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基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17
化工管路系统教案项目一认识管子一、选用教材化工管路系统,项目一认识管子。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项目内容的学习,掌握管子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管子的演示与讲解,使学生了解管子的种类及应用。
3、情感目标:渗透化工生产的特点,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正确判断各种管子,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重点管子的种类和应用。
四、教学难点各种管子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使用模块六化工管路系统,项目一认识管子内容,通过演示文稿的演示及讲解,掌握管子的分类、特点及应用,了解管子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图6-3 螺旋焊缝钢管螺旋焊缝图6-4 无缝钢管 图6-5 普通铸铁管图6-6 铜管 图6-7 PVC 管 图6-8 玻璃钢管六、学时安排1学时七、教学建议根据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1学时完成,教学中采用演示文稿和教师讲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管子的作用、分类和结构特点,理解管子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联系工厂实际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根据化工工艺要求,化工设备通过管路系统连接起来,以完成化工生产过程。
管路已经标准化,两个基本参数是:公称直径和公称压力。
管子是管路的主体部分,根据管子的材质不同分为金属管和非金属管。
让我们一起学习管子。
2、新授知识点一常见金属管(20分钟)1、有缝钢管(1)水、煤气钢管演示文稿演示:镀锌管。
教师讲解:水、煤气钢管特点。
(2)电焊钢管演示文稿演示:直缝钢管和螺旋焊缝钢管。
教师讲解:各种电焊钢管的特点及应用。
2、无缝钢管演示文稿演示:无缝钢管。
教师讲解:无缝钢管的特点和分类。
3、铸铁管(1)普通铸铁管演示文稿演示:普通铸铁管。
教师讲解:铸铁管的特点、应用。
(2)硅铁管教师讲解:高硅铁管的特点、应用4、铜管演示文稿演示:铜管教师讲解:铜管的特点和应用。
知识点二了解非金属管(10分钟)1、塑料管演示文稿演示:PVC管教师讲解:塑料管的特点及应用。
化工基础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流程。
(2) 学习化工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 实验要求(1) 实验前要认真预习,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实验中要严格遵循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二、实验原理与设备1. 实验原理(1) 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2) 解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物理现象和化学反应。
2. 实验设备(1) 列出实验所需的主要设备和材料。
(2) 介绍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流程与操作步骤1. 实验流程(1) 描述实验的整体流程和各个阶段的任务。
2. 操作步骤(1) 详细说明每一步操作的顺序、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四、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处理(1) 介绍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图表绘制、计算等。
2. 数据分析(1)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 总结实验规律和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1. 报告结构(1) 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设备、流程、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内容。
2. 报告要求(1) 文字表述清晰、简洁。
(2) 数据准确、完整。
(3) 结论明确,有分析有总结。
六、实验安全与环保1. 安全注意事项(1) 介绍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2) 强调实验室安全规则和应急处理方法。
2. 环保要求(1) 说明实验过程中应遵循的环保原则和措施。
(2)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
七、实验拓展与思考1. 实验拓展(1) 提供与本实验相关的更深入或延伸的实验项目。
(2)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创新能力。
2. 思考题(1) 提出与实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案。
八、实验评价与反馈1. 评价标准(2) 制定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2. 反馈机制(1) 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实验反馈渠道。
教案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课程名称:化工基础实验
专业年级:2013级化学专业
任课教师:周邦智/吕昕
教材名称:化工基础实验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图8-2塔顶回流示意图
对第一块板作物料、热量衡算:
112V L V L +=+
图8-3 全回流时理论板数的确定部分回流操作
教案编制说明
1.一门课程一般按章或单元编制若干个授课教案,每个教案应当包括授课内容、讲授学时、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提纲、课外学习要求、教学后记等主要内容。
2.每年的秋季学期为一个学年的第1学期,春季学期为一个学年的第2学期。
3.“授课内容”填写章或单元的目次及标题。
4.“教学方法手段”填写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和手段,要尽量填写具体。
5.“教学内容提纲”填写本章或单元讲授的主要知识信息,是教学大纲的分解、细化,是教师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达。
6.“课外学习要求”填写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作业、思考题,阅读的书目及预习的内容等。
7.“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教案执行情况的总结,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设计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
填写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应用效果、学生的反映、疑难问题、典型错误、经验体会、存在问题、今后教学建议等。
8.设计栏目不得出现空项,每个栏目的行高可自行增减。
9.授课教案当附在课程讲义之前。
化工基础实验(教案)第一章:化工实验基本原理与安全1.1 实验基本原理介绍化工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物质分离与纯化、数据分析等。
1.2 实验安全知识讲解化工实验的安全知识,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化学品的安全储存与处理、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等。
第二章:实验基本操作技术2.1 实验仪器与设备的使用介绍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与设备,如显微镜、天平、滴定管等,并讲解其正确使用方法。
2.2 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讲解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溶液的配制、滴定、蒸馏、萃取等。
第三章:溶液的配制与分析3.1 溶液的配制介绍溶液的配制方法,包括准确称量、溶解、过滤等步骤。
3.2 溶液的分析讲解溶液的分析方法,包括滴定、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第四章:化工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4.1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记录介绍实验数据的收集与记录方法,包括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准确记录等。
4.2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讲解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包括误差分析、数据拟合、图表绘制等。
第五章:典型化工实验操作5.1 实验一:酸碱滴定介绍酸碱滴定的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并讲解实验步骤与操作技巧。
5.2 实验二:溶液的蒸馏与分馏介绍溶液的蒸馏与分馏的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并讲解实验步骤与操作技巧。
5.3 实验三:萃取与分配系数测定介绍萃取与分配系数测定的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并讲解实验步骤与操作技巧。
5.4 实验四:化学反应速率测定介绍化学反应速率测定的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并讲解实验步骤与操作技巧。
5.5 实验五:物质的溶解度与平衡常数测定介绍物质的溶解度与平衡常数测定的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并讲解实验步骤与操作技巧。
第六章:实验六:气体的收集与分析6.1 实验目的学习气体的收集方法,理解气体的物理性质,掌握气体的分析技巧。
6.2 实验原理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如排水法、排空气法等,讲解气体的分析原理,如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等。
6.3 实验步骤与操作技巧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包括气体的制备、收集、分析等,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巧,注意安全防护。
化工设计教案(全面)第一章:化工设计基本概念1.1 化工设计的定义和意义1.2 化工设计的内容和流程1.3 化工设计的任务和目标1.4 化工设计的依据和标准1.5 化工设计的注意事项第二章:化工工艺流程设计2.1 工艺流程设计的原则和步骤2.2 工艺流程图的绘制和符号表示2.3 物料平衡计算和设备选型2.4 工艺参数的确定和优化2.5 工艺流程的评析和改进第三章:化工设备设计3.1 常用化工设备类型和结构特点3.2 设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方法3.3 设备材料的选择和规格确定3.4 设备强度计算和应力分析3.5 设备的制造和验收要求第四章:化工布局设计4.1 布局设计的原则和步骤4.2 平面布局图的绘制和优化4.3 空间布局设计和设备排列4.4 管道布置设计和常用符号表示4.5 布局设计的评析和改进第五章:化工安全与环境设计5.1 安全设计的原则和内容5.2 危险分析和风险评估5.3 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的设计5.4 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措施5.5 化工事故应急预案和处理措施第六章:化工经济性评估6.1 投资估算和成本分析6.2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6.3 现金流量分析和财务评价6.4 成本控制和降低措施第七章:化工设备Piping 和Instrumentation 设计7.1 管道系统设计和常用管件7.2 管道材料选择和压力等级7.3 管道布置和走向优化7.4 仪表选型和控制系统设计7.5 设备接口和管道连接方式第八章:化工控制系统设计8.1 控制系统的类型和原理8.2 控制器选型和参数整定8.3 控制系统设备和元件的选择8.4 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第九章:化工工艺模拟和优化9.1 工艺模拟软件的选择和应用9.2 工艺参数的模拟和优化9.3 工艺过程的模拟和结果分析9.4 工艺优化方法和案例分析10.1 设计文件的整理和归档10.2 设计成果的汇报和讲解10.3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10.4 设计成果的评价和反馈10.5 答辩准备和注意事项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工艺流程设计的原则和步骤补充和说明:工艺流程设计是化工设计的核心,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化工生产过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授课对象:化工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工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和设备。
3. 学会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工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2. 化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复杂化工过程的计算与分析。
2. 化工设备的选择与优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基础知识,引出化工原理的重要性。
2. 介绍化工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讲解化工原理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目的。
- 举例说明化工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2. 化工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介绍化工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如混合、分离、传热、传质等。
- 讲解各操作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三、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化工生产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化工过程的计算问题。
2.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复习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回顾化工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化工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讲解常见化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 强调设备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 化工设备的选择与优化- 讲解化工设备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 介绍化工设备的优化设计。
三、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化工生产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设备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化工设备的选择和优化问题。
2.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工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化工原理的发展和应用。
化工安全技术基础教案教案标题:化工安全技术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化工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掌握化工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 学习化工设备和工艺的安全操作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工安全技术的概念和定义。
2. 化工事故的分类和典型案例分析。
3. 化工安全管理体系和法规要求。
4. 化工设备和工艺的安全操作方法。
5. 化工事故的应急处理和事故调查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化工安全技术概述1. 引入化工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讲解化工安全技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3. 分析化工事故的危害和影响。
第二课时:化工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1. 介绍化工事故的分类和典型案例分析。
2. 分析化工事故的原因,如人为失误、设备故障等。
3. 探讨化工事故的预防措施,如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等。
第三课时:化工安全管理体系和法规要求1. 介绍化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和要素。
2. 引导学生了解化工安全管理的法规要求。
3. 分析化工企业的安全责任和安全文化建设。
第四课时:化工设备和工艺的安全操作方法1. 介绍化工设备的基本分类和安全操作要点。
2. 讲解化工工艺的安全操作方法,如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
3. 强调学生在实验室和工厂中的安全操作意识和技巧。
第五课时:化工事故的应急处理和事故调查方法1. 引导学生了解化工事故应急处理的重要性。
2. 分析化工事故应急处理的步骤和方法。
3. 讲解化工事故调查的原则和方法,如事故现场勘查、事故原因分析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化工安全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化工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化工设备和工艺的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安全操作能力。
4.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评估方法: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对化工安全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离心式压缩机喘振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如何处理?答:常见原因:①入口管道堵塞,入口气体压力下降;②入口气体温度过高;③出口压力升高;④开停车时操作不当。
处理方法:①停车清理入口管道;②降低入口气体温度;③适当降低出口压力;④精心操作,打开防喘振阀。
2. 操作条件对冷冻能力有什么影响?答:一定冷冻机在一定操作条件下(T1、T2、T3)冷冻能力不同。
①蒸发温度(T1)降低,相应压缩机进口压强降低使单位体积冷冻能力下降,此外,压缩比增大也会使冷冻能力下降。
(6分)②冷凝温度(T2)升高,使压缩比增大,降低冷冻能力。
③过冷温度(T3)升高,,使其焓值增大,降低冷冻能力。
总之,提高蒸发温度,降低冷凝温度及过冷温度可提高冷冻能力。
3. 催化剂性能的好坏从哪几方面衡量?答: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由活性、选择性、稳定性三大指标来衡量。
对氨合成反应来说选择性为100%,主要是从活性的高低,通常是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出口含氨量多少确定。
稳定性是指催化剂寿命,包括耐热稳定性、抗毒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
4. 氨分离器液位低或无液位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如何处理?答:①氨分离器液位低限报警;②液氨中间槽超压;③循环机填料温度下降处理方法:①消除报警,关小或关死氨分离器放氨阀,提高液位;②降低液氨中间压力,调节好液位。
5. 循环机跳车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处理方法有哪些??答:现象:催化剂层温度、压力急剧上升。
处理方法:①关循环机近路阀,系统近路阀;②关新鲜气入口阀,开新鲜气放空阀,通知压缩机岗位停止供气;③迅速开启备用循环机。
6. 在合成塔的操作中,为何要控制好催化剂层的入口温度?答:①催化剂层入口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热点温度及整个催化剂层温度的变化②入口温度将升高,反应速度快,放出的热量多,热点及整个催化剂层的温度将升③反之,入口温度低,达不到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反应速度急剧下降④催化剂层各点温度一齐下跌⑤以至无法进行生产7. 铁催化剂为什么要进行还原?怎样还原?答:①合成催化剂在还原前以铁的氧化物状态存在。
化工设计教案(全面)第一章:化工设计基础1.1 教案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化工设计的概念、目的、任务和基本原则。
使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方法。
1.2 教学目标:了解化工设计的概念和任务。
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方法。
1.3 教学内容:1.3.1 化工设计的概念和目的1.3.2 化工设计的任务和分类1.3.3 化工设计的基本原则1.3.4 化工设计的流程1.3.5 化工设计的方法1.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化工设计的概念、目的、任务和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化工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化工设计概念、目的、任务和基本原则的理解。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化工设计流程和方法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化工过程设计2.1 教案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了解化工过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掌握化工过程设计的方法。
2.2 教学目标:了解化工过程设计的重要性和任务。
掌握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掌握化工过程设计的方法。
2.3 教学内容:2.3.1 化工过程设计的重要性2.3.2 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2.3.3 化工过程设计的原理2.3.4 化工过程设计的方法2.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化工过程设计的重要性、基本步骤和原理。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化工过程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过程设计的方法。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化工过程设计重要性、基本步骤和原理的理解。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化工过程设计方法的运用能力。
第三章:化工设备设计3.1 教案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化工设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了解化工设备设计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掌握化工设备设计的方法。
3.2 教学目标:了解化工设备设计的重要性和任务。
掌握化工设备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掌握化工设备设计的方法。
3.3 教学内容:3.3.1 化工设备设计的重要性3.3.2 化工设备设计的基本步骤3.3.3 化工设备设计的原理3.3.4 化工设备设计的方法3.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化工设备设计的重要性、基本步骤和原理。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工行业的基本概念、化工产品的分类及化工原料的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化工生产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化工职业观。
教学重点:1. 化工行业的基本概念2. 化工产品的分类3. 化工原料的用途教学难点:1.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2. 化工原料的储存与运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化工行业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工行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讲解化工基础知识1. 化工行业的基本概念- 解释化工行业的定义及特点。
- 分析化工行业的发展历程。
2. 化工产品的分类- 介绍常见的化工产品分类方法。
- 列举各类化工产品的代表产品。
3. 化工原料的用途- 讲解化工原料的种类及用途。
- 分析化工原料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 分析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2. 举例说明化工原料的储存与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如何确保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强调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化工原料的用途及生产工艺。
2. 撰写一篇关于化工生产安全的小论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基本概念、化工产品的分类及化工原料的用途掌握程度。
2. 学生分析化工生产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化工生产安全的认识及安全意识的培养。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强化安全意识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化工生产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化工行业相关书籍、资料。
2. 化工生产过程视频、图片。
3. 互联网资源。
课时安排:2课时备注:本教案为通用模板,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化工基础教案课程名称化工基础学时学分学时专业班级1503化工技术类授课教师王蕊兰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课程名称:化工基础课程性质与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10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化工基础是以定性阐述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主,进行少量必要的定量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工程基本原理和设备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物理化学上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运用使学生对化工生产实际有一定的印象。
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课程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相结合,使学生牢固建立起"单元操作"的概念,培养学生工程分析方法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化工基础》化学工业章节题目:绪论,第一章流体流动与输送学时分配:2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容;学科发展史;主要研究方法;单元操作;单位和单位换算。
和规律去分析和计算流体流动过程的有关问题,诸如:流体输送:流速的选择,管径的计算,输送机械选型。
流动参数的测量:压强(压力)、流速(流量)等。
其它: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授课时数:绪论,第一章流体流动(1.1 概述)(4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多媒体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流体流动过程的基本原理、管流动的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和计算流体流动过程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应用;连续性方程式;伯努利方程式及其应用;流体在管的流动阻力;能量守衡控制体的选取边界层概念等。
第一章流体流动第一节概述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特点:(a)具有流动性(b)受外力作用时部产生相对运动流体流动基本原理的应用一、流体的输送(1)确定输送管路的直径,选择适宜的流动速度(2)选用输送设备,需要确定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应加入的外功二、压力、流速和流量的测量三、为强化设备提供适宜的流动条件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授课时数:1.2 流体静力学(4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多媒体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流体流动过程的基本原理、管流动的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和计算流体流动过程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一、流体的压强及其特性二、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第二节流体静力学---静止流体部压力变化的规律一、流体的压缩性液体的形状与容器相同,其体积几乎不随压强和温度而改变。
气体的形状与容器完全相同,完全充满整个容器,其体积随压强和温度的变化而有明显改变。
流体的体积随压强和温度而变的这个性质,称为流体的压缩性。
1、理想液体:体积绝对不随压强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流动时分子之间没有摩擦力2、理想气体:高温、低压下的实际气体。
所以通常可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来计算。
二、流体的主要物理量1.密度、相对密度和比体积(1)密度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质量密度一般从物化手册或相关资料中查得。
①气体的密度1、从手册中查得的气体密度往往是某一指定条件下的数值2、一般当压强不太高、温度不太低时,可按理想气体来处理3、计算混合气体的密度,应以混合气体的平均千摩尔质量M均代替M②液体的密度1、实验方法测定2、工业上测定液体密度最简单的方法使用比重计3、混合液体的密度(若体积变化不大)(2)相对密度相对密度为流体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之比,习惯称为比重(3)比体积定义: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体积称为流体,习惯称为比容,其单位为m3/㎏2.压强(压力)(1)定义:流体垂直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力(2)压强的单位及其换算1、1 atm=101.3 kPa=1.033 kgf/cm2 =760mmHg =10.33mH2O1、1 atm=101.3 kPa=1.033 kgf/cm2 =760mmHg =10.33mH2O2、液柱高度表示流体压强(3)压力的表达方式①绝对压强(简称绝压)②表压强(简称表压)表压=绝对压强-(外界)大气压强③真空度真空度=(外界)大气压强-绝对压强在以后的讨论中规定,对表压和真空度均加以标注,如果没有注明,即为绝压三、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1、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形成2、静力学基本方程的讨论(1)在静止的液体中,液体任一点的压力与液体密度和其深度有关。
液体密度越大,深度越大,则该点的压力越大。
(2)在静止的、连续的同一液体,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压力均相等。
此压力相等的截面称为等压面。
(3)(3)当液体上方的压力或液体部任一点的压力p1 有变化时,液体部各点的压力也发生同样大小的变化。
3、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1)测量流体的压力或压差①U管压差计其特点是:构造简单,测压准确,价格便宜。
但玻璃管易碎,不耐高压,测量围狭小,读数不便。
②微差压差计特点:装有两种密度相近、且互不相溶的指示液A和B 两侧臂顶端各装有扩大室用途:测量气体的微小压力差。
工业上常用的双指示液有石蜡油与工业酒精;苯甲醇与氯化钙溶液等。
(2)液位的测量①玻璃管液面计②液柱压差计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授课时数:1.2 流体动力学(8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多媒体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流体流动过程的基本原理、管流动的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和计算流体流动过程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实际流体流动的机械能衡算式;实际流体流动的机械能衡算式的应用第三节流体动力学一、流量方程式1、流量:单位时间流经管道任一截面的流体量,称为流体的流量。
2.流速: 单位时间流体在流动方向流过的距离(1)平均流速: 流体在同一截面上各点流速的平均值,称为平均流速。
符号:u,单位为m/s。
(2)质量流速质量流量与管道截面积之比称为质量流速。
以符号G表示,其单位为kg/(m2·s)3.流量和流速——流量方程式当流量为定值时,必须选定流速,才能确定管径。
适宜流速由输送设备的操作费和管路的设备费经济权衡及优化来决定。
二、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1.稳定流动:流体在流动时,任一截面处流体的流速、压力、密度等有关物理量仅随位置而改变,不随时间而变。
2.不稳定流动:流体在流动时,任一截面处流体的流速、压力、密度等有关物理量不仅随位置而变,又随时间而变。
三、流体稳定流动时的物料衡算——连续性方程流体流动的连续性:当流体在密闭管路中作稳定流动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管路任一截面的流体质量流量应相等。
物料衡算式为:若流体是不可压缩性的液体,且为圆形管子,连续性方程可写为:若流体是不可压缩性的液体,且为圆形管子,连续性方程可写为:四、流体稳定流动时的能量衡算——伯努利方程1、流体流动时所具有的机械能质量为m(kg)流体的总机械能为:2.理想流体的柏努利方程理想流体:无黏性、流动时不产生摩擦阻力的流体。
理想流体进行稳定流动时,在管路任一截面的流体总机械能是一个常数。
即将流体由截面1-1输送到截面2-2时,两截面处流体的总机械能相等。
即流动的流体在不同截面间各种机械能的形式可以互相转化。
流体在任一截面上,各种机械能的总和为常数。
3.实际流体的柏努利方程其他形式的衡算方程:(1)以单位重量(1N)流体为衡算基准其物理意义为:每牛顿重量的流体所具有的能量,通常将其称为压头(2)以单位体积流体为衡算基准其物理意义为:单位体积不可压缩流体所具有的能量五、伯努力方程的应用1、截面选取:两截面应与流体流动的方向垂直(此条件下的流体流动速度为u),并且流体在两截面之间是连续的。
2、基准面:基准面必须是水平面。
通常把基准面选在低截面处,使该截面处值为零,另一个值等于两截面间的垂直距离。
3、伯努利方程中各项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流体的压力可以都用绝压或都用表压,但要统一。
4、如果两个横截面积相差很大,如大截面容器和小管子,则可取大截面处的流速为零。
5、不同基准柏努利方程式的选用:通常依据习题中损失能量或损失压头的单位,选用相同基准的伯努利方程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授课时数:1.4 流体阻力(6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多媒体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流体流动过程的基本原理、管流动的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和计算流体流动过程的有关问题教学重点、难点:边界层的概念;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第四节流体阻力一、流体的黏度流体流动如何产生的阻力?流体流经固体壁面时,由于流体对壁面有附着力作用,因此在壁面上粘附着一层静止的流体,同时在流体部分子间是有吸引力的,所以,当流体流过壁面时,壁面上静止的流体层对与其相邻的流体层的流动有约束作用,使该层流体流速变慢,离开壁面越远其约束作用越弱,这种流速的差异造成了流体部各层之间的相对运动。
由于流体层与流体层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流得快的流体层对与其相邻流得慢的流体层产生一种牵引力,而流得慢的流体层对与其相邻流得快的流体层则产生一种阻碍力。
上述这两种力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
因此,流体流动时,流体部相邻两层之间必然有上述相互作用的剪应力存在,这种力称为摩擦力。
摩擦是产生流体阻力的根本原因。
此外,当流体流动激烈呈紊乱状态时,也会损耗流体的机械能,而使阻力增大。
可以说,流体流动状况是产生流体阻力的第二位原因。
所以,流体具有摩擦力是产生流体阻力的因,流体流动时受流动条件的影响是流体阻力产生的外因。
另外,管壁粗糙程度和管子的长度、直径均对流体阻力的大小有影响。
2.流体的黏度定义:流体流动时流层之间产生摩擦力的这种特性。
衡量流体黏性大小的物理量(1)黏度的单位1、在物理单位制中黏度的单位为(dyn·s/cm2),(泊)用符号P表示。
1P=100cP2、在SI制中黏度的单位为(N·s/m2)或(Pa·s)。
3、黏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 Pa·s = 10P =1000 cP =1000mPa·s 或者1 cP =1 mPa·s4、流体的黏度随温度而变化。
(2)混合液体的黏度(对于分子不缔合的液体混合物)二、流体流动的类型1.雷诺实验当玻璃管水的流速较小时,红墨水在管中心呈明显的细直线(a)随着逐渐增大水的流速,作直线流动的红色细线开始抖动、弯曲、呈波浪形(b)速度再增大,红色细线断裂、冲散,全管水的颜色均匀一致(c)2.流动类型及其判定层流或滞流:当流速较小时,流体质点沿管轴做规则的平行直线运动,与其周围的流体质点间互不干扰及相混。
湍流或紊流:流体流速增大到某一值时,流体质点除流动方向上的运动之外,还向其他方向做随机运动,即存在流体质点的不规则脉动,彼此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