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2019年3月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87.01 KB
- 文档页数:25
2018年4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树立正确人生观
敬爱的党组织:
不知不觉之中党课培训已经上了一大半了。
这次周六的晚上余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关于党员正确人生观的精彩一课。
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什么是党员的正确人生观,通过余老师列举现实中的例子我们有了深刻的感受。
从第一次接触到八荣八耻开始,其凝聚的社会主义崇高的荣辱观深入的映照在我的脑海之中,时时用它来束缚自己,树立准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将国度、团体和群众的利益至于团体利益之上,团体利益高于团体利益,做事要以团体利益为重。
但现实生活中并非总是有它和谐的一面,我们不难想起发生前不久一岁****小悦悦被车连续辗压而路人视而不见的寒心一幕,不难想起搀扶摔倒老人却被其反口诬陷的事实。
构建一个和谐充满爱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尤其是对于每个***员而言更是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如此,还要起先锋的带头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一、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现在一般认为,“文明”这个范畴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表示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应。
二是与“文化”基本同义,只不过文明是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概括,文化则往往特指社会生活的局部或某一方面。
比如,在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说法中,文化一词就可以与文明互换;而齐鲁文化、江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官场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说法,若将其中的文化一词改为文明,要么涵义会有所变化,要么就显得不伦不类。
就社会整体的进步状态而言,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划分文明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各有差异。
有的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将文明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有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这两个角度共同的前提是,文明和社会都是不断进步的,而且服从一般规律。
有的更强调文明在起源上的差异性或者发展上的冲突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是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在其名著《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世界历史并不具有统一的发展性,文明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各种文明如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墨西哥、希腊―罗马和西方,不仅相互独立、自成一统,而且相互等价、无法融合,即使互有接触,甚至表面相似,那也是貌合神离。
惟一相同的是,各种文明具有大致相同的生命周期:发生、发达、衰败。
很明显,斯宾格勒的文明观既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也是悲观主义的。
二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汤因比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其代表作是12卷巨著《历史研究》。
他把文明(文化)作为研究历史的基本单位,认为世界历史上一共有37种文明。
与斯宾格勒一样,他也把文明看成是具有起源、生长、衰落、解体过程的有机体,认为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他强调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应战成功,文明产生;文明的生长遵循“多数与少数”原则,少数人具有创造性,多数人加以模仿,文明就兴盛发展;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创造者的少数变成少数人对社会的统治,从而失去自觉的追随者,其标志是“大一统国家政权”的出现;文明在衰落中遵循骚乱、整顿、在骚乱中整顿的节律。
汉字的民族精神-2019年精选⽂档汉字的民族精神台湾著名诗⼈余光中在2008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句话:“中华民族是⼀个圆,周长可⼤可⼩,圆⼼⽆处不在,⽽半径就是中⽂,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
”这段话鲜明形象的说明了汉字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种从远古⼀直使⽤到今天的⽂字,可以说,它就是中华⽂明的基础和载体。
所以,汉字被称为“中华⽂明之母”“中国的第五⼤发明”。
在汉字的⾝上充分的体现和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和民族的⽂化内涵。
⼀、汉字的产⽣与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1.汉字的产⽣汉字作为⼀种典型的图形⽂字,它是中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祖先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描绘和记载,是对中国祖先⽣产、⽣活⽅式的记录和鲜明反应。
⽐如,“秀”,它的形体和创造之初就是表现⼈们在采摘饱满的稻穗;⼭、⽔、⽇等⽂字是中国祖先对客观事物特征的鲜明描绘。
总之,汉字来源于⾃然来源于⽣活,它集⼈类智慧与客观事物特征于⼀⾝,它是主客观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创造过程充分鲜明的反映出中国祖先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式,即将主客体合⼆为⼀,从认真的实践和的观察中得出结论。
2.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汉字来源于⾃然、来源于⽣活,将主客体合⼆为⼀的创造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中国祖先上下求索、刻苦钻研的求知过程。
他们不对事物妄加猜测,⽽是通过认真的思考和精细的推测来得出有据可依的结论。
这种求索的精神深刻的说明了中国祖先求真务实的美好精神和品质。
因此,中国⾃古就提倡诚信为本、知⾏合⼀,正所谓“⾔必信,⾏必果,然⼩⼈哉!”(《论语》)同样,儒家精神也以关注现世、有所作为的为核⼼,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把⼈⽣的价值和理想寄托于飘渺的来世。
这些思想都鲜明的体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早在中华⽂明的开端也就是汉字的创造过程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发扬。
因此,汉字来源于⾃然来源于现实的创造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客观、求真务实的美好精神和品质。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历史问题的决议》新认识-最新年精选⽂档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历史问题的决议》新认识⼗⼀届六中全会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为我们打开⼀⼼⼀意搞建设的新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以重⼤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物纪念活动为契机,掀起了⼀个热潮。
总体看来,中国共产党在⼈物研究、理论研究、专题研究等⽅⾯皆有新的进展,既对《决议》的有些论断进⾏了发展和完善,也对《决议》中有些论断进⾏了“突破”,更好的指导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实践。
⼀、⼈物评价研究关于对陈独秀,王明、李⽴三、博古,⽑泽东、周恩来、朱德全等党史⼈物研究形成新的观点,是对《决议》中有些论断的完善和发展。
(⼀)陈独秀的客观评价在《决议》中描写陈独秀,“党当时还⽐较幼稚,⼜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命在强⼤敌⼈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只剩下⼀万多党员”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卷,描写到,“在⼤⾰命后期,作为⾰命中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由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变为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在2008年纪念中共五⼤和⼋七会议召开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对于在⼤⾰命后期陈独秀所犯的右倾错误,中国⼈民⼤学中共党史系主任杨凤城谈到,陈独秀在国民⼤⾰命时代究竟应该负多⼤的责任,现在的研究表明主要责任在共产国际。
从右倾投降错误到右倾机会主义,再到右倾错误。
对陈独秀的功过是⾮做了相对客观地评价。
体现了对历史的负责,也突破了决议的基本论断。
(⼆)王明、李⽴三等⼈左倾错误的重新评价在决议中对王明的左倾错误这样讲,“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失败是⾰命根据地和⽩区的⾰命⼒量都受到极⼤损失,红军从三⼗万⼈减到三万⼈左右,共产党员从三⼗万减到四万⼈左右。
国因法而昌法因人而贵【摘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国家需要法律的规制,法律需要公民的践行,我国在法律的指引下不断走向繁荣。
然而,国家在法制不断完善的同时还需要公民认真去遵守,国家因法律而昌盛,法律因公民的遵守才更有意义。
把完善法律与公民遵守法律相结合起来才是实现我国不断发展的治国之路。
董必武先生说:“有法必然治国,无法必然乱国;法有权威则治,法无权威则乱。
”法律是一切秩序的源泉,是治国之根本。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打开历史的画卷,烽烟四起,战火弥漫,诸侯争霸的场面映入眼帘,一幕幕,尽显社会的荒乱。
于是,各名人志士以性命相搏,向君主提出变法,以求国泰民安。
上至君主帝王,下至黎民百姓,从愚昧走向文明,从纷乱走向秩序。
卷起画卷,放眼现今社会,法治的标语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也每天被这些标语警醒着,不断提醒我们要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国家已离不开法律,法律亦离不开社会。
无论身在古代还是今天,法律都是国家繁荣的保证,更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保证。
正如孙中山先生痛切的体认,无法治便无以立国、强国,无法治便无从卫国、富民。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我国的法治之路不断迈出新步伐,脚踏实地,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依法治国也成为众望所归,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法治的完善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就个人而言,响应国家的法治号召,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与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该做的,同时也要把自己置身于法治建设的热潮中去,为国家的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意识,依法治国,以德树人,让法治的馨香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
王安石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国家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得到更好的管理。
十年磨一剑潘保春创业进化史“就像我们10 年如一日研发洁身器立志为国人带来健康一样,现在,我们有一个新的梦想,就是培养大批受到社会尊重的企业和企业家” 今年春节期间,一则“国人疯抢日本智能马桶盖”的新闻遍布大江南北,一夜之间,作为中国洁身器(智能马桶盖)第一品牌,荣事达洁身器成了网络热门搜索词。
记者对潘保春的认知仍停留在五年前全国青联换届时,他作为安徽省太阳能行业唯一代表当选全国青联委员。
十多年前,当荣事达早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时,潘保春以新型企业合作模式,在2003年创立合肥荣事达太阳能科技XX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成为老牌国企荣事达集团旗下的一个分公司。
作为中国太阳能第一代创业者,在潘保春身上堪称缩影——成功与痛苦伴随,终日迅速奔跑却难免九死一生。
他最终以工匠精神,创新驱动,聚焦用户,经过典型的“十年磨一剑”,把握了中国太阳能行业的真实脉搏。
如今潘保春领导着现拥有“品冠”、“荣事达”、“健洗宝”、“乐库”四大国内著名品牌,总资产过26亿元,员工10000 余人的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
以全球化视野、开放性思维、创新型精神,怀揣产业报国的梦想,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昂首迈进!创业一一太阳能起家,缔造黑马传奇再见潘保春,刚过不惑之年的他,看起来依然和善、儒雅、谦逊。
创办荣事达太阳能公司之前,潘保春做的是家电贸易,在经营过程中,他不断摸索,适应消费者需求,将家电业务经营得有声有色。
也许是骨子里商人的天赋,也许是性格里善于钻研的个性,在做家电贸易过程中,潘保春发现了太阳能热水器巨大的市场潜力,大胆决定将自己的投资注入到更加顺应经济发展形势和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太阳能行业。
自2004 年第一台荣事达太阳能热水器上市以来,企业一直坚持“多赢”的经营理念,开创消费者、厂家、商家多赢的新局面。
并迅速建立起一级代理商600 多家,专卖店、加盟店2000 多家,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5 个省、市、自治区,把公司打造成为了中国家电企业进军太阳能行业最大的营销网络之一。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一、引言近代以来,中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众多仁人志士的梦想。
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实现了中国基本经济国情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陈佳贵、黄群慧,2005) [1] ,中国的经济总量跃为世界第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所谓“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或者称“中国模式”成为热点。
由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构成“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全面科学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就是理解“中国道路”的一个关键。
而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至少需要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现在中国工业化达到了什么水平,处于怎样的阶段;二是如何描述已经走过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怎样的特征;三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工业化,中国能够顺利地成为工业化国家吗。
本文试图基于我们长期跟踪评价研究的结果,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回答,从而从工业化进程角度给“中国道路”一个注解。
二、中国工业化的水平评价工业化并不是单纯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换。
具体而言,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按照经典工业化理论,一般可以将工业化的进程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五个大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