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复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351.50 KB
- 文档页数:67
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基础知识导论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基础知识导论课程是IT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们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相关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协议的实现和应用,以及具备进行网络设计、配置和管理的能力。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1 网络的定义与分类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根据范围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等。
1.2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指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连接的形式。
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形、树型和网状等。
1.3 OSI参考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简称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一层都负责处理特定的功能和任务。
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1 网络协议的定义与分类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数据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
2.2 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族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协议族,由多个协议组成,包括IP、TCP、UDP等。
IP协议负责网络间的数据传输,而TCP协议和UDP协议则负责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传输。
2.3 HTTP协议和WWW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一种用于传输超文本的应用层协议,是万维网的基础。
通过HTTP协议,客户端可以向服务器请求信息,服务器则将响应发送给客户端。
三、网络安全与管理3.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中的资源不被非法访问、破坏或篡改的技术和措施。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包括计算机病毒、网络钓鱼和黑客攻击等。
3.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是常见的网络安全设备,用于监控和过滤网络流量,保护内部网络不受外部攻击和恶意软件的侵害。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复习要点第一章概述1.理解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连接方式的区别。
2.掌握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三种交换方式在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4.应用带宽、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的概念进行计算。
习题:11、12、16第二章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与体系结构1.掌握具有五层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图示、各层主要功能、各层传送数据的单位。
2.理解数据在源端和目的端都为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中各层间传递的过程。
3.理解具有五层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TCP/IP的体系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物理层1.掌握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理解模拟数据、模拟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的区别。
2.掌握通信的三种基本方式、信道的分类、信道传送的信号的分类3.理解柰氏准则、香农公式。
4.掌握对码元的基带数字信号表示、曼彻斯特编码表示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表示。
5.理解调制解调器的作用、基本的调制方法、同步通信方式和异步通信方式、PCM的基本原理。
6.理解复用的含义,掌握码分多址的通信方式。
习题:15第四章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1.理解链路和数据链路的区别。
2.掌握帧定界、透明传输的概念,应用CRC进行差错检测。
3.应用字节填充法、零比特填充法对数据进行填充与变换。
习题:6、7、8第五章局域网1.理解局域网的主要特点、掌握其四种常见的拓扑结构。
2.理解CSMA/CD协议的要点。
3.理解争用期的含义。
4.掌握集线器的特点。
5.理解以太网信道利用率的含义,计算参数α的值。
6.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7.理解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的区别。
8.掌握无线局域网使用的协议标准。
习题:7、8、15第六章广域网1.掌握虚电路服务与数据报服务的不同。
2.理解在节点交换机中查找转发表的过程。
第七章网络互连1.理解直接交付和间接交付的区别。
2.理解IP协议及其配套协议的关系。
3.掌握IP地址及其表示方法、IP地址的特点、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复习大纲第1章概论1.三网融合(哪三种网络)电信网、电视网、互联网2.P5计算机网络三方面问题,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三方面问题:两台或以上相互互联的计算机;需要一条物理的互联介质;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链接起来,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网络的组成:终端系统;通信子网。
3.P6-P9网络的分类4.P9网络体系结构,P10协议(网络协议三要素)5.网络体系为什么要采用分层的结构?(分层有什么好处)6.OSI模型和TCP/IP模型中各层的顺序和名称7.P15TCP/IP体系结构中各层的主要协议(协议名称,中文含义,协议主要作用)8.P16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对比9.P19习题1.1,1.3,1.5,1.7,1.8,1.12第2章数据通信技术基础1.概念(数据、信号、DTE、DCE、模拟信号、数字信号、信源、信宿)2.P21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3.P23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微波红外线)各自的特点4.P27数据传输速率(包括传码速率、传信速率,二者的区别,各自的单位)例题2-15.P28“信道带宽”的含义6.P31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7.P33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传输(会判断某种通信属于那一种传输)8.P35-P36掌握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的规则9.P37无噪声(理想)信道,奎斯特公式(知道信道容量到底指什么,注意单位)噪声信道,香农公式(会计算)10.P38什么是基带信号、基带传输、频带传输,频带传输的三种调制方法(调幅、调频、调相)11.P40脉码调制的步骤:抽样、量化、编码12.P41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了解每种复用的原理13.P52循环冗余校验,会计算CRC码14.P58习题2.4,2.7,2.11,2.14,2.17,2.22第3章数据链路层1.P62数据链路层的功能,透明传输的概念2.流量控制的作用3.停等协议的原理4.滑动窗口的原理,以及最大窗口尺寸如何确定P715.P75连续ARQ协议中发送窗口、接收窗口的大小6.P81零比特插入/删除的方法7.P87PPP协议(点对点协议)的三个组成部分、PPP帧的格式(注意:PPP帧数据部分不超过1500字节,什么时候会用到PPP帧?)8.P95CSMA/CD含义P96、原理、在什么网络中用(传统以太网)?在什么信道中用(半双工还是全双工?)9.P104习题3.3,3.4,3.6,3.9,3.14,3.20第4章局域网与广域网1.局域网定义、缩写2.P108局域网的四个技术特性、局域网可以使用哪些传输媒体3.P111知道IEEE是什么组织,知道为什么要把局域网的协议命名为IEEE802系列,注意802.3,802.3u,802.8,802.11这几个协议对应的网络4.P113以太网工作原理5.P114MAC地址的概念、别称、构成、使用层面,MAC帧的长度(DIX V2版本的)6.P119在物理层扩展局域网用“转发器”、“集线器”,用集线器扩展的局域网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答案选择题第一章1、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是通过(B)来实现的。
A: 通信子网B、路由器 C、城域网 D、电话交换网2、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C)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A:交换机 B、硬件C、通信 D、自动控制3、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中心提出的网络研究课题的名称为(D)A、WANB、LANC、TCP/IPD、ARPAnet第二章1、波特率等于(B)A、每秒传输的比特数B、每秒传输的周期数C、每秒传输的脉冲数D、每秒传输的字节数2、在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大、信号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是(B )A、双绞线B、光纤C、同轴电缆D、无线信道3、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传输数据时需要的设备是(D)A、网卡B、中级器C、集线器D、调制解调器4、将信道总频带划分为若干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模拟信号,即为(B )A、时分多路B、频分多路C、波分多路D、统计时分多路5、一种载波信号相位移动来表示数字数据的调制方法称为(A)键控法A、相移B、幅移C、频移D、混合6、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相比,报文交换(B )A、有利于迅速纠错B、出错时需重传整个报文C、把报文分成若干分组D、出错时不需要重传整个报文7、用CRC发现报文分组出错,用(D)方法纠错A、由信宿纠错B、忽略C、按位纠错D、丢弃重传第三章1、TCP/IP协议将(A)合并到应用层A、表示层、会话层B、物理层和网络层C、传输层、会话层2、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含义是(D)A、语法B、语义C、同步D、为进行数据交换与处理所建立的标准、规则3、在TCP/IP中,地址解析协议协议和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属于(B)A、应用层B、网络层C、传输层第四章1、关于物理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A、物理层处于网络参考模型的最低层,直接与传输介质相连。
B、物理层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何在连接开放系统的传输介质上传输各种数据的比特流C、设置物理层的目的是为数据链路层屏蔽传输介质与设备的差异D、物理层的传输可靠性靠自己解决。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复习资料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复习资料一、网络基础知识1.1 网络的定义与分类1.1.1 网络的定义1.1.2 网络的分类1.2 网络的拓扑结构1.2.1 点对点连接1.2.2 总线型拓扑结构1.2.3 星型拓扑结构1.2.4 环型拓扑结构1.2.5 网状型拓扑结构1.3 OSI参考模型1.3.1 OSI模型的概述1.3.2 OSI模型的七层结构1.4 TCP/IP协议族1.4.1 TCP/IP协议族的概述1.4.2 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1.4.3 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协议二、物理层2.1 传输媒介2.1.1 有线传输媒介2.1.2 无线传输媒介2.2 信号与编码2.2.1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2.2.2 信号编码2.2.3 奈氏定理2.3 传输方式2.3.1 单工传输2.3.2 半双工传输2.3.3 全双工传输2.4 调制与解调2.4.1 调制的概念与分类2.4.2 解调的概念与分类2.5 码型与调制方式2.5.1 码型的基本概念2.5.2 常用码型2.5.3 调制方式的基本概念2.5.4 常用调制方式三、数据链路层3.1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3.2 透明传输与可靠传输3.3 帧与帧的封装3.4 点到点协议PPP3.5 局域网协议以太网3.5.1 以太网的拓扑结构3.5.2 以太网的MAC地址3.5.3 以太网的帧格式3.6 局域网交换技术3.6.1 集线器3.6.2 网桥3.6.3 交换机四、网络层4.1 网络层的功能4.2 IP协议4.2.1 IP地址的分类4.2.2 子网划分4.2.3 DHCP协议4.2.4 NAT协议4.3 路由选择4.3.1 静态路由4.3.2 动态路由4.4 ICMP协议4.4.1 ICMP的基本概念4.4.2 ICMP的报文格式4.4.3 ICMP的应用五、传输层5.1 传输层的功能5.2 TCP协议5.2.1 TCP的连接管理5.2.2 TCP的可靠传输5.3 UDP协议5.3.1 UDP的特点5.3.2 UDP的应用场景5.4 基于TCP的应用协议5.4.1 HTTP协议5.4.2 FTP协议5.4.3 SMTP协议六、应用层6.1 应用层的功能6.2 DNS系统6.2.1 域名系统的基本概念6.2.2 域名解析过程6.3 HTTP协议6.3.1 HTTP请求与响应的格式6.3.2 HTTP的状态码6.4 FTP协议6.4.1 FTP的工作模式6.4.2 FTP的命令与应答6.5 SMTP协议6.5.1 SMTP的工作原理6.5.2 SMTP的命令与应答附件:网络拓扑图示范附件:常用网络设备介绍附件:计算机网络技术案例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一、注释一2:法律名词二、注释二3:法律名词三、注释三。
本
章
要
点本课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定义、功能和分类以及
图1-1
公用电话网
M T
M
M T
FEP
计算机 M
M
M T
FEP —— 前端处理机 M —— 调制解调器 T —— 终端
用前端处理机完成通信任务
图1-2
年代初期,美国航空公司投入使用的飞机票预定系统就是一种面向终端的远程联机系统,这个系统名为SABRE,即Semi-Automatic Business Research Environment,由一台计算机和遍布全美国的2000多个终端组成。
2.数据通信网络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以美国的ARPA网(ARPANet)为典型代表。
ARPA网是世界上第一个
图1-3
可以看出,ARPA网分成两个部分: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其中,通信子网主
客户机、服务器
图1-5
另一种计算机网络的形式是基于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的。
其中,服务器是指网络上管理共享资源的计算机。
通常,客户机是网络中请求其他计算机(如服务器)上的
服务器
客户机
图1-6
7
图1-7
双绞线(Twisted Pairwire)分为两种:屏蔽双绞线(Shielded Twisted Pair,STP)和非屏
图1-8 图1-9
2.同轴电缆
内层导线
绝缘体
金属屏蔽
外绝缘层 图1-10 图1-11 3.光纤(光缆)
图1-12。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复习提纲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不同地理位置上的独立的计算机,用传输介质和连网设备连接起来进行通信,用完善的软件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的系统。
P2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分布式处理。
P23.掌握广域网与计算机通信网的区别。
P44.什么是网络柘扑结构P55.掌握网状型结构全连接时连接线数目的计算公式:S=N(N-1)/2,其中N为节点数。
P6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资源共享方式划分为对等网和客户/服务器网络,按拓扑结构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
P77.掌握局域网的主要分类:以太网、FDDI、WLAN(无线局域网)、令牌环网。
P8 8.掌握世界上重要组织的英文缩写:如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其英文称为IEEE,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P109.理解什么是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理解全工传输为什么需要采用四线制线路)。
P1710.数据率(又称数据传输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传输数据的平均比特数,或指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单位为每秒位(bit/s),它反映了终端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能力,是一段时间的平均值。
P2011.掌握什么是有效频带。
P2012.掌握最大数据传输率的计算公式:C=2Blog2N,其中B为带宽,N为离散信号个数(或电平个数)。
例如:在带宽为10MHz的理想信道上,如果使用4电平的数字信号,计算每秒钟最多能发送多少字节。
若考虑到传输中各种噪声存在,则使用香农公式:C=Blog2(1+S/N) ,例如:.一个数字信号通过信噪比S/N为2047的8kHz带宽的信道传送,计算其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P2113.波特率:每秒传送信息位的数量,它是所传送代码的最短码元占有时间的倒数。
P2114.理解数据传输中产生差错的原因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独立型差错,另一类是突发型差错。
P2115.什么是基带传输。
P2216.光纤的损耗特性和色散特性是光纤的主要特性,决定了光纤的最大传输距离和最大传输带宽。
第一章、概述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一些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的集合。
网络的功能或作用:连通性,用户之间可以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因特网的起源:起源于美国的因特网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对等方式(P2P 方式):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各种专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信服务器、域控制器/目录服务器、文件和打印服务器、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
这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分组交换: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按传输距离划分网络的几种类型:广域网(远程网)WAN (Wide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 城域网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个人区域网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7层结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复习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运作的基石,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复习,包括通信基础、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一、通信基础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是指通过某种传输介质将数据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的过程。
其中包括数据的传送方式、数据编码和解码原理等内容。
2.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的信号,采用离散的数值来表示信息。
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的信号,采用连续的数值来表示信息。
数字信号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输和处理,而模拟信号需要经过模拟转换。
3. 基带信号与带通信号基带信号是指未经过调制的信号,信号的频率范围与原始信息的频率范围相同。
带通信号是指经过调制后的信号,信号的频率范围被移动到一个较高频率范围内。
4. 信道与信号传播信道是指信号传输的物理媒介,包括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种形式。
信号传播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干扰和衰减。
二、网络协议1. 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是一种网络架构模型,将网络通信分为七个层次,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2. 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族是Internet所使用的网络协议集合,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构成。
IP协议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寻址,TCP 协议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
3. IP协议IP协议是一种网络层的协议,主要负责进行数据包的传输和路由选择。
IP协议通过IP地址来标识网络中的每个设备,并根据路由表选择最佳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4. TCP协议与UDP协议TCP协议是一种可靠的传输协议,通过建立连接、数据分片、数据重传等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UDP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传输协议,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5. HTTP协议与HTTPS协议HTTP协议是一种应用层的协议,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
计算机网络及通信课程复习参考题型:简答题1.简述总线拓扑结构的优缺点。
总线拓扑结构的优点:(1)总线结构所需要的电缆数量少。
(2)总线结构简单,又是无源工作,有较高的可靠性。
(3)易于扩充,增加或减少用户比较方便。
总线拓扑的缺点:(1)总线的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到限制。
(2)故障诊断和隔离较困难.(3)分布式协议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送,不具有实时功能2.TCP/IP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答:TCP/IP的核心思想就是“网络互联",将使用不同低层协议的异构网络,在传输层、网络层建立一个统一的虚拟逻辑网络,以此来屏蔽所有物理网络的硬件差异,从而实现网络的互联3.请简述ISO/OSI参考模型每层的名称和主要功能。
(1)物理层:完成原始比特传输;(2)数据链路层:完成相邻结点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4。
比较IS0/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数及对应关系。
(OSI参考模型共有7层层次协议,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IP 参考模型主要有4层,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络层、主机网络层。
TCP/IP中的应用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TCP/IP中的传输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运输层,TCP/IP中的互联网络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TCP/IP中的主机网络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物理层.5.长20km、数据传输率为100Mbps的基带总线LAN,信号传播速度为200m/μs,试计算:1000比特的帧从发送开始到接收结束的最大时间是多少?1000bit/10Mbps+2000m/200(m/μs)=100μs+10μs=110μs 6.简述比特率与波特率的区别。
“波特率”表示每秒种传输离散信号事件的个数,或每秒信号电平的变化次数,单位为band(波特)。
即波特率所表示的是调制速度,是单位时间内传输线路上调制状态的变化数.“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单位为比特/秒,记作bits/s或b/s或bps或。
计算机与网络基础复习资料导言:计算机与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知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以及对计算机技术感兴趣的人来说,掌握计算机与网络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档将介绍计算机与网络基础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技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计算机与网络基础知识,并为复习提供指导。
一、计算机基础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五大主要硬件部件-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输入、处理、存储、输出2. 计算机内存与存储- 内存的种类与层级结构- 存储设备的种类与特点3. 计算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 常见的操作系统:Windows、Mac、Linux 4. 计算机网络基础- 网络的定义与作用- 网络的组成与分类:LAN、WAN、MAN - 网络协议与通信原理二、网络基础1. 网络协议与通信原理- OSI模型与TCP/IP协议- IP地址与子网掩码- 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2. 网络安全与保护- 网络攻击与防御-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数据加密与身份验证3. 网络应用与服务- 互联网的应用与服务- 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 网络存储与云计算三、计算机软件基础1.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开发的基本流程- 编程语言与开发环境- 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概念2. 数据结构与算法- 常见数据结构与其应用- 常见算法的原理与实现- 算法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分析3. 数据库与数据管理-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 - 数据库查询语言与操作- 数据库事务与并发控制四、常用办公软件1. 文字处理软件- 办公文档的创建与编辑- 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与功能介绍2. 电子表格软件- 数据分析与计算- 常用的电子表格软件与功能介绍3. 演示软件- 幻灯片的制作与展示- 常用的演示软件与功能介绍总结:计算机与网络基础是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通过本文档的学习与复习,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计算机与网络基础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技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复习要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架构和应用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复习要点,帮助你巩固和回顾相关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作用-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互联在一起,共享资源和信息的系统。
-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包括资源共享、信息传输、提供远程服务、实现分布式处理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形、树型、混合型等。
- 按照作用范围: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等。
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TCP/IP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二、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原理和协议1. 数据的传输方式-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 半双工传输、全双工传输。
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混合型拓扑。
3. 常见的网络协议- IP协议:负责将数据包送到目的主机。
- 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服务。
- UDP协议:提供无连接的通信服务,适用于实时应用。
- HTTP协议: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数据的协议。
三、网络设备和局域网1. 常见的网络设备- 集线器:物理层设备,用于实现局域网的物理连接。
- 交换机:数据链路层设备,用于实现局域网内的分组交换。
- 路由器:网络层设备,用于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的数据转发。
2. 局域网的常用技术- 以太网:常见的局域网技术,采用CSMA/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方式。
- 无线局域网(Wi-Fi):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局域网。
四、网络安全和管理1.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 病毒和蠕虫:恶意软件,可以破坏文件和系统。
- 黑客攻击: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并进行数据篡改、窃取、破坏等行为。
《网络与通信》期末复习提纲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体系结构1、通常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3、计算机网络分类:✓按照覆盖范围来分:局域网LAN、广域网W AN 、城域网MAN、个人区域网PAN✓按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公用网(public network)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按照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络、报文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4、因特网的前身是ARPANET,这是一个分组交换网。
5、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网络和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互连网)。
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
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host)。
6、单个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7、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
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主机 A 和主机 B 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运行在主机A 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B 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
即“主机 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 B 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8、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B/S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和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Peer-to-Peer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主动发起通信),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9、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电话网络)、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因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