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时间成果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成为主要代步工具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系统1924 上海有了公共汽车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第19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变迁的特点。
2.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与通信发展进步的表现。
3.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进步: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与进步;②各种传媒的优势与特点。
对应学生用书P99,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近代⎩⎪⎨⎪⎧①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①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②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后⎩⎪⎨⎪⎧①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
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文化变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3.居室建筑变化(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2)表现⎩⎪⎨⎪⎧婚丧礼俗⎩⎪⎨⎪⎧①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 取代老爷和大人。
受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影响和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
第九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
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
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
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学主体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1.第一次大变迁:(1)时间:鸦片战争以后(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殖民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3)主要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吃西餐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第二次大变迁:(1)时间:辛亥革命以后(2)历史背景: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史料及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逐渐走入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变冰冷冷的历史形象。
近代生活变迁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现代生活的变迁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物质生活①近代:断发易服、中山装、西式食品。
②现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
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①近代: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变化。
②现代: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交通①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②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通讯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④现代互联网得到发展报刊①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④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影视①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③《渔光曲》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④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