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市丰城九中、高安二中、宜一中、万载中学高三四校联考——历史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80.52 KB
- 文档页数:9
2017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等四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1.《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A.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来源】2017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等四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世代只有封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并非其私有财产,故D项错误;分封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封国唯一的继承人,故C项错误;“以祠其始受封之人”,反映出继承人与最初受封者的宗法血缘纽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故A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来源】2017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等四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抓住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来分析,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郡县制是地方服从中央,符合材料,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江西省丰城中学、高安二中等六校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1月联考历史试卷丰城中学高安二中上高二中樟树中学新余一中宜春中学1《群书治要•魏志下》上讲道:“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
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也。
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莫救也。
”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B分封制实现了君民共治和谐C分封制与郡县制应优势互补D对百姓的态度攸关王朝兴衰2下图是连环画家王弘力绘制的《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内宴冷餐》。
清明作为节气有很多风俗习惯。
有民俗学者称,古代的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还有万众踏青、郊游、戴柳、射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等种种活动。
下列诗句中,描写清明节的是()A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B千门万户曈疃日,总把新桃换日符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D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3学者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朝商品经济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镇市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城市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
这表明()A.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条件B.商业发展使宋朝城市和农村贫富分化拉大C.农产品涌入城市使宋朝产生资本主义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宋朝城市发展依赖农村4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
”并标榜,“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
上述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A 政治统治比较清明B 官员管理比较严格C 注重对官员的控制D 善于提高官员品德5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开设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左宗棠则以闽浙总督的身份创办了福州船政局。
在各个地区性集团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合作和协调,即使这些大员调任他所,他们继续与从前创办的企业保持着私人联系。
丰城九中、樟树中学、高安二中、万载中学、宜春一中、宜丰中学2017届高三联考文综试卷一、单项选择题24.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此理论的研究有利巩固中央集权B.是对奴隶制贵族政治的通俗比喻C.法家思想已被统治阶级广泛认可D.反映了宗法血缘世官制渐趋瓦解25.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A.探讨天人关系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26.明朝地方机构的设置几经变化。
最初因袭元旧制,设立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后形成以三司分治省政的基本体制;宣德年间,设置巡抚主持地方政务(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正德年间,为应对农民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又加派兵部尚书督察院御史身份的“总督”管理数省。
由此可见,明朝()A.意在健全各级基层机构巩固统治B.地方权力过大导致机构运转不灵C.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漏洞百出D.地方管理政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27.明清时期曾出现过江西人口大量移入两湖地区的“江西填湖广”移民浪潮。
有“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之说。
下列关于这次移民运动说法正确的是()A.于经济发达地区对后进地区的引力B.明清时期江西地区百姓纷纷外出谋生C.推动“湖广熟,天下足”局面的形成D.古代人口迁移完全自政治因素推动28.1863年11月,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清政府曾授予赫德以多种头衔:按察使衔(1864年三品)、布政使衔(1869年二品)、头品顶戴(1881年)、三代正一品封典(1889年);1911年追封他为太子太保。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安二中、宜春一中、万载中学2017届高三四校联考英语试题第Ⅰ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1. What will the man do on Saturday evening?A. Attend a party.B. Do the cooking.C. Go cycling.2. Where are the speakers?A. In a clothes shop.B. In a tailor's.C. In a laundry.3. How does the man go to work every day?A. By car.B. By bus.C. On foot.4.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his present job?A. Challenging.B. Boring.C. Well-paid.5. 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A. A photo.B. A play.C. A dress.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 Why is the man at the airport?A. To board a plane.B. To pick up some passengers.C. To meet the woman.7. Which flight has been delayed?A. The French flight.B. The Spanish flight.C. The Italian flight.昕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 Where can the man put his bag?A. Behind the door.B. In the locker.C. On the desk.9. What should the man do after getting into the exam hall?A. Find his examination number.B. Turn off his mobile phone.C. Show his student ID card.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樟树中学、丰城九中、宜春一中、万载中学、宜丰中学、高安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三联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
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2.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 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 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3.《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A.太学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诏川峡、广南、福建转运使提点刑狱官察部内僚吏,有贪墨不法、惨刻用刑者以闻”。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又诏:“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而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之。
”庆历七年(1047年),指令转运、提刑二司:“每巡历至州县,先入刑狱中询问罪人。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段考历史试卷(本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
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
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繁荣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有的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有的墓随葬品很贫乏,可知,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但发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项。
故选D项。
2.西周初期,“王家”指周王个人的家庭(排除那些已建立宗族的周王兄弟)及维持其财产的管理系统,与“王朝国家”(指中央政府官员体制)均代表周王进行运作。
西周后期,“王家”与“王朝国家”分离,“王朝国家”逐渐获得“自我决定的运行体系的特点”。
这一变化()A.反映出集权体制下的局部调整B.推动了周王朝的官僚化进程C.淡化了权力分配与血缘的关系D.表明人文精神促进理性行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
材料详细描述了西周时期“王家”“与“王朝国家”的关系和转变——“王家“与“王朝国家”的分离,反映出官僚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复杂化,这个变化是由封建制向官僚制的转变驱动的,B项正确;西周时期集权体制尚未形成,排除A项;虽然政治体制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权力的分配,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血缘的关系被淡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非人文精神,排除D项。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专项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842年,唐武宗决定任命回鹘的降将没斯为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归义军使,封为怀化郡王,并赐姓名为“李思忠”;任命回鹘宰相受耶勿为归义军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赐姓名为“李弘顺”。
这些措施旨在()A.壮大李唐宗室力量B.威慑藩镇割据势力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2. (本题4.0分,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
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
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
这说明唐代()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3. (本题4.0分,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贞观初,拜韩羁部酋长突地稽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贞观二十二年,以契丹人窟哥为左领将军兼松莫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
以上赐姓行为旨在()A.推行民族平等政策B.分化少数民族首领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D.促进民族之间交融4. (本题4.0分,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
这一制度()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C.导致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5. (本题4.0分,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
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段考历史试卷考试范围:高考范围,侧重纲要总分:100分;时长:75分钟卷Ⅰ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
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A.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B.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2.据《唐会要》记载,针对居民突破坊墙侵街行为,自唐肃宗到唐穆宗期间政府多次发布敕文“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
由此可知,唐朝中期()A.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B.城市治理趋于规范C.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3.两宋时期,选拔县令有两种途径:一为科举,二为从基层选拔。
一般进士高科可以直接授京官,担任知县;除此之外,其他人须从主簿、县尉等做起,积累够规定的资格,才能注授县令职务。
这反映出,两宋()A.重视对县级政权的建设 B.政治风气日趋因循保守C.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 D.进士高科享有政治特权4.《西游记》中的人物往往会将常言俗语作为自己的行为理由或行动准则,如孙悟空向东海龙王坚索兵器、披挂时口里冒出了“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等俗语,同时一直用“古人云”“常言道”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
这反映了当时()A.古典小说的日益成熟 B.市民价值观发生变化C.文学风格趋于世俗化 D.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5.下表反映了1894—1897年清政府新设军事工厂的概况,对此表格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C.清政府迈出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 D.甲午战争影响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布局6.1529年,浙江沿海一支戍军暴动并参加海盗,派去的官员不能制止海外贸易或扑灭海盗;1531年,负责防务的御史被调走,但没有任命接任的人。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安二中、宜春一中、万载中学2017届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題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A.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2.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4.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5.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6.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7.读下表,苏州与松江两地市镇数量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表:苏州、松江市镇数量统计表——摘编自范毅军《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A.地缘经济因素的强大助力B.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C.经济重心南移的深远影响D.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8. 中国近代史上,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据记载这种银元是印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墨西哥银元(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
以银元作为赔款货币的主要原因是A.墨西哥银元世界通用 B.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C.清政府储有大量银元D.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9.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A.《南京条约》签订后 B.《虎门条约》签订后C.《北京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10.“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
……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
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
”材料描绘的事件A.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C.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11.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人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
据此推断,该章程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 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12.下图为鸦片战争前夕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图。
该图反映出A.自然经济基本完成了解体B.官僚与洋务资本占据主导地位C.近代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D.民族资本获得了政府的支持13.下面是据《荣家企业史料制作的申新九厂定量设备平均用工人数统计表(1932—1936年)》。
据此反映出A荣家企业实现管理革新 B近代民族企业规模日渐缩小C民族企业产品市场扩大 D.荣家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14.“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对该诗认识正确的是A.“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B.“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C.“舵手一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上新途”是指中共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15.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16.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据此可知“报告”认为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17.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
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A.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 B.公民大会徒具形式C.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 D.各个环节权责分明18.伯利克里在演讲时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A.雅典民主政体的广泛性B.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C.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D.摒弃了财产等级制的思想19.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
其研究视角是()A.生态史观 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20.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水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21.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缴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和波拿巴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
材料反映出A法国共和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法国的专制主义色彩比较浓厚C农民已成为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D农民成为法国共和派争取的对象22.巴黎公社的机关报《公报》在1871年3月20日的社论中说:“巴黎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已经了解到: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权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已经了解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必须立即履行的职责和绝对的权利。
”据此可知A.巴黎公社的使命是挽救民族危亡 B.巴黎公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政权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D.巴黎公社政权具有权力集中的特点23.19世纪末,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快速崛起,赶超或接近英国、美国等老牌工业国家。
这主要由于德意日等国A.完善的代议制民主的优越性B.摒弃自由主义模式的局限性C.后发国家经验汲取的普遍性D.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特殊性24.美韩军演引起了朝鲜的强烈反应,为了加强对朝鲜的军事威胁,奥巴马准备派可携带核弹头的B-52战略轰炸机入韩参加军演。
朝方强硬表态:只要B-52出现在半岛上空,朝鲜将立即反击,半岛局势空前紧张。
奥巴马召集主要内阁成员就是否派B-52入韩军演一事商议,假如内阁成员多数反对,你认为结果会是A.奥巴马设法说服内阁成员同意自己的提议B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奥巴马被迫放弃这一决定C.奥巴马有权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决定D.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提交国会讨论通过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25题14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25.(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公在秦汉时代并未真正存在。
三公只是对最高官吏的一般称呼。
三公正式成为法定官名,是成帝时的事,绥和元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
这是对丞相地位的进一步抑制。
东汉实行的就是这种三公制,但官名有多次变化,且三公并没有实权。
国家大事,多由皇帝近臣尚书办理“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三公往往因为灾变而被策免。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材料二:把“王权一分为二”可以被看作是后世分权观念的萌芽,是柏拉图发现了混合政体的原则,这项原则就是若干世纪以后孟德斯鸠重新发现的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型,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这一原则。
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
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1)分析汉代“三公”与尚书关系的发展趋势,对后世有何影响。
(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权力制约思想形成的背景,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演变历程并分析其影响。
(9分)(3)上述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1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