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1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创新教学设计1.基本思路:《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的散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文言文板块第三篇讲读课文。
教材单元导读这样提示:“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领略古代散文的独特魅力”。
在第一课时,我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疏通了全文大意。
第二课时需要对文本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情感进行赏析。
学生学习文言文,往往重文言知识而轻情感,有的还会有厌烦和畏难情绪,所以,教师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文本。
其次,当下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空洞无物,缺乏感人细节。
而本文细节传情的技巧恰好是值得借鉴的亮点,所以,我以这篇文章为范例,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2.教学亮点:(1)彭亚非的《读图时代》认为:图片、影像要远比文字生动、有趣,电子屏幕化的阅读增强了读者的视觉和触觉体验。
在鉴赏和写作时,引入拍摄微电影的一些概念,让学生做一回编剧和导演,学生想象、构建图像的过程,也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
这个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操作性强。
(2)为了收到课堂的效果,本课在鉴赏之后,顺势写作,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的感性认知和操作实践相结合,反复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见附录1.学习文章细节传情的写法。
2.体会归有光的悲情,思考自己与亲人的相处。
赏析细节传情的技巧,提升写作技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通过写作活动,丰富情感。
熟读全文,巩固文言知识,理清全文思路,圈出能反映作者内心的语句。
(一)课堂导入(1分钟)李商隐曾经这样表达他的怅惘和苦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睹物怀人,感人至深。
今天,我们就做一回编剧和导演,把课文想象成一部微电影,以此来鉴赏文本。
(二)课文赏析1.理清线索,整体把握(5分钟)要拍一部电影,我们得先理清故事线索,思考三个问题:故事的主要场景在哪里?这部电影的感情基调,也就是作者要传达的主要感受是什么?故事中重点出现了哪些角色?(PPT展示问题)教师明确:这部微电影主要拍摄点是百年老屋项脊轩,感情基调是悲喜交加、以感伤为主的,主要角色是三位亲人。
《项脊轩志》教学制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体悟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延伸一、自主学习㈠、回忆检测1、译。
翻译以下两个句子。
〔让同学注意重点字的翻译〕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
回忆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状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浓深情。
㈢、自学心得〔解情〕1、出示学习目标2、诵读思索。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同学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同学进行方法指导,激励多名同学有感情的诵读。
③激励同学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从写作技法上思索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2、写一写〔抒情〕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忆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凝集了过去、现在和将来。
亲情是一片深情的海,描述着春天最美的画卷,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项脊轩志归有光【教学目标】1、梳理全文思路,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深情。
3、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来抒发情感的技巧【教学难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被明末清初的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称为“明文第一”,在明代300多年的历史中无出其右者。
其散文自成一格,独领风骚。
究竟是怎么样的作品让他赢得如此美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传世名作《项脊轩志》。
二、整体把握体悟情感分组朗读课文通过第一次课的学习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课文前的“学习提示”中说“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借记物”本文所记之物是什么?叙事过程中主要提到了哪些人?作者生活在项脊轩中,主要的感受是什么?(过渡句,点名了这一点)一间老屋项脊轩板书二种情感喜悲三位亲人母亲祖母妻子正如清代一位评论家所概括的:“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见PPT)从全文来看,作者对这间老屋,本文特点也是以情动人。
请大家三、抓住细节品味真情1、细读课文,从2、3、4、5小节中,找出你认为最打动你的或最有感触的语句,思考一下为什么最能打动你?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交流四、学以致用拓展练习将深挚的感情融汇在对日常家庭琐事和平凡场景的描绘之中,是本文一个最突出的写作特点。
“一枝一叶总关情”。
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所以当我们要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感情体验时,不一定必须是轰轰烈烈、感天动地的故事,惊心动魄的情节。
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昨天是母亲节,我们让大家,从生活中的细节和琐事入手,以《那一次,你感动了我》为题写一篇表现母爱的短文。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案清远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组黄燕清一、教学目标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重点、难点)3、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重点)二、教学法:“问题先导,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六环教学法)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
谜面:衣锦还乡。
(二)、有关作家归有光的简介:1506年(1岁)生于江苏昆山1510年(5岁)开始读书1513年(8岁)丧母1528年(23岁)娶妻魏氏1533年(28岁)丧妻1540年(35岁)中举人。
徙居嘉定读书、讲学1565年(60岁)中进士。
任湖州府长兴县令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1571年(66岁)去世(三)、文题的介绍: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研读课文: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自学下列题目(8分钟)1、房子修葺前后环境有什么不同?2、修葺后作者在此读书心境有何变化?3、文中写“可悲”之事有哪几件?4、回忆了母亲的什么事迹?5、关于祖母、妻子,文章写了哪些事情?同学讨论,相互答疑(8分钟)1、文中从何处写了“可喜”之事?2、文中写“可悲”之事有几件?怎样抒发出作者的悲情的?3、文章以“庭有枇杷树”作结,有何好处?4、简要分析归家三代女人的形象?老师点拨……(五)当堂练习1:请同学观看话剧,回答下列问题:1、话剧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祖母说的三句话。
3、看了话剧后,你有何感想呢?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以后写文章要: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项脊轩志》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
3. 深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归有光及其作品《项脊轩志》。
2. 文本细读:分析文中的形象描写、情感抒发和艺术特色。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项脊轩志》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等。
3. 深入领会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3. 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度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及文章主题。
2. 互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心得。
3.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句子为例,分析文章艺术特色。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内容、图片和相关视频。
2. 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纸质教材:提供《项脊轩志》原文及注释。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介绍作者归有光及《项脊轩志》的创作背景。
2. 文本细读:分析文章形象描写、情感抒发和艺术特色。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4.2 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环节:导入(10分钟)、文本细读(45分钟)、讨论交流(20分钟)、作业布置(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的活跃程度。
3. 知识掌握:考查学生对文言词汇、句式结构和文章主题的掌握。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2.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语文组陈秀娜一.教材依据选自广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二.设计思想本节课尝试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提问,把教材内容转化成若干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用诵读、讨论、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理解伟大的人伦亲情,学会感恩;第二,学习文章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第三,创设情境,把音乐引入课堂。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2.体会作者的情感.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习、领悟文章内容,提高鉴赏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精读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来表情达意的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四.教学重点理解文意、揣摩语言。
五.教学难点1.在熟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六.教学准备1、收集歌曲。
《常回家看看》(陈红)《懂你》(满文军)2. 收集课外读物。
《背影》(朱自清)《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陈红歌曲《常回家看看》。
提问:2、大家听到这首歌,想想为何要常回家看看?(学生思考)(教学意图:课前播放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兴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二)、口述主要内容写项脊轩的环境美以及重点回忆三位亲人。
过渡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鉴赏文中炼字的妙处1、学生齐读。
2、问题讨论。
(文中写景部分)第一、“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第二、“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换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第三、“风移影动”的“移”字改成“摇”字又有何区别?(多媒体投影点拨)(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的能力,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课时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思路:文言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逐字讲解,则把文言课变成了语法课。
如果从鉴赏的角度去学习文言文,则很多学生对文章不甚了解。
如何将学习文言知识和赏析文章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本教案作以下尝试。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理解本文选取日常琐事和平凡场景并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特点。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品读细节描写,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特点。
2.体会本文笔墨清单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3.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引起学生共鸣;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中从琐事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贵情真,而要以真情打动读者,千万次的竭力呼唤,不及一次真实的体验。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于表达真情实感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完美的典范。
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品读这篇发自心灵深处的至情散文。
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1、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从上面,名词作状语)2、妪每谓余曰(经常)3、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处处)4、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十五明月(照亮)半截墙壁)三、研读文章,品味至情黄宗羲评价归有光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清代散文家姚鼐也说:“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云疏淡。
”也就是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凡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凡场景和生活琐事,又抓住了哪些细节来抒写心中悲情的?请同学们结合下面问题,讨论交流。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案高二语文知识与技能:1.积累“已”“再”“过”“比”“阖”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认识散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1.品味作者于生活琐事的叙述中对亡故亲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夹杂其中的对家道衰落的感伤;2.学习作者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叙事来表达情感的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于衰微的困境中发奋攻读的不屈精神;2.细腻而真切的体会亲情,感受对亲情的眷恋。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追忆亲人的无比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内心深处对久仕不宦的隐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拓展法。
教学准备:PPT;朗读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第二课时情景导入“欢愉惨怛,乃因老屋渗漉,悲辛交集,却为物是人非。
”一个小小的项脊轩,陪伴着年少的归有光秉烛夜读,叙述着那个家庭中可贵的真情!今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倾听一下这个细腻的文人对生活的体会,对自我的观照!朗读感知1.配乐视频播放。
2.正音:爨(cuàn)吠(fèi)妪(yù)妣(bǐ)阖(hé)笏(hù)号(háo)呱(gū)3.集体朗读。
文言疏通1.词语:大母过余曰过:到……去比去,以手阖门比:及、等到阖:关闭久不见若影若:你的何竟日默默在此竟:从头至尾,可译为“终”2.活用: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3翻译:(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解读课文1.自由诵读,思考:作者在第二段叙述了哪些事情?(讨论作答)预设:(1)叔伯分家,隔阂愈见,芥蒂渐深;家庭生活凌乱不堪,每况愈下。
一个原本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变得分崩离析,零落衰败,这是这个家族日趋没落的迹象。
(2)追想母亲所立之处,睹处思亲;追忆母亲亲切的问候与关心,温柔而慈爱;乳母的追忆让彼此于忆念母亲之余涕泪交零,低声泣诉。
2 项脊轩志(二)-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2. 深入研读文章,围绕“四悲”梳理文章内容,揣摩文章情感。
3. 深入感知“志”这种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的特征,品鉴细节写,体悟深沉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脉络,明确了文章主要围绕着“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位至亲、四件悲事”行文,并且仔细研读了“一悲”诸父异爨,深切体会到了大家族家道中落的悲伤。
(悲何事?悲何情?一悲诸父异爨家道中落二悲先妣问儿三悲大母赠笏四悲回忆亡妻)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填表格的方式,对文本的四件悲事进行深入解读。
四件悲事悲何事,梳理文章内容;悲何情,揣摩文章情感。
以“一悲”为例,悲的事是“诸父异爨”,背后深蕴的是“家道中落”的悲情。
二、课文研读(一)研读第2 段,疏通文意朗读第2 段余下的文字,尝试完成“二悲”“三悲”表格的填写。
1. 先来看“二悲”,共有6 句。
首先解决重点文言现象:老妪:老妇人。
大母:祖母。
乳:用乳汁喂养、哺育(名作动)。
先妣:亡母。
抚:对待。
每:常常。
而:你的。
兹:这里。
而:表修饰。
以:用。
门扉:门扇。
其次疏通本层文意。
这一层次,借老妪之口回忆亡母,写得真切感人,可概括为“先妣问儿”。
问题: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呢?明确:理由如下:一、归有光8 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
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
二、与上一层次相同,细节写最为动人。
娘“扣扉问儿”的姿态、嘘寒问暖的话语,通过老妪之口,寥寥数笔加以勾勒。
虽尽是生活日常,但平淡处,最关情,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个温婉慈爱的年轻母亲形象,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总结:“二悲”,悲事是“先妣问儿”,悲情是“幼年丧母”。
2. 再来看“三悲”,共有4 句。
首先解决重点文言现象:束发:男子15 岁成童,女子15 岁及笄成年。
《项脊轩志》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我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的《语文考试指导与训练》(以下简称《语文》),该书依据《大纲》编写而成,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定位在“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容易领悟。
由于我校的学生要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而《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用现代汉语翻译重要的文言语段;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通过本文的教学将对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培养和检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准确理解“再、殆、妣、归、每”等实词;掌握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等文言句式;了解归有光及其作品风格。
2.分析篇章结构,把握文意,掌握本文写景及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分析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感受文中流露出的深情。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写景及抒情的写作技巧。
三、教法
学生在技校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为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在教学中将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尤其是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我安排了“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话题式教学,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
课时安排为2课时,第1课时主要解决基础知识和分析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第2课时安排了“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话题式教学和课堂剧演出,使学生感受文中流露出的深情,掌握本文写景及抒情的写作技巧。
四.学法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提高解题能力。
2.透过文字解读作者的内心世界。
3. 模拟情境,进行课堂剧表演。
五.教学过程
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7个步骤:
1、新课导入
2、检查复习
3、新课讲解
4、拓展训练
5、反馈练习
6、归纳总结
7、布置作业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