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目标探测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9.04 KB
- 文档页数:2
防空雷达对隐身飞机的检测研究作者:高娜闫永玲张庆波顾金玲张保山魏圣军来源:《E动时尚·科学工程技术》2019年第05期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防空雷达对隐身飞机的探测概率,在本文当中对防空雷达对隐身飞机的检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首先对防空雷达的反隐身飞机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从单个雷达以及组网模式两个方面分析了提升隐身飞机检出概率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防空雷达;隐身飞机;检测概率一.引言隐身飞机的出现、应用和发展,迫使人们研究反隐身技术。
隐身飞机的威胁主要在于其多种技术的采用使得在其受攻击方向尽可能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探测距离缩短,雷达的生存概率急剧下降。
为了对抗隐身目标,组网雷达应运而生,组网雷达可通过多频率可在大角度范围内从不同方位照射隐身飞机,通过弥补隐身目标的RCS实现对隐身飞机的探测。
因此在当下单部雷达具备对隐身目标预警探测能力较低的条件下,对抗隐身目标较有效的方法就是雷达组网。
二.反隐身飞机理论分析隐身飞机的设计原理是针对水平方向上水平角度为45°,垂直度在30°左右的基地雷达来展开的,这主要是由于处于该角度的雷达RCS将会大幅度减少,但是在其他方向的RCS则并不会出现显著变化。
由此可见,基于这种原理所设计的隐身飞机在雷达上并非是完全看不见的,只不过给雷达探测所预留的时间相对较低。
其次,隐身飞机机身上所涂的材料涂层以及吸波结构对微波的作用也具有特定的频段要求,这也为隐身飞机的探测提供了必要的频段窗口。
基于以上两点,组网雷达通过采用多角度雷达,发生多频段微波的方式来进行隐身飞机的探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大增加隐身飞机的发现概率,现阶段组网雷达也已经成为反隐身飞机的重要措施。
具体来说现阶段组网雷达对隐身飞机的检测主要是通过从频域、空域和极化域这三个角度来实现的,其中频域反隐身技术使用最为频繁,同时也最为有效,其主要运用了VHF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
而空域反射则充分利用了隐身目标的缩减来进行探测,隐身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若受到了来自其他角度的照射,则就会出现明显的方向缩减,进而被雷达所捕获。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一、介绍隐身技术,又称为隐身术或隐形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隐藏特定目标的存在,使其对外界无法察觉。
隐身技术在军事、情报、网络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及措施。
二、隐身技术的原理隐身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学隐身原理光学隐身是利用材料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物理特性,使目标对可见光和红外光的探测和识别能力降低,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常见的光学隐身技术包括抗红外热成像技术、抗雷达技术、抗光学观察技术等。
2. 电磁隐身原理电磁隐身是通过降低和模糊目标对雷达、无线电频谱等电磁波的散射和反射特性,使其在电磁波中难以被探测。
电磁隐身技术包括减小雷达截面积、降低雷达回波信噪比、干扰雷达信号等。
3. 声学隐身原理声学隐身是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性,通过减小或改变目标的声波反射、散射和吸收等特性,降低目标在声纳系统中的探测概率。
声学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降噪、声纳干扰、控制声波的传播方向等。
4. 热学隐身原理热学隐身是通过控制目标的热辐射和热传导等特性,使目标在红外探测中难以被探测。
常见的热学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热辐射、热绝缘、热红外干扰等。
5. 感应隐身原理感应隐身是通过遮蔽目标所产生的电磁、声学或热学信号,使目标无法被敌方感应设备探测到。
感应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电磁辐射、屏蔽热源、减小声音等。
三、隐身技术的措施隐身技术的措施是指实现隐身效果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涉及到材料、结构、设备等多个方面。
1. 材料措施隐身技术中常用的材料措施包括使用低雷达反射率的材料、减少电磁波信号的材料、降低热传导的材料等。
这些材料通过改变目标的物理特性,减弱目标对外部探测的响应,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2.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指通过改变目标的外形、几何结构和表面形态等,来减少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和电磁波的反射等。
常见的结构措施包括采用多面体结构、使用吸波材料、减少棱角等。
3. 设备措施设备措施是指通过使用隐身设备和系统,对目标进行干扰、屏蔽或模糊等处理,使其在探测设备中无法被识别。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班级: 021061学号: 02106020姓名:赖贤军电子邮件: 92065436@日期: 2013 年 06 月成绩:指导教师:姜文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精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observable technology)。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法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以及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1.隐身技术及其历史背景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战争中的搜索、跟踪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所受到的威胁愈来愈严重。
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以及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隐身技术(又称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武器系统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打击的技术。
它是针对探测技术而言的,在兵器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
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如雷达等)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
当前电磁波隐身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
由于在未来战争中雷达仍将是探测目标的最可靠手段,因此隐身技术研究以目标的雷达特征信号控制为重点,同时展开红外、声、视频等其它特征信号控制的研究工作,最后向多功能、高性能的隐身方向发展。
2.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隐身技术的主要就是反雷达探测。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他位置的装置。
雷达的问世使人类的探测技术和能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向反探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雷达隐身技术的目标雷达隐身技术的目标雷达隐身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技术,旨在降低目标对雷达探测的敏感度,减少目标的探测距离,从而增强目标的隐蔽性和幸存能力。
雷达隐身技术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手段使目标对雷达波进行反射和散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减小目标被雷达发现的概率。
首先,雷达隐身技术的目标是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CS),即目标对雷达波进行反射的截面积。
传统的目标,如飞机和船只,其大尺寸和金属材料构成的结构会使其对雷达波具有较大的反射面积,从而被雷达探测到。
而通过雷达隐身技术的研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改变目标的形状和结构,使其对雷达波的反射能力减弱,从而减小雷达探测距离。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吸波材料来改变目标的外形和表面特性,吸收和消散掉雷达波的能量,从而使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减小。
其次,雷达隐身技术的目标是减小目标的雷达返回信号强度。
雷达反射信号的强度与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和目标与雷达之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因此,通过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或增加目标到雷达的距离,可以减小目标的雷达返回信号强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遮蔽和掩护的手段来降低目标的雷达返回信号。
例如,飞机可以通过改变前缘翼型来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船只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涂料来减小反射信号的强度。
雷达隐身技术的另一个目标是减小目标的雷达信号特征。
雷达信号特征包括雷达返回信号的频率、幅度、相位和极化等参数。
目标的雷达信号特征与目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等因素有关。
通过改变目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减小目标的雷达信号特征,使其对雷达波的探测能力降低。
例如,利用各种材料的复合结构来改变目标的电磁性能,可以降低目标的雷达信号特征。
最后,雷达隐身技术的目标是提高目标的抗饱和性能。
雷达饱和是指当雷达波接收到目标的强反射信号时,其接收机的动态范围被超出,无法区分目标与其他噪声信号。
为了提高目标的抗饱和性能,可以采用多层重复绝缘等方法来抑制目标的反射信号。
综上所述,雷达隐身技术的目标是通过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减小目标的雷达返回信号强度、减小目标的雷达信号特征和提高目标的抗饱和性能,降低目标对雷达探测的敏感度,增强目标的隐蔽性和幸存能力。
飞行器隐身技术研究及应用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飞行器的设计与应用也不断进步。
其中,飞行器隐身技术在目前的军事和民用航空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科技研究、技术应用和谋略设计上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飞行器隐身技术研究和发展概述隐身技术是通过减小目标物体在雷达和红外回波等方面所产生的物理现象的方法,使目标物体尽可能的避免被探测和发现。
其中,飞行器隐身技术是基于工程的方法,采用折射、反射、吸收等方法来降低目标物体的信号强度和散射截面积。
在二战期间,飞机在战场上被敌方雷达发现并追踪成为了飞行员生命中的致命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开始思考和研究有关飞机隐身技术并提出了其设计原则。
经过多年的努力,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飞机隐形设计的实用化,在研究领域中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
二、飞行器隐身技术的应用领域在现代军事上,飞行器隐身技术可以为隐蔽作战、拦截侦察、攻击预警和信息侦察等目标提供更好的保障。
与此同时,在民用航空领域中,飞机隐身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提供更安全更省油的运输、更绿色的环保出行等方面。
三、飞行器隐身技术的技术手段飞行器隐身技术的技术手段主要有折射、反射和吸收。
折射技术是指将雷达波束分散来避免散射的现象,这就要求制造出能够将信号巧妙地导向其他方向的材料;反射技术是指制造一个能够将信号反向散射的表面,从而避免雷达探测的目标;而吸收技术是指将能量吸收掉而不反射的材料,降低目标物体的信号强度和散射截面积。
四、飞行器隐身技术的未来发展未来,飞行器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将越来越重要。
先进的材料科技和计算机科技的不断更新将使飞行器隐身技术更加复杂和有效。
未来的隐形飞机将具有高度的转向灵活性、超音速侦察和预警的能力、高精度武器的投射能力和更长时间持续的后勤支持能力等。
同时,飞行器隐身技术的未来发展将向着多式联合和多功能综合的方向不断前进,以满足更加复杂多变的现代战场需求。
总之,飞行器隐身技术的研究是一个高度复杂、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其应用涵盖了广泛的军事和民用领域,对国家的科技和战略优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隐身技术的研究报告目录资料收集阶段: (3)隐身的定义: (3)隐身技术包括: (3)各国隐身技术发展的现状简述: (3)主要隐身技术的现状: (3)关于我国隐身技术的研究: (6)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本身存在问题,为反隐身提供了契机 (7)1. 隐身平台本身存在的问题 (7)2. 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作战方面的局限性 (7)个人观点: (8)1.以系统的观点发展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 (8)2.以隐身理论指导隐身技术的发展 (9)3.发展隐身技术必须发展关键支撑技术 (9)4.建立雷达截面试验靶场 (10)5.利用隐身模型进行实验 (10)6.建立数据库 (10)参考网站: (11)资料收集阶段:隐身的定义:隐形技术(stealth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lbservabletechnology)。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来自百度)隐身技术包括:隐形技术包括:雷达隐形、红外隐形、磁隐形、声隐形和可见光隐形等。
主要的技术手段:采用独特的外形设计和吸波、透波材料,以降低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降低飞机发动机喷气的温度或采取隔热、散热措施,减弱红外辐射。
各国隐身技术发展的现状简述:当前,美、俄、英、法等国都大力研究隐身技术,隐身技术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一些新隐身机理的研究取得突破,一批新型隐身材料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隐身兵器和作战平台将会有较大发展,并逐步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多功能的隐身,“隐身战场”正在形成中。
在传统的隐身外形、隐身材料、隐身结构等技术研究基础之上,各国都在探索新的隐身机理,如仿生学隐身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和有源隐身技术等。
隐身材料的开发和运用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关键,是隐身兵器实现隐身的基石。
关于隐身技术的研究报告隐身技术研究报告一、简介隐身技术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技术,旨在使物体在光学、声学、雷达等多个传感器系统的探测下减少或消除目标物体的信息发射与反射,从而使其能够在环境中实现隐身状态。
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能够提高作战单位的存活能力和有效作战能力。
本报告将对隐身技术的研究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二、背景在现代战争中,探测和打击敌方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减少自身被敌方探测和打击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传统的隐身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少目标物体在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系统中的反射、辐射,从而降低探测的可能性。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探测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对隐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主要研究内容1.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隐身技术主要通过降低目标物体的雷达截面积、红外辐射、声学信号等方面来实现。
其中,雷达隐身主要采用吸波材料、几何形状设计、复合涂层和电磁波控制等方法;红外隐身主要采用隔热保护、热辐射控制等方法;声学隐身主要采用减振、消音、声学隔离等方法。
2.隐身技术在航空器上的应用隐身技术在航空器上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其中以隐身战机最具代表性。
隐身战机主要通过设计特殊的外形和使用吸波涂层等手段,减小雷达截面积和红外辐射,使战机具备较高的隐身性能。
3.隐身技术在舰船上的应用对于舰船来说,隐身性能主要体现在减少雷达截面积和声学特征。
船体的形状设计和使用吸波材料是减小雷达截面积的主要手段,而减振和隔音技术是减小声学特征的主要手段。
4.隐身技术在地面装备上的应用地面装备的隐身技术主要通过减小雷达截面积和红外辐射来实现。
几何形状设计和隔热保护是减小雷达截面积的主要手段,而热辐射控制则是减小红外辐射的主要手段。
四、未来发展趋势1.多维度隐身技术目前的隐身技术主要集中在雷达、红外和声学等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在多个传感器系统上实现隐身。
例如,对于电子战系统的探测和攻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电磁波控制等技术,实现全频段的隐身。
飞机隐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概述飞机隐身技术,即“隐身”技术,是指通过利用工程材料和技术手段,使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降低到最小,以实现飞机对雷达探测的隐蔽性,从而对敌方实施隐蔽攻击或情报收集等军事行动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隐身技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因为它可以使作战飞机在雷达监测器或红外线探测器的监测范围内减少了,从而使敌人无法准确发现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飞行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第二章:飞机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飞机隐形技术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的。
美国空军和国防部当时意识到,雷达技术的发展会对飞行员的安全产生影响。
在1960年代中期,美国的隐身战斗机项目开始了。
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无人机,使其隐身并能够投放核武器。
此后,隐形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战斗机和侦察机。
第三章:飞机隐身技术的原理和技术在实现足够的隐形技术时,需要考虑飞机的雷达反射、热传输、声传播和红外传输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术:1.外观设计优秀的隐形设计依靠特殊的几何形状来最小化反射截面积和减少下降的气量。
这是通过使波从机身以外弯曲的方法实现的,从而使波更加难以被探测。
2.涂层和材料新型的隐形涂层和基础材料,如有着吸收特定波长的材料,使得其表面可以保护飞行器免受被识别的威胁。
例如,特殊的涂料可以吸收雷达波,从而减小反射截面积。
3.隐形动力系统隐形动力系统能减少噪音和热源以减少其红外反射特性。
常用与战斗机的动力系统包括涡轮喷气发动机,它们使用低频率燃烧,可减少火花和其他红外光谱特征。
第四章:飞机隐身技术的应用飞机隐形技术已经在各个军事领域中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当前高科技战争环境下,隐形技术已经成为战争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1.空中战争飞机隐身技术提高了飞机执行任务的隐蔽性和保护能力。
隐形飞机能够使国防军成功地执行空中战争任务,例如侦查、护卫和攻击敌机。
飞机隐身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美国飞行员可以进行空战,同时可以保持足够安全。
文章编号:1009-671X (2003)05-0009-02
隐身目标探测方法研究
李一兵,孙丹丹,胡晨曦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 要:介绍了一种探测隐身目标的实现方法.以双基地雷达为例,通过讨论雷达的有效散射截面RCS 与雷达作用距离的关系[1],将接收机部署在探测隐身目标的前沿,使整个探测系统可在较远的距离上发现隐身目
标.对于接收机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比较微弱,噪声相对较大,对于隐身目标的信号检测,可以采用对小信号的预处理,数据采集,进行分析处理[2].文中给出了理论依据,建立了模型,并通过MA T LAB 语言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给出一些结果,说明其可行性.关 键 词:雷达;隐身目标探测;微弱信号中图分类号:TN 95 文献标识码:A
New method for detecting stealthy target
LI Yi -bing ,SUN Dan -dan ,HU Chen -xi
(School of I nformation and Communica tio n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 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
A bstract :We introduce the realization of detecting stealthy target on the basis of spread spectrum bistatic rada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CS and the effective distance of the radar w as discussed .Detection of the stealthy target from a far distance was possible .The characters of stealthy target were briefly analysed .A design of measuring amplifying circuit and a flow chart of signal collection and process w ere given .The sig -nal and process of data were simulated by computer using MATLA
B directly .Key words :radar ;stealthy -target ;weak signal 目标隐身技术是通过减小军事目标对雷达的有效散射截面的方法实现降低敌方雷达作用距离的目的,从而提高己方武器平台的突防能力和生
存率[4]
.因此,对于隐身目标的探测,其极低的RCS 值大大限制了雷达的作用距离.不管是单基地雷达还是双基地雷达,这种影响是共有的,在利用双基地雷达探测隐身目标时,不应回避双站RCS 也很小的情况.
1 RCS 值与雷达作用距离的关系
双基地雷达的距离方程原则上可表示为[1]:
[R t R r ]ma x =[P t G t G r λ2
σb
(4π)3
K TB n (S /N )min ]12.(1)式中:下标t 表示发射机,r 表示接收机,σb 为目
标的双站RCS 值,如果式(1)中右边各参数与某单基地雷达相差无几,则可以为
[R t R r ]2max =R 2
m ax .(2)式中:R m ax 为与双基地雷达对应的某单基地雷达
的探测距离.对于隐身目标,式(2)等号的两边将
同时下降.对双基地雷达而言,此下降可分摊在R t 与R r 两者身上.如果采用远端传感的布局,将接收机部署在探测隐身目标的前沿,即R r 明显缩短,这样能保障较大的R t 值,使整个探测系统可在较远的距离上发现隐身目标.
接收机的探测空域在[R t R r ]max 一定时,按基线L 的大小的不同,可出现3种情况:
L =2[R t R r ]1
2max
.(3)
为了能在远距离测得隐身目标,式(3)中的L >2[R t R r ]max 1
2的情况经常出现
.这是卡西尼卵
形曲线将分裂成独立的两半.以接收机为中心的卵形面积为
A 0=πk 2L 2[1+2k 2L 4+12k 2L 8+Λ]≈πk 2
L
2.(4)
式中:k =[R t R r ]ma x 因此欲扩大A 0必须增加k .根据式(1)较为现实的途径是降低接收机噪声带宽B n ,因为收发分置后,收发隔离自然形成,故可使用连续波作为雷达信号从而使B n 达到n 个数量级的压缩,借此抵消雷达目标RCS 值的同数量级的缩减.
收稿日期:2002-05-10.作者简介:李一兵(1967-),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宽带信号处理.
第30卷第5期 应 用 科 技 Vol .30,№.52003年5月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 ay 2003
2 信号检测模型
对于接收机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检测信号比
较微弱,噪声相对较大,对于隐身目标的信号检测,可以采用对小信号的预处理,数据采集,高速
信号处理机与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处理分析[6]
,使信号的测量精度更高,测量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1,其中Y 1为交流输出,Y 2为直流输出.
1)预处理电路设计
预处理电路包括带通滤波及放大电路,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信号经放大后达到A /D 采集最小步距以上,由Y 1端去计算机采集,处理,分析和测量.加入信号,经放大后仍达不到A /D 要求,则由Y 2端去计算机采集和测量.
(1)带通滤波及放大电路
包括前置放大,带通滤波,高频放大3部分.(2)交—直流转换
对带通滤波及放大后的高频信号测量,想要得到它的幅值大小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把该信号送入DSP 信号处理系统,再做频谱分析得到在f 0处的幅值.二是把交流信号转换成直流信号,测量直流信号的大小即可
.
图1 信号检测模型
2)数据采集与计算机信号处理系统在此系统中担任对测量放大线路输出信号的分析处理任务.对于信号Y 2的测量它仅仅通过计算机A /D 采集处理,而对于信号Y 1则还要做频谱分析,再算出f 0处的信号幅值的大小.
3 计算机仿真结果
采用MATLAB 中的SIM ULINK 进行仿真,
利用sho rt -time FFT 进行设计,假设在没有发现目标信号时,接收机仅仅接受到的是噪声信号,此时的波形如图2所示.
在探测到隐身目标后,接收机检测到微弱信号,此时噪声信号的强度是目标回波信号强度的20倍.图3是在发现隐身目标探测信号时,所输出的波形.与图2进行对比,能够看出,当发现目标回波信号时的波形与未发现目标时的波形有显著不同时,设计中考虑到的波形多点比较的问题,
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图2 未探测到目标时的输出波形
图3 探测到目标时的输出波形
4 结 论
本文提出了雷达探测隐身目标的一种技术,
利用双基地雷达,接收机作为远端传感器,增加系统的探测性能,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反映了此举的有利前景,但系统的复杂性可能构成挑战,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丁鹭飞,耿富录.雷达原理[M ].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1995.[2] 阮颖铮.雷达截面与隐身技术[M ].北京:国防工业
出版社,1998.[3] 林里忠,宋 敏.微弱信号检测学导论[M ].北京:中
国测量出版社,1996.[4] 成楚之.隐身目标的综合特性[J ].现代防御技术,1995(5):18-21.[5] SWEET MA N B .Lifting the cur tain stealth techniques
detailed [J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1992(5):159-162.
[6] T HO M OPO U LOS C A ,O KEL LO N N .Desig n of a
robust multi -radar distributed datafusion system [J ].
Proceeding s of the First IEEE Regional Conference on Aerospace Control Sy stems ,1993(5):559-603.
·10·应 用 科 技 第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