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 格式:ppt
- 大小:180.00 KB
- 文档页数:39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
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1、《乌德勒支和约》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
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
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
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
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专题十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重点精华】一、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进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大国强国的争霸”。
其演化过程为:欧洲中心→美苏争霸→多极化趋势。
其基本表现类型为:一是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二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三是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斗争。
(一)一战前的国际关系1.16~18世纪的殖民扩张与争夺(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2)过程:①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对外扩张;②17世纪,英、法、荷对外扩张;③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结果:英国成了最大的殖民国家,开始了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不平等的国家关系。
2.帝国主义矛盾的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表现:形成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匈);三国协约(英、法、俄)。
(4)影响:两大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国际关系极度紧张,最终导致一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4.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5.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6.影响:(1)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
(2)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德、俄、奥匈、土耳其四大帝国瓦解。
(3)欧亚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4)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开展,如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5)改变了世界格局,形成了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九国公约》等,构成该体系。
专题九: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2、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3、二战后:美苏矛盾。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非洲的秩序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都损害中国利益)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九国公约》等④评价:(1)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2)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给世界带来了短暂的和平。
(3)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两极格局①形成背景: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②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
(注: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③美国实施冷战的措施: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
④美苏争霸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特点:美攻苏守原因: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表现:古巴导弹危机第二阶段:70年代特点:苏攻美守原因:(1)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之中(2)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表现: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第三阶段:80年代特点:有限的缓和表现: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原因: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上遇到日本和美国的激烈竞争。
初三历史复习专题六:世界近现代主要国际关系的演变主要内容:本专题以重大国际关系的演变为线索,展现国际格局的几次重大变化,具体内容包括:A 西欧国家争夺殖民地霸权的斗争,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B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一战”, 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逐步霸权世界;C 轴心国的形成与“二战”,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D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发展,西欧国家的联合自强(欧共体的建立),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第三世界的兴起(亚非会议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为标志),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的失败等越来越多的力量向美国的霸权挑战;E 两极格局(美苏争霸)结束,世界多极化成为公认的发展趋势。
知识线索: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联系在一起,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建立并向世界范围内扩张,继之而来的是工业文明逐步取代农业文明,在此基础上国际关系才开始产生并发展起来。
近代国际关系主要围绕以下几对矛盾展开:A 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B 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C 进入现代以后,又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主要的国际关系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演变英国在西欧国家殖民地的争夺中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成为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日不落帝国”。
英国镇压美国独立战争,干涉法国大革命,加入欧洲反法同盟,其核心都是为了维护英国在欧洲的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也就是国家利益)。
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格局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及东方从属于西方2、从以欧洲为中心开始向亚太地区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且因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
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1、《乌德勒支和约》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
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
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
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
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知识链接】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专题八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一、重要的国际会议1、巴黎和会:(1919年,法国巴黎)①参加者:英、法、美等27个国家参与会议。
但是会议被三巨头即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
②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③签订的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
④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①中心议题(目的):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②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其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毛泽东:“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③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1942年1月华盛顿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3、慕尼黑会议:(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①参加者: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②主要内容: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③影响:是英翻绥靖政策的典型产物,使绥靖政策发展到顶点。
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4、雅尔塔会议:(1945年,苏联雅尔塔)①参加者:美(罗斯福)、苏(斯大林)、英(丘吉尔)。
②目的:为了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③内容:决定打败德国后,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缔结《雅尔塔秘密协定》,以牺牲中国国家利益为条件,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对日作战。
④影响:加速了德国灭亡;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也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为美苏划分世界奠定了基础。
二、重要的国际组织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②三国同盟:德、意、奥。
三国协约:英、法、俄;③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专题十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归纳整理知识要点
1、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2、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发展
3、二战启示:见九下笔记P48-49
4、当前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等。
5、合理化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大反恐力度
6、美国、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科教兴国;②“制度创新”;③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④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化步伐。
7、西欧、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美国的援助和扶持;②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③采用最新科学技术等。
8、美国、日本崛起的启示:
①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②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9、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二)国际联盟(国联)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四)联合国
(五)欧洲联盟(六)北约和华约
(七)世界贸易组织(WTO):见课本(八下78)
(八)亚太经合组织(APEC):见课本(八下78)
其中至今存在的全球性政治组织:联合国;
全球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联合国”;区域性军事政治组织:北约;
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欧盟;
区域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