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结业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0.54 KB
- 文档页数:5
集成运放集成电路是一种将“管”和“路”紧密结合的器件,它以半导体单晶硅为芯片,采用专门的制造工艺,把晶体管、场效应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等元件及他们之间的连线所组成的完整电路制作在一起,是指具有特定的功能。
集成放大电路最初多用于各种模拟信号的运算(如比例、求和、求差、积分、微分……)上,故被称为运算放大电路,简称集成运放。
集成运放广泛用于模拟信号的处理和产生电路之中,因其高性能低价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取代了分立元件放大电路。
从本质上看,集成运放是一种高性能的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并且它种类繁多。
按供电方式可将运放分为双模供电和单模供电,在双模供电中又分正、负电源对成型和不对称型供电。
按照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参数可分为通用性和特殊型两类,通用型运放用于无特殊要求的电路中,其性能指标的数值范围如表1所示,少数运放可能超出表中数值范围。
特殊性运放可分通用型运算放大器、高阻型运算放大器、低温漂型运算放大器、高速型运算放大器、低功耗型运算放大器、高压大功率型运算放大器。
表1。
通用型运算放大器就是以通用为目的而设计的。
这类器件的主要特点是价格低廉、产品量大面广,其性能指标能适合于一般性使用。
例mA741(单运放)、LM358(双运放)、LM324(四运放)及以场效应管为输入级的LF356都属于此种。
它们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集成运算放大器。
这类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是差模输入阻抗非常高,输入偏置电流非常小,一般rid>(109~1012)W,IIB为几皮安到几十皮安。
实现这些指标的主要措施是利用场效应管高输入阻抗的特点,用场效应管组成运算放大器的差分输入级。
用FET作输入级,不仅输入阻抗高,输入偏置电流低,而且具有高速、宽带和低噪声等优点,但输入失调电压较大。
常见的集成器件有LF356、LF355、LF347(四运放)及更高输入阻抗的CA3130、CA3140等。
在精密仪器、弱信号检测等自动控制仪表中,总是希望运算放大器的失调电压要小且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毕业设计(论文)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摘要IC封装是一个富于挑战、引人入胜的领域。
它是集成电路芯片生产完成后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是器件到系统的桥梁。
封装这一生产环节对微电子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都有极大的影响。
按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看法认为,在微电子器件的总体成本中,设计占了三分之一,芯片生产占了三分之一,而封装和测试也占了三分之一,真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
封装研究在全球范围的发展是如此迅猛,而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是自电子产品问世以来所从未遇到过的;封装所涉及的问题之多之广,也是其它许多领域中少见的,它需要从材料到工艺、从无机到聚合物、从大型生产设备到计算力学等等许许多多似乎毫不关连的专家的协同努力,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新型高科技学科。
媒介传输与检测是CPU封装中一个重要环节,检测CPU物理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本文简单介绍了工艺流程,机器的构造及其常见问题。
关键词:封装媒介传输与检测工艺流程机器构造常见问题AbstractIC packaging is a challenging and attractive field. It is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productio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an indispensable process to work together is a bridge device to the system. Packaging of the production of microelectronic products, 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have a great impact. Under the current popular 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elieve that the overall cost of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the design of a third, accounting for one third of chip production, packaging and testing and also accounted for a third, it is There are one-third of the world. Packaging research at the global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so rapid, and it fac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since the adv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 has never been encountered before; package the issues involved as many as broad, but also in many other fields rare, it needs to process from the material, from inorganic to polymers, from the calculation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equipment and so many seem to have no mechanical connection of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e experts is a very strong comprehensive new high-tech subjects .Media transmission and detection CPU pack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st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ixed CPU, a direct impact on product quality.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imple process, the structure of the machine and its common problems.Keyword: Packaging Media transmission and detectionTechnology process Construction machinery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目录第一章引言 (5)1.1集成电路封装定义和分类 (5)1.2集成电路的封装技术的发展 (7)第二章封装测试流程概述 (13)2.1封装 (13)2.2测试 (14)2.3 FINISH (14)第三章媒介传输与检测设备 (15)3.1适用范围 (15)3.2流程要求 (16)3.2.1流程说明 (19)3.2.2所需设备 (20)3.2.3所需物料 (20)3.2.4设施要求 (20)3.2.5工艺、设备和产品参数 (21)3.3设备说明 (23)3.3.1设备结构 (23)3.3.2设备控制 (31)3.3.3设备启动与停机 (35)3.4常见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用集成电路综述摘要:自1958年美国TI公司试制成功第一块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以来,IC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
IC的生产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并且继续保持着迅猛发展的势头。
IC按其功能、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三大类。
关键字:集成电路IC 产业引言:专用集成电路是为特定用户或特定电子系统制作的集成电路。
对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来说,现在虽然不需要去关心具体的集成电路工艺制造细节,但了解不同工艺的基本步骤、不同器件的特点和基本电路形式还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经过4年的发展,在规模和技术上都已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有一定规模的高成长性产业。
一、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06年,第一个电子管诞生;1912年前后,电子管的制作日趋成熟引发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1918年前后,逐步发现了半导体材料;1920年,发现半导体材料所具有的光敏特性;1932年前后,运用量子学说建立了能带理论研究半导体现象;1956年,硅台面晶体管问世;1960年12月,世界上第一块硅集成电路制造成功;1966年,第一块公认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成功;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1997年:300MHz奔腾Ⅱ问世,采用0.25μm工艺;2009年:intel 酷睿i系列全新推出,采用了领先的32纳米工艺,并且下一代22纳米工艺正在研发。
由此集成电路从产生到成熟大致经历了如下过程: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二、集成电路制备过程1、衬底材料的制备任何集成电路的制造都需要衬底材料——单晶硅。
通常,常见的单晶硅制造有两种主要的方法:悬浮区熔法和直拉法,这两种方法制成的单晶硅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具有不同的用途。
(1)悬浮区熔法在悬浮区熔法中,使圆柱形硅棒固定于垂直方向,用高频感应线圈在氩气气氛中加热,使棒的底部和在其下部靠近的同轴固定的单晶籽晶间形成熔滴,这两个棒朝相反方向旋转。
集成电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着重介绍了集成电路技术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和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集成电路技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一、发展历史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20世纪科技发展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
50多年来,集成电路不仅给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成功,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当前集成电路已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她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缺乏的重要内容。
1949年12月23日,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研究小组发现了晶体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枚锗点接触晶体管,从此开创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半导体的新时代。
两年后肖克莱首次提出了晶体管理论。
1953年出现了锗合金晶体管,1955年又出现了扩散基区锗合金晶体管。
1957年美国仙童公司利用硅晶片上热生长二氧化硅工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硅平面晶体管。
从此,硅成为人类利用半导体材料的主要角色。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青年工程师基尔比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1960年初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依思制造出第一块实用化的集成电路芯片。
集成电路的发明为人类开创了微电子时代的新纪元。
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迅速,至今,半导体领域中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的发明创造已有5项。
晶体管由于其广泛的用途而被迅速投入工业生产,“硅谷”成为世界集成电路的策源地,并由此向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上世纪60年代向西欧辐射,70年代向日本转移,80年代又向韩国、我国台湾和新加坡转移。
至上世纪90年代,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
发展现状简介集成电路具有多种特点,如其体积小、质量轻、功能齐全、可靠性高、安装方便、频率特性好、专用性强以及元器件的性能参数比较一致,对称性好。
目前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是微处理器或多核处理器的“核心”,可以控制电脑、手机到数字微波炉的一切。
集成电路封装工艺(毕业学术论文设计)摘要本文对集成电路封装工艺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旨在提出一种能够满足高性能、小尺寸和低功耗要求的封装工艺方案。
首先,对集成电路封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目前常见的几种封装工艺类型。
然后,针对目标封装工艺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封装工艺方案,并详细介绍了该方案的工艺流程和关键步骤。
最后,通过实验和性能评估,验证了该封装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1. 引言集成电路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随着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的封装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封装工艺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集成电路的性能、尺寸和功耗等方面,因此,设计一种高性能、小尺寸和低功耗的封装工艺方案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新型封装工艺方案,以满足目标集成电路的需求。
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指标,如工作频率、时序特性等; - 减小集成电路的尺寸,提高空间利用率; - 降低集成电路的功耗,延长电池寿命。
2. 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的发展历程封装工艺是将集成电路芯片与引线、封装材料等相结合,形成成品电路的过程。
在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中,封装工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
在早期,集成电路的封装工艺主要采用插针式DIP(Dual In-line Package)封装,这种封装形式简单、容易实现,但存在尺寸大、布线难、散热困难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表面贴装封装(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逐渐成为主流。
SMT封装工艺避免了插针式封装的缺点,大大提高了集成电路的密度和性能。
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的尺寸不断缩小,新型封装工艺如无封装封装(Wafer Level Package,WLP)、芯片级封装(Chip Scale Package,CSP)、三维封装等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封装工艺以其小尺寸、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点,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3. 目标封装工艺方案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目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芯片级封装和三维封装技术的新型封装工艺方案。
《DSP原理与应用》结课论文DSP在电源设计中的应用专业: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班级:农电10姓名:学号:2010407201•设计目的.................................................... 1. 2•设计题目描述及要求......................................... 1. 3•报告内容.................................................... 1.3.1 设计方案...........................................3.2 DDS 的DSP 实现.................................... 2.DDS 原理............................................. 2.DDS工作模式选择.................................... 3.DSP实现DDS的优势 (3)基于DSP的DDS的参数设计.......................... .43.2.4.1标准时钟脉冲f d k的设计 (4)3.2.4.2相位累加器宽度W的选取...................... .43.2.4.3周期波形点数P的选取 (4)3.3 信号测量 ........................................... 5.3.3.1 频率测量.......................................... 5.3.3.2有效值测量........................................ 6.3.3.3 相位测量.......................................... 6.4.总结 (8)1■设计目的采用分立元件或CPLD FPG进行电源的信号发生和测量的设计,会增加硬件设计复杂程度,延长开发周期。
课程论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题目基于CPLD的曼彻斯特编解码器设计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得分基于CPLD的曼彻斯特编解码器设计引言虽然计算机通信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都必须依靠数据通信技术。
数据通信就是将数据信号加到数据传输信道上进行传输,并在接收点将原始发送的数据正确地恢复过来。
由于计算机产生的一般都是数字信号,因此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实际上都属于数据通信。
曼彻斯特码编解码器是1553B总线接口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曼彻斯特码编解码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总线接口的性能,在数控测井系统和无线监控等领域,曼彻斯特码编解码器都有广泛应用。
1 数据通信系统结构图1所示是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在计算机通信中,通信双方传递的信息必须进行量化并以某种形式进行编码后才能进行传输。
机内信号不论采用哪一种编码方法,它们的基本信号都是脉冲信号,为了减少信号在传输媒质上的通信带宽限制,以及噪音、衰减、时延等影响,也由于同步技术的需要,操作时都需要对简单的脉冲信号进行一些不同的变换,以适合传输的需要。
这样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代码,通常有不归零电平(NRZ-L)码,逢“1”反转(NRZ-1)码,曼彻斯特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等。
图2所示是部分编码方式的波形图。
由图2可知,不归零码的制码原理是用负电平表示“0”,正电平表示“1”,其缺点是难以分辨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有时钟同步;若信号中“0”或“1”连续出现,信号直流分量将累加,这样就容易产生传播错误。
曼彻斯特码(Manchester)的原理是每一位中间都有一个跳变,从低跳到高表示“0”,从高跳到低表示“1”。
这种编码方式克服了NRZ码的不足。
每位中间的跳变即可作为数据,又可作为时钟,因而能够自同步。
曼彻斯特编码特点是每传输一位数据都对应一次跳变,因而利于同步信号的提取,而且直流分量恒定不变。
缺点是数据编码后,脉冲频率为数据传输速度的2倍。
差分曼彻斯特码(Differential Manchester)的原理是每一位中间都有一个跳变,每位开始时有跳变表示“0”,无跳变表示“1”。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二〇一五毕业年三月毕业二十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毕业论文题目一、论文说明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基于FPGA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设计我国已经研制成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IC—CAD熊猫系统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机制研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品创新趋势研究——国际片上系统(SOC)IP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EDA平台的数字集成电路快速成型系统的设计千兆高速串行接口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错误的静态检测系统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软件设计基于ISO14443A协议的RFID集成电路芯片测试系统的研究设计分析模拟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及网络设计面向胶囊内镜系统应用的图像压缩和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种通用数字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品创新趋势研究——国际片上系统(SOC)IP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系统级芯片和射频集成电路的无线网络卫星平台设计与验证关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关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税控加油机控制系统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CDIO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知识的集成电路光刻工艺设计系统研究税控加油机控制系统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等价性验证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的系统级描述语言SystemC基于龙芯SoC的USB主机控制器的设计研究基于小波变换的故障电路特征值提取的研究浅谈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穿戴式电生理监测系统的超低功耗、低噪声模拟前端集成电路研究与设计改革“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教学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人才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高速交换系统的研究及其专用集成电路的前端设计离心机控制系统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基于嵌入式技术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软件设计关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设计的讨论声表面波(SAW)传感器电路的集成设计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校准装置架构设计集成电路分析-再设计系统的研究集成电路设计的项目管理应用研究模拟集成电路自动化设计方法的研究集成电路低功耗数字系统设计方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方法综述采用标准单元的集成电路自动布图设计系统基于单测点的模拟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设计霍尔集成电路设计及其测试系统的研发集成电路测试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集成电路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SEMI标准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控制系统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及模拟IP设计技术的研究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功率系统集成电路中FPSM的建模及其IP核设计与验证集成电路老化测试系统的数据通信接口设计数字专用集成电路成测系统设计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管理中心文件深集管[2005]021号关于召开《2006’(第四届)泛珠三角集成电路业联谊暨市场推介会》的通知基于九天EDA系统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青岛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采用中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交通信号可编程定时控制系统基于边界扫描技术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LSF的集群系统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光纤通信系统超高速集成电路设计国内第一个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验证、测试系统研制成功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硬件电路测试板的设计模拟IP的设计与SOC系统集成集成电路模块在线清洗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混合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基于嵌入式Linux的集成电路老化测试设备软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硅磁敏三极管开关集成电路设计AM-OLED像素及集成一体化周边驱动电路的研究与设计NPU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中、大规模集成电路CAD双向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一次投料成功ASIC测频芯片的设计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模拟集成电路模块生成系统的电气性能研究TM—7模拟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线接收器适配器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必须具备系统能力,才有生命力,与整机应用相结合,才有希望——记2002年度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峰会ATM-SDH分接/复接系统中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收发机中关键电路的设计及其小型化基于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仿真平台的测试系统设计多目标集成电路工艺优化设计系统GOALSERVER用于集成电路掩模板设计的图形布局系统基于PIC单片机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设计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与仿真系统——ChipMaker微处理机控制的中规模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程序设计纳米尺寸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中的建模方法研究VXI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集成电路电磁敏感度(EMS)评测系统设计及其应用研究集成电路工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漏电保护专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风冷恒温控制系统分布式测控电路设计与测控信息集成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总定时精度自动校准程序设计集成电路自动测试方法及可测性设计研究基于SOI的高压开关集成电路设计中科SoC通用验证平台及验证方法学研究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制造性研究与设计集成测温电路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集成电路质量信息库系统设计基于集成电路塑封模浇注系统的设计基于555时基集成电路的自动抽水控制系统设计集成电路分析——再设计系统用于微热板式气压传感器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超低功耗集成电路技术基于软件的集成电路版图提取系统设计100—400Mbit/s光传输系统LD/LED发射器特性和专用单片集成电路的设计电气设备监控与过程自动化系统的集成电路设计VDE:一个图形化的集成电路设计高层次输入验证系统基于硅通孔技术的三维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数字集成电路测试仪软件设计FPGA、DDS理论研究及在电子技术教学实验中的应用Buck和Boost集成电压转换器的系统与电路设计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低电压低功耗CMOS电流传送器电路及其应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XYZ公司发展策略研究基于AVR单片机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设计设计新颖的J750集成电路测试系统集成电路RFID芯片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加流测压及加压测流设计基于虚拟仪器的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设计TP801单板机应用于数字集成电路功能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一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图形编辑系统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设计与仿真系统TSUPREM发展与现状中国通信学会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 2005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征文通知集成电路测试系统通用测试软件的研究与设计集成电路进入片上系统时代一个大容量片上系统集成电路的研究、设计和实现植入式神经信号处理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数字集成电路测试仪通信接口的研究与设计开发双极集成电路设计的专家CAD系统开发双极集成电路设计的专家CAD系统集成电路设计、验证、测试系统的研究考虑通孔自热的集成电路中互连系统的热效应研究植根片上系统驰骋"芯"的世界——记快速发展的深圳市中兴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甚短距离光传输VSR4-3.0系统转换器集成电路的设计集成电路封装质量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基于集成电路的控制力矩陀螺控制系统设计集成电路RFID芯片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及其保护研究基于LabVIEW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三相晶闸管全控桥式调速系统的设计及集成电路实现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验证系统集成电路版图的符号法设计系统 SESAM1集成电路晶圆批量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一种集成电路老化测试设备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基于FPGA的自动相机聚焦电机伺服控制系统集成电路(IC)设计与实现基于FPGA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设计我国已经研制成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IC—CAD熊猫系统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机制研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品创新趋势研究——国际片上系统(SOC)IP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EDA平台的数字集成电路快速成型系统的设计千兆高速串行接口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错误的静态检测系统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软件设计基于ISO14443A协议的RFID集成电路芯片测试系统的研究设计分析模拟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及网络设计面向胶囊内镜系统应用的图像压缩和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种通用数字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品创新趋势研究——国际片上系统(SOC)IP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系统级芯片和射频集成电路的无线网络卫星平台设计与验证基于VXIbus的数字集成电路在线测试系统的设计一种集成电路离线/在线测试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大规模集成电路动态老化测试台图形发生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大规模集成电路仿制设计系统一种基于单晶硅的新型功率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基于DO-254的航空集成电路设计保障研究集成电路测试系统通道板的研究与设计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大功率资源板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纯水制备系统的设计集成电路工厂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设计——空气采样探测系统在洁净厂房中的运用系统内可编程大规模集成电路在新型可编程控制器中设计及应用简易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设计集成电路测试仪通信驱动与中间层软件设计低功耗CMOS集成电路设计方法的研究功率集成电路中电机驱动电路和数控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基于CMOS集成电路轻便式斜井防跑车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电子工程与集成电路技术培训项目之一“基于IBM PowerPC硬核和Xilinx MicroBlaze软核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培训正式启动基于并行自适应有限元的互连线建模与分析方法一种基于RISC及DSP双内核集成芯片系统的研究采用专用集成电路的电机伺服系统的设计集成电路芯片级热分析方法研究基于FPGA的电力系统谐波检测装置的研制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系统的集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第一讲微电子技术概况系统级芯片的可测性研究与实践集成电路测试生成算法与可测性设计的研究瑞芯诚公司集成电路定制设计服务营销策略研究基于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的多通道模拟前端集成电路设计数字专用集成电路检测技术的研究及信号发生器的设计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光学邻近效应模拟的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微控制器测试向量生成方法的研究和实现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数据库系统微热板气体传感器阵列的单片集成电路设计面向ISO 18000-6B标准的UHF RFID标签芯片数字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用于脑机接口系统中的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问题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引进Synopsys公司的最新硬件仿真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自动化集成方法研究及应用可测性设计优化方案与片上网络可测性设计研究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和工艺数字集成电路低功耗优化设计研究基于CMOS集成电路的BCI微传感系统对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三点意见集成电路测试仪控制模块及驱动设计基于FPGA的数字IC时间参数测试技术研究基于复用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功率系统集成中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的研究片上系统集成的系统级设计集成电路低功耗可测性设计技术的分析与实现考虑自热效应互连性能优化及硅通孔结构热传输分析超高速0.18μmCMOS复接器集成电路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第七讲 N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技术CMOS片上ESD保护电路设计研究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期先进课程示范讲学活动启动实施2003年北京集成电路IP设计竞赛低损耗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衬底研究基于SoC的IP软核设计与验证光纤传输系统用超高速时钟恢复集成电路研究基于电力电子集成概念的三相逆变电源系统研究电荷泵锁相环的后端设计集成专业CDIO二级项目建设——基于信号处理课程群构建高速集成电路切筋系统设计高速集成电路切筋系统设计第十三届国际集成电路研讨会暨展览会不容错失的系统设计盛会集成电路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与实现一种改进的、以系统为中心的、全层次的设计方法学促进了纳米级片上系统集成电路的发展基于RF401集成电路芯片住宅小区无线呼叫报警系统的设计集成电路和系统设计中的逻辑模型CV系统集成电路程序设计语言ICPL在钣金展开中的应用集成电路自动测试设备系统自检的设计集成电路工艺仿真系统TSUPREM-Ⅳ应用于深亚波长光刻的光学邻近校正技术研究GPS接收机中CMOS混频器的设计与实现彩色电视制式SECAM制解码器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高压MOSFET的BSIM3 I-V模型研究与改进大功率模拟集成电路直流参数测试厚膜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检验音频放大器自动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数字集成电路RTL级低功耗设计技术数模混合电源管理集成电路XDJ6398的设计高频T/R厚膜模块的设计和分析1996年国际专用集成电路会议综述基于CMOS工艺的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浅析集成电路工艺设计仿真平台的交互设计红外传感器在皮带运输机安全警示系统中的研究应用60GHz低噪声放大器研究与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中乘法器的低功耗算法与实现技术研究基于模型集成的嵌入式数控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模拟集成电路低功耗技术探讨及轨对轨运放设计漫谈可编程逻辑器件介绍一种新型的可编程逻辑器件——美国ATMEL公司EPLD 大规模集成电路自动布局布线设计方法的研究MOS集成运算放大器运算放大器制作工艺和版图设计关键问题的研究高速集成电路测试板仿真与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的概述一种宽线性高频宽可调范围的跨导运放及其滤波器应用余数系统中模加和模乘单元的设计TSUPREM-4二维集成电路工艺仿真系统及其应用SOC芯片低功耗设计关于我校电子类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模拟集成电路布局方法研究CMOS工艺的低电压低噪声放大器研究CMOS数字工艺中的LNA和混频器设计SOC低功耗物理设计中电源网络分析与研究Σ-△调制器的设计及其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高精度指数型温度补偿带隙基准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集成加热恒温检波电路及温度稳定系统设计模拟集成电路优化方法研究同步降压型DC/DC和LDO双路输出控制器XDJ6379集成电路设计功率集成电路中高压器件的设计低电压低功耗FTFN及其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片上网络通信架构的测试方法研究DVD伺服控制微处理器集成电路的设计考虑工艺波动的互连线模型研究工艺参数变化情况下纳米尺寸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性能分析设计自动化方法研究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及IP设计技术的研究由被测电路自己产生测试向量的自动测试生成方法研究卫星定位系统集成应用设计与实现FTTH光模块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海尼克斯集成电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片上网络(NoC)的互连串扰测试方法研究TL16C554芯片的逆向设计深亚微米集成工艺仿真系统TSUPREM-4的功能及应用集成电路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新型存储器老化测试系统的实现0.13μm CMOS工艺射频MOS场效应管建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关于召开“2005年第三届珠三角集成电路业界联谊暨市场推介会”的通知中国通信学会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关于召开“2004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的征文通知单片硅基光电探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一种MEMS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接口集成电路的设计基于GSTE中的符号仿真设计与实现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的低功耗高层次综合算法研究单片集成螺旋变压器及巴伦的设计与优化等离子显示器(PDP)扫描驱动芯片的设计推动IC产业发展建立IC人才机制——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专家组专家闵昊先生MPW服务体系访谈录微波集成电路向雷达系统设计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超低功耗异步电路设计研究绿色微纳电子:21世纪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随机数发生器的安全性证明技术研究抗工艺涨落的高性能电压基准源设计2013年第12期“功率集成电路及其应用”征文启事2013年第12期“功率集成电路及其应用”征文启事基于FPGA的激光测距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弹性分组环关键技术研究及其MA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针对GSTE的电路模型抽取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可制造性验证与设计技术研究MEMS电容式传感器接口集成电路研究微波电路三维集成及其辅助设计软件研究集成平面螺旋电感的设计及其应用CMOS锁相环时钟发生器的设计与研究电气与电子信息专业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教育探索电子百科基于硅基半导体技术的130GHz 10Gbit/s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芯片关键电路研究超高速、射频与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电源管理集成电路高精度高可靠性设计研究音频芯片ESD保护结构的设计与实现油田注水水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双极型功率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Ka频段接收机部件单元单片集成电路设计DisplayPort数字视频设计与研究数模混合信号芯片的测试与可测性设计研究多媒体系统集成芯片的实现与验证研究面向实时复杂系统的片上网络架构及映射技术研究一种高速、高精度数/模转换器厚膜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光敏象限阵列与磁敏线阵列兼容CMOS数模混合传感器集成电路的设计与研究基于GSTE验证的细化问题的研究SOI高压器件及功率开关集成电路的研究基于65nm工艺的Rijndael加密算法ASIC设计2013年第12期“功率集成电路及其应用”专辑征文启事集成电路新品种发展及其设计技术一种片上总线交易级建模研究与实现基于OTA电路的模拟滤波器的设计与研究多模视频解码器的复用方法研究与运动补偿的实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复位电路设计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互连极限的研究基于B/S架构的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射频接收技术的研究10-40Gb/s光通信和万兆以太网超高速数据判决芯片设计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自动化的研究光接收机前端电路的设计离线式单片AC/DC开关电源集成电路的设计低输出、低温度系数、宽温度范围带隙基准电压源的设计与研究无线通信中低噪声低功耗CMOS射频接收芯片设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Unix实践教学研究充分利用进口设备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工作——介绍一机部自动化所八室集成电路制版软件和加工能力的发展情况MCU系统的低功耗研究和设计应用于传感器的低失真gm-C滤波器《集成电路应用》征稿简约《集成电路应用》征稿简约集成电路设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数字系统形式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LTCC的毫米波集成电路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技术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可制造性设计(DFM)的关键图形匹配方法的分析和实践峰值检测专用集成电路设计WCDMA射频前端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技巧面向集成电路设计的机房网络建设IC互连中的缺陷检测方法及缺陷对电路可靠性的影响基于CCCⅡ的电流模式滤波器的研究及设计基于FPGA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数字硬件设计研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模拟集成电路性能参数建模及其参数成品率估计算法的研究集成电路超深亚微米互连效应与物理设计研究矿用架线电机车智能刹车系统研究模拟/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行为级设计和仿真验证新型ESD防护器件与电路的结构设计及特性分析。
集成电路封装工艺(毕业学术论文设计)本文旨在介绍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以及阐述本论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集成电路是现代电子技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封装工艺对于保护集成电路的完整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封装工艺的研究和优化变得越发重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封装工艺的效率和可靠性。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引言:介绍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相关工艺:介绍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封装材料、封装方法等。
封装工艺优化:探讨封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和方法。
实验与结果:介绍针对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验证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结论:总结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对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的优化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详细介绍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的定义、组成和基本流程,包括设计、布局、封装材料选择、封装技术等内容。
集成电路封装工艺是将裸露的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在一个外部封装材料中,以提供保护和连接功能的一种技术。
它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封装工艺的组成部分包括设计、布局、封装材料选择和封装技术。
设计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的设计阶段涉及到确定芯片封装的物理特性和封装类型。
封装设计需要考虑到芯片的尺寸、引脚数量、电气性能、散热需求等因素。
布局封装布局是将芯片和周围器件的引脚连接起来的过程。
在布局阶段,需要精确安排引脚的位置和间距,以确保信号传输效果和封装可靠性。
封装材料选择在选择封装材料时,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导热性能、机械强度、耐化学性等因素。
常用的封装材料包括塑料、陶瓷和金属等。
封装技术封装技术涉及到将芯片与封装材料进行物理连接的过程。
常见的封装技术包括焊接、黏贴、球栅阵列(BGA)等。
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设计、布局、材料选择和封装技术。
电子技术基础论文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应运而生,集成电路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新技术而诞生,并至今造福人类,而且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而集成电路(IC)正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是整个信息产业和信息社会的根本基础。
集成电路在现代生活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连了。
本文主要是从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的定义、特点及分类、数字集成电路与模拟集成电路的功能及应用、常见集成电路的应用与举例这几个方面来介绍集成电路的。
关键词: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电子元件、晶体管、电阻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
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 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
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
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
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
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
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DA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
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这信息化的社会中,集成电路已成为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
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民用上,它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集成电路(IC),就是在一块极小的硅单晶片上,利用半导体工艺制作上许多晶体二极管、三极管及电阻、电容等元件,并连接成完成特定电子技术功能的电子电路。
从外观上看,它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器件,集成电路在体积、重量、耗电、寿命、可靠性及电性能方面远远优于晶体管元件组成的电路,目前为止已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电视机、录像机等电子设备中。
集成电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906年,第一个电子管诞生;1912年前后,电子管的制作日趋成熟引发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1918年前后,逐步发现了半导体材料;1920年,发现半导体材料所具有的光敏特性;1932年前后,运用量子学说建立了能带理论研究半导体现象;1956年,硅台面晶体管问世;1960年12月,世界上第一块硅集成电路制造成功;196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使用比较完善的硅外延平面工艺制造成第一块公认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2] 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的更高阶段。
1997年:300MHz奔腾Ⅱ问世,采用0.25μm工艺,奔腾系列芯片的推出让计算机的发展如虎添翼,发展速度让人惊叹。
2009年:intel酷睿i系列全新推出,创纪录采用了领先的32纳米工艺,并且下一代22纳米工艺正在研发。
集成电路制作工艺的日益成熟和各集成电路厂商的不断
竞争,使集成电路发挥了它更大的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由此集成电路从产生到成熟大致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过程。
几根零乱的电线将五个电子元件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集成电路。
虽然它看起来并不美观,但事实证明,其工作效能要比使用离散的部件要高得多。
历史上第一个集成电路出自杰克-基尔比之手。
当时,晶体管的发明弥补了电子管的不足,但工程师们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为了制作和使用电子电路,工程师不得不亲自手工组装和连接各种分立元件,如晶体管、二极管、电容器等。
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工程师都想到了这种集成电路的概念。
美国仙童公司联合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就是其中之一。
在基尔比研制出第一块可使用的集成电路后,诺伊斯提出了一种“半导体设备与铅结构”模型。
1960年,仙童公司制造出第一块可以实际使用的单片集成电路。
诺伊斯的方案最终成为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中的实用技术。
基尔比和诺伊斯都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以后,随着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集成电路免受外力或环境因素导致的破坏的问题。
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是指利用膜技术及微细加工技术,将芯片及其他重要要素在框架或基板上布置、粘贴固定及连接,引出接线端子并通过可塑性绝缘介质灌封固定,构成整体立体结构的工艺。
这样按电子设备整机要求机型连接和装配,实现电子的、物理的功能,使之转变为适用于整机或系统的形式,就大大加速了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76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所使用的电路为中国科学院109厂研制的ECL型电路;1986年,电子部提出“七五”期间,我国集成电路技术“531”发展战略,即推进5微米技术,开发3微米技术,进行1微米技术科技攻关;1995年,电子部提出“九五”集成电路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CAD为突破口,产学研用相结合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合作,强化投资;在2003年,中国半导体占世界半导体销售额的9%,电子市场达到860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半导体市场,中国中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产品设计、芯片制造、电路封装共同发展的态势。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集成电路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集成电路事业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随着集成方法学和微细加工技术的持续成熟和不断发展,以及集成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小型化、系统化和关联性的态势。
自1965年以来,集成电路持续地按摩尔定律增长,即集成电路中晶体管的数目每18个月增加一倍。
每2~3年制造技术更新一代,这是基于栅长不断缩小的结果,器件栅长的缩小又基本上依照等比例缩小的原则,同时促进了其它工艺参数的提高。
预计在未来的10~15年,摩尔定律仍将是集成电路发展所遵循的一条定律,按此规律,CMOS器件从亚半微米进入纳米时代,即器件的栅长小于100 nm转到小于50 nm的时间将在2010年前后。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持续发展,不同类型的集成电路相互镶嵌,已形成了各种嵌入式系统(Embedded System) 和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即oC) 技术。
也就是说,在实现从集成电路(IC)到系统集成(IS) 的过渡中,可以将一个电子子系统或整个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完成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功能。
SoC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它可在单一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它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PU、MCU、DSP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系统功能。
SoC的制造主要涉及深亚微米技术、特殊电路的工艺兼容技术、设计方法的研究、嵌入式IP核设计技术、测试策略和可测性技术以及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
SoC以IP 复用为基础,把已有优化的子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从而实现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第4次飞跃,并必将导致又一次以系统芯片为特色的信息产业革命。
微细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必将带动一系列交叉学科及其有关技术的发展,例如微电子机械系统、微光电系统、DNA芯片、二元光学、化学分析芯片以及作为电子科学和生物科学结合的产物———生物芯片的研究开发等,它们都将取得明显进展。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
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
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元GDP的增长。
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
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
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曰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