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推导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6
缠论公式主图顶周期:=TOPRANGE(H);底周期:=LOWRANGE(L);上内:=LLVBARS(H,顶周期);上外:=LLVBARS(L,顶周期);下内:=HHVBARS(L,底周期);下外:=HHVBARS(H,底周期);上力度:=HHV(L,上内+1)>LLV(H,上内+1);下力度:=HHV(L,下内+1)>LLV(H,下内+1);上包含:=COUNT(L>=REF(L,1),上外)>2ANDCOUNT(H>=REF(H,1),上内)>2;下包含:=COUNT(H<=REF(H,1),下外)>2ANDCOUNT(L<=REF(L,1),下内)>2;顶0:=顶周期AND上力度AND上包含AND上外>3;底0:=底周期AND下力度AND下包含AND下外>3;顶分天数:=BARSLAST(顶0);底分天数:=BARSLAST(底0);含中间K线:=IF(顶分天数=0,底分天数,顶分天数)>=3;顶:=顶0AND含中间K线ANDH=HHV(H,BARSLAST(底0));底:=底0AND含中间K线ANDL=LLV(L,BARSLAST(顶0));NOTET上笔划线:DRAWLINE(底,L,顶,H,0),COLORLIRED,LINETHICK1;NOTET下笔划线:DRAWLINE(顶,H,底,L,0),COLORLIGREEN,LINETHICK1;分界点:=NOTET上笔划线ANDNOTET下笔划线;位置调整:=IF(PERIOD=11,0。
02,{年}IF(PERIOD=10,0。
02,{季}IF(PERIOD=9,0。
02,{多日}IF(PERIOD=8,0。
001,{多分钟}IF(PERIOD=7,0。
02,{月}IF(PERIOD=6,0。
01,{周}IF(PERIOD=5,0。
005,{日}IF(PERIOD=4,0。
*缠论公式(最完美自动画笔公式)主图缠中说禅笔定理:任何的当下,在任何时间周期的K线图中,走势必然落在一确定的具有明确方向的笔当中(向上笔或向下笔),而在笔当中的位置,必然只有两种情况:1、在分型构造中。
2、分型构造确认后延伸为笔的过程中。
缠论定义示意图:总结:按照股市中所有走势都是笔于笔的连接,编写的此公式,(公式中也参考了别的同修的成果),应该是网络中最完美的了,本人把5日战法也一块编写了进去,花费了不少精力,希望大家看到也传播出去,希望能帮助到一些人。
有缘得之吧!公式源码:老笔:=0;M5:MA(CLOSE,5),COLORRED,LINETHICK3;MA20:MA(CLOSE,20),COLORLIBLUE,LINETHICK1.5;MA60:MA(CLOSE,50),COLORRED,LINETHICK3;M250:MA(CLOSE,200),COLORBLUE,LINETHICK4;IF(C>=M5,M5,DRAWNULL),COLORRED,LINETHICK3;IF(C<M5,M5,DRAWNULL),COLORGREEN,LINETHICK3;IF(C>=MA60,MA60,DRAWNULL),COLORRED,LINETHICK3;IF(C<MA60,MA60,DRAWNULL),COLORGREEN,LINETHICK3;G:=MA(C,5);D:=MA(C,10);HH:=REF(H,5)=HHV(H,11);LL:=REF(L,5)=LLV(L,11);FG01:=BACKSET(HH,6)>BACKSET(HH,5) ;FD01:=BACKSET(LL,6)>BACKSET(LL,5) ;FG02:=IF(BARSLAST(FG01)=BARSLAST(FD01) AND G>D,FG01,IF(BARSLAST(FD01)>BARSLAST(FG01),FG01,0));FD02:=IF(BARSLAST(FG01)=BARSLAST(FD01) AND D>G,FD01,IF(BARSLAST(FG01)>BARSLAST(FD01),FD01,0));FG0:=FG02 AND H=HHV(H,BARSLAST(FD02));FD0:=FD02 AND L=LLV(L,BARSLAST(FG02));GP:IF(FG0,H,DRAWNULL),CIRCLEDOT,COLORCYAN;DP:IF(FD0,L,DRAWNULL),CIRCLEDOT,COLORCYAN;GQ:=L>REF(H,1) AND DAY!=REF(DAY,1);DQ:=H<REF(L,1) AND DAY!=REF(DAY,1);GQL:=REF(L,BARSLAST(GQ));DQH:=REF(H,BARSLAST(DQ));FGH:=REF(H,BARSLAST(FG0));FGL:=REF(L,BARSLAST(FG0));FGH1:=REF(H,BARSLAST(FG0)+1);FGL1:=REF(L,BARSLAST(FG0)+1);FGH2:=REF(H,BARSLAST(FG0)+2);FGL2:=REF(L,BARSLAST(FG0)+2);FDH:=REF(H,BARSLAST(FD0));FDL:=REF(L,BARSLAST(FD0));FDH1:=REF(H,BARSLAST(FD0)+1);FDL1:=REF(L,BARSLAST(FD0)+1);FDH2:=REF(H,BARSLAST(FD0)+2);FDL2:=REF(L,BARSLAST(FD0)+2);FGZH:=IF(FGL<=FGL1,FGH2,FGH1);FGZL:=IF(FGH1<FGL,FGL,IF(FGL<=FGL1,FGL2,FGL1));FDZH:=IF(FDL1>FDH,FDH,IF(FDH>=FDH1,FDH2,FDH1));FDZL:=IF(FDH>=FDH1,FDL2,FDL1);FG1:=FGH>FDZH AND FG0;FD1:=FDL<FGZL AND FD0;FG:=FG1 AND FGH>FDH AND FGL>FDL AND FGL1>FDL;FD:=FD1 AND FDL<FGL AND FDH<FGH AND FDH1<FGH;BH0:=(H<=REF(H,1) AND L>=REF(L,1)) OR (H>=REF(H,1) AND L<=REF(L,1));BHG:=COUNT(BH0,BARSLAST(FD0));BHD:=COUNT(BH0,BARSLAST(FG0));BGQ:=COUNT(GQ,BARSLAST(FD0));BDQ:=COUNT(DQ,BARSLAST(FG0));BK0:=IF(BHG>0,BHG+2+老笔,IF(BHD,BHD+2+老笔,3));BK:=IF(BGQ,BK0-BGQ,IF(BDQ,BK0-BDQ,BK0));G1X:=(FG AND BARSLAST(FD)>BK);D1X:=(FD AND BARSLAST(FG)>BK);G1:=(FG0 AND REF(H,BARSLAST(FG0))>=REF(H,BARSLAST(G1X)) AND BARSLAST(D1X)>BARSLAST(G1X))OR (FG1 AND COUNT(GQ,BARSLAST(FD1))>0 AND REF(H,BARSLAST(FG1))>REF(H,BARSLAST(G1X)));D1:=(FD0 AND REF(L,BARSLAST(FD0))<=REF(L,BARSLAST(D1X)) AND BARSLAST(G1X)>BARSLAST(D1X))OR (FD1 AND COUNT(DQ,BARSLAST(FG1))>0 AND REF(L,BARSLAST(FD1))<REF(H,BARSLAST(D1X)));G1H:=IF(BARSLAST(D1)>BARSLAST(G1),REF(H,BARSLAST(G 1)),REF(H,BARSLAST(D1))),;D1L:=IF(BARSLAST(G1)>BARSLAST(D1),REF(L,BARSLAST(D1) ),REF(L,BARSLAST(G1)));G2:=G1 AND H=HHV(G1H,BARSLAST(D1)+1) AND H>REF(H,1) AND BARSLAST(D1)>BARSLAST(G1);D2:=D1 AND L=LLV(D1L,BARSLAST(G1)+1) AND L<REF(L,1) AND BARSLAST(G1)>BARSLAST(D1);G3:=G2 OR (FG0 AND REF(H,BARSLAST(FG0))>REF(H,BARSLAST(G2)) AND BARSLAST(D2)>BARSLAST(G2));D3:=D2 OR (FD0 AND REF(L,BARSLAST(FD0))<REF(L,BARSLAST(D2)) ANDBARSLAST(G2)>BARSLAST(D2));GPB:IF(G1X,H,DRAWNULL),CIRCLEDOT,COLORYELLOW;DPB:IF(D1X,L,DRAWNULL),CIRCLEDOT,COLORYELLOW;{画线}NN:=G3;UU:=D3;L1:DRAWLINE(UU,L,NN,H,0),COLORLIGREEN,LINETHICK2;L2:DRAWLINE(NN,H,UU,L,0),COLORYELLOW,LINETHICK4;{标示端点数值}{DRAWNUMBER(L1 AND L2 AND NN ,H,H),COLORLIRED;DRAWNUMBER(L1 AND L2 AND UU ,L,L),COLORLIMAGENTA;};主图效果图:。
缠论的逻辑概述1、对缠论推导过程的理解缠师的一切理论都是从他的“走势终完美”这句话里引申出来的,之所以缠师把这作为他理论的第一条定理,因为这是他所有理论的基础。
后面所有的缠论定理就围绕这第一定理展开,这其中的层层推导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想把这些理论的因果关系完整的系统的理解好,是要费点脑筋的。
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一”: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终要完成。
后面一句用更简练的话,就是“走势终完美”。
走势终完美”这句话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任何走势,无论是趋势还是盘整,在图形上最终都要完成。
另一方面,一旦某种类型的走势完成以后,就会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走势。
走势终完美,那走势又分为趋势与盘整,也就是说趋势与盘整也终完美。
那怎样来分辨什麽是趋势与盘整呢?由此问题,引申出对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概念的推导: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称为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换言之,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是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重叠部分所构成。
有了走势中枢的概念,就可以解释“什麽是趋势与盘整”这个问题了,也就有了以下的定义:缠中说禅盘整: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只包含一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称为该级别的缠中说禅盘整。
缠中说禅趋势: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至少包含两个以上依次同向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称为该级别的缠中说禅趋势。
该方向向上就称为上涨,向下就称为下跌。
那么,是否可能在某级别存在这样的走势,不包含任何缠中说禅走势中枢?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那就由此引申出“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二”:任何级别任何完成的走势类型,必然包含一个以上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有了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一、二以及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定义,就可以严格证明:“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一”: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都可以分解成同级别“盘整”、“下跌”与“上涨”三种走势类型的连接。
“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二“: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都至少由三段以上次级别走势类型构成。
首先是同级别走势的分析。
也就是固定周期的,不涉及任何高级别低级别次级别之类的玩意,比如日线。
那么在日线的K线图中,走势形态只有三种:上涨、下跌、盘整。
注意,这是走势形态,也就是说你在图上看起来是下跌就是下跌,上涨就是上涨,不涉及中枢什么东西。
而这三种形态,无论是什么形态,都有结束的时候,而且当某一种形态走势结束后,只能跟着其他两种形态走势中的一种。
这样,日线级别K线图就可以看做是上涨、下跌、盘整的组合图形,这样就可以把整个走势图拆解了。
经过分析,这种组合,一共有12种,这12中组合里面,分为四种类型。
上涨、下跌、盘整,还有一种无法归类。
而进一步对无法归类的组合进行分析,发现在这种无法归类的组合前后,再增加其他走势,总能构成由上涨、下跌、盘整,其中两种组合形态的二次组合。
换言之,在日线K线图中,任意走势图,都可以拆解为由上涨、下跌、盘整三三组合构成的高一级别的上涨、下跌、盘整。
其中盘整根据走势结构特征,分为N型与U型两种。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图,都可以拆解为由本级别上涨、下跌、盘整走势形态的连接。
而同样根据上面的推论,在本级别中的任意上涨、下跌、盘整,都可以在次级别拆解出至少由三段完成的走势形态。
这样的推论可以不断的向次级别推演。
但由于最低级别是不可观察的,所以要确定操作级别,并同时根据操作级别定义最小级别。
在最小级别图中,将最小级别的上涨、下跌、盘整,根据以上的嵌套推论进行定义。
那么最基本的图形,比如上涨,就是几根没有三根K线重叠的K线向上+至少三根K线重叠+几根没有三根K线重叠的K线向上这样就可以把最低级别的走势类型确定,进而再向上推演,将操作级别的走势类型近乎精确的划分。
而由于任何级别的任意走势类型都必须至少由次级别三段连接而成,可以确定的是,这三段中,中间一段与前后两段的方向一定是不同的,否则三段就连成一段了。
而这种逆向的走势,会至少造成5日均线的走向变化,从而使5日均线至少接近10日均线。
《缠论》基础以及关键问题的体会之一缠师的一切理论都是从她的“走势终完美”这句话里引申出来的,之所以缠师把这作为她理论的第一条定理,因为这是她所有理论的基础。
后面所有的缠论定理就围绕这第一定理展开,这其中的层层推导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想把这些理论的因果关系完整的系统的理解好,是要费点脑筋的。
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一: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终要完成。
后面一句用更简练的话,就是“走势终完美”。
走势终完美”这句话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任何走势,无论是趋势还是盘整,在图形上最终都要完成。
另一方面,一旦某种类型的走势完成以后,就会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走势。
走势终完美,那走势又分为趋势与盘整,也就是说趋势与盘整也终完美。
那怎样来分辨什麽是趋势与盘整呢?由此问题,引申出对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概念的推导: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称为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换言之,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是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重叠部分所构成。
有了走势中枢的概念,就可以解释“什麽是趋势与盘整”这个问题了,也就有了以下的定义:缠中说禅盘整: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只包含一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称为该级别的缠中说禅盘整。
缠中说禅趋势: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至少包含两个以上依次同向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称为该级别的缠中说禅趋势。
该方向向上就称为上涨,向下就称为下跌。
那么,是否可能在某级别存在这样的走势,不包含任何缠中说禅走势中枢?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那就由此引申出“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二”:任何级别任何完成的走势类型,必然包含一个以上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有了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一、二以及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定义,就可以严格证明:“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一”: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都可以分解成同级别“盘整”、“下跌”与“上涨”三种走势类型的连接。
“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二”: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都至少由三段以上次级别走势类型构成。
缠论----关于f0(a0)=a1,f1(an)=an+1这一组函数的递归定义,由两部分组成,一、f1(a0)=a1;二、f2(an)=an+1;关于第二条的中枢过程规则,是一直没有任何改变的,而关于第一条,其实,可以随意设置任何的,都不会改变中枢定义的递归性。
而且,任何有点数学常识的都知道,f1(a0)=a1之前是不需要再什么递归性的,也就是,一和二之间的f1、f2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函数。
例如,可以用分型、线段这样的函数关系去构造最低级别的中枢、走势类型,也就是一中的a1,而在二中,也就是最低级别以上,可以用另一套规则去定义,也就是有着和f1完全不同的f2。
一、f0(a0)=a1。
这部分是说如何构造最低级别的中枢,f1指分型笔线段构成最低分析级别中枢走势类型的规则(a0指分型笔线段)=a1指最低分析级别中枢,走势类型;在缠论中,缠师给出的程序是这样的,分型-笔-线段-最低级别中枢。
这个程序就是指f0,程序的起始位置是分型。
我们在构筑最低级别中枢的时候,最开始的一步就是找分型,虽然缠师在解盘中找分型大部分在1分图标记,但也在上海的月线图上标过,因此需要明白,找分型的周期图并不仅仅限于1分钟周期图,可以在任意周期图上,比如5分,15分……。
不论在哪个周期图上找,只要确定了,就相当于把该周期上的分型当成了你构筑走势的起始位置,然后根据“分型-笔-线段-最低级别中枢”这样的程序形成最低级别中枢。
缠师从1分图上标记,是因为1分图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低周期的图,不用再返回头去更小周期上纠缠。
为了解释更明白一点,我们不用1分图,改用5分周期图,这也是我自己平常用的,按照f0的程序,即“分型-笔-线段-最低级别中枢”的顺序,先找分型,再画笔,接着线段,然后由线段形成中枢,再根据中枢看走势,一个5分走势就完成了。
请注意,这里叫5分级别的走势,仅仅是因为在5分图上画出来的,是为了称呼的方便,并不是说在该5分走势下面还存在一个1分的走势,那样认为是不对的。
缠论涨跌逻辑近年来,缠论在股市分析中被广泛应用,其独特的涨跌逻辑备受关注。
缠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股价走势的形态和规律进行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涨跌趋势。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缠论涨跌逻辑的一些关键要点。
缠论认为股价的涨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股价的走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缠论通过对股价形态的分析,可以把股价的走势划分为不同的周期,从而预测未来的涨跌趋势。
缠论强调股价走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缠论认为,股价的涨跌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受到一系列的因素和规律的影响。
通过对股价形态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形态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股价的涨跌,从而可以预测未来的涨跌趋势。
第三,缠论关注股价的重要转折点。
缠论认为,股价的走势并不是一直呈现出明显的上涨或下跌趋势,而是在上涨和下跌之间不断徘徊。
因此,识别股价的重要转折点对于预测未来的涨跌趋势至关重要。
缠论通过对股价形态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形态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股价的重要转折,从而可以预测未来的涨跌趋势。
第四,缠论注重股价走势的整体性。
缠论认为,股价的走势是由多个周期和形态组成的,而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形态或周期决定的。
因此,要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涨跌趋势,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周期和形态的综合作用。
第五,缠论强调股价走势的相对性。
缠论认为,股价的涨跌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
股价的涨跌是相对于前一段时间的走势而言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要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涨跌趋势,需要综合考虑股价的相对性。
缠论涨跌逻辑是基于对股价形态和规律的分析,通过识别周期、规律、转折点、整体性和相对性等关键要点,来预测未来的涨跌趋势。
缠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某一个形态或周期,而是通过综合考虑多个要点来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当然,缠论也并非万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工具,投资者在使用缠论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技术分析方法和基本面分析,以全面准确地判断市场的涨跌趋势。
缠论概念、定义、定理、定律、原理汇总整理人:天_佑版权人:缠中说禅。
教你炒股票14:喝茅台的高潮程序!飞吻:短期均线略略走平后继续按原来趋势进行下去。
唇吻:短期均线靠近长期均线但不跌破或升破,然后按原来趋势继续下去。
湿吻:短期均线跌破或升破长期均线甚至出现反复缠绕,如胶似漆。
女上位:短期均线在长期均线之上。
男上位:短期均线在长期均线之下。
第一类买点: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描述就是由男上位最后一吻后出现的背驰式下跌构成。
第二类买点:女上位第一吻后出现的下跌构成。
缠中说禅买点定律:大级别的第二类买点由次一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该定律是有专利的,发明权一定要明确,这一点必须明确,否则以后本ID不会再说任何定律了,该定律一定没有任何人发现过,其他本ID已发现的定律也一样,哪天本ID心情好再说几个,但前提是不能让本ID发现有盗版的,各位也应该和本ID一起监督)。
例如,周线上的第二类买点由日线上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
有了这个缠中说禅买点定律,所有的买点都可以归结到第一类买点。
缠中说禅短差程序就是:大级别买点介入的,在次级别第一类卖点出现时,可以先减仓,其后在次级别第一类买点出现时回补。
对于周线买点介入的,就应该利用日线的第一类卖点减仓,其后在第一类买点回补。
缠中说缠买点定律:大级别的第二类买点由次一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
如果资金量不特别巨大,就要熟练缠中说禅短差程序:大级别买点介入的,在次级别第一类卖点出现时,可以先减仓,其后在次级别第一类买点出现时回补。
这样才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注意,该定律和程序都要注意版权,任何人都可以用,也不收任何版权费,但这个版权必须要明确,否则本ID心情不好,就没兴趣再说任何定律、程序了。
严惩所有企图盗版去招摇撞骗的人。
各位要多看图,根据相应的资金量以及性格去定自己的操作级别,然后具体是熟练,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了。
教你炒股票15:没有趋势,没有背驰上涨:最近一个高点比前一高点高,且最近一个低点比前一低点高。
对缠论推导过程的理解缠师的一切理论都是从他的“走势终完美”这句话里引申出来的,之所以缠师把这作为他理论的第一条定理,因为这是他所有理论的基础。
后面所有的缠论定理就围绕这第一定理展开,这其中的层层推导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想把这些理论的因果关系完整的系统的理解好,是要费点脑筋的。
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一”: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终要完成。
后面一句用更简练的话,就是“走势终完美”。
走势终完美”这句话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任何走势,无论是趋势还是盘整,在图形上最终都要完成。
另一方面,一旦某种类型的走势完成以后,就会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走势。
走势终完美,那走势又分为趋势与盘整,也就是说趋势与盘整也终完美。
那怎样来分辨什麽是趋势与盘整呢?由此问题,引申出对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概念的推导: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称为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换言之,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是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重叠部分所构成。
有了走势中枢的概念,就可以解释“什麽是趋势与盘整”这个问题了,也就有了以下的定义:缠中说禅盘整: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只包含一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称为该级别的缠中说禅盘整。
缠中说禅趋势: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至少包含两个以上依次同向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称为该级别的缠中说禅趋势。
该方向向上就称为上涨,向下就称为下跌。
那么,是否可能在某级别存在这样的走势,不包含任何缠中说禅走势中枢?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那就由此引申出“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二”:任何级别任何完成的走势类型,必然包含一个以上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有了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一、二以及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定义,就可以严格证明:“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一”: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都可以分解成同级别“盘整”、“下跌”与“上涨”三种走势类型的连接。
“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二“: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都至少由三段以上次级别走势类以上定理对实际操作的又如何的意义呢?继续推导下去,由上面的原理和定理,就可以严格地给出具体操作唯一可以依赖的两个坚实的基础。
因为某种类型的走势完成以后就会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走势,对于下跌的走势来说,一旦完成,只能转化为上涨与盘整,因此,一旦能把握下跌走势转化的关节点买入,就在市场中占据了一个最有利的位置,而这个买点,就是前面反复强调的“第一类买点”;而因为无论是趋势还是盘整在图形上最终都要完成,所以在第一类买点出现后第一次次级别回调制造的低点,是市场中第二有利的位置,为什么?因为上涨和盘整必然要在图形上完成,而上涨和盘整在图形上的要求,是必须包含三个以上的次级别运动,因此后面必须还至少有一个向上的次级别运动,这样的买点是绝对安全的,其安全性由走势的“不患”而保证,这,就是在前面反复强调的第二类买点。
有了上面关于买卖点的分析,任何由第一、二类买卖点构成的缠中说禅买卖点,都可以归结到不同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
由此得到“缠中说禅趋势转折定律”:任何级别的上涨转折都是由某级别的第一类卖点构成的;任何的下跌转折都是由某级别的第一类买点构成的。
理论讲到这里,对于实际操作中最切实的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如何判断一个走势类型完成了?也就是说如何找到缠中说禅趋势转折定律中说到的这个买卖的转折点呢?缠师如是说:这里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难点在于“走势类型的延伸”。
对于盘整来说,三个重叠的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后,盘整就可以随时完成,也就是说,只要三个重叠的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走出来后,盘整随时结束都是完美的,但这可以不结束,可以不断延伸下去。
面对趋势,形成两个依次同向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后,任何趋势都可以随时结束而完美,但也可以不断地延伸下去,形成更多的中枢。
所以,对于盘整来说,其“延伸”就在于不能产生新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其“结束”就是产生新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对于趋势来说,其“延伸”就在于同级别的同向“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不断产生。
其“结束”就是同级别的同向不能产生新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有了以上的分析,由于趋势至少包含两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而盘整之有一个,因此趋势与盘整的判别关键也就在于是否产生新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由此可见,“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问题是技术分析中的核心问题,该问题一旦解决,很多判断上的大难题也将引为解决对于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分析问题,缠师由此马上给出了两条中枢定理:“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定理一”:在趋势中,连接两个同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必然是次级别以下级别的走势类型。
“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定理二”:在盘整中,无论是离开还是返回“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走势类型必然是次级别以下的。
有了上面两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定理,不难证明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定理三:某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破坏,当且仅当一个次级别走势离开该“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后,其后的次级别回抽走势不重新回到该“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内。
显然有了这定理三,上面这个问题“如何判断一个走势类型完成了?”就有了答案,那就是找到破坏原中枢的次级别走势的起点,就找到了这个转折点。
而这个转折点也就是连接相邻两个同级别走势类型的那个点,也就是原走势类型结束的那个点。
而找到了这个中枢破坏的转折点以后,又会出现那种情况呢?怎样进行分类呢?继续推导下去,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由前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的重叠部分确定,其后的走势有两种情况:一、该走势中枢的延伸。
二、产生新的同级别走势中枢。
而在趋势里,同级别的前后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是不能有任何重叠的,这包括任何围绕走势中枢产生的任何瞬间波动之间的重叠。
因此,如果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的重叠区间虽然不和前面的走势中枢有任何重叠,但围绕该中枢产生的波动触及前面走势中枢延续时的某个瞬间波动区间,这时候,就不能认为该走势类型是趋势,而只是产生一个更大级别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这里,必须把两种情况严格区分。
一、走势中枢以及其延伸。
这种情况下,所有围绕走势中枢产生的前后两个次级波动都必须至少有一个触及走势中枢的区间。
否则,就必然产生一个新的三次连续次级走势类型的重叠部分离开原来的走势中枢,这与走势中枢的延续矛盾。
二、一个走势中枢完成前,其波动触及上一个走势中枢或延伸时的某个瞬间波动区间,由此产生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
走势中枢的延伸与不断产生新的走势中枢并相应围绕波动互不重叠而形成趋势,在这两种情况下,一定不可能形成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
而要形成一个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必然要采取第三种的方式,就是围绕新的同级别走势中枢产生后的波动与围绕前中枢的某个波动区间产生重叠。
由此可马上得到一个重要的定理:缠中说禅走势级别延续定理一:在更大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产生前,该级别走势类型将延续。
也就是说,只能是只具有该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盘整或趋势的延续。
而由定理一很简单就能证明一个更重要的定理对走势改变给一个更精确、预先的界定:缠中说禅走势级别延续定理二:更大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产生,当且仅当围绕连续两个同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产生的波动区间产生重叠。
有了上面的定理,就可以很精确地讨论走势中枢的问题了,继而引申出以下定理: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中心定理一:走势中枢的延伸等价于任意区间[dn,gn]与[ZD,ZG]有重叠。
换言之,若有Zn,使得dn>ZG或gn<ZD,则必然产生高级别的走势中枢或趋势及延续。
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中心定理二:前后同级别的两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后GG〈前DD等价于下跌及其延续;后DD〉前GG等价于上涨及其延续。
后ZG<前ZD且后GG〉=前DD,或后ZD〉前ZG且后DD=<前GG,则等价于形成高级别的走势中枢。
然后由上面的定理,可以得到第三类买卖点定理: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上离开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然后以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回试,其低点不跌破ZG,则构成第三类买点;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下离开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然后以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回抽,其高点不升破ZD,则构成第三类卖点到了这里,123买卖点的定义就已经完整了。
由此,就有缠中说禅买卖点的完备性定理:市场必然产生赢利的买卖点,只有第一、二、三类。
相同的分析,可以证明缠中说禅升跌完备性定理:市场中的任何向上与下跌,都必然从三类缠中说禅买卖点中的某一类开始以及结束。
换言之,市场走势完全由这样的线段构成,线段的端点是某级别三类缠中说禅买卖点中的某一类。
有了对于这123买卖点的揭示,那麼在市场中的操作方法就明晰了,就是要在买点买,卖点卖,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
有了这样的明确的分类分析,起码你赢也赢得明白,输也输得明白了。
但一个新的问题,而且是更重要的问题又摆在面前了,就是如何才能找到这个走势转折点,也就是线段的端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缠师给出了有关于用背驰来判断这个问题的定理,缠中说禅背驰-买卖点定理:任一背驰都必然制造某级别的买卖点,任一级别的买卖点都必然源自某级别走势的背驰。
该定理的证明这理暂且不说了,换句话说,只要你看到某级别的背驰,必然意味着要有逆转。
但逆转并不意味着永远的,例如,日线上向上的背驰制造一个卖点,回跌后,在5分钟或30分钟出现向下的背驰制造一个买点,然后由这买点开始,又可以重新上涨,甚至创新高,这是很正常的情况。
而转折是有级别的,关于转折与背驰的关系,有如下定理:缠中说禅背驰-转折定理:某级别趋势的背驰将导致该趋势最后一个中枢的级别扩展、该级别更大级别的盘整或该级别以上级别的反趋势。
说到了这里,就给出了寻找转折点的办法,那就是对背弛的判断。
而背驰又分为盘整背驰与趋势背驰,而趋势背驰后走势的转折又会出现3种情况,关于这3种情况一、该趋势最后一个中枢的级别扩展、二、该级别更大级别的盘整、三该级别以上级别的反趋势。
缠师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一、该趋势最后一个中枢的级别扩展对于5分钟级别趋势发生背驰的情况,那这个5分钟级别的趋势里所具有的中枢都是5分钟级别的,假设共有N个,显然,这个N>=2。
考虑最后一个中枢的情况,最后的背驰段,跌破该中枢后,该背驰段显然是一个1分钟以下级别的走势,否则就和该中枢是5分钟级别趋势的最后一个中枢的前提矛盾了。
该背驰段出现第一类买点发生反弹,显然,该反弹一定触及最后一个中枢的DD=min(dn),也就是围绕该中枢震荡的最低点,否则,如果反弹连这都触及不了,就等于在下面又至少形成一个新的5分钟中枢,这与上中枢是最后一个矛盾。
这种只触及最后一个中枢的DD=min(dn)的反弹,就是背弛后最弱的反弹,这种反弹,将把最后一个中枢变成一个级别上的扩展,例如,把5分钟的中枢扩展成30分钟甚至更大的中枢。
前面说过,第一类买点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是这样一种最低级别的反弹,也有足够的空间让买入获利,而且,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得特别少,很特殊的情况,但理论上,是要完全精确的,不能放过任何一种情况,如果不幸碰到这种情况,在资金利用率的要求下,当然是要找机会马上退出,否则就会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