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破坏系统辨识
- 格式:pdf
- 大小:433.91 KB
- 文档页数:8
三峡库区望霞危岩体地质模式及变形破坏过程乐琪浪;孙秀娟;蔡玲玲;王洪德;高幼龙;孙向东;史学磊【摘要】危岩体变形破坏预警判据的选择和确定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的关键性问题.结合三峡库区望霞危岩体两次发生大面积破坏过程的监测数据和观测资料,采用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勘查对底部采空区及地质结构特征分析,并结合裂缝位移、GPS监测数据分析危岩体后缘主控裂缝T10号缝的变形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变形区段和3个变形演化阶段.研究认为:底部采空区、后缘塌陷坑、岩体节理裂隙、风化凹槽对危岩体变形具有控制性作用,后缘主控裂缝分为性质不同的东段、中段和西段,整体上呈现直角状,在变形程度上由东向西减弱,东段变形牵引中、西段变形,以塌陷沉降为主,伴随向SSW的强烈扩张,新生多条次级裂缝形成阶梯状陷落地貌,显示台阶式渐进后靠变形演化特征.【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5(042)006【总页数】5页(P154-158)【关键词】变形监测;主控裂缝;变形阶段;望霞危岩体【作者】乐琪浪;孙秀娟;蔡玲玲;王洪德;高幼龙;孙向东;史学磊【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危岩体孕育的地质过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等具有复杂、隐蔽等特点[1~4],致使危岩体动态变形信息难以捕捉[5],预警预报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前沿课题[6~8]。
目前危岩体变形分析多数集中于地质要素趋向性分析,缺乏实测数据和观测资料支撑,对危岩体变形预警判据研究较少。
基于自动化监测数据分析危岩体变形破坏机制发布时间:2021-12-22T02:54:36.221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7月(中)20期作者:杨朋周世文崔可可[导读]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四川又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杨朋周世文崔可可(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队四川泸州 646000)摘要: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四川又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尤为重要。
而基于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应用,结合监测数据的能够更加准确的分析灾害体的变形破坏机制,为治理工程的设计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危岩体、自动化监测、变形破坏机制引言:危岩一般具有高差大、坡度大、卸荷裂隙发育、危险性大、危害性强等特点[1],严重威胁影响范围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危岩体的发育通常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通过工程地质调查能够从宏观上查明危岩体的发育情况,但危岩体的微观变形及变形趋势是一个长期累计的过程,利用自动化监测能够有效的反应危岩体变形的过程和预测其变形趋势,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制定措施,以降低地质灾害的威胁。
一、地质环境条件某危岩后侧陡崖主要以二叠系茅口组(P2m)中厚层石灰岩为主,岩层产状为160°∠70°,为反向坡,组成陡崖的岩体结构整体上比较完整(见照片1-1),结构面较不发育,主要发育风化裂隙面,切割深度相对整个岩体较小,坡面上局部分布体积较小的单体危岩。
照片1-1 某危岩二、危岩岩体特征危岩主要由二叠系茅口组石灰岩组成,灰白色,风化后显黄灰色微晶结构中至厚层状构造,层理及节理较为发育,整体稳定性较好。
但因上世纪80年代的采煤活动使倒转的石灰岩地层崖脚临空,陡崖中部沿石灰岩的主要层理结构面形成贯通性裂缝,裂缝以外的岩体失稳下挫,倾靠于危岩体以外的强风化龙潭组地层。
该裂缝目前宽度为0.5~3.5m,裂缝在坡体上呈现出弧形延伸,延伸长度约140m。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概况摘录自《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稳定分析》(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李萍硕士论文)第四章链子崖危岩体的发育特征4.1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崩塌滑坡发育概况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崩塌滑坡发育。
经历年调查,在1380km长的干流库岸和31条主要支流约1651km长的库岸,发现残体大于10×104m3的崩塌滑坡及危岩变形体共428个,总体积达276576.19×104m3;支流126个,体积145024×104m3。
今后,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三峡工程的蓄水和移民迁建地质工作的深入,崩塌滑坡的数量和体积还将增加。
长江三峡崩塌坡发育,崩、滑、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崩塌、滑坡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河谷地貌和岸坡结构类型的控制。
地质构造对崩塌,滑坡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多个构造体系交接复合部位、褶皱和断裂发育部位、紧密褶皱轴部及其转折部位、背斜倾伏端和向斜杨起端崩塌、滑坡较多。
崩塌、滑坡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河谷段的顺向岸坡段,滑坡密集,如奉节的李家坝至故陵、云阳的大河沟至兴隆滩等段。
当河流横穿背斜峡谷时,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背斜两翼,即峡谷的进、出口段,如兵书宝剑峡出口的新滩至庙河、巫峡出口的官渡口至作揖沱等段。
位于秭归县新滩滑坡对岸的链子崖危岩体(体积约314×104m3),近年变形活动持续不断。
逐年有加剧发展势头,存在发生大规模崩塌滑波的危险征兆。
若任其发展,一旦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灾害事件,我国的黄金水道——长江将有可能严重碍航,甚至断航,危及附近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三峡工程建设和沿江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预报防灾重点首推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
4.2链子崖危岩体链子崖危体位于长江西陵峡的兵书定剑峡出口处南岸,与北岸新滩滑坡隔江对峙,紧扼川江航道咽喉;下距正在兴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26.5km,上距秭归县城15.5km,地处西陵峡新滩崩塌、滑坡频发区。
大气降雨对链子崖T8~T12缝段危岩体变形的影响邓永煌【摘要】利用2009年链子崖T8 ~ T12缝段危岩体变形监测中张开、闭合月变量和降雨量数据,以图形的方式来显示其变形趋势和特征,以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得出大气降雨对链子崖T8 ~ T12缝段危岩体变形影响很弱,变形在允许范围内.【期刊名称】《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5(043)001【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链子崖;危岩体;大气降雨;变形机制;防水防渗措施【作者】邓永煌【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98.1+11 问题的提出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在175m水位范围内共有大小滑坡1190余个,各类变形体更是广泛分布[1],特别是危岩体。
危岩体[2-5]是陡峭边坡上被多组结构面切割,在重力、风化营力、地震、渗透压力等作用下与母岩逐渐分离,稳定性较差的岩体[6]。
作为高边坡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危岩体发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失稳崩塌具有突发性,导致其稳定程度是评价高边坡稳定性重要组成部分。
危岩体发育主要受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和地形地貌等内在条件和水、风化、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在条件控制。
大量的发生于强降雨之后的边坡危岩失稳,体现出降雨是边坡危岩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7]。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与新滩滑坡隔江而望,下距三峡大坝27km。
在1993—1999年,国家资源部组织完成了链子崖防治工程。
防治措施主要有[8]:(1)链子崖8号至12号缝段危岩体锚固工程;(2)底部煤层采空区承重阻滑工程;(3)大裂缝盖板防水工程及雷劈石滑坡地表排水工程;(4)猴子岭防冲拦石坝工程。
2000—2004 年,经过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防治工程效果监测,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2 链子崖危岩体概况危岩体空间形态近南北向分布,斜交于长江,交角约为60~70°。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防治工程国土资源部长江三峡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一、长江三峡工程干流库段全长690km,31条较大支流库段总长807.8km。
库岸类型见下表。
库岸岸坡总的稳定条件较好,稳定条件较差的占8.8%,差的占1.2%,其余为好的和较好。
三峡工程建设前后,水库岸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方式皆为崩塌和滑坡,且主要发生在碎屑岩岸坡和碳酸盐岩岸坡中。
三峡水库岸坡类型表三峡水库两岸已查出崩塌、滑坡千余处,其中规模较大的430处 (其中干流306处),总体积283540×104m3(其中干流144000×104m3)。
干流两岸中型(体积大于100×104m3)以上崩塌、滑坡的稳定状况是:较差的占10.3%。
差的占5.7%,大部为好和较好。
库岸分布高程介于180m上下的崩塌、滑坡有300处,预测在库水作用下稳定性将有所下降,其上有居民7.5万人,耕地66.7km2,将受到影响。
此外,两岸有泥石流痕迹的沟谷280条;近期有活动且有危害的33条。
1982年以来,干、支流两岸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30余处。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条件复杂,雨量充沛,崩塌、滑坡等岸坡变形破坏,在建库前后都是常见的。
库岸失稳,虽对工程施工、运营无大危害,但对当地和附近城镇居民点,以及城镇搬迁和移民新址选择等,危害甚大,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强崩塌、滑坡等岸坡稳定性和移民选址勘察,防止诱发地质灾害。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1982年以来,已完成重庆醪糟坪滑坡、云阳鸡扒子滑坡、万县豆芽棚滑坡和望江路滑坡、奉节车家坝滑坡、乌江鸡冠岭崩塌、巴东老城区泥石流和新城区二道沟滑坡等治理工程,且均已发挥了显著的工程和社会效益。
接近完成的链子崖危岩体与黄腊石滑坡防治工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逐步发挥效益。
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是位于长江三峡航道咽喉上的两处稳定性最差的大型灾害性崩滑体。
链子崖危岩体在长江南岸,下距宜昌市73km,距三峡坝址27km,属湖北省秭归县,对岸为1985年再次大规模活动的新滩滑坡和新建的新滩(现屈原)镇(老镇被滑坡推入江中)。
三峡大学秭归地质实习指导书——链子崖危岩体+新滩滑坡实习时间:2016.1.实习地点:链子崖景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的长江西陵峡南岸,屹立于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因"链子锁崖"而得名。
实习路线:三峡大学—三峡大坝—链子崖(售票处-归乡寺-2号裂缝-吕家坪隧道)实习途径:多观察、多思考、多拍照;注意安全。
实习内容:(1)景区门口,观看灰岩中的化石:珊瑚虫化石和叠层石化石。
(2)景区内,远处观看对岸的新滩滑坡,了解新滩滑坡概况及滑坡治理情况;(3)景区内,远处观看链子崖危岩体,了解危岩体概况及治理情况;(4)熟悉链子崖地区地层: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4)观察志留系的页岩、泥岩:罗惹坪组和纱帽组;(5)观察二叠系的灰岩:煤系地层、燧石结核、灰岩;(6)崖顶观看I段危岩体2号裂缝等大裂缝,下坡观看公路沿侧灰岩。
L000 链子崖的传说锁住山有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候川江有一条龙,妄想去东海与龙王决一雌雄,称霸海上,于是从川江上游出发,在路大发淫威,直向东海扑去。
没想到链子崖一头撞在兵书宝剑峡的宝剑上,被大禹的镇江宝剑斩掉了头颅。
这条没了头颅的龙,疼得撞到南岸山脚下,把南岸上大山撞了几十条裂缝,差点就倒下来堵住了江心。
幸亏南海观音巡游到此,解开罗裙带,抛向山岩,才拴住了摇摇欲坠了山岩。
锁住山上一个叫杨坪的小村落,古来就居住着几十户人家。
上面的人进出,唯一的通道就是先人们有峭壁上打造的一行石窝。
脚窝仅能放下一只脚,出脚时不能出错,否则你欲进不能,欲退不得。
因此在翻越这山之前,人要在岩下烧香拜佛,并且还要放开嗓子吆喝一阵,以免和上面下来的人遇于途中。
而即使这样,也常常有人从此跌入湍急的江流。
清代的一个商人捐银打造了铁链,安置在百多米的绝壁上,把脚印凿成了可以行走的道路。
从此,这一座山便被叫成了链子崖。
链子崖的神秘其实在于新滩一带是一个古滑坡体.链子崖上的裂纹其实是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
拉裂式崩塌的运动特征分析--以陕西延长县为例袁志辉;倪万魁;陈志新【摘要】利用离散元法对延长县拉裂式岩质崩塌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拉裂式崩塌的运动过程,分析了其运动规律。
根据崩塌的受力形式和运动特点,拉裂式崩塌的运动过程分为岩体原有节理的开裂变形、崩塌体与基岩碰撞的落体运动、崩塌体相互碰撞与堆积、坡体的二次变形破坏四个阶段。
由于影响崩塌运动的因素很多,其运动形式也非常复杂,数值模拟得出崩塌的运动速度小于理论计算结果,运动距离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因此数值模拟结果可用于预测该类型崩塌的影响范围,同时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Pull-splitting collapses in Yanchang City is simulated numerically by us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According to bearing forms and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apses,movement process of a pull-splitting collapse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s cracking and deformation of rock mass joints,falling of collision between collapse bodies and bedrock, colli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ollapse bodies and the secondary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slope.Becaus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movement of collapse and its movement form is very complicated,the velocity of collapse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less than the result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and movement distance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of actual survey.Therefore,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can be used to influence scope of this type of collapse,and are of significant guiding value to engineering practice.【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111-115)【关键词】拉裂式;崩塌;运动过程;运动规律;影响范围;离散元;陕西延长【作者】袁志辉;倪万魁;陈志新【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X4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第17卷 第5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7(5):544~551 1998年10月Ch inese J ou rna l of R ock M echan ics and E ng ineering O ct.,1998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破坏系统辨识张奇华1 彭光忠2 付少兰2 徐 葵3(1长江科学院岩基所 武汉 430010) (2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 430071)(3湖北省水利水电科研所 武汉 430070)摘要 提出了变形破坏系统辨识方法。
根据链子崖危岩体实际的工程地质状况、变形破坏特征,预测总结了8种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及对应的位移关系式。
据此设计了变形监测网。
由监测结果反分析,并对照各种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的位移关系式,可以识别今后实际发生的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过程。
关键词 链子崖危岩体,系统辨识,变形破坏方式分类号 TU4541 前言链子崖危岩体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出峡口。
根据几十年的工程地质调查、监测、分析计算表明:链子崖危岩体不稳定性趋势日益明显,严重威胁着长江航运、水利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T8~T12段的危岩体可能失稳,目前认为T11~T12缝段(“五万方”)失稳可能性最大。
因此,危岩体防治工程于1994年9月全面动工。
T8~T12缝段危岩体主体是P1q层状质硬的灰岩夹多层软弱夹层,下卧P1mm煤系地层,煤层位于C2hn坚硬稳定的灰岩之上。
软弱层、煤层构成潜在的滑动面。
由于地应力、长江侵蚀下切造成的岩体卸荷,尤其是煤层的采空作用,造成危岩体中发育有T8,T9,…,T16等深大裂缝(组),见图1。
裂缝追踪节理、断层而发育。
危岩体中还存在3组较为发育的节理和若干条断层,存在隐裂缝、溶洞等。
软弱层、煤层质软易滑;煤层采空、裂缝切割易使“墙状”结构的岩体压陷倾斜、岩层压裂而崩塌,是目前变形发展的两大最主要因素。
软弱层、煤层形成的多个滑移面可能滑动而滑坡,多条裂缝切割而成的多个墙状岩体可能倾斜而崩塌,这就决定了变形区域、变形破坏方式可能多种多样。
当前的监测和实地勘查资料表明,尚不能肯定变形破坏方式究竟是崩塌还是滑坡。
2 变形破坏系统辨识结构框图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了边坡变形破坏系统辨识方法。
其主要思想是:在工程地质1997年1月2日收到初稿,1997年3月26日收到修改稿。
作者张奇华简介:男,25岁,硕士,199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现任工程师,主要从事边坡与基坑工程方面的工作。
图1 T 8~T 12缝段危岩体平面图与剖面图F ig .1 P lane m ap and longitudinal secti on m ap fo r the segm en t of crack s T 8~T 12区域,考虑变形破坏方式及相应的变形破坏特征、位移关系式(见表1),针对各种可能的变形和破坏建立(或调整优化已有的)变形监测网。
今后,由监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各变形区域的空间位移矢量,对比各种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相应的变形特征和位移关系式,从而辨识出实际发生的变形破坏方式、变形区域、变形演化成破坏的过程。
这样,虽然我们并不能在今天确切地回答出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及过程,但通过我们提出的变形破坏辨识方法,能在今后随着变形的发展,确定变形区域、变形破坏的方式并预测其发展。
对工程实际需要来说,仍然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该系统辨识方法如框图2所示。
图2 变形破坏系统辨识结构框图F ig .2 Structu ral diagram of the system iden tificati on of defo rm ati on 2failu re・545・第17卷 第5期张奇华等.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破坏系统辨识表1 8种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Table 1 E ight probable defor ma tion -fa ilure modes・645・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3 T 8~T 12缝段危岩体变形破坏系统辨识过程3.1 工程地质调查、稳定性计算、监测资料分析和评价T 8~T 12缝段危岩体的工程地质基本状况如前言所述。
工程地质调查的内容应包括:边坡的区域地质、构造环境;边坡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发育情况;地貌变形形迹、破坏迹象;物质成分、结构面的力学参数测试;水文、自然状况;各种异常情况;定性分析各种可能的变形区域、变形破坏方式。
稳定性评价在稳定性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进行。
关于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分析和评价,许多的文章都涉及到,如文[1,2]。
监测资料表明:1991~1994年期间岩体仍以水平变形为主,同时兼有下沉量。
危岩体以1.7mm a 的平均速率向临空方向累进变形,3年的累积变形为2.28~7.38mm ,垂向变形为0.89~1.73mm 。
各块体以T 8-2-1~T 9缝段变形量最大,T 11~T 12缝段(“五万方”)次之。
T 11~T 12危岩体北东两侧临空,近年来有整体向临空方向滑移的趋势,尤其是前缘的T 13~T 12缝段(“一万方”)块体,下部变形速率大于上部,坡脚压碎,中部鼓胀,纵向裂缝产生。
位于R 401软层之上的“七千方”蠕滑体,自1987年以来以3.9mm a 的平均速率沿32°倾角呈顺层蠕滑等速变形。
3.2 各种可能的变形区域及变形破坏方式根据上述的监测结果,结合实际工程地质状况,T 8~T 12缝段危岩体可分为6个变形区域:T 8-2-1南侧,T 8-2-1~T 9,T 9~T 11,T 11~T 13~T 12(这种表示方法是由裂缝圈定的范围表示,外加1侧或2侧临空面),T 13~T 12,“七千方”蠕滑体。
同一变形区域在变形过程中作相对整体的“一致”变形。
它可能包括多个被裂缝圈定的块体(本文的块体意义是:内部没有T 8,T 9,…等大裂缝)。
当T 14,T 16等裂缝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又将所在的变形区域分成两个或多个变形区域。
因此,变形区域的大小和范围今后可能发生变化。
我们的研究就以相对整体性“一致”变形的各个变形区域为对象。
变形区域可能发生变化。
在这里,变形区域的变形不考虑岩石的应变,只有整体性的刚性运动,或者有裂缝的开裂、节理贯通、岩层压裂及破碎造成的变形。
因目前危岩体的变形尚处于匀速阶段,变形发展至破坏的机制、过程不确定,因而变形破坏方式的分析、归类偏重于预测。
我们根据各变形区域的工程地质状况、自然条件、边界条件、现今监测结果,总结(预测)了8种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及相应的变形特征、位移关系式,见表1。
我们认为,今后危岩体变形-破坏的演变、破坏方式只可能是其中的1种或2种,今后的演变可由本文的系统辨识方法去识别、预测。
(1)T 11~T 12或T 13~T 12或“七千方”蠕滑体滑移失稳滑移可能沿煤层或R 203,R 301,R 401(此时为“七千方”蠕滑体)等软层滑移并失稳。
可能靠近北侧的块体最先滑移失稳,如T 13~T 12块体。
之后,后缘的块体再滑出失稳。
也可能是较大的块体,如T 11~T 12缝段岩体或更大的范围整体滑移失稳,因此应密切监测。
(2)T 13~T 12或T 11~T 12整体压陷倾斜崩塌现今探明,T 11缝已切割至煤层。
因此T 11~T 12缝段高陡墙式结构岩体倾斜崩塌的可能・745・第17卷 第5期张奇华等.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破坏系统辨识性更大。
按刚体平衡模型计算,整体压陷倾斜所需要的旋转角和位移量均较大。
如T 13~T 12缝段整体倾斜崩塌所需的旋转角约5.86°。
因此,整体倾斜而崩塌的变形破坏方式在通常情况下(无暴雨、地震等)不易发生。
但压陷倾斜却易出现,变形方向接近于垂直裂缝方向,造成岩层压裂、裂缝产生。
当压陷至一定的程度时,可能出现表1中(6),(7)的破坏方式。
(3)滑移、倾斜交错或同步——滑坡或崩塌监测表明这种变形破坏方式的确存在。
滑移、倾斜交错出现时,有各自的表现;同步进行时,变形特征是两者的叠加。
而发生破坏时,更可能是滑坡或崩塌中的一种。
滑坡时,可能类似(1);崩塌时,可能类似(2)或(7)。
因此应随时对照表1中各种可能的变形特征和位移关系式加以判定。
(4)T 13~T 12缝段屈曲变形破坏可能由于块体的中部发生鼓胀,纵向裂缝增多,贯通而垮落。
(5)上下滑出破坏当沿煤层与某一软层均有滑移时,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应对各软层和煤层进行滑移监测。
(6)倾斜-滑移破坏各变形区域发生压陷倾斜时,岩层面倾角加大,加速了滑移。
或可以理解为先发生倾斜,后出现滑移的组合变形破坏方式。
(7)倾斜-隐裂缝开裂-崩塌(落)T 13~T 12或T 11~T 12缝段倾斜至一定程度时,岩体的一部分呈“悬空状”而使重心“外偏”。
或由于墙状结构块体在墙脚处的应力集中,加剧岩层压裂,或发生隐裂缝或节理的贯通、开裂,致使块体的一部分崩塌或崩落。
(8)倾斜-滑移-隐裂缝开裂-崩塌(落)或滑坡该方式可认为是(6),(7)两种方式的组合。
3.3 对应不同的变形特征和位移关系式对于不同的变形破坏方式,岩块的变形特征不同,可用不同的位移关系式来表征。
如某变形区域发生滑移时:u _t ≈u _m ≈u _b 沿煤层u _t ≈u _m >u _b 沿某软层且有: u _v = u _h tan Α。
以上各式中:u _t ,u _m ,u _b ——分别为变形区域顶部,有相对滑移的某软层之上盘,煤层之上侧的位移矢量;u _v ,u _h ——顶部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矢量;Α——总位移方向上的岩层视倾角。
上述的符号意义全文同。
如果某变形区域发生压陷倾斜时:u _t >u _m >u _b ≈0_且有: u _h > u _v ctan Α。
・845・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不同的变形破坏方式有不同的位移方向,因此,我们用位移矢量描述变形区域的变形。
上述8种变形破坏方式的示意图和位移关系式列于表1中。
3.4 变形立体监测为了捕捉变形的具体信息,根据上述8种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实际工程地质状况,设计布置变形监测网,如图3所示。
或可在原有的变形监测网上修正、调整,以满足需要。
图3 T 8~T 12缝段危岩体变形立体监测网F ig .3 Spa ti a l defor ma tion m on itor i ng network of the seg m en t of cracks T 8~T 12该监测网从三维空间上控制相对整体的各块体的变形情况,设计原则如下:(1)各块体顶部布置2~3个绝对位移监测点,基准点选在对岸稳定的山体上;崖壁、崖底在可能的位置也布置绝对位移监测点。
为求取表征块体顶、中、底部在三维空间中运动的绝对位移矢量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