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319.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中国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近代中国女子服饰(1)女子服饰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2)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4.现代中国的男女服饰(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被称作“干部服”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俗称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为四大菜系。
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地区最早出现了西式住房,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大城市出现了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姻风俗的变迁(1)在古代社会,婚姻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礼俗的变迁(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2023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contents •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习俗的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经验的总结目录01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化从传统食品到现代食品,例如方便面、膨化食品等的普及,以及西式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等的流行。
饮食服饰居住交通从传统的棉麻布衣到现代的化纤、混纺面料,以及西服、休闲装的普及。
从传统的四合院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从传统的步行、骑马到现代的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普及。
社会习俗的演变传统礼仪逐渐淡化,现代礼仪逐渐普及,例如握手、拥抱等社交礼仪的普及。
礼仪从传统的戏曲、曲艺到现代的电影、电视、音乐等娱乐方式的普及。
娱乐传统婚礼逐渐简化,现代婚礼逐渐多样化,例如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等新形式的出现。
婚俗传统节庆逐渐融合了现代元素,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中秋赏月等活动的普及。
节庆02物质生活的改善1 2 3从传统的中式服装到西式服装的转变,以及中西合璧的混合风格。
服饰风格随着技术的进步,纺织品、毛皮、合成纤维等新型材料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棉、麻、丝等天然材料。
服饰材料国产品牌逐渐崛起,与国际品牌竞争,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服饰品牌03饮食文化融合了中西餐饮文化,烹饪技术、餐饮礼仪等也发生了变化。
01饮食种类从以传统农作物为主到引入了更多的肉类、乳制品等高质量蛋白质食品。
02饮食习惯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转变,以及快餐、外卖等新型饮食方式的兴起。
从传统的四合院到公寓、高层住宅的转变,以及房屋内部布局的现代化。
房屋结构城市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包括绿化、公共设施等。
居住环境住房面积、室内装修、卫生设施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变化03社会习俗的现代化见面礼从传统的拱手作揖、磕头作揖,逐渐发展为握手、拥抱、亲吻等更为国际化的见面礼。
礼仪习俗的变化礼物送礼的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送红包、烟酒等实物,到现代的送卡片、花束、小礼品等多样化的礼物形式。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行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解析:图中所示服装样式是中山装,开始流行于辛亥革命后,故选B项。
答案:B
2.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 ) 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
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项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项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
答案:C
3.张德彝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这说明当时(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各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866年”“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说明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各沿海通商口岸,故选B项。
A项“成为主流”说法错误;C、D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B
4.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解析: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餐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故选B项。
A项中“资产阶级”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
5.秋瑾(1875—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 )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解析: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革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沿海大城市变化较为明显,内陆广大农村变化很小,“明显转变”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不断发展,给妇女提供了工作机会,有利于女权思想兴起,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可知,妇女有了经济基础有利于维护自身幸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妇女思想的转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6.“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的风格特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B.中西合璧
C.完全欧化D.中国创新
解析: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等。
答案:C
7.“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这一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阴阳合历”,而阳历就是中华民国规定的公元纪年,故选C项。
答案:C
8.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
没了经典三部曲。
这反映出新时期( )
A.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B.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
C.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
D.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材料“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看表三部曲”表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手表不是平常的物品;而到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表已经普及了,故不会再出现“看表三部曲”,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在急剧变革的20世纪前期,由于受到外力的冲击,在各种力量的影响下,使得大连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连是新兴城市,由殖民者“一手打造”……受外来文化影响,大连人逐步接受新式礼仪,一些封建的礼仪如跪拜、请安等代之以握手、鞠躬。
“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废除,“先生”“小姐”等新式称呼十分盛行。
材料二东北地区……主食为玉米、高粱、小米。
随着殖民者的入侵……特别是日本侵占大连后,大量的日式料理店鳞次栉比,发展速度惊人。
至“九一八”事变前,大连全市就已有日本吃茶店100余家。
日本寿司、生鱼片等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
材料三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
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
……1944年在旅顺修建了“关东神宫”。
强迫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
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逐渐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前期大连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大连居民社会生活变迁呈现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大连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哪些启示。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体现的社交礼仪和材料二体现的饮食总结。
第(2)问,第一小问从外来侵略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思想、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
第(3)问,从文化交流的民族性及其辩证性分析。
答案:(1)居民交往简化礼仪,等级观念弱化,崇洋成为趋势。
(2)特点:主动性、被动性(或强制性)。
原因: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日本侵略。
(3)民族独立,学会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