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对于土地需求的不断增加引发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以土地财政和土地流转问题最为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可以增加土地的流动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为土地出让方和购买方带来相应的流转收益。
如何公正合理地分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分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时,可以参照市场化原则,采用竞价出让等方式进行分配。
首先,出让方需要设定起始价格,然后通过拍卖等方式让各方竞价,最终以竞得方的报价为基础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格和流转收益分配方案。
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市场化的效果,激发各方的积极性,提高土地出让方和购买方的满意度。
另外,可以根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收益分配标准。
一般来说,应该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地理位置,制定不同的收益分配比例。
例如,高端住宅用地的收益分配比例可以设定得高一些,而出于公共利益考虑的教育、医疗等设施用地的收益分配比例可以设定得低一些。
这些标准要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平衡和社会公平性,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制定合适的收益分配方案。
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方面,还需要注意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要注重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对于流转过程和收益分配方案要进行公示和解释,避免出现不公正的现象。
二是要加强监管,避免一些公共资源被少数人垄断。
三是要注重社会认可度,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和社会评价,做到合法、合规、合理。
总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各方利益,遵循市场化原则,制定相应的收益分配方案。
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保障公共利益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公正与平衡。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积极作用,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政府土地交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政府从土地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的根本途径。
其次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前提条件应保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合法性,流转的关键在于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最后提出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即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国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力,其中地方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土地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限制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后,以市场交易价格出让土地,获得了巨额的土地收益。
土地出让金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许多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的房地产收入已经占到了其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高达60%~70%。
此外,土地交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形式也从根本上刺激了政府更多地出让土地,为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从过去政府“以地生财”向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性转变。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减少了土地征收对于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侵害,把城市化带来的土地级差地租归还给农民,可以缓解目前土地征收过程中产生的农民和政府的对立性紧张关系。
减少土地征收,也可以抑制城市蔓延,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和减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毫无疑问,将直接减少土地征收数量,减少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
这就要求政府要转变城市土地经营的思维,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转变为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提高城市土地质量和改善人居环境,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土地资产的保值和升值。
通过实现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土地的合理配置,最终增加城市的土地收益。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减少政府土地出让收益来源,并不意味着政府不能“以地生财”。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法律政策研究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是指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流转给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人,以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为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土地的主体,享有流转收益的所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是具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人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将土地流转出去,并收取一定的流转费用,作为集体经济的收入。
该法还明确规定,流转费用的分配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决定,既保护了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又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
为保护农民的利益,我国也规定了对农民进行适当补偿的政策。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管理办法》规定,农民个人或集体经济组织将建设用地流转给第三方时,应当按照流转土地的利益、流转土地的市场价值以及农民的劳动投入等因素,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农民要按照合同约定获得相应的分红和补偿。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旨在平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利益,保护农民的权益。
为了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我国还对流转收益的使用进行了管理。
《土地流转管理办法》规定,流转收益应当用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土地管理费用等方面。
具体分配比例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制定,并通过民主方式确定。
这些规定保障了流转收益的合理使用和分配,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简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管理
[摘要]本文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形成的主要方式及其利弊进行分析,并深入剖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理,为加强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流转;价格管理;集体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F031.4 文献标示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S1-
随着城市的扩展,土地区位条件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土地区位价值的变化,会使城乡结合部集体土地在流转中产生巨大的价格增值,不论是农地征收流转、还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其价格都将发生增值变化。
在使农地不断转为建设用地的同时,也使土地的区位条件发生相对变化,相应地使土地的价格也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使集体土地流转价格的构成除了原有的地价组成部分以外,也应该反映区位变化造成的价值的增加。
这样集体土地流转价格就由农地地价、区位地价和未来区位变化地价三个部分组成。
1.当前集体建设用地多种流转形式下价格形成的主要方式及利弊
1.1国家征收土地价格形成方式
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征收集体建设用地。
一旦农民集体所有的农地经依法批准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就必须办理征用手续,同时对失去土地的农民集体和农民个人进行补偿——这种补偿本身即是构成农地转用价格的要素之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征地中要求体现土地质量及区位差异,体现土地市价行情的呼声高涨,硬性地、缺乏灵活性的政府定价逐渐转向有一定灵活性的政府指导价。
1.2“灰色交易”下流转价格的形成方式
在我国由于发展的需要和地方政府的默许,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采取的其他手段,我们统称为隐形市场,存在的交易一般称之为“灰色交易”。
“灰色交易”作为规避法规“隐形流转”形成的集体建设用地价格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是一种严格扭曲的价格,价格形成没有一个规范,随意性很强,价格混乱。
部分地方出现所有权价格和土地使用权价格混同的现象。
1.3“合法市场”流转价格的形成方式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试点地区,符合一定条件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合法流转。
从全国来看,安徽芜湖、浙江湖州等地在放开集体建设用地价格时,通过制定基准地价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补偿标准等措施,以稳定集体建设用地地价,在价格形成中,政府公布的价格发挥着指导作用。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明显低于政府备案的价格,政府可行使优先购买权。
1.4不同价格形成方式的利弊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征地价格形成机制的弊端也不断显现:首先,以征地价格为代表的计划形成机制补偿价格偏低,农民的利益
受到损失;其次,在实践中农地质量价格由土地原有使用途径的收益确定,不符合土地估价中最有效使用原则,应就过去、现在以至将来做长远考虑后予以确定;第三,征地价格由被征收农用地质量价格和社会保障价格构成。
社会保障价格包括到征地价格中,使价格的形成基础偏离了地租和利息率。
集体建设用地价格体现的应该是土地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土地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分配,价格的形成基础是地租和利息率,在征地中把社会福利补偿包括进价格作为征地价格的形成基础,这实际是一种混淆。
2.影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理
2.1集体建设用地的客体特征
(1)土地用途的限制。
地方性的法规对流转集体建设用地的用途进行限制性规定,如:江苏省海门市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严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商品房的开发,出让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
(2)法律保障的缺乏。
尽管集体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开展了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是国家一直没有出台配套的政策,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利保障程度不足,购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企业因为保障程度不足受到困扰。
(3)基础配套设施不足。
集体建设用地一般位于乡镇和村级行政区划内,基础配套设置不够完善,或者完全没有配套,这些直接影响到集体建设用地的出让价格低于国有建设用地的出让价格。
2.2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对价格的影响
(1)政府部门。
中央政府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主要考虑:一方面,提高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可能会刺激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威胁到18亿亩耕地红线,进而威胁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过高会给土地征收带来压力。
(2)集体经济组织。
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原则,没有明确产权代表和执行主体的权限与地位。
如此所有权主体悬空,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会影响到成交价格。
(3)农民。
农民是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者,他们一方面不希望失去土地,另一方面希望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
当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达到农民的期望值时,流转得以进行,但是依据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收益补偿需要在多主体间分配,分摊到个人的数量十分有限,加之农民个体缺乏谈判地位,其维护个人权利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对出让土地的价格维护不足,影响到成交价格偏低。
2.3市场环境对价格的影响
与国有土地市场对应,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还处于初级阶段,仅在部分试点地区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流转的数量有限,并且用地限制比较严格。
价格的形成主要基于协议,没有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交易受到政府行为制约严重,尚未形成市场机制。
另一方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交易的合同效力不足,流转土地的财产性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再流转困难,不能为用地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变现等便利。
这些都影响到集体建设用地的价格。
3.加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造成集体建设用地价格低廉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国有土地与集体建设用地地位不等,所以,加快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促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发展,消除地价不平等的根源,使得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在同一个平台上,做到同质同价、优质优价、劣质劣价,充分实现土地的
应有价值,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逐步改善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使用价格相差悬殊的局面,最终引导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价格市场决定。
3.2构建科学的农地价格体系,引导流转土地合理定价
建议构建科学的农村土地价格体系,引导土地合理定价。
如:制定集体建设用地的分等定级规程、估价规程,指导全国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分等、定级和价格评估。
另外,为了完善农村土地价格体系,可以建立农地市场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土地交易中介组织,包括评估机构、土地融资服务机构、土地保险机构等;要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信息服务网络,以乡镇为基础,以土地管理部门为依托,通过交易信息网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沟通供需双方的联系,及时将土地出租信息、地价信息等向社会公布,解决土地交易中的信息不公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3加强地价评估研究,为流转价格形成提供技术支持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评估方法常用的有购买年限法、成本逼近法、基准地价扣除法和收益还原法。
为了使结果更加的合理,最终的价格往往取以上几种评估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上面几种评估方法是基于城市土地的评估方法,没有考虑农村的具体情况。
在目前的国有建设用地评估中,完整的地价定义应包含有用途、使用年限、容积率、开发程度、价格基准日、使用权性质等内容,而目前的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估价中,没有合理的规划用途,没有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强度指标,也没有准确的流转年限,这些因素对于地价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评估中,很容易出现各地区为了自身利益而故意压低土地价格的情况。
所以,必须加强地价评估研究,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