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某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9.20 KB
- 文档页数:7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印,“信也”。
“印章”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仪式化凭信,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诚实守信的优秀美德。
中国“印信”纵贯千年,至少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完备的“印信”。
春秋时期,印章主要应用于器物上,一些陶斗、陶缸、陶缶上会有拓印的文字,主要功能就是凭信,证明器物的出处——作者和作坊。
首先这是一种责任担当,等于现在的质保保证,第二可以防伪,第三是表归属,这就是“物勒工名”。
“勒”可以理解成刻的意思,“物”就是器物。
“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
首提“物勒工名”质量负责制的人是秦国宰相吕不韦。
他一直琢磨如何才能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督,后来想到“物勒工名”,该制度率先在秦国实行。
国家于每年十月份“工师效工,陈祭器……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对各郡、县工业产品进行质量抽验。
其还将各郡、县制造工业产品用的衡器、容器等由。
“大工尹”统一年审,不符合标准的不得使用,以保证产品质量“功致”。
到了唐朝,在承袭前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对手工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匠籍。
另一方面,政府把“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
由此,唐代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或工匠家族。
如曾参与建造昭陵、翠微宫、玉华宫等大型工程的阎立德,便是唐代杰出的建筑工程师。
对历史学家来说,《吕氏春秋》对“物勒工名”的记录,透露出了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
专家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
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现世,考古专家在俑坑中的兵器上也发现了工匠的名字。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39分)基础题(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罪愆.(qiān) 巷.陌(xiàng)堪脍.(kuài)礼节甚倨.(jū)B. 罗绮.(qī)汗涔涔.(cén)暮霭.(ǎi)玉簪螺髻.(jì)C. 纶.巾(guān)刽.子手(kuài)佯.为(yáng)风靡.一时(mí)D. 睨.柱(ní)揾.泪(wèn)天堑.(qiàn)臣等不肖.(xiāo)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顶是〔 )A.乍暖还寒春风料峭人才备出暴发力B.断鸿声里插科打诨良辰美景一衰烟雨任平生C.舞榭歌台竹杖芒鞋刎颈之交都门帐饮无绪D.剑拔弩张落拓不羁残羹冷炙墙橹灰飞烟灭3.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赵使者蔺相如引:延请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顾:回头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蔺相如固止之固:本来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白白地秦贪,负其强负:倚仗D.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逆:违背、触犯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仔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MH370自失联以来,中国政府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板的海上搜救行动,但一直以来,搜救发现的疑似物体被证明大都是海上垃圾.B.美国业界调查机构认为,到2021年,世界3D打印机梢售额将扩大至2012年的5倍,大约可达108亿美元左右。
C.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
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D.今年初,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突然爆红,“炸鸡啤酒都教授”成为网络流行语。
有关人士认为,这部剧爆红的原因是“帅哥美女、专业编剧班底、时时可以参与讨论的剧情”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大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
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
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
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
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
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
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
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轶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
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2013-2014年下学期高一3月月考试题2014.3语文第I卷(共42分)一、1-10题(2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蹙.缩(cù)纤.细(xiān)晕.眩(yūn)少不更.事(gâng)B.按捺.(nài)牲醴.(lǐ)朱拓.(tà)畏葸.不前(xǐ)C.倾圮.(pǐ)瘦削.(xuē)聒.噪(guā)情不自禁.(jìn)D.炮.烙(páo)怔怔.(zhâng)瞋.视(chēn)撒手人寰.(huán)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寒喧振撼沸反盈天荒诞不经B.苍茫纯粹兴高彩烈哀声叹气C.渲染纨绔敛声屏气孽根祸胎D.赡养笑靥穿流不息相题并论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决遏.止.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民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B.2010“中国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冬令营的50余位来自泰国、菲律宾的华裔青少年,来到儒家文化的胜地..、孔子故里曲阜,参观了孔庙、孔府、孔林,品味儒家文化。
C.现在的舆论对于食品安全极度敏感,一点风声就会引起轩然大波....,这说明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确已经失去了信心。
D.《金婚风雨情》一改以往电视剧植入广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低调姿态,植入的广告不仅内容与形式露骨,甚至时长比一般广告还长,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11月20号是国际儿童日,是联合国发起的一个为保护儿童权益而成立的纪念日,网易亲子会推出一个《反对一切形式对儿童暴力》的签名活动。
B.兔年春晚,开场形式将大大不同,导演组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让一辆高铁驶入会场,东西南北中各地明星鱼贯而出,来一个热闹气派的明星大拜年。
C.鲁迅文章和思想的价值得到广泛认可,但谁把鲁迅肢解得面目全非?为什么在我们语文教学中,鲁迅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投枪与匕首?D.《中国周刊》的制片人王立军曾经评价“白岩松在过去是一枝独秀,但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他的声音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答案1.B(A项中的“累”读lěi,C项煤屑.xiè吮.shǔn吸,D项中的“饨”读tún“憎”读zēng)2.C(A项掂——惦,B项咀——诅联——连,D项声——生)3.A(作客——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消失——后面一般跟具体的事物;消逝——后面一般跟抽象的事物。
推脱——推卸责任;推托——借故拒绝)4.C(A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涨价了。
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B蜚声,指的是扬名。
C“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多。
这个成语只能用于房屋,不能用于其他事物。
D“不以为意”,指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这与后面莫言的表达都表现了莫言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5.D(A.主语残缺。
对“嫦娥一号”及深空探测的热情被迅速点燃应加主语“公众”或“世人”;B.将“16个试验点”改为“16个试验点之一”;C.句式杂糅。
将“从”改为“以”。
)6.B(解析:原文说“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错,还强加因果)7.A(解析: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
)8.C(解析:“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文中无据,可参考D项。
)9.B10.A11.D12.A13.(1)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
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4分)(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3分)(3)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3分)14.(1)清澈(1分)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清寂之中有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3分)(2)①衬托: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②比喻:运用比喻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上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河南天一大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是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实存的道路来研究,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也正是这种坚持对史实的研究,使得丝绸之路的另一项作用,即它在文学上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丝绸之路还是一条传闻中的道路,一条存在与想象中的道路。
那些出于各种目的而四处流动的人,商人、旅行家、冒险者和传教僧,也许他们不是决定习性,但却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传播最为活跃的因素。
他们在求取自己目的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信仰、途中的见闻以及关于其他地方的种种信息,沿途撒播,并随时吸取新的信息,以作新的谈资。
他们的谈论,由于目的不同而各有取舍,再加上口头传播的随意性以及临时的即兴表演,都使得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得到削弱,而臆想的成分却在加强,于是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可以在丝路上的某一时段某一点发生了。
总之,他们在传播神话的同时又在制造着神话,在取信于听众和取悦于观众上极尽所能地发挥着天赋。
以丝路道路的艰辛和古人对神的虔诚,我们不难想见,神们自然会与他们一道辗转流动,这使得丝绸之路又成为一条神话传播的大道。
但是,信任总是有底线的,在信息来源极度缺乏的地区,人们比较容易相信外来的传闻,而在丝绸之路这样一个各种信息汇聚的场所,却更容易培养出人们的怀疑精神。
特别是在同一个地方流传着关于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件事的各种相互矛盾的传闻的时候,人们往往就面临选择了。
有趣的是,人们在做选择时的态度,他们更倾向选择那些和精神深处密切相关的事物作为应该相信的对象,并以此来印证和加固传统的信仰,也就是说,比起真相来,人们更容易选择他们一贯相信和愿意相信的事作为“事实”,而其他的事,哪怕是确曾发生,也会慢慢地被当做奇闻轶事来处理。
好在人们对奇闻轶事的兴趣,一点也不逊色他们对“真相”的追求。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2016.3 要求:1.选择题(共12小题,共36分。
1~6小题,15~20小题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1~12题的位置上);2.非选择题(共114分。
看清题号,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显”“隐”兼顾弘扬优秀传统唐凯麟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间,古今、中西、体用、传统与现代之争一直不绝于耳,其核心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和传统文化的问题。
认清什么是传统和传统文化,把握其内涵、构成、特征、功能和性质,对于厘清上述争论的是非曲直、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无意义。
“传统”一词,在拉丁文中指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在英语中也基本上是这个含义。
我国有学者认为,如果从操作的意义上讲,延传三代以上、被人类赋予某种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传统。
一般说来,传统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是器物层面的传统,即历史上延传下来的典章制度、文史经籍、文化遗迹等。
第二是行为层面的传统,即历史上延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等。
风俗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化的行为模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群体认知和智慧积淀。
这两个构成部分可说是传统的“显性方面”。
第三是精神层面的传统,即历史上延传下来的社会理想、生活信念和伦理道德观念、性格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等。
它可说是传统的“隐性方面”。
那么,“显性方面”的传统与“隐性方面”的传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显性方面”是传统得以延传的载体和媒介,“隐性方面”则是传统得以延传的血脉和灵魂。
没有“显性方面”,“隐性方面”就无法得以延传和呈现;没有“隐性方面”,“显性方面”就会枯萎坏死,也无法鲜活地存在和延传。
从这种关系出发,人们又把传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广义的传统,指器物、行为和精神三个层面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概念与文化学所使用的大文化概念是一致的。
它是历史上人类创造、赋予象征意义并延传至今的所有物质精神财富的整体,可叫做传统文化。
高一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4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阅历,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盼。
这种普遍而长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
在春节这个狂欢季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训练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分散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进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观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
比如南方很多地区都有耍“凳子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猛。
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乐观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谐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殊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布满想象,极富浪漫颜色。
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有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予“年年有余”的奇特抱负。
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仿照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猛烈的主观颜色,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
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爽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德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心情。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
的确是这样。
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忱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
如今,这种审美爱好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吵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很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开放确有肯定的难度。
高三理科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2014.9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旖旎/绮丽市侩/污秽强迫/倔强 复辟/辟邪 B.媲美/包庇 殉情/徇私处所/惩处 储存/贮藏 C.驻扎/包扎 盘桓/城垣模样/模仿 悲恸/恫吓 D.舟楫/编辑噱头/戏谑 开拓/拓本 档案/当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伺候 切蹉 天然气 突如其来 B.安详 振幅 大拇指 关怀倍至 C.辩难 剽悍 养植业 得鱼忘筌 D.联袂 遐思 爆发力 掉以轻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确保行车环境安全舒适,消除行车安全隐患,环湾高速公路管理局将对原路面存在的裂缝、坑槽等问题进行彻底 。
②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已由新华社 发布,文件全文约10000字,共分8个部分33条。
③院内有雕龙画风,也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园天井,曲径回廊 各处,处处表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
A.处治 授权 贯穿 B.处置 受权 贯穿 C.处置 授权 贯串 D.处治 受权 贯串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8日进入第二天。
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发达国家目前承诺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援助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临沂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2016-01第Ⅰ卷(共48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脸颊.(jiá) 寥廓.(kuò) 孺.慕(rú) 漫溯.(shuò)B.窈.窕(yǎo) 仓颉.(jié) 绮.丽(yǐ) 桎梏.(kù)C.庐冢.(zhǒng) 慰藉.(jiè) 青荇.(xìng) 胚.胎(pēi)D.黔.首(qián) 脊.椎(jǐ) 伫.立(chù) 愀.然(qiǎ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敕令缜密缥缈未雨绸缪B.震憾粲然缭绕拭目以待C.宛然铿锵沧桑皇天厚土D.质询惊蜇料峭想入非非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已经是晚上,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B.歼20实现首飞,航母舰载机成功起降……目前,我们在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对这样的成绩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C.30多年来,华东电力设计院励精图治,一步一个台阶,凭借着远远高于同行的核电常规岛设计技术,茕茕孑立....于主流核电技术的潮头。
D.2014年6月,第二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各地浩如烟海....的特色商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及参观者。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所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我们应提倡“低碳生活”。
②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有利于经济结构,创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大手拉小手。
”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的交流会上,不少地方、学校介绍了他们的实际做法和初步成效,了群众的这句话。
A. 反应调整验证B. 反应调控印证C. 反映调整印证D. 反映调控验证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是站在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全局,来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B.最近房价的下滑,造成商品房大量积压,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给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C.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
D.真正的政绩不是靠坑蒙群众、搜刮百姓、违法乱纪、搞歪门斜道弄出来的,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是否经过集思广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实干出来的。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
,,,,。
①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②学会抓住关键词语③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④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⑤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⑥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A.①④⑤②⑥③ B.②①⑤④⑥③ C.①④②⑤③⑥ D.②①④⑤③⑥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信.可乐也自可断来信.B.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C.留待作遗.施采之欲遗.谁D.适.得府君书少无适.俗韵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自名秦罗敷,可怜..九月初三夜..体无比可怜B登即相许和,便可做婚姻....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鸡犬相闻..阡陌交通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乃令张良留谢.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诗经》中的耕种方式先民最初的农耕生产规模比较小,种植方法很简单,多在重要的采集地点或附近进行。
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看,先民的耕作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阶段。
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耜耕,这种耕作所用农具“耜”见于《诗经》,如《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记载。
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法,通过对土地予以翻耕来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
史前考古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石犁,犁耕的产生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进而改进了耕作技术,改由速度较慢的点翻为沟翻。
初时以犁翻地是用人力挽拉,至春秋时期,耕牛和铁器被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发展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而受到重视。
彼时的人名中常见牛、耕互应,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论语·雍也》中还见有犁、牛连用的句子,“犁牛之子,騂且角”。
《国语·晋语九》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这都可以说明牛耕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
在田间具体劳动时,特别是挖掘沟洫、整治甽亩等工作,经常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单元互相协作,这种合作方式在商代叫“协田”。
郭沫若《殷契粹编》记载过商代卜辞中的一条,占卜的内容是国王下令要众人去协田,占问能否获得好收成。
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耒,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
三人协力,三耒共耕的合作劳动,是运用较原始的农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可以收到一定程度的深耕效果,也为西周时期耦耕方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周颂·噫嘻》:“十千维耦”、《周颂·载芟》:“千耦其耘”,这两处的“耦”即西周时期盛行的耦耕。
农耕生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需要集体性的简单协作,反映在农业领域则出现了种种形式的耦耕。
甲骨文、金文中的“耦”字都是用两把木耒表示,两耒并立即是两人并肩耕地的缩写。
甲骨文中已见“耦”字,说明商代晚期已出现耦耕。
到了西周,耜的使用更为普遍。
《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时耦耕就取代了协田,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孔子带领弟子出游的途中就见到两位隐居者在耦耕:“长沮、桀溺耦而耕。
”人们对耦耕的具体操作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即二人为一组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入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或认为既包括两人共用一耜而耕,也包括许多人并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
事实上,耦耕被广泛应用于开荒、耕地、开沟挖渠、平整土地等农业生产的诸环节中,形式不一,人数不等。
可以说,将简单的耒耜用于集体劳动,则变成一种物质力量更加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耒耜的运用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开垦荒地扩大了劳动空间,同时还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
耦耕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最有效的劳动形式,在古代生产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9.下列关于“先民的耕作方式”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先民的耕作方式大致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
B.耦耕是一种二人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入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的耕作方式。
C.犁耕的产生即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又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
D.耜耕在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这种耕作方式可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反映了当时人们互相协作的耕作方式。
B.协田是人们使用耒这种工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时采用的一种多人合作、提高效率的耕作方式。
C. 《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诗句,这表明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
D. 协田和耦耕两种耕作方式都需要多人合作,但使用的工具不同,协田主要使用耒,耦耕的主要工具是耜。
1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说明春秋时期的耕作方式是耦耕,它已取代了协田而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B.由人力拉的犁耕技术使得耕地的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牛和犁相结合的牛耕技术又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而被推广。
C. 春秋时期的人名中普遍出现了“耕”和“牛”两个字,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牛耕这种耕作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D.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耦耕是最有效的耕作方式,它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选自苏轼《赤壁赋》)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地。
B.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曾经。
C.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引申为轻易D. 苟.非吾之所有苟:如果。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B. 举匏樽以.相属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扣舷而.歌之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③顺流而东.④侣.鱼虾而友糜鹿⑤不知东方之既白.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A.①③/ ②⑥/ ④/ ⑤ B. ①/ ②③/ ④⑥/ ⑤C.①⑥/ ②⑤/ ③/ ④D.①④/ ②③/ ⑤⑥15.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A. 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此余之所得也C.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D.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6.对上面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的情怀。
B.用曹操的典故是为了赞美他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也是为了表达对他被周郎所困的遭遇的同情。
C.与永恒的水月对比,人是渺小的、可悲的,但苏轼能变化角度看到“物我皆无尽”,这是他思想的通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