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28.58 KB
- 文档页数:3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低渗透油田是指地层渗透率低于10毫达西横流动能力有限的油田。
由于低渗透油田具有层内油水分异性大、油井产能低、初采效益差等特点,开发低渗透油田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开发方法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储层岩性、储层圈闭和油藏物性等方面。
1. 储层岩性低渗透油田的储层岩性普遍为致密砂岩或致密碳酸盐岩。
致密储层的渗透率通常在0.01毫达西以下,孔隙度较低,储集空间非常有限。
2. 储层圈闭低渗透油田的储层物性差异大,常规的圈闭形态如构造圈闭、断层圈闭等在低渗透油田中常常不存在或者较弱。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主要依赖于垂向和水平方向上的边界限制。
3. 油藏物性低渗透油田的油藏物性复杂,主要表现为原油黏度大、水化物含量高、油层水混产等。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需要通过控制油藏的开采压力、注水压力等参数来保证油水分离和有效驱替。
低渗透油田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发方法需要经过精细评价和合理设计。
1. 精细评价低渗透油田的精细评价是指对储集层的岩石组分、孔隙结构、渗透率分布、油藏物性等进行详细的实验室和地质调查研究。
通过精细评价,可以准确划分油藏、揭示开发难点,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 注水开发注水开发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注水,可以增加油藏中的水压,从而提高油藏中的油水分离效果,增大油井产能。
注水开发需要根据不同地层特点选择合适的注水井和注水方式。
3. 气体驱替开发气体驱替开发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注入CO2等气体,可以改善油藏中的饱和度,改变油水界面张力,提高原油的排油能力。
气体驱替开发需要根据油藏物性和开发要求选择合适的气体类型和注入压力。
在低渗透油田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
1. 模拟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模拟低渗透油藏的物理过程,研究开采参数对产能的影响。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点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的砂岩储层,通常是难以开发的非常规油气储层之一。
随着国内外对传统储层的逐渐开发利用,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旨在系统地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为其有效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一、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特点低渗透砂岩储层一般形成于地层深部,受到高温、高压的影响,砂粒之间的胶结作用明显,孔隙度低,而且由于构造变形作用、溶蚀作用、压实作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砂体抗压性能较高,使得渗透率大幅度降低。
低渗透砂岩储层形成于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下,在砂体成岩史、受力史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形成特点。
二、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孔隙类型单一、尺度小、分布不均匀等方面。
由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影响,储层孔隙度普遍较低,而且多为非连通孔隙或微孔隙,使得储层渗透率明显下降。
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尺度小、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也给储层的有效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流体特性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低、孔隙度小,导致其中的流体在储层内部存在着较大的渗流阻力。
储层中的岩石颗粒对流体的吸附作用也较为显著,使得流体在储层中不易流动。
低渗透砂岩储层中的流体特性表现为流动性差、产能低等特点,这也是储层开发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五、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技术针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困难特点,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特殊开发技术来解决。
可以通过水平井、多段压裂、酸化增渗等手段来提高储层的渗透率,改善储层的产能。
还可以通过地质评价、物理模拟等技术手段来对储层进行详细的评价,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形成特点明显、孔隙结构封闭、渗透率低、流体特性差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这类储层的开发难度较大。
但通过科学研究和合理开发,相信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为国内油气资源的增储增产作出重要贡献。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点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渗透率低于0.1md的砂岩储层,由于其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的特点,导致储层对裕量评价、开发方式设计、地质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影响深远。
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油气田的开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进行详细研究。
一、孔隙结构特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孔隙度低、孔隙分布不均匀、孔隙连通性差。
它的孔隙度一般在5%以下,部分地区甚至低于3%。
孔隙度低的原因主要有矿物成分的封闭作用以及成岩作用使矿物颗粒间的结合更加紧密。
低渗透砂岩储层中的孔隙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为孔隙度和孔隙大小的差异较大。
孔隙连通性差,使得储层的渗透率非常低。
低渗透砂岩储层通常需要通过压裂等增产技术手段来进行改造。
二、渗透率特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一般在0.1md以下,甚至能达到0.01md以下。
渗透率低主要是由于孔隙度小、孔隙连通性差所造成。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低,直接影响着储层的有效性,增加了开发难度,降低了油气储层的开发价值。
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进行研究和评价,对于确定储层的开发潜力和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至关重要。
三、油气饱和度特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油气饱和度一般较低,而且油气饱和度分布不均匀。
由于孔隙度低、孔隙连通性差等因素影响,使得储层的油气饱和度较低。
在不同深度和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饱和度分布不均匀,出现油气聚集不足的情况。
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油气饱和度进行研究,对于合理评价储层的油气资源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岩石力学特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岩石力学特点表现为岩石脆性强、岩石稳定性差、岩石孔隙结构复杂。
由于储层孔隙度低、岩石组分均匀性差等因素影响,使得储层的岩石力学特点较为突出。
岩石脆性强使得储层在钻井、抽采等作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缝、破碎等现象;岩石稳定性差则会影响储层的注水、注气、压裂等改造作业;岩石孔隙结构复杂使得储层的物性参数难以确定,增加了储层参数评价难度。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点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较小的砂岩储层。
这类储层一直以来都备受石油行业的关注,因为其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
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对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研究和开发变得更为重要。
本文将从储层特点的角度来深入探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1. 孔隙度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通常在5%以下,远低于常规砂岩储层的10%~20%。
这意味着储层中有效的储集空间较小,储层中所含的油气资源相对较少。
2. 渗透率小: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通常在0.1md以下,远低于常规砂岩储层的几个甚至几十个数量级。
这意味着储层对流体的渗透性较差,导致开发难度增加。
3. 储层致密:由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较低,因此储层通常较为致密,流体难以通过孔隙和裂缝来移动。
4. 生产难度大:由于上述特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生产难度较大,需采用先进的增产技术和工艺来提高开采效率。
5. 地质构造复杂: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地质构造通常较为复杂,包括多种成岩作用、构造变形、岩石改造等地质现象,增加了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难度。
二、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研究现状1. 地质调查与储层描述:利用地质调查和储层描述技术,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进行详细的地质剖面分析,了解其储层特征和分布规律。
2. 物性评价与试验研究:通过物性评价和实验研究,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3. 成岩作用与裂缝特征研究:通过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和裂缝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储层的形成机制和储集空间,为开发技术和工艺提供依据。
4. 潜力评价与资源储量估算:通过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勘探评价和资源储量估算,确定其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开发价值,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5. 储层改造与增产技术研究:通过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改造和增产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提高储层的渗透性和产能,实现可持续开发。
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是近年来石油工业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由于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地质特点复杂且储量较大,其开发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经济风险,因此对于该类油藏的开发需求着重研究。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进行分析。
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地质特点低渗透砂岩油藏是指砂岩孔隙度较低,渗透性较差的油气储层。
其地质特点主要包括: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大、岩石流变性大等。
这些地质特点使得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难度加大,同时也增加了勘探风险和开发成本。
针对这些地质特点,开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开发方案和技术路线。
需要综合考虑地层条件、地质构造、流体性质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开展有效的油气开发工作。
1. 了解储层性质至关重要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点是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大,这对于油气开发提出了挑战。
了解储层性质是进行有效开发的前提。
在勘探开发阶段,必须通过岩心分析、测井数据分析、岩石物理实验等手段,全面了解储层的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性等性质。
只有深入了解了储层的性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开发工作。
2.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渗透率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渗透率较低,这对于提高油气产能提出了挑战。
在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提高储层的渗透率,例如压裂、酸化、水平井等技术手段。
压裂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提高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的方法,通过对储层进行压裂处理,使得孔隙间的渗透性得到提高,提高了油气的开采效率。
3. 有效的油藏压裧行为分析由于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殊物性和复杂地质构造,油藏体系压裂行为分析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的地层构造和流体性质,需要采用不同的压裂参数和工艺。
在进行压裂设计前,需要充分了解油藏的物性和地质构造,进行有效的分析,确定最优化的压裂方案。
4. 适当控制生产过程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适当控制生产过程,避免由于过度的开采造成储层损伤和油气产能下降。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研究
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砂岩储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相对较低。
孔隙度是指储层中的孔隙空间与储层总体积之间的比例。
对于低渗透砂岩储层来说,由于成岩作用和压实作用的影响,导致岩石的颗粒之间的孔隙相对较小,因此孔隙度较低。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较小。
渗透率是指单位压力下单位面积的流体通过储层的能力。
低渗透砂岩储层由于孔隙度较低,岩石中存在许多窄小的细孔和裂缝,这些细孔和裂缝之间的连接较差,使得岩石的渗透率较小。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储层含油饱和度较低。
储层含油饱和度是指储层中含有的原油或天然气所占的比例。
由于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储层中的石油流动性较差,导致原油或天然气饱和度较低。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较高。
非均质性是指储层中各种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厚度等)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程度。
对于低渗透砂岩储层来说,由于成岩作用和压实作用的影响,岩石中非均质性较高,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砂岩储层性质存在差异。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储层含油饱和度较低和非均质性较高。
深入研究这些特征对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低渗透砂岩储层形成机理及特点的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储层渗透率较低的一类砂岩储层,其储层形成机理及特点一直是油气地质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低渗透砂岩储层形成机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沉积环境等因素。
1.成岩作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是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成岩作用会导致砂岩体孔隙度的减小,矿物胶结物的生成以及孔隙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储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
而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过程中,成岩作用通常较为显著,导致储层渗透率较低。
2.构造作用:构造作用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作用会引起砂岩的断裂、节理发育以及孔隙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储层的渗透性。
尤其是构造变形较大的地区,低渗透砂岩储层相对较多。
3.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决定储层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沉积环境会导致砂岩的成分、结构及孔隙度的不同,从而影响储层的渗透性。
在一些特殊的沉积环境中,低渗透砂岩储层相对较多,如盆地内部、深海环境等。
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一些特殊的地质特点,主要包括渗透率低、孔隙度小、孔隙结构复杂等。
1. 渗透率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通常较低,这是其与常规砂岩储层的显著区别之一。
这意味着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更高的开发成本和更复杂的开发技术。
2. 孔隙度小: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通常较小,这直接影响了储层的吸附能力和储层容积,增加了油气的难采性。
3. 孔隙结构复杂: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包括孔隙形态复杂、孔隙连通性差等特点,这使得储层的渗透性具有一定的非均质性。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受到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沉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渗透率低、孔隙度小、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评价储层的潜力、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的砂岩储层,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特征,使其开发和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研究对于有效开发和利用这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高渗透砂岩储层逐渐进入开发后期,而低渗透砂岩储层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储量巨大,但由于孔隙度低、渗透率小,开发难度大,需要深入研究其特征和开发技术。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研究背景包括对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地质构造特征等方面的深入分析。
对于目前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也需要全面了解,才能为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开发效率,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低渗透砂岩储层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油气储集层,由于其孔隙度低、渗透率小,使得油气开发难度大,需要针对其特殊的地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评价。
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意义在于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为优化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了解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和性质,可以有效指导储层评价、改造和开发工作,为油气生产提供更为稳定和可持续的支撑。
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还有助于提升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水平,推动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探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储集规律和勘探方法,可以帮助优化勘探开发方案,提高勘探成功率和资源采收率。
深入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对于推动我国油气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分析低渗透砂岩储层是一种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较小的油气储层,具有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工程性质。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主要由微孔、裂隙和胶结体组成,孔隙度通常在1%以下,渗透率在0.01~1mD范围内。
低渗透砂岩储层通常存在细小颗粒物的堆积,导致油气运移困难,油气储集不易形成。
关于低渗透砂岩储层形成机理及特点的研究
低渗透砂岩储层是一种含油气的天然储层,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形成
机理及特点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矿物成分、岩性、构造、地
层特征等方面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及特点进行研究。
一、矿物成分
低渗透砂岩储层中主要以石英、长石、云母、斜长石、角闪石等骨架矿物为主,其中
石英晶粒较细,长石含量较高,云母晶粒大小不一。
特别是云母含量高的地层,其含油性
能相对较好。
矿物成分的影响体现在储层孔隙度、压实度、渗透性等方面。
二、岩性
低渗透砂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砂岩、砂质粉砂岩、粘土质砂岩、岩屑砂岩等,岩性
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储层孔隙度和渗透性的不同。
细粒砂岩孔隙度和渗透性较差,砂质粉砂
岩则具有较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三、构造
构造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影响较大。
各种构造形式均可形成低渗透砂岩储层,如断层、褶皱等。
断层带有不干扰的水平裂隙,褶皱带有垂直的裂隙等结构形式都有助于
形成低渗透砂岩储层,这些构造对储层渗透、孔隙度等性质都有较大的影响。
四、地层特征
地层特征也是形成低渗透砂岩储层的重要条件。
在地质历史长期作用下,储层所处的
地层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压实度、成岩作用、溶解作用等,这些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度
和渗透性等性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点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砂岩储层,其渗透率通常小于0.1mD。
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储层性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进行详细的研究,探讨其地质特征、储层性质以及开发特点,为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地质特征1. 地质构造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通常发育于构造边缘、构造隆起以及浅海相地域,其地质构造特征受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大,常常受到古生物构造和构造混合的影响,形成了多样的地质构造类型。
2. 沉积环境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沉积环境多样,通常发育于陆相、海相、湖泊相等不同沉积环境下,受到潮汐、波浪和波浪等动力作用影响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细,形成了砂岩颗粒度细、排列密集的特点。
3. 成岩作用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多样,常常受到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的影响较大,导致砂岩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
二、储层特征1. 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较低,多为微观孔隙和裂缝孔隙,孔隙分布不均匀,影响了储层流体的迁移和储集。
2. 孔隙类型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物理孔隙、化学孔隙和构造孔隙等,其中物理孔隙和化学孔隙对储层渗流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3. 孔隙连通性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连通性较差,长期受到地质构造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导致孔隙间存在一定的隔离现象,限制了储层的有效渗流。
三、开发特点1.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度小、孔隙连通性差等方面,需要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方法进行开发。
2. 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水平井、压裂、酸化等技术手段,可以显著提高储层的产能和采收率。
3.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震、工程、流体等多领域知识,进行系统的工程设计和调控,以实现储层的有效开发。
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复杂的地质特征、多样的储层性质和挑战性的开发特点,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于低渗透砂岩储层形成机理及特点的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储层渗透性较低的砂岩储层,由于其渗透性较低,导致油气藏开发难度较大。
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有效开发利用这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及特点展开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低渗透砂岩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储层成因的重要途径。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涉及多种地质因素,主要包括矿物成分、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
砂岩储层的矿物成分对渗透性有着重要影响。
石英含量较高的砂岩通常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而含有黏土矿物的砂岩则渗透性较差。
沉积环境是影响砂岩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河流、湖泊、沉积扇等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砂岩储层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其渗透性也存在较大差异。
成岩作用对于砂岩储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压实作用、溶解作用等成岩作用会显著影响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
综合这些因素的作用,可以得出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理是一个综合地球化学、地质力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作用。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特点主要表现在储层孔隙结构、渗透性、裂缝发育程度等方面。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孔隙类型丰富。
除了普通孔隙外,还存在裂缝孔隙、胶结物孔隙等多种类型的孔隙。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性较低,主要是由于孔隙连通性差,孔隙喉道狭窄等原因所致。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裂缝发育程度较低,裂缝对储层渗透性的改善作用较小。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特点主要表现为孔隙结构复杂、渗透性较低以及裂缝发育程度不高等特点。
在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开发利用这类储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前,针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方式主要包括常规油气藏开发、压裂技术、水平井开发技术等。
常规油气藏开发主要通过常规油气藏开发技术进行,包括常规的注水、注气等方式。
压裂技术是指通过人工压裂工艺,改善储层的渗透性,提高油气产能。
水平井开发技术则是通过水平井井段,使得油气能够更好地流向井口。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点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砂岩储层。
由于其储层条件较差,开发难度较大,但在当前石油勘探开发中,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意义重大。
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特点的研究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孔隙结构、渗透性、成岩作用、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几个方面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进行研究。
一、孔隙结构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孔隙度较小。
由于孔隙度较小,使得储层的有效储层厚度降低,储层的孔、隙介质相对封闭,孔隙连接性差。
与高渗透储层相比,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更加复杂,孔隙度分布不均匀,孔隙类型多样化,这就增加了储层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
二、渗透性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性较小,压力梯度较大。
由于孔隙度小,孔隙空间封闭,流体渗流路径复杂,孔隙连通性较差,这些因素导致储层的渗透性较小。
在开发低渗透砂岩储层时,需要采用一系列增渗措施,如水力压裂、酸化处理等,以提高储层的渗透性,提高开发效率。
三、成岩作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和渗透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低渗透储层由于长时间的成岩作用,孔隙结构逐渐被胶结物填塞,孔隙度减小,渗透性降低。
在勘探时需要对储层的成岩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确定储层的渗透性和储量分布规律,指导勘探开发工作。
四、储层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储层特征主要表现在可压缩性大、孔隙结构复杂、油气运移困难等方面。
由于孔隙度较小,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了储层的储集性能较低。
由于油气的可压缩性较大,导致储层开发过程中易发生储层压缩引起的油气减产和提高开发成本。
五、形成机制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制是指储层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条件。
通常情况下,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与古地貌、成岩作用、构造变形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沉积环境、沉积作用、流体作用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通过深入研究储层的形成机制,可以为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指导勘探开发方向,提高勘探开发成功率。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研究
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砂岩储层,其孔隙空间较小,渗透率低于0.1 md。
这类储层通常被认为不具备经济价值,但随着油气勘探难度的不断提高,低渗透储层逐渐
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开发低渗透砂岩储层,需要深入研究其特征及储集规律。
矿物成分方面,低渗透砂岩储层以石英为主,其他矿物包括长石、云母、黑云母等。
其中石英是储层中最主要的矿物,其占据了储层中绝大多数的孔隙和储集空间。
长石和云
母等矿物的含量较低,对储层的影响较小。
黑云母的存在对储层的影响比较大,其颗粒较大,对孔隙的封堵作用比较显著,影响渗透性。
孔隙结构方面,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相对复杂,主要包括几何孔隙、喉道孔隙、裂缝孔隙等。
其中几何孔隙为砂岩储层中最大的孔隙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储集空间。
喉
道孔隙和裂缝孔隙的数量较少,在储层中占据了较小的比例,但它们可能会在过程中承担
重要的传质和流动作用。
渗透率方面,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较低,一般在0.001-0.1 md之间,甚至更低。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与孔隙径向分布密切相关,通常其孔
隙大小分布集中在0.1-10微米之间的范围内。
低渗透砂岩储层开发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储层的渗透率较低,油气的排采困难。
二是孔隙系统复杂,传质和渗流不均,油气难以聚集和运移。
三是储层不均质性较大,水
平井开采难以确定储层的最佳开发方案。
如何有效开发低渗透储层,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重
点研究方向之一。
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分析摘要:在低渗透砂岩的优质储层中发育残留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
当埋深较浅、压实作用较弱时,原生孔隙易保留。
另外,孔隙流体中的绿泥石等矿物结膜于碎屑颗粒之上,提高了抗压实能力,有利于保存原生孔隙;在成岩过程中,长石和岩屑等颗粒被溶蚀,由于这些不稳定颗粒含量较高,所以会形成较好的次生孔隙带;在酸性孔隙流体条件下,方解石等胶结物被溶蚀同样会形成次生孔隙带;裂缝的发育受岩性、褶皱和断层等影响,当砂岩致密硬脆时,断层两盘常发育裂缝带。
关键词: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差、储层物性差、压力敏感性强、裂缝发育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是低渗透砂岩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
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砂岩储层最基本的因素;成岩作用具有双重性,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减小孔隙度,溶蚀作用增大孔隙度;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是裂缝型低渗透砂岩储层的主要渗流通道。
优质储层发育于残留原生孔隙带、次生孔隙带和裂缝发育带中。
1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典型特征为: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差;储层物性差;压力敏感性强;裂缝发育和非均质性强。
1.1岩石学特征低渗透砂岩的岩石类型多为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矿物和结构成熟度较低,黏土矿物或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高。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是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勘探开发的典范,在油田南部,砂岩主要为细粒—中粒长石砂岩,粒径为0.1—0.35mm,分选中—好,以次棱状为主;颗粒支撑,线接触,薄膜—孔隙式胶结;颗粒成分以长石为主,平均含量为51.3%;填隙物以绿泥石和浊沸石为主,含量较高。
1.2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多为粒间孔,包括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溶蚀孔。
孔隙形状多为不规则多边形,喉道细且以管状和片状为主,这种小孔隙-细喉道的孔隙结构较差。
1.3物性特征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基本特征是物性较差(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点研究
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渗透率低于0.1mD的砂岩储层。
由于其储层富含石英和长石等矿
物质,而矿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度较低,因而渗透率也较低。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主要特点为:孔隙度低,孔径小且不连通。
储层中的地层流体(水、天然气、石油等)很难从矿物颗粒之间的微小空隙中流动。
此外,储层还具有高表面电荷
密度和复杂的孔隙结构,使得原油在储层中的油层相分离较快。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用一系列特殊技术手段。
如矩形井网的建立、水平井的开发、多级压裂等技术都被广泛应用于该储层的勘探生产过程中。
此外,需要加
强研发新型的增压采油技术,提高渗透率和产量。
目前,国内外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勘探
开发中,针对不同的储层类型,发展了多种技术方法,这些方法中包括水平井技术、酸化
压裂技术、CO2注入技术等。
总体来说,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风险大、技术难度高、成本较高的特点。
但随着研究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该储层的勘探开发逐渐成为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
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点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具有低渗透性能的砂岩储层,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研究,不仅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资源开采率、减少资源损耗,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影响和应用。
一、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定义和特点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孔隙度高、渗透率低的砂岩储层,通常渗透率小于0.1mD。
由于渗透率低,储层对油气的运移和储存性能较差,开采难度较大。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渗透率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通常在0.01~0.1mD之间,远远低于常规砂岩储层的渗透率。
渗透率低导致了储层对油气的渗流能力较差,大大降低了油气的流动性和可采性。
2. 孔隙度高: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通常在15~25%之间,属于典型的孔隙型储层。
虽然孔隙度较高,但渗透率低导致了储层的有效孔隙率较低,不利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
3. 孔隙结构复杂: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多样,包括溶孔、胶结孔、裂隙孔等多种类型的孔隙,这些孔隙对储层的渗透特性和油气的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4. 岩石力学性能差: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岩石力学性能通常较差,弹性模量低、抗压强度小,易发生崩塌、塌陷等问题,对储层的开采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影响和应用低渗透砂岩储层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油气资源潜力大:低渗透砂岩储层虽然渗透率低,但由于孔隙度高,储层中仍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通过有效的勘探开发技术和方法,可以充分挖掘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油气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勘探开发的成功率。
2. 储层改造技术成熟:针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储层改造技术,包括水平井、压裂技术、酸化处理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储层的渗透率和生产能力,提高油气开采率。
3. 油藏工程技术创新: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采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对油藏工程技术进行创新和突破,如研究提高注采效率的新型水驱开采技术、有效控制储层堵塞和污染的方法等,以提高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研究一、引言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储层渗透率较低的砂岩储层,一般渗透率小于0.1md。
由于渗透率低,传统的原油开采技术通常无法有效开发这类储层,因此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储层岩性特征、渗透率分布规律、成因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储层岩性特征1. 岩石组成低渗透砂岩储层通常由石英、长石、云母、伊利石等矿物组成,其中石英矿物含量较高,占据储层的主体成分。
2. 孔隙结构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晶间孔、晶内孔、溶孔等。
溶孔是储层中最主要的孔隙类型,其分布不均匀,对岩石的孔隙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孔隙连接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连接性较差,孔隙之间的连接通道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储层的渗透率较低。
三、渗透率分布规律1. 渗透率非均质性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分布通常呈现出非均质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垂向和平面上的变化。
在同一水平层面上,不同井段的渗透率有时相差甚远。
2. 渗透率分布规律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岩石孔隙结构、岩性组成、构造对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及成岩作用等。
渗透率分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四、成因分析1. 地质构造低渗透砂岩储层通常受到多期次的构造变形作用,包括褶皱、断裂、隆起等。
地质构造对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具有重要影响,构造对储层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2. 成岩作用低渗透砂岩储层经历了多期次的成岩作用,其中包括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
这些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油气充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油气充注是影响储层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油气充注会改变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因此对开发潜力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五、总结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复杂的岩性特征、非均质的渗透率分布规律和多种成因影响。
在实际开发中,需要综合考虑储层的这些特点,采用合适的开发技术和方法,才能有效开发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潜力。
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
摘要:矿物含量高;成岩成熟度高,毛管压力高,孔半径小;沉积物成熟度低
等是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地质特点,如果进行开采、钻井以及完井的工程,就
会引起巨大的危害,通常来说,低渗透砂岩储层测井反映的都是低电阻率,所以,对这个类型油藏的开采与认知难度系数较大。
本文先对低渗透砂岩储层几个主要
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然后讨论了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怎样形成的,最后介绍
了裂缝的成因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关键词: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地质特征
引言:低渗透砂岩的优质储层中会进行发育,并留存着次生孔隙、原生孔隙
以及裂缝。
若想简单的就可以留存原生空隙,满足的条件是压实作用低、埋深浅。
在孔隙流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矿物质,其中绿泥石能够起到结膜的作用,大多数
情况下都在碎屑颗粒中,这种现象将抗压实性大大增加了,能够较好的保留原生
孔隙;成岩中会出现溶蚀的情况,主要是将岩屑与长石等进行溶蚀,其中有很多
稳定性低的颗粒,从而使得次生孔隙带状态稳定;次生孔隙带再次出现的因素为
方解石等胶结物溶蚀后以酸性孔隙流体为基础;影响裂缝的有断层、岩性以及褶皱,断层周边之所以时常出现裂缝带,是由于砂岩致密硬脆时才可以。
对此类储
层的认识时间我国是比较早的,在十八世纪初,就探寻到了典型的特低渗油藏,
即延长油矿。
在我国的油气储量中,低渗透油气藏的占比为三成。
1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
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差;压力敏感性强;结构与成分成熟度低;裂缝发育
以及储层物性差等都归属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性当中。
1.1岩石学特征
在低渗透砂岩中,岩石特性各不相同,类型也多种多样,长石砂岩与岩屑砂
岩在低渗透砂岩中分布的最为广泛,并且有较低成熟度的结构与矿物,碳酸盐胶
结物与黏土矿物在其中的含量多。
安塞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在低渗透砂岩储
层的探究中优势大,开发便捷,成本低,效率高,南部油田的砂岩较为细腻,直
径大约零点二毫米,称之为中粒长石砂岩,呈次棱状;颗粒多、薄膜等是孔隙式
胶结的特性;颗粒的成分大多数是长石,含量大约在百分之五十;浊沸石与绿泥
石占填隙物的比例大。
1.2孔隙结构特征
在低渗透砂岩储层中,孔隙的状态一般为粒间孔,次生粒间溶蚀孔与原生粒
间孔都包含在内。
孔隙形状不规整,一般的形状为多边形,喉道细是其的特征,
片状与管状占多数,其孔隙结构差。
1.3物性特征
在我国低渗透油田中,基质渗透率在四十毫升以下,基质的孔隙度在百分之
十以下。
根据气田来讲,其基质渗透率在零点五毫升以下,基质的孔隙度在百分
之十以下。
1.4裂缝特征
成岩裂缝与构造裂缝这两个天然裂缝都出现在低渗透砂岩中,它们的储集性
能低,不过在渗透通道中是主要通道。
1.5非均质性特征
裂缝的发育趋势不同、裂缝的出现等是导致孔隙非均质性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裂缝的发育状况各不相同,从而让裂缝的渗透率差别越来越不同。
1.6压力敏感性特征
压力敏感特性在低渗透砂岩储层中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为基质孔隙的压力
敏感性,二为裂缝的压力敏感性。
如果出现了一种不可逆转的状况,比如地层压
力下降,会使裂缝面受到的围岩静压变大,会使裂缝的渗透率与张开度迅速下降;孔隙系统细喉道的变化会随着低渗透砂岩应力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使得渗透
率越来越低,喉道半径出现闭合与缩小的状况。
2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形成机理
2.1沉积作用的影响
在低渗透砂岩储层中,沉积作用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影响力强,也是首要影
响原因。
碎屑物的选择、列举、大小、多少、胶结物成分、磨圆、胶结方式以及
成分等或多或少的被沉积环境影响。
远源与近源两种沉积类型都属于低渗透砂岩,其主要标志为细粒三角洲与冲积扇。
2.2成岩作用的影响
重结晶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都对低渗透储层造成或多或少
的影响,并且这些作用使得储层表现出双重性现象。
(1)压实和压溶作用降低孔、渗性
根据研究分析可知,岩屑与长石的磨圆度与分选性不合格,这些压实作用使
得颗粒呈现出一种致密的状态,并且导致了渗、孔性下降。
(2)胶结作用降低孔、渗性
需要使孔隙流体中过饱和矿物沉淀可以形成胶结物,必须保证压力与温度都
处于上升的状态,最后来将粒间孔隙的间隙填充完整,以降低渗、孔性,不过其
为溶蚀孔隙的生长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低渗透砂岩储层受成岩作用的影响等同于次生低渗透储层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并且这个次生孔隙占比大。
在我国大多数含油气的盆地中,都有次生低渗透储层
的分布情况,且其是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关键。
2.3构造作用的影响
次生低渗透储层中的岩石比较硬脆,在构造应力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裂缝与
裂缝型低渗透储层。
3裂缝的成因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在不同地域低渗透砂岩储层集体中,构造微裂缝的发育情况较为广泛,裂缝
的出现与成岩作用、沉积环境、构造作用以及岩性有很大的关系。
按照录井取芯、岩石薄片、野外露头等裂缝和影响其裂缝出现的地质原因分析研究的数据可知,
低渗透砂岩储层上发育的裂缝有三种类型,一为成岩裂缝,二为构造裂缝,三为
层间裂缝。
3.1构造裂缝
所谓的构造裂缝,即裂缝的分布与形成受构造应力场与部分构造事件影响的
裂缝。
构造裂缝在低渗透砂岩储层中较多的为高角度裂缝。
多数的构造裂缝受成
岩矿物的填充原因而呈现一种半开启的闭合状况。
3.2层间裂缝
沉积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层理构造,出现的原因为能量条件与沉积介质的变化,是一种构造现象,以沉积中湖平面升降与河道的改变而交替出现的砂泥岩为条件,其裂缝就是层间缝。
层间缝在砂泥岩中出现的较多,特别是在泥质岩类中,一般
发育的情况都是与微层理面相符合,发育时按照层面的生长来发育,会出现分枝、弯曲、见面等情况。
3.3成岩裂缝
重结晶、胶结、溶解以及交代作用等都属于低渗透储层的成岩作用,这些作
用发生的经过可以形成一种成岩缝。
结论
总之,在各项分析研究后,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关键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确定了其具有压力敏感性强、结构与成分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差、非均质性强、
储层物性差等等的特性。
在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下,对低渗透砂岩的
形成状况有大小不一的影响程度。
在多种影响因素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沉积作用。
到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与其地质特征,怎样开采可以
将危害降到最低是目前炙手可热的问题,我坚信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类型
油藏的开采难度会大大降低,文中所提到的一系列问题都会被解决。
参考文献
[1]熊兆川,朱瑞峰,李继红,罗丹。
英东复杂油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对
渗流机理的影响[J].国外测井技术,2016(01):15-17+22+3.
[2]王瑞飞,何润华,苏道敏,曹原,池云刚,唐致霞。
深层砂岩油藏储层孔
喉特征参数及预测模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31(05):2160-2165.
[3]曾大乾,李淑贞.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J].石油学报,1994,15(1):38-45.
[4]李道品,罗迪强,刘雨芳.低渗透油田概念及我国储量分布状况[J].低渗
透油气田,1996,1(1):1-7.
[5]李道品.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