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高考试详解题整理(文言文与解题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7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定州阅古堂记(北宋)韩琦①庆历八年,天子以河朔地大兵雄而节制不专,非择帅分治而并抚其民不可,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
而定以不肖辱其选。
既让不获命,至则竭愚修职,尚惧不能称上所以付与之意,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
会郡圃有坏亭,岁久不葺,于是广之为堂。
既成,乃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
②夫古犹今也,古之人能成异政、立奇功,而今或不能者,何也?盖其待己也,必贤而足;其报?也,必利而安,持是以望政成而功立,不其难哉?如曰,古人能之,予反不能之,日夜以勉焉,又安有不至者耶?今予之所为也,诚以己之道未充,而君之禄殊厚,任重途远,惟仆踣之是虞。
故在燕处之间,必将监古以自勉。
③其未至也,则虽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予方仰而愧,俯而忧,孰知夫乐之为乐哉!其少进也,则虽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予固得其道而处之,至于幅巾坐啸,恬然终日,予之所乐,恶有既乎?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旧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
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其余风遗烈,可以传于简策,邈千万世而凛然如存,咸有耸慕之意,不以酣歌优笑之为乐,而以是为乐。
而予也岂徒己之为益,是将有益于人。
知我者,其以我为喜爽垲,遂娱赏而已乎?④后来之贤,与我同志,必爱尚而增葺之,宜免夫毁圮污墁之患矣。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因B.则C.以D.且(2)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
B.我接受朝廷的俸禄就必须担起重任不断前行。
C.我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
D.在公务之余闲居之时我也借鉴古人勉励自己。
高中语文资料高考文言文阅读必做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谢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曰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像对待客人一样•老弱罢于内罢:通“疲”,疲惫•齐威主欲将孙膑将:使……为将•士卒亡者过半矣亡:死亡(3)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于是乃田忌为将②田忌欲引兵赵③善战者其势而利导之④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轻齐A.以之因而B.于之因则C.以其为而D.于其为则(4)文中画横线加粗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1•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①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③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孙膑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热情的款待。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与常考题(附经典例题与解析)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高中语文研究者有关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和常见考题的解析。
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和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常见考题的解题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应试能力。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研究者需要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以便准确理解和解读文言文。
2. 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特殊的句式结构,研究者需要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以便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 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文言文通常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研究者需要注重对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作用。
二、常见考题解析:1. 阅读理解题:该类型题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一段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解题时,学生应仔细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寻找关键信息,然后结合问题的要求进行答题。
2. 词语理解题:该类型题目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文言文中某个生词的含义。
解题时,学生应通过文本的语境和词语的构造推测生词的含义,注重词语的搭配和相关的修辞手法。
3. 句子填空题:该类型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填写合适的词语或句子。
解题时,学生应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上下文的关联性,选用合适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填空。
4. 文章写作题:该类型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言文的题材和要求,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
解题时,学生应仔细分析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文言文表达方式,注意语法和修辞的运用。
附录:经典例题与解析1. 例题:XXX解析:XXX2. 例题:XXX解析:XXX(以此类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更多例题和解析)总结:通过研究文言文阅读技巧和解析常见考题,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中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部分。
希望本文档对于高中语文研究者的研究和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古文解读复习题集附答案一、解读古文1. 题目:《论语·为政》古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读:孔子在《论语·为政》中以北辰为喻,说明做官治理国家要以德为准则,就像北辰那样居于中心,其他星辰共同围绕。
意为只有以德行治国,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 题目:《红楼梦·贾雨村醉打蒋竹山》古文原文:蒋竹山俊美风流,早有瓜田李下之名。
及到他这里,却是贞矣哉!因想:“今日此人,如此风情,未免作第二个秦可卿李师师之类。
”遂按住脚步,斜刺贾雨村道:“你好狗也!有脚儿的东西。
”一壶酒添了两碗,倒了一碗,便有大小的酒碗,软巴巴的往床上一倒,咬定贾雨村,骂道:“你们这起学究!裤子也磨不破的背篓,忘八行货!此等厮混物,远远的就该吊死。
”解读:这段古文出自《红楼梦》,描写了贾雨村被蒋竹山误以为是秦可卿或李师师的故事。
其中用词生动,描述了蒋竹山以饮酒骂街的方式来恶搞贾雨村。
二、题集附答案1. 题目:下列哪个成语最能概括孔子《论语·为政》一文的主旨?A. 明察秋毫B. 明哲保身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 温故知新答案:C2. 题目:下列哪个词语最符合描写贾雨村的特征?A. 忠诚正直B. 风流倜傥C. 不拘小节D. 耿直刚烈答案:C3. 题目:在古文中,蒋竹山对贾雨村的态度可以描述为:A. 热情友好B. 嘲讽攻击C. 冷漠无视D. 谦虚谨慎答案:B4. 题目:下列哪个表达与古文有关?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D.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答案:C5. 题目:古文中的“北辰”在比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A. 指点方向B. 众星共同围绕的中心C. 象征希望与理想D. 指南针答案:B三、总结通过解读古文和回答题目的方式来复习高考语文的古文部分,可以帮助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疆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知识梳理与训练及答案一、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丑二月癸卯,予始与刘伯温、夏允中二君游钟山。
出东门,过半山报宁寺。
白烟凉草,离离蕤蕤,使人踌躇不忍去。
沿道多苍松,或如翠盖斜偃,或蟠身矫首。
入广慈丈室,谒钦上人。
适松花正开,黄粉毵毵触人,捉笔联松花诗,诗未就。
予独出,会章君三益至,遂执手至翠微亭,俯瞰山足如井底。
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时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夕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二君熟寐方觉,呼灯起坐,共谈古豪杰事。
明日,予同二君游崇禧院。
从西庑下入永春园,园虽小,众卉略具。
揉柏为麋鹿形。
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僧具壶觞,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
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虎爪其颧,颧有瘢可验。
子勿畏往矣?”予意夏君绐我。
挟雨登惟秀亭。
又折而东,路益险,予息促甚,倦极思休。
有二台阔数十丈,至此屡欲返,度出已远。
予力行登坡,跃数十步,辄止,气定又复跃,径至焉。
见大江如玉带横围,天阙、芙蓉诸峰,出没云际。
西望久之,击石高歌。
歌已,继之以感慨。
过黑龙潭,忽腥风逆鼻,群乌乱啼,忆夏君有虎语,心动,急趋过。
似有逐后者。
又棘针钩衣,咽唇焦甚,幸至七佛庵。
庵僧出迎,面有新瘢。
询之,即向采荈者。
心益动,遂归。
还抵永春园,见肴核满地,一髫童立花下。
问二客何在,童云:“其待公不来,出壶中酒饮,赋诗,大笑,酒尽,径去矣。
”予遂回广慈,二君出迎。
刘君曰:“子幸不葬虎腹,当呼斗酒,,涤去子惊可也。
”遂同饮。
明日,欲游草堂寺,雨丝丝下,意不佳,乃还。
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一刻之乐,千金不易也。
山灵或有知,当使予游尽江南名山,虽老死烟霞中,有所不恨。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游钟山记》,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B.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复夏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C.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土马去/予还广慈/D.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丑,是干支纪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组合能够用来纪年、月、日、时。
高考语文古文精读复习题集附答案一、古文阅读1. 《观沧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解析:这句话出自元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意思是人生中会有悲伤和喜悦、离别和相聚,月亮有阴晴圆缺,都是人生中无法控制的事情。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名篇。
表达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对人生的探索永无止境。
3. 《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解析:这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作品,赞美了当时的滕王阁的建筑和华丽壮观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豫章故郡的美好称赞。
二、古文填空1.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这是出自《庄子-天地》。
其中的“得一”代表了和谐、完整的境界。
2. “然而天地有不得一者乎?”这句话出自《庄子-天地》。
意思是天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着无法得到和谐的一面。
三、古文鉴赏1. 《论语》“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
原文是“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人之云亦已远矣,而耳目益聪明矣、忠恕远矣,而辞让益辩矣。
”意思是君子学习知识是为了懂得聚集贤人,通过问答来辨别是非,善于宽容待人,行为要以仁义为准则。
相反,小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2. 《论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
意思是智者不迷惑,仁者不忧愁,勇者不害怕困难。
四、古文解读1. 《孟子-离娄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孟子的言论。
意思是我默默地体悟并加以理解,学习却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也不觉得疲倦,对这种态度我有什么可疑问的呢?2. 《墨子-墨子自然》“奚美於理?理息於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
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林宗闻而让蕃让:责备B.请署功曹署:代理C.滂后事释释:释放D.以利刃齿腐朽齿:割除(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高中文言文训练题目及答案考点解析(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①,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②,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马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③。
”注:①马多天下:马比天下其它地方多。
②不为虚语矣:不算是虚夸之语了。
——节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1)或:(2)食:(3)策:(4)野:(1)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2)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翻译:答案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此题中“或”为古今异义,“食”是通假字,“策”用作动词,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骈”“槽枥”“生”“死”“所谓”“空”“良”,最后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名篇,此问题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根据所学所记直接从文中摘引句子答复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读懂两文内容,找到关于“无马”的语句,理解两文以马喻人才,从人才的作用这个方面来理解句意。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高考真题文言文及答案解析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言文题目,这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掌握文言文的解题技巧和答案解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几道典型的高考文言文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一、《汉宫秋朝》中“宫中多鸟,苍鸣高唳,出虞侯者;又与舟人语曰:‘子以深请后者’”。
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深请后者”的“深请”指的是()。
A.谦恭的请求B.迟到的拜访C.远道而来的人D.尊敬的问候答案:B.迟到的拜访解析: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舟人说的“子以深请后者”是在对方到达宫中后引起了鸟群的鸣叫,由此可以推断“深请”是指迟到的拜访。
因此,答案为B。
二、《楚辞·招魂》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以下哪种情感?A.豪情万丈B.自傲和狂妄C.自由奔放D.心旷神怡答案:D.心旷神怡解析:文中描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意图凌驾于众山之上,俯瞰群峰。
而“一览众山小”一句则表达了登上顶峰后所感受到的宽广视野和心旷神怡的情感。
因此,答案为D。
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请到受皇帝严重打击的屈原出山帮助,他回答:“文王既没,迁殷社稷;武王既没,放周百姓;亦几丧嫡。
”请问,下列与文中“亦几丧嫡”表达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A.茅塞顿开B.业已改变C.鞭长莫及D.势单力孤答案:D.势单力孤解析:文中的“亦几丧嫡”意为失去祖先的家业,引申为失去亲人、失去支持者,形容人孤立无助。
而“势单力孤”则是与“亦几丧嫡”意思相近的成语,表示一个人在行动或斗争中处境孤立,力量薄弱。
因此,答案为D。
四、《文心雕龙·例见论》中提到“孙、吴并争天下,诗富战辞”。
这句话说明了以下哪种现象()。
A.孙、吴两国文化盛行B.孙、吴两国在诗歌创作上的争端C.孙、吴两国在战争中富有文化内涵D.孙、吴两国在战争中增加了烦恼答案:C.孙、吴两国在战争中富有文化内涵解析:文中提到的“孙、吴并争天下,诗富战辞”意为孙、吴两国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诗歌歌颂了战争的辉煌和悲壮,显示了吴地文化的繁盛和战争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高考试题整理(文言文、诗歌、默写)三、(9分,每小题3分)(07年四川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0题。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
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
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
”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
世祖曰“天以赐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
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太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著劳绩。
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之。
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
帝欲选民间童女充后宫;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山后盐禁,久为民害:奏皆罢之。
民为之立祠。
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
”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
尚书省立,桑哥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钱谷多失实。
召留守忽剌忽耳及仁杰廷辩,仁杰曰:“臣汉人,不能禁吏戢奸,致钱谷多耗伤,臣之罪。
”忽刺忽耳曰:“臣为长,印在臣手,事未有不关白而能行者,臣之罪。
”帝曰:“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
”置勿问。
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车驾春秋行幸,出入供亿(注),未尝致上怒。
其妻刘没,帝欲为娶贵族,固辞,乃娶民间女,已而丧明,夫妻相敬如初,未尝置媵妾。
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请老,归第。
后成祖崩,仁宗入清内难,念世祖旧臣,欲有所咨访,召赴阙,行至樊桥而卒。
(节选自《元史·贺仁杰传》)【注】供亿:供给,供应。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尝治室于毁垣中治:修建。
B.臣不敢私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居:超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贺贲害怕因意外获金而招致祸患,就以“助军”为由将大部分所获之金献给了受诏征云南的世祖。
世祖任命其子贺仁杰为宿卫。
B.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
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c.皇帝根据桑哥的反映,要忽刺忽耳与贺仁杰到朝廷说清钱粮管理的问题,他二人都主动承担责任,皇帝为之感慨,就不再追究这件事情了。
D.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出身低微、双目失明的妻子,贺仁杰的所作所为都无不妥。
仁宗即位后,召请告老归乡的贺仁杰赴京,他却在应诏途中去世。
第Ⅱ卷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5分)译:(2)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
”(5分)译: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分)答:(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6分)答:13.按要求将名篇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两题任选一题)(5分)(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 。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参考答案)四、(23分)11.(I)(5分)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2)(5分)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了。
”12(8分)(1)(2分) 驿站秋夜难眠图。
(2)(6分)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田、怀乡之感,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恩,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
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13(5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择其善者而从之//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07年全国考卷)宋均字叔痒,南阳安众人也。
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
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
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
”竟不肯施行。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
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
”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
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
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
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
”于是遂绝。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
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个人。
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
每有驳议,多合上旨。
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
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
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
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
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
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建初元年,卒于家。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
答案:D 解析:挠的意思是屈服不是阻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③百姓耆老为祷请④其为民爱若此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 D.④⑤⑥答案:C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为皇上所言,排除了A、B,由C,D差别可知③正确,故选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
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答案:D解析:“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四、(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答案:(1)译文: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
(2)译文: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原文的理解,注意对个别关键字的翻译,然后将句子愿意翻译出来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离骚》)(2)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行路难,行路难。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答案:(1)輮以为轮虽有槁曝輮使之然也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哀民生之多艰也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多歧路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考察记忆能力,须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记忆,对一些必背词句要熟练掌握,写准确。
三、(9分,每小题3分)(08年四川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
其家累世同居。
几三百年。
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
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