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质分离过程
- 格式:pdf
- 大小:264.90 KB
- 文档页数:5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传质分离是一种利用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而对其进行分离的工艺。
它在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质分离过程主要包括溶剂萃取、吸附、膜分离等方法,以下将详细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原理。
1.溶剂萃取。
溶剂萃取是一种通过溶剂对待分离物进行组分分布的过程。
它利用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调整操作条件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溶剂萃取的原理是将混合物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然后加入萃取剂与混合物中的组分发生反应,形成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溶剂萃取化合物。
通过不同的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pH值等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溶剂萃取广泛应用于分离提纯金属离子、有机物等。
2.吸附。
吸附是一种利用吸附剂对待分离物进行吸附和解吸过程的分离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不同物质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性能差异,通过将混合物通过吸附剂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吸附剂常用的有活性炭、分子筛等。
吸附分离的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即吸附阶段和解吸阶段。
在吸附阶段,混合物通过吸附剂时,各个组分根据其在吸附剂表面的亲和力发生吸附,并在吸附剂上形成吸附相;在解吸阶段,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使被吸附的物质从吸附剂上解吸到溶液中,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3.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对混合物中组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半透膜是一种具有选择性传递性能的材料,可以选择性地传递其中一种或几种组分,而阻止其他组分通过。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渗透膜、离子交换膜和渗流膜等。
膜分离的原理主要包括渗透压差、电荷排斥和分子筛效应。
在渗透压差方面,通过通过半透膜形成的渗透压差来实现物质的传递与分离;在电荷排斥方面,通过半透膜上的电荷作用来实现电荷相同的离子的分离;在分子筛效应方面,通过半透膜上的孔径大小来实现分子大小的分离。
综上所述,传质分离是一种通过利用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的过程。
不同的传质分离方法有着不同的原理,通过调整操作条件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传质分离过程1.分离过程可以定义为借助于物理、化学、电学推动力实现从混合物中选择性的分离某些成分的过程。
2.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
机械分离的对象是两相以上的混合物。
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均相混合物的分离。
特点是有能量传递现象发生。
3.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
4.相平衡的准则为各相的温度、压力相同,各组分的逸度也相等。
5.相平衡的表示方法有相图、相平衡常数、分离因子。
6.维里方程用来计算气相逸度系数。
7.闪蒸是连续单级蒸馏过程。
8.指定浓度的组分成为关键组分,其中易挥发的成为轻关键组分,难挥发的成为重关键组分。
9.若溜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重组分,而釜液重除了轻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轻组分,这种情况称为清晰分割。
10.多组分精馏与二组分精馏在浓度分布上的区别可以归纳为:在多组分精馏中,关键组分的浓度分布有极大值;非关键组分通常是非分配的,即重组分通常仅出现在釜液中,轻组分仅出现在溜出液中;重、轻非关键组分分别在进料板下、上形成接近恒浓的区域;全部组分均存在于进料板上,但进料板浓度不等于进料浓度。
塔内各组分的浓度分布曲线在进料板处是不连续的。
11.最小回流比是在无穷多塔板数的条件下达到关键组分预期分离所需要的回流比。
12.特殊精馏分为萃取精馏(加入的组分称为溶剂)、共沸精馏、加盐精馏。
13.气体吸收是气体混合物一种或多种溶质组分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过程。
解吸为吸收的逆过程,即溶质从液相中分离出来转移到气相的过程。
14.吸收过程按溶质数可以分为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按溶质与液体之间的作用性质可以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按吸收温度状况可以分为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15.吸收的推动力是气相中溶质的实际分压与溶液中溶质的平衡蒸气压力之差。
16.难溶组分即轻组分一般只在靠近塔顶的几级被吸收,而在其余级上变化很小。
易溶组分即重组分主要在塔底附近的若干级上被吸收,而关键组分才在全塔范围内被吸收。
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
以下是 7 条关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
1. 你知道吗,有一种传质分离过程叫精馏啊!就像我们分捡糖果一样,把不同的成分给分开。
比如说在石油化工中,通过精馏把各种油品精确地分离出来。
2. 还有吸收呀!这就好像海绵吸水一样,把需要的物质吸收进来。
像在废气处理中,用吸收的方法把有害物质给“抓住”。
3. 萃取可少不了呢!想象一下把精华从一堆混合物中“拎”出来,这就是萃取啦。
咖啡的提取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嘛。
4. 膜分离也很神奇哟!它就像是一道超级滤网,只让特定的物质通过。
在水处理中,膜分离可帮了大忙了。
5. 结晶不也挺有意思嘛!就如同冬天里的雪花慢慢形成一样,物质也能结晶分离出来。
制糖过程不就常常用到结晶吗?
6. 吸附也很重要哇!这就跟磁铁吸铁屑似的,把特定的物质紧紧吸附住。
空气净化常常会用到吸附哦。
7. 离子交换更是特别呢!它好像是一个聪明的小管家,把合适的离子给换来换去。
在水软化处理中,离子交换可是大显身手。
我觉得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真的超级有趣,而且每种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呢!。
传质分离名词解释
传质分离是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组分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不同组分的传质速率差异来实现分离。
传质分离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吸附:将混合物溶液加入到传质分离器内,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会被吸附到固定相表面上。
2.传质:将移动相(溶剂)通过固定相,移动相中的组分因为与固定相的亲和性不同而有不同的传质速率。
3.脱附:移动相带走了部分组分,离开固定相后,这些组分会逐渐被分离出来。
如果需要分离多个组分,则需要进行多次传质过程,每次使用不同的移动相。
常见的传质分离方法包括:
1.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适用于分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表面的亲和力不同来实现分离。
2.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适用于分离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等,通过液相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组分。
3.电泳(Electrophoresis):适用于分离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等。
该方法利用大分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差异实现分离。
传质分离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需要分离的混合物的性质和要求。
传质分离在化学、生物学、制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一、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1. 定义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指的是通过物理、化学或其他方式将原料中的物
质从一种物料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而另一种物料就是传质该物质的媒介。
2. 目标
将原料通过不同方式分离,将其形成符合工艺要求的单一物质料或多
种物质料。
3. 方法
(1)蒸馏:即利用不同沸点液体的差别,用蒸汽来将高沸点液体蒸发,得到更高沸点或低沸点液体;
(2)萃取:即利用萃取剂把溶解物从溶液中萃取出来分离;
(3)透析:即利用分子过滤的原理,将分子的大小作为界限,把分子
大的物质离开分子小的物质,得到分离的结果;
(4)聚类:即利用物料聚合的方法,将多种物料按照一定的聚类规则,聚合成一定形态一致的多种物料,进行分离;
(5)沉淀:即利用水溶液的pH值或溶质的活性,把有溶解或悬浮的
物质分离为比较纯净的物质。
4. 作用
(1)物料的分解:将原料中的物质按照一定的分离过程,分解成多种
物质;
(2)物料的提纯:将原料中的物质通过分离过程,可以提纯成单种物料,使之更加纯净;
(3)物料的精制:将原料中中的物质通过传质分离,可以使溶液中的物质增添成分,以达到高精度处理;
(4)物料的控制:通过传质分离,可以控制几种物料中比例、浓度和均匀性,以达到高效率工艺。
5. 应用
化工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化工行业中,如原油加工,把原油分成石油气体、石油液体和各类残渣,并可获得更多的油产品;在电解废水处理中,能有效分离废水中的铁离子和阴离子,使铁离子含量尽可能降低;在食品饮料行业中,能有效把原料中的活性成分分离出来,以符合食品饮料行业的要求。
传质分离过程名词解释
传质分离是指通过在物质间传质的过程来实现分离的一种方法。
传质分离过程中,通常使用一种称为传质剂的物质来提高物质间的传质速率。
这些传质剂可以是液体或者气体,常见的传质剂包括溶剂、吸附剂、萃取剂、膜等。
传质分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
1. 传质速率:指物质在分离过程中由一处传到另一处的速度。
传质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质剂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以及温度等。
2. 溶剂萃取:是一种通过在溶剂中将物质溶解来实现分离的方法。
在溶剂萃取过程中,理论上可以通过适当选择溶剂来实现目标物质的选择性分离。
3. 吸附剂:是指用于吸附物质的固体或液体材料,通常以颗粒状或多孔状存在。
物质会与吸附剂之间通过吸附作用产生作用,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4. 萃取剂:是指用于将物质从一个相转移至另一个相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萃取剂包括有机溶剂、离子液体等。
通过选择性地与目标物质反应或溶解,可以实现目标物质的提取和分离。
5. 膜分离:是一种利用特殊的薄膜将混合物分离成两个或多个组分的方法。
膜可以是多孔膜、纳滤膜、渗透膜等,根据不同物质的渗透性差异,可以实现物质的选择性分离。
这些名词解释涉及了传质分离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用于描述不同的传质分离方法和过程。
传质与分离过程
传质与分离过程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生物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等等。
传质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过程,而分离过程则是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开的过程。
传质过程是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传递。
在自然界中,许多物质通过传质过程进行扩散。
例如,当我们在一间屋子里点燃一支香烟时,香烟中的微小分子会通过空气中的传质过程扩散到整个屋子里,使得整个屋子充满了香烟的味道。
传质过程的速度与浓度梯度有关,浓度梯度越大,传质速度越快。
分离过程是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开的过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分离过程。
例如,水可以通过蒸发和凝结的分离过程从盐水中分离出来。
另一个例子是用筛子将沙子和石子分离开来。
分离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组分的性质和分离方法的原理来选择最适合的分离方法。
在化学工程中,传质与分离过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过程。
例如,化工厂中的蒸馏塔就是利用不同组分的沸点差异通过蒸发和冷凝的分离过程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纯净的组分。
另一个例子是在制药工业中,通过传质过程将溶液中的药物从溶剂中提取出来。
在环境科学中,传质与分离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土壤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传质过程迁移到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污染。
因此,了解传质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修复环境。
总之,传质与分离过程在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它们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传质与分离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传递与分离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名词解释传质分离过程
传质分离过程是一种通过物质传递来分离混合物的技术。
在传质分离过程中,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会通过直接接触或化学反应的方式被传递到另一侧,从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传质分离过程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例如化学、生物、石油和化工等。
在化学和生物领域中,传质分离过程通常用于分离样品中的不同分子或细胞。
在石油和化工领域中,传质分离过程则被用于分离液态混合物,例如石油馏分和化工原料。
传质分离过程的主要优点是高效、快速和分离度高。
与其他分离技术相比,传质分离过程不需要使用化学剂或加热/冷却等措施,因此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
此外,传质分离过程还可以在常温和常压下进行,因此不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设备成本。
不过,传质分离过程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对设备材料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
因此,在选择传质分离过程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第七章吸收概述:一、传质分离过程1. 概念:也称物质传递过程,指依靠物系中组分间的某种物性的差异,使组分从一相到另一相传递过程。
2. 传质分离的依据: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间平衡分配的不同二、传质单元操作的类型1. (气体)吸收:选择一定溶剂(外界引入第二相) 造成两相,来处理气体混合物。
2. (液体)蒸馏:对于液体混合物加热,使混合物内部造成两相,利用不同组分挥发性的差异,使得液体混合物分离3. (固体)干燥:对含一定湿分的固体提供一定的热量,使溶剂汽化,利用湿分压差,使湿分从固体表面或内部转移到气相,从而将含湿分的固体物料得以净化。
一、吸收1. 概念:也称气体吸收,指藉气体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的差异使气体中的不同组分分离的操作。
溶质或吸收质:气体中能被液体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或吸收质,不被溶解的部分称惰性组分或载体。
吸收时惰性组分保留在气相中,吸收过程就是溶质在气液相间的传质过程。
2. 吸收的分类:①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②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③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④高浓度吸收和低浓度吸收2. 吸收的依据混合物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3. 吸收的目的①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②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或精制气体;③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④工业废气的治理。
二、解吸1. 概念:也称脱吸,是吸收的逆过程,指使溶液中的易挥发性溶剂释放出来的操作过程。
一个完整的吸收流程应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
3. 解吸方法与解吸剂常用解吸方法有升温、减压和吹气。
常用解吸剂又称载体,有空气、水蒸汽及惰性气体等。
3. 实现吸收操作的方法①溶剂的选择,使其可选择地溶解分离某种有效成②提供气液两相传质接触设备,使溶质从g→l;③再生溶剂,将解吸溶质后的溶剂循环使用。
4. 吸收剂(溶剂)的选择标准①溶解度大;②选择性高;③再生容易;④挥发性小;选择原则:经济、合理。
⑤粘度低;⑥化学稳定性高;⑦腐蚀性低;⑧无毒、无害、价廉等。
7.1.3 吸收设备吸收设备中以塔设备最为常用,主要有两种:1. 板式塔:液体从塔顶流下,气体从板间孔内逐板上升,每板的气液接触使溶质溶于吸收剂,溶质浓度( g、l 相)则成阶跃式变化。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工程及工艺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具备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技术基础知识后的一门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化工生产实际中复杂物系的分级、分离、浓缩、提纯等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操作特点,简捷和严格计算方法以及强化改进操作的途径,并对一些新型分离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根据具体的分离任务和分离要求,选择适宜的分离方法,设计合理的分离序贯。
围绕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仿真实习、工程案例教学环节使分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显著增强了课程的工程实践特色,符合工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1)课程的重点、难点化工分离过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等课程的理论知识,针对化工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多组分非理想性物系,从分离过程的共性出发,讨论各种分离方法的特征。
本课程着重基本概念的理解,为分离过程的选择、特性分析和计算奠定基础。
在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重点的基础上,强调将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观点,以及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讲授传统分离技术的同时,还不断引进新型分离技术的有关内容,并逐渐加强其重要性,以拓宽学生在分离工程领域的知识面,从而适应多种专业化方向的要求。
难点在于本课程中应用到很多化工热力学和传递过程理论,内容较为深奥和抽象。
(2)解决办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授课2)注重启发式教学,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安排专门的实验教学和工程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4)开发CAI教学课件,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形象化,动画,兴趣化,帮助和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重、难点内容。
5)让学生走进教授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学以致用。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化工分离过程英文名称:Chemical Separation Processes学分:3学时:48教学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四年级本科生预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