法问题1.语序不恰当在写作中,学生们常习惯按中文的语序翻译英文句子,然而中英文的句子语序又存在差异,这就容易出现错误。
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当他们相遇之时会产生冲击、竞争及失落等反应。
文化差异可能由于政治宗教教育、日常生活尤其是婚礼的风俗习惯、语言认知等方方面面。
因此,要学好英语的,必有了解和正视英汉的文化差异,并运用文化差异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1中西文化中日常生活语义的差异英语中的词汇、习语、谚语等往往隐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与汉语言相比,有些是文化内涵截然不同,有些是褒贬意义的取舍不同,有些则是文化内涵的外延不同。
1)汉语中的“红”与英语中的“red”并非完全对应。
如:红糖是“brown sugar”,红茶是“black tea”,红豆是“love pea”,红运是“good luck”。
而英语中的red 有时也非汉语“红”。
如:“red ruin”是火灾,“red battle” 是血战,“red ink” 是赤字。
而绿也非“green”。
如:“green hand”是生手,“green winter”是暖冬,“green blind”是色盲,“green house”是温室。
2)“dragon”一词在中国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在英美国家,它却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拍的怪物。
是灾难的象征。
3.)在英美国家,葬礼都穿黑色。
而中国穿白色,如果我们穿白色则会得罪他们。
2中西文化中语言运用的差异1)在说话的语序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差异。
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简单句中英汉语序的对比中文: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我每天在操场上愉快地打篮球。
英文: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I play basketball happily on the playground every day.2)在逢人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差异。
例如:中国人碰面很自然的会互问“你去哪啊?”,而这在西方,被看做不礼貌,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和英语学习语言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文学艺术等的体现。
文化是语言存在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真实写照,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托的。
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学习的内容,了解汉英在交际用语、国民性格、地理位置、思维方式和习语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实用性。
一、了解文化差异在交际用语中的体现,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或者麻烦我们学习语言常常会忽视英语文化背景,而说“洋为中用”的中式英语。
例如:Good morning,teacher!这里就有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别,中国人习惯称呼人的职业,而英语中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那是生硬、可笑的,甚至是无礼的。
因此,我们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开口去说,更要说地道的英语。
例如:Have you had dinner?(吃饭了吗?)这是我们习惯的问候语,但是对于不了解我们习俗的外国人来说,常会觉得你想邀请他吃饭或者打听他的隐私,令人感到很尴尬。
不同文化背景表达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大多数英语国家强调个性,重视个人隐私,他们会更喜欢谈论诸如天气这样的问题,但是在有关“天气”的话语时,先要了解问天气情况的英语表达方式。
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How’s the weather today?”“Whatwa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China/the USA...?”……英美人士喜欢用反意疑问句的方式谈论天气,还常常加入一些个人感觉的评论。
例如:“Lovely day,isn’t it?”“It’s turning warmer,isn’t it?”“It’s hot at this time of year,don’t you think so?”……因为谈论天气不会有干预他人私事之嫌,也不会使对方难堪。
lone time no see中式英语----久违了的中式英语一、引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或者使用一些中式英语(Chinglish)的词语或者表达。
中餐馆的招牌上可能会写着“lone time no see”,本来应该是“long time no see”;或者在一些商场看到“欢迎光临,欢迎消费”,而通顺的英语应该是“Wee,thank you for your patronage”。
这些中式英语的使用频率虽然不高,但却成为了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二、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1. 语言习惯的影响中式英语的形成可能是因为母语是中文的人学习英语时受到中文语言习惯的影响。
在中文中,“久违了”是一个很常见的用语,所以有些人在使用英语时也会直接翻译成“lone time no see”,而不是正确的“long time no see”。
2. 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式英语的出现也可能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关。
在我国文化中,讲究“久别重逢”的情感表达,而在英语中,“long time no see”则是久违的意思。
有些人在英语表达上会出现一些中式的痕迹。
三、中式英语的负面影响1. 沟通障碍虽然中式英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式英语的外国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一些沟通障碍。
因为他们不明白“lone time no see”不是标准的英语表达,可能会误解说话者的意思。
2. 影响语言形象中式英语可能会对使用者的语言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一些正式场合,如果使用了中式英语,可能会给人一种不够专业或者不够地道的感觉。
在学习英语时,更应该注重规范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中式英语。
四、如何规避中式英语1. 学习标准的英语表达在学习英语时,应该尽量避免直译中文的习惯,而是学习标准的英语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英文文章,多听英文广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水平,尽量避免使用中式英语。
2. 多与外国人交流多与外国人交流,尤其是母语是英语的人进行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在英语表达上的问题。
浅谈中学生“中式英语”现状与对策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英语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同时我们也遗憾的发现,“中式英语”在英语教学中仍然频频出现。
1 中学生“中式英语”现状1.1词汇读音错误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都会以汉语为辅助记忆工具,如很多学生在学习“Hello”这个单词时,会用“海喽”注释;在学习“Good night”时,会用“狗得拿爱特”代替,在用汉语代替英文单词读音的过程中,学生真可谓是展开了五花八门的新想法。
事实上用汉语标记英文单词读音的情况,即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示和辅助记忆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在词汇读音准确性的把握上产生了一系列不必要的不良影响,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将不准确的读音牢记于心,这种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读音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
同时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以后,其用汉字代替英语词汇的方法也一直延续了下来,从而使得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不准确的语音将长期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
1.2词汇搭配错误中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方式无非是在汉语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和探究的,但是我们也知道,英语与汉语在词汇搭配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旦学生强化了汉语的构词技巧,其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使得他们常常选择机械的套用汉语的构词方法,随之也产生了诸多“令人发指”的笑话。
比如把“看我的妈妈”翻译成“see my mother”;把“读大学”翻译成“read college”;把“家务事”翻译成“house things”;把“作业”翻译成“study work”;把“洗衣服”翻译成“wash clothes”等等,这些错误或是由于胡乱搭配,或是由于删词加句,或是由于直接翻译所造成的,很多学生的不以为意都成了英语学习中的错误。
1.3文化差异错误由于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在文化、风俗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我们的中学生在年龄和身体成长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有着较少的认识,学生中式的思维常常将英语表达的“五花八门”。
文化差异造成的CHINGLISH现象及避免对策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一、有关*****SH及其产生近年来,中国学者就中式英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李文中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将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中国英语使用者的自我审视而逐步减少或消亡。
”庄绎传认为,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原文理解不透;二是对英语的特点不熟,沿用汉语的搭配和结构。
笔者认为,*****SH的由来除去语法错误造成的之外,主要有以下几种:1.受母语迁移的影响。
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容易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把英语单词按照汉语思维习惯组合在一起,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
如在学生四级作文中所写的watch brother(表兄弟)。
2.受中西方两种文明所带来的不同思维方式影响。
思维方式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思维特点。
由于语言代表着思维,并受着思维方式的影响与支配,有些使用者把英语词汇、短语填进母语的句式,只找出与中文意思对等的词,然后根据自己的思维规则进行排列。
如The four little dragons(亚洲四小龙)这是中国人的翻译,西方人则将理解为“亚洲四个小魔鬼”。
因为龙(dragon)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
3.受中西方文化习俗的相异点影响。
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二、文化习俗差异造成的*****SH现象1.文化习俗的定义文化习俗是制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们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呈现出来的诸多单元事态中的统一体。
是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在称谓,礼仪,招呼,致歉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约和习俗。
2.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文化语言理论认为,语言和文化之间不可分割。
在国门敞开,中国人走向世界,西方人踏进中国的今天,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以及其对“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力图从以下案例,来说明Chinglish可能会给大家带来的尴尬和不悦。
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及教学思考一、中式英语现象随着中国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英语,而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
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很多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出现了中式英语的现象。
中式英语指的是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时,使用了中文思维和语法结构,导致表达不准确、模糊,甚至出现了中式英语的特色用法,影响了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直译:学生直接按照中文语法结构翻译成英语,导致表达冗长、啰嗦,甚至出现了翻译腔。
比如:“我叫张三”直译为“I called Zhangsan”。
2. 中式表达习惯:受到中文表达习惯的影响,学生习惯于使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英语。
比如:“我有一个梦想”直译为“I have a dream”,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 have a dream”,或者更自然的表达方式是“I dream of”。
3. 中式语法错误: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受到中文语法的影响,出现了英语语法错误。
比如:误用冠词、时态错误、词序错误等。
二、中式英语的原因分析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它们有着不同的句法结构、语法规则、逻辑推理方式等。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受到中文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在书面表达中出现中式英语。
2. 缺乏语言环境的影响:中国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课堂上接触到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难以真正地融入英语的语境中,习得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
3. 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仅停留在表面:很多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仅限于词汇、语法的记忆和应用,缺乏对于英语逻辑、语境、用法的深入理解。
4. 教学方法的问题:目前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上,缺乏对学生语言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引导。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分析中式英语现象董 畅(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随着全球化推进,英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流行性语言。
在中国,英语也几乎成为个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国内外研究学者发现一种奇怪现象——“中式英语”。
即中国人与母语人士使用英语的表达方式不同,出现错误,进而阻碍中国人形成地道的英语思维,严重影响个人甚至整个民族的英语能力。
中式英语的形成有其深层原因,本文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分析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并试图为英文学习者提出有效减少或规避中式英语的方法,旨在帮助学习者正确地运用英语,提高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中式英语;成因;母语干扰;中西文化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4-0265-002一、引言到底什么是中式英语?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他们的观点:John Pinkham在其专著《中式英语之鉴》中,认为“所谓中式英语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
”将Chinglish 定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John Pinkham,1998)邓炎昌、刘润清(1989)在《语言与文化》中将其定义为“中式英语是受汉语母语影响或干扰而说出或写出的英语。
有些英语句子是从汉字逐字翻译过来的,有些在语法上可能没错,但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与标准英语的习惯不符,虽可能不妨碍理解,但不宜用。
”1980年初,我国英语学者葛传椝先生指出:中国特有的文化含义需要正确翻译,表现其特色。
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四书(Four Books),中草药(Chinese Herb),和谐社会(Harmonious Society)等。
葛先生认为以上英语的使用与母语人士的惯用词语不同,可称作有特色的中国英语。
而中式英语实际上是中国学习者形成错误的语言,与结构良好的规范目的语相差甚远。
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及教学思考中式英语现象是指中国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中使用或应用中文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并且给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式英语现象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纠正。
中式英语现象的形成原因1.语言环境导致:在中国,英语并不是普遍使用的语言。
尽管英语已经成为高中课程的重要部分,但在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汉语还是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在英语表达上可能更加偏向于中文的表达习惯,这就是中式英语现象的原因之一。
2.学习方法不正确:学生常常只是以机械的方式学习英语,即背单词、翻译成汉语等,而忽视了英语语法、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学习。
由此,学生大多只是在语法正确和翻译准确上下了功夫,容易犯中式英语的错误。
3.文化差异引起的思维方式不同:英语和中文在语言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而语言背后还有着深层的文化差异。
由于中国学生对英语所代表的文化并不像本土文化那样熟悉、理解深刻,因此在英语表达时习惯性地使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方式来弥补这种文化差异。
如何有效地纠正中式英语1.多听、多看、多思考:学生应该在听、看、思考的过程中运用英语语境,以了解英语的惯用语和表达方式。
听英语广播、看英语新闻、电视节目,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视听能力,提高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2.语言基础打牢:“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基本语法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多读英语原著,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学会正确的表达。
3.活用英语:学生需要把已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交流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
4.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针对中式英语的现象,教师应该采用更多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英语学习。
如利用音视频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地进入英语语境,使得中式英语的错误得以避免。
文章编号:1671-3753(2002)01-0060-03从文化生活及语言习惯差异浅谈中式英语现象收稿日期:2001-12-05作者简介:杨 歆(1975-),男,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语言研究、语言翻译。
杨 歆(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三系,江苏 南京,210045)摘 要:针对高等院校英语教与学中,经常出现的Chinglish (中式英语)现象作以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并挖掘出产生该现象的一些根本原因:即文化生活与语言习惯的差异。
并通过大量实例作以论据。
该文旨在引导英语教师及学者在发生Chinglish 错误时,如何正确认识、面对并杜绝这一现象。
关键词:文化;语言习惯;中式英语中图分类号:G 642.4 文献标识码:BDiscussing the Chinglish Phenomenon in Vie w ofCulture &Linguistic H abits DifferencesYAN G Xin(Dept.No.3,Nanjing Army Command College ,Nanjing 210045,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hinglish (Chinese English )phenomenon commonly occurring in the Eng 2lish study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thesis excavates some hidden reasons :the culture and linguistic habits differences.The theory can hold water for being provided with plenty of examples.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rect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as to how to perceive ,handle and eradicate such mistakes.K ey w ords :culture ;linguistic habits ;chinglish1 引言Chinglish 一词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都不陌生,即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
任何两种语言都既有其相通之处,更存在大量的差异。
英语学习者有时会被英、汉语言中的某些完全相通的现象所迷惑,想当然地以此类推,而忽视了两种语言之间更为重要的“异”。
例如:“浓烟”、“浓汤”可以表达为“thick smoke ”;“thick soup ”,而“浓茶”、“浓咖啡”能否说成“thick tea ”;“thick coffee ”呢?“thick ”一词一般形容事物物理性状的“稠密”程度,而“浓茶”、“浓咖啡”中的“浓”是指饮料味道上的“强弱”。
汉语中虽然都用“浓”,但英文中却用“strong ”。
即:浓茶—strong tea ;浓咖啡—strong coffee 淡茶—weak tea ;淡咖啡—weak coffee 又如:“黑市”,在英语中即“black market ”,两者完全相符。
那么以此类推,“(因嫉妒而)眼红”能否说成“become red -eyed ”?“Red -eyed ”是指气愤、愤怒。
所以正确的表达应用“Green ”,即:第2卷 第1期2002年3月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 IN G INSTITU TE OF TECHNOLO GY Vol.2,No.1Mar.,2002“become green/green-eyed(with jealousy)”透过现象看本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也许是由于对英语固定用法、搭配、辨析、理解等方面的学习不足所致。
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不同民族间文化生活、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不同语言间存在广泛、深刻的差异。
在英语学习中,不但要纵向扩充英语知识,更得横向地比较语言间的差异。
通过这种比较,一方面能减少英语运用中的Chinglish现象,另一方面对产生这种差异的民族间文化、生活、习俗等也可窥其一斑。
下面就从文化生活和语言习惯两个角度来谈谈Chinglish现象:2 文化生活及语言习惯差异2.1 文化生活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存在着固有的、必然的差异,从而也影响到语言间表达的出入。
例如:红茶/红糖(Chinglish)red tea/red sugar(English)black tea/brown sugar在汉语中,人们喜欢用“红”字来搭配组词,因为它蕴涵着“喜庆、吉祥、成功、革命”等意思,如:红榜、红利、红人、红装、红军等。
而英语中的“red”除代表具体颜色之外,还有“愤怒、敌对、危险、亏空”等含义。
如:as red as beetroot(指脸象甜菜根一样红)借指愤怒、尴尬;red card红牌警告;be in red亏空、赤字。
所以西方人在使用“red”时,还是比较谨慎的。
对于“红茶/红糖“还是用了更准确的颜色词“black”和“brown”又如:花格衬衫(Chinglish)colored squares shirt(English)checkered shirt西方人都喜爱玩Chess国际象棋,而其花格棋盘在英语中既是“checker”,所以他们就用“check2 ered”来形容格子花纹的图案。
再如:如果你再迟到,就得卷铺盖走人了。
(Chinglish)If you are late again,you will have to take your quilt(English)If you are late again,you will have to get the sack汉语中用“卷起铺盖”来代指被解雇,而英语中用“sack”,即拎起“背包”来指代这一含义。
所以由名词“sack”也引申出其动词用法。
例如:I am sacked。
以上几例都是由于文化习俗不同而导致语言差异.而有的语言差异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如:咸菜/腌菜(Chinglish)salted vegetables(English)pickles“pickles”一词是有来历的。
一般辞书认为,它源于14世纪一个名叫William Beukelz的荷兰人的姓氏.此人为渔民,据说他发明了腌菜和泡菜,因此人们就用其姓氏Beukelz来指腌汁、泡菜等.以后该词逐渐演变为pickles[1].再如:冰糖(Chinglish)ice sugar(English)crystal sugar其实crystal在古英语中是作为ice的同义词使用的.在古人看来,石英晶体不过是天长日久自然形成的冰的结晶体,故与冰同名.现在crystal指“水晶”“结晶体”.所以使用crystal来形容,不但指出其象冰的外形,而且表明是一种结晶体[1].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差异含盖面极广,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上几例仅是沧海一粟。
而同时文化习俗差异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2.2 语言习惯差异首先,从很多英语词组的搭配中不难使人感到,英语语言惯于从事物内部的原理去描述,而汉语很多是从外部感观来入手的,这就使得有时英语重“内”,汉语偏“外”.例如:管乐器(Chinglish)tube instrument(English)wind instrument汉语中用“管”是从乐器的外部形态来考虑,而英语用“wind”是从其发声原理入手地;此类的例子较多.又如“造糖厂”,英语是“sugar refinery”[2],汉语的“厂”是一个普通词,指任何生产单位,而“refin216第2卷第1期 杨 歆:从文化生活及语言习惯差异浅谈中式英语现象 ery”是就其本质—提炼造糖而言的;再如“花样滑冰”,英语是“figure skating”,汉语的“花样”也是对外部动作形态而言,而“figure”即“8”字,则还是从该运动的基本原理—“在冰面上划8字”—着眼的。
其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类活用都占很大比例,但涉及具体词的活用,却会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例如:带电导体(Chinglish)Charged/electrified wire(English)live wire“live wire”—“活导体”—这种活用法就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了。
这类例子很多,.如“流鼻涕”,英语是“have a runny nose”—“在跑步的鼻子”;又如“喝倒彩”,英语是“Make catcalls”—“发出猫叫”;“发泄不满”英文是“air one’s grievance”—“发泄到空中”。
同样,汉语的很多活用法也不为西方人所接受,如:“龙马精神”、“饮食男女”等。
在语句组织方面,英语比较注意逻辑关系的一致.例如:嫁给他之后,她的麻烦就开始了。
(Chinglish)After marrying him,her trouble be2 gan.(English)After marrying him,She began to be involved in troubles.在此句中marrying的逻辑主语并非her trou2 ble。
这就是汉语语言习惯造成的英语逻辑关系上的错误,即悬垂分词(Dangling modifier)[3]。
而且,语句中的一些能被汉语习惯接受的赘词现象,在英文中却行不通。
例如:请再重复一遍。
(Chinglish)please repeat again(English)please repeat/please say it again因为“repeat”已含有“again”的意思,所以构成英语中的赘词现象(wordiness)[4] 。
3 结论总之,文化生活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在语言应用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所以对Chinglish 现象的产生还会有其它一些不确定因素。
但只要多比较多留意就能有效的减少该错误。
表1列举了一些常见的Chinglish现象。
表1 常见的Chinglish现象中 文Chinglish English 浓茶chick tea strong tea淡水湖unsalted-water lake fresh-water lake眼镜边the edge of glasses the rim of glasses炒鸡蛋fried eggs scrambled eggs过期杂志out-dated magazine back magazine逼真的画像vivid portrait lifelike portrait单数/双数single/double number odd/even number活期存款temporary deposit current deposit(集会)点名call the names call the roll种族隔离racial isolation racial segregation花露水flower perfume toilet water平/精装书plain/refined book paper/hard back常规检查conventional examination routine examination急救措施emergent measure first aid急性病emergent illness acute illness机密文件secret document classified document冲洗胶卷wash the film develop the film100米短跑100-meter short run100-meter dash参考文献:[1] 庄和成.英语词源趣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79,388-389.[2] 外研社词典编辑工作室.现代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3] 丁往道,吴 冰,钟美荪,郭祺庆.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54-60.[4] 毛荣贵.英语写作纵横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责任编校:苏 毅]26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