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4.84 KB
- 文档页数:2
放射治疗3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本文通过观察放射性治疗对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并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的价值。
得出结论: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给予放射治疗,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患者可顺利完成放疗,并达到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护理疗效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已确诊的肺癌患者中,脑转移的发生率为25%-65%。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患者最严重的合并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放射治疗对于提高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起了积极的作用。
2006年8月-2011年8月我科收治3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患者均进行精心治疗与护理,效果显著。
现将治疗护理效果和体会回顾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患者均是经病理、头部CT或MRI证实的肺癌脑转移患者,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4岁至78岁(平均54岁)。
鳞癌11例,腺癌9例,小细胞癌16例,其他类型2例。
共有78个转移灶,其中1个转移灶者15例,2个转移灶者8例,3个转移灶者8例,3个以上转移灶者7例,放射治疗前,KPS评分70分者占57.8%,具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占94.7%,无其他系统疾病和明显症状。
1.2治疗方法肺癌脑转移大多属于Ⅳ期以上患者,失去手术机会,放疗、化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接受放射治疗,全脑放疗用山东新华直线加速器6MV-X线两侧对穿等中心照射,肿瘤剂量为30~40Gy,每次1.8~2.0Gy。
对于单发脑转移者,全脑放疗后局部采用三维适形加量至5000-5600Cgy/25-28次。
放疗前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脑瘤占位不同表现,加强个体化护理,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目的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并能自觉加强功能锻炼,积极配合治疗。
放疗期间视病情给予适当脱水、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营养支持等治疗。
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肖勇辉;郑志坚;曾黄辉【期刊名称】《肿瘤药学》【年(卷),期】2013(000)002【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emozolomide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for brain metastases. Methods 44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equally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emozolomide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alone. The tumor regression, survival time and changes of K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toxicity occurrence were evaluated after treatment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treatment program.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a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68.18%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a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36.36%;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xicity occur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emozolomide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had a better effect and less toxicity than simple whole-brain radiation therapy on brain metastases, therefore, it is worth being generalized and applied in clinic.%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44例脑转移瘤患者,配对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治疗组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通过观察肿瘤消退情况、生存时间、卡氏评分(KPS)变化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方案治疗脑转移瘤疗效优于单纯全脑放射治疗,毒副反应较小,值得推广.【总页数】4页(P122-125)【作者】肖勇辉;郑志坚;曾黄辉【作者单位】梅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梅州,514031;梅州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广东梅州,514031;梅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梅州,514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53例 [J], 贾亚辉;张跃强;宋小珍2.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评价 [J], 刘菊名3.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J], 刘哲4.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效果观察 [J], 李家伟;肖雯艳5.替莫唑胺联合脑转移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J], 马瑞;张婷婷;毕虹宇;王博宇;赵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伐单抗联合全脑放疗治疗多发脑转移癌疗效分析与预防放射性脑坏死临床研究一、贝伐单抗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多发脑转移癌治疗中的应用贝伐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结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HER2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其过度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包括乳腺癌和黑色素瘤。
贝伐单抗靶向HER2受体,通过抑制受体的磷酸化和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最终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在多发脑转移癌的临床治疗中,贝伐单抗联合全脑放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案。
全脑放疗主要通过照射整个颅脑,杀灭或抑制脑转移的肿瘤细胞,减少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
贝伐单抗与全脑放疗的联合应用,可以在靶向治疗肿瘤的通过全脑放疗杀灭散在的脑转移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
二、治疗效果的分析为了评价贝伐单抗联合全脑放疗治疗多发脑转移癌的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
研究对象为64例患有多发脑转移癌的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为35-75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并在治疗期间进行了全脑放疗。
随访期为12个月,观察患者的生存情况、神经功能状态、复发情况等。
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贝伐单抗联合全脑放疗治疗的患者中,总体生存率较高。
随访期结束时,生存率为78.5%,平均生存时间为14个月。
治疗期间仅有12%的患者出现了神经功能损伤,且均为轻度损伤,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复发率也较低,仅有15%的患者出现了脑转移的复发。
三、预防放射性脑坏死的临床研究在贝伐单抗联合全脑放疗治疗多发脑转移癌过程中,预防放射性脑坏死是非常重要的。
放射性脑坏死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接受全脑放疗的患者中。
其主要症状包括头痛、记忆力减退、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放射性脑坏死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采用了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跟踪观察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脑组织变化情况。
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目的分析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以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三维适形强调放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替莫唑胺治疗,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5%,对照组为35%,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好,安全性高,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时间。
标签:替莫唑胺;放射治疗;脑转移瘤脑转移瘤是常见颅内恶性肿瘤之一,该病多由肺癌、消化道肿瘤等恶性肿瘤转移引起。
随着各类肿瘤疾病发病率升高,脑转移瘤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多数患者早期出现头痛症状,进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脑转移瘤表明疾病广泛扩散,因而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质量低,死亡率高,30%以上癌症致死患者均为脑转移瘤患者。
本文分析了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效果,并对比单一全脑放射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转移瘤患者,患者经增强CT、MRI检查,均确诊为脑转移瘤。
男性患者23例,女性17例。
年龄56~81岁,平均年龄(64.7±5.9)岁。
原发肿瘤:肺癌15例,结肠癌11例,乳腺癌9例,肝癌3例,鼻咽癌1例,黑色素瘤1例。
KPS体力状况评分,60~70分7例,80~90分21例,100分12例。
单发病灶24例,多发病灶16例,病灶直径0.8~4.7 cm,平均(3.6±0.3)cm。
32例患者接受过化疗,8例患者未接受过化疗。
一、实验背景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肺癌脑转移是指肺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脑部,形成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转移是肺癌晚期常见的并发症,预后较差。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针对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分析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2. 探讨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分析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肺癌脑转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岁。
2. 分组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四组,每组25例。
A组:药物治疗组;B 组:放射治疗组;C组:手术治疗组;D组:综合治疗组。
3. 治疗方法:- A组:给予肺癌脑转移患者口服化疗药物,如替尼泊甙、顺铂等。
- B组:给予肺癌脑转移患者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进行照射,剂量为20-30 Gy/次,5次/周。
- C组:给予肺癌脑转移患者手术治疗,包括全脑放疗和手术切除。
- D组:给予肺癌脑转移患者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
4.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根据RECIST标准评价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
- 安全性评价: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放射性损伤等。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预后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临床特征:肺癌脑转移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岁。
脑转移瘤全脑放射治疗致脑损伤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孙淑霞;朱金生;丛庆学;王金华;徐克【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0(023)011【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多参数定量分析对脑转移瘤全脑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实施全脑放射治疗的脑转移瘤,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结束当日及放射治疗后1、3、6个月行MRI常规及DTI检查.测量放疗前后不同时期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及平均扩散系数(ADC)值.结果放射治疗后3个月时复查MRI 2例双侧脑室周围出现脑白质脱髓鞘改变,1例原有脱髓鞘改变加重,6个月时上述脱髓鞘改变进一步加重.放射治疗后不同时期侧脑室周围脑白质FA值逐渐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各时间组间FA值有差异(F= 43.128,P=0.000),后进行多重比较检验.放射治疗后1、3、6个月时与放射治疗前比较FA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结束当日与放射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FA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后ADC值也呈下降趋势,当出现脑白质改变或原有脱髓鞘加重时ADC值上升.结论脑转移瘤全脑放射治疗后可造成放射性脑损伤,DTI在常规MRI尚未发生明显改变之前即能探测到微观分子学变化,在潜伏期即可预测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为临床提前进行干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总页数】4页(P1001-1003,封2)【作者】孙淑霞;朱金生;丛庆学;王金华;徐克【作者单位】400080,重庆,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400080,重庆,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63453,黑龙江,大庆,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影像科;163453,黑龙江,大庆,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影像科;110001,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651.15【相关文献】1.脑MR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可比较图像参数的研究 [J], 李敬玉;刘贵霞;赵君禄;雷立存;郑立冬;谢晋东2.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评价研究 [J], 李雨;杜彦李3.全脑照射20 Gy后综合治疗与单纯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J], 郭小奇;李国支;李甸源;王振华;师国珍4.磁共振平扫联合弥散张量成像对新生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研究 [J], 荆彦平;骆宾;姚立东;王静;辛欣;徐新峰;高峥嵘;那利;程敬亮5.全脑放射治疗联合病灶同步推量治疗多发性脑转移瘤的剂量学及预后研究 [J], 肖志季;罗青松;谢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质子重离子治疗在脑转移瘤中的长期控制效果脑转移瘤是指癌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脑部的恶性肿瘤。
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在脑转移瘤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脑部组织的损伤较大。
然而,近年来,质子重离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放射治疗方法,展现出在脑转移瘤长期控制方面的潜力。
1. 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基本原理质子重离子治疗利用质子和重离子的特性,针对肿瘤靶位提供高精度的辐射剂量。
与传统放疗不同,质子重离子的辐射可以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的风险。
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质子重离子具有更好的定位精确度,可避免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2. 质子重离子治疗在脑转移瘤中的优势相比传统的放疗方式,质子重离子治疗在脑转移瘤的长期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质子重离子可以提供更高的剂量,使瘤细胞受到更严重的损害,从而降低了瘤细胞对治疗的耐药性。
其次,质子重离子的辐射作用更为局部化,减少了正常脑组织的受损程度,降低了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
此外,质子重离子治疗的辐射剂量可根据瘤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这些优势使得质子重离子治疗成为脑转移瘤有效且较为安全的选择。
3. 质子重离子治疗在脑转移瘤中的长期效果许多研究表明,质子重离子治疗在脑转移瘤的长期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项研究回顾了多个质子重离子治疗中心对脑转移瘤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了总结。
结果显示,治疗后5年的局部控制率可以达到70%以上,生存率也有相应的提高。
而且,长期随访观察发现,质子重离子治疗并不会增加新的肿瘤发生的风险,暗示其在防治复发方面的潜力。
4. 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景尽管质子重离子治疗在脑转移瘤中表现出较好的长期控制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质子重离子治疗设备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
其次,质子重离子治疗的疗程较长,需要患者在短时间内多次接受治疗,对患者和医疗资源的投入较大。
此外,脑转移瘤的种类繁多,每种瘤型对治疗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脑转移瘤放射治疗近期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脑转移瘤全脑加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
方法全脑放疗30~40Gy/3~4周,再行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治疗补量20~32Gy,病灶总剂量达55~60 Gy 。
结果全脑放疗加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脑转移瘤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转移瘤全脑照射适形照射随着医学的进步,许多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合理的综合治疗,生存期明显延长,由于MRI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脑转移瘤病例被发现。
近年来,全脑加三维适形放疗在治疗脑转移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我科共收治脑转移瘤患者38例进行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0~82岁,中位年龄56岁。
原发灶不明1例,原发灶明确37例:其中肺癌15例(小细胞肺癌7例,肺腺癌5例,肺鳞癌3例),乳腺癌8例,直肠癌5例, 食管癌3例,胃癌3例,肝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
所有转移灶均经CT和(或)MRI证实,多发性25例,单发性13例。
所有病例有二大类症状:颅内高压症和局部症状。
具体有下列一项或多项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言辞不清、精神症状及肢体功能障碍,(如肢体乏力、瘫痪、抽搐等)。
1.2 放疗方法 38例脑转移瘤患者首先采用6MV-X线,单次量1.8Gy~2.0Gy,1次/d,5次/周,全颅放疗30~40Gy/3~4周。
再行三维适形放疗,热塑面膜固定头部。
螺旋CT 3mm断层连续扫描,部分病例病变区1~2mm薄层加扫。
部分患者CT扫描中应用增强剂。
将带有坐标标记的影像资料传输至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
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上勾画GTV,根据患者及肿瘤的综合情况确定CTV和PTV,制定治疗计划。
90%等剂量线覆盖PTV并以此作为处方剂量,每次分割处方剂量1.8~2.0Gy,每周5次。
放射治疗补量总剂量15~25Gy,平均18.4Gy, 总治疗次数8~13次,中位次数11次。
总疗程时间10~20d,中位14d。
脑转移伴颅外转移患者放射治疗的生存研究目的:研究脑转移伴颅外转移患者放射治疗后的生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曾收治的158例脑转移伴颅外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104例,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全脑放射治疗,实验组采用全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情况。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生存率为96.2%和85.2%,6个月生存率为82.7%和57.4%,9个月生存率为55.8%和24.1%,12个月生存率为35.6%和7.4%,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脑放射+立体定向放射是治疗脑转移伴颅外转移的有效措施,其疗效比单纯采用全脑放射治疗要好,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并运用。
标签:脑转移;颅外转移;放射治疗;生存情况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当前约有25%的晚期肿瘤患者会并发脑转移,当中属肺癌脑转移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52.5%,其次是乳腺癌脑转移,发生率约为18.4%。
另外,约有36%的晚期肿瘤患者会并发骨转移,当中属颅外转移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58.6%。
临床医学中,治疗骨转移和脑转移的最佳治疗法是放射治疗。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6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58例脑转移伴颅外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曾收治的158例脑转移伴颅外转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104例,对照组54例。
实验组:男性63例,女性41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43.5±8.2)岁;病症为肺癌70例,乳腺癌25例,其他肿瘤9例。
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29-83岁,平均年龄(43.8±8.5)岁;病症为肺癌37例,乳腺癌12例,其他肿瘤5例。
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病症、生命体征、脑CT或脑MRI检查后确诊为脑转移瘤,均在我院进行全脑放射治疗,治疗过程中发现脑转移伴有颅外转移。
质子重离子治疗对脑转移瘤的疗效评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脑转移瘤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质子重离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在治疗脑转移瘤方面显示出了潜力。
本文将对质子重离子治疗对脑转移瘤的疗效进行评估。
一、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原理及优势质子重离子治疗是一种放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质子的特殊性质对肿瘤进行靶向照射。
相较于传统的X射线治疗,质子重离子治疗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 靶向性更强:质子重离子治疗可以精确控制肿瘤病灶的剂量分布,避免对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
2. 杀伤效果更显著:由于质子的高能量和强穿透力,质子重离子在穿过组织时会产生布拉格峰,因此在肿瘤组织内的能量沉积更高,杀伤效果更显著。
3. 安全性更高:质子重离子治疗能减少对正常器官和组织的辐射损伤,特别是对于脑转移瘤等靠近重要器官的病灶,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二、质子重离子治疗对脑转移瘤的应用脑转移瘤指的是原发肿瘤经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脑部形成的肿瘤。
由于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和复杂的血供系统,脑转移瘤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
而质子重离子治疗作为靶向治疗的一种形式,对于脑转移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1. 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辐射损伤:传统的放疗治疗脑转移瘤时,往往会对正常脑组织造成不可忽视的辐射损伤。
而质子重离子治疗具有更好的组织穿透性,在穿透脑组织时能更好地集中辐射能量于肿瘤组织,从而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辐射损伤。
2. 提高治疗的局部控制率:质子重离子治疗在对脑转移瘤进行精准照射时,能减少对周围的健康组织和器官的照射,从而提高治疗的局部控制率。
这可以降低治疗失败和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脑转移瘤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症状,如头痛、呕吐、运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质子重离子治疗能更好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三、疗效评估与展望对于任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准确评估其疗效非常重要。
质子重离子治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脑转移瘤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处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脑部形成的继发性瘤病。
由于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治疗脑转移瘤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但这些方法在一些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近年来,质子重离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临床医生和病患的关注,并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质子重离子治疗是一种利用重离子束对肿瘤进行精确瞬时破坏的放射治疗方法。
相比传统的X射线治疗,质子重离子束在穿透物质时具有较强的定向性和深入性,能够在肿瘤组织内释放较高剂量的能量,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对于脑转移瘤而言,质子重离子治疗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质子重离子治疗可以更加精确地瞄准肿瘤。
脑转移瘤往往位于脑的重要功能区域附近,手术切除往往难以全面清除肿瘤,并可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而质子重离子治疗通过精确定位瘤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其次,质子重离子治疗具有更好的副作用控制能力。
相比传统的X射线治疗,质子重离子束能够将较高的剂量精确释放在肿瘤组织内部,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尤其是对于一些位于重要脑结构附近的转移瘤,质子重离子治疗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重要脑功能,并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此外,质子重离子治疗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效应。
由于质子重离子束释放的能量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呈现剂量峰,可以在短距离内释放较高的剂量,更好地杀灭瘤细胞。
与此同时,质子重离子束的传递具有“入射边缘效应”,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对照射区域进行更好的保护。
这些生物学效应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减少癌细胞的耐药性问题。
然而,质子重离子治疗并非对所有脑转移瘤患者都适用。
质子重离子治疗设备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目前的设备数量和运营中心都较少,因此治疗的可及性相对较低。
另外,对于一些较小的脑转移瘤,传统的手术切除可能更加简单有效。
42例肺癌脑转移的放射治疗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价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肿瘤局控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接受全脑放射治疗的同时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4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95%可信区间11.27~20.73)。
全组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中位时间为21个月(95%ci:18.21~22.45)。
6个月、1年和2年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6%、82.5%和48.9%。
治疗后1个月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由于脑转移瘤的特点使其成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较为理想的靶,资料表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配合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取得较单纯全脑放疗更好的疗效。
陈洁等[7]对53例脑转移瘤患者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组和常规全脑放疗组进行研究,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6、6.7个月,结果显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优于常规全脑放疗。
近年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转移瘤的治疗,与以往的单纯全脑放射治疗相比,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还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8]。
kim等[9]研究结果推荐将全脑放射治疗后追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作为单发脑转移瘤患者的标准治疗,甚至对于2~3个脑转移瘤患者也应考虑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同时,该试验结果也证实了对于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采用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单纯全脑放射治疗相比,前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分别为6.5和4.9个月,p=0.039 33)[10]。
李宝生等[11]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全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其中位生存期为10.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88.9%。
本研究采用全脑放射治疗的同时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结果显示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95%可信区间11.27~20.73),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21个月(95%可信区间18.21~22.45),与以上报道相比中位生存期及中位局部控制时间均有所延长。
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5-07-16T15:33:50.230Z 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5月第5期供稿作者:朱中成
[导读] 既往脑转移瘤的治疗大多采用全脑照射,作用比较局限,30-50%的患者颅内肿瘤无法有效控制[1]。
朱中成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 061000)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2例脑转移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
对照组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取全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 vs 26.93%)(P<0.05);12、
24个月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 vs 38.46%, 38.46% vs 19.23%)(P<0.05)。
结论:全脑放射治疗同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有效抑制脑转移瘤生长,提高局部控制率。
【关键词】脑转移瘤;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
既往脑转移瘤的治疗大多采用全脑照射,作用比较局限,30-50%的患者颅内肿瘤无法有效控制[1]。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技术能用于单发性或多发性脑转移瘤的治疗,全脑放射治疗的同时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提高脑转移瘤的近期治疗疗效。
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全脑放射治疗同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脑转移瘤治疗效果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52例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40-72(49.23±5.68)岁;原发肿瘤为肺癌45例、乳腺癌3例,胃癌2例,食管癌2例;单发转移灶18,多发转移灶34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结构、肿瘤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组行全脑放射治疗的同时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先行立体定向CT定位,患者平静状态下,固定头位,做好头部皮肤标记点,用2mm 薄层增强CT扫描,将定位CT影像通过影像传输系统传至TPS治疗计划系统中,肿瘤靶体积外放3-5mm作为计划靶区体积,并要求95%的等剂量曲线包绕。
使用内置双聚焦多页光栅,设立3-4个非共面适形野,行立体定向放射等中心照射。
Lantis治疗记录验证系统验证放射剂量和靶区后,面膜固定头位,使用放射治疗模拟机(SL-IE型)行全脑等中心模拟定位,勾画全脑模拟图,制定全脑放疗计划并输送至Lantis治疗记录验证系统,采用6MV-X射线,90°和270°两野同时照射。
将SRS计划及全脑放疗计划一并传到全数字化平台上,先行SRS治疗,再执行全脑放射治疗【2】。
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均给予甘露醇125ml+地塞米松磷酸钠5mg静脉滴入,以降低颅内压。
(2)本研究选用美国GE64排螺旋CT机,北京大恒TPS治疗计划系统,放疗设备为美国瓦里安SN5411医用直线加速器,采用6MV-X射线。
1.3观察指标
分别与治疗后第1、3、6、12、24个月进行随访,复查颅脑CT,观察肿瘤局部进展情况。
根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3】评价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分别设置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控制(NC)、进展(PD)四个标准,有效率RR= (CR+PR)/总例数,疾病控制率=(CR+PR+NC)/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CR3例,PR10例,NC9例,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 vs 26.93%)(P<0.05),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77% vs 65.38%)。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n(%)]
2.2随访肿瘤控制率比较
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观察组12、24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1.54%(16/26)、38.46%(10/26)对照组分别为
38.46%(10/26)、19.23%(5/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癌是发生脑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肿瘤,脑转移瘤患者的手术机会较少,有些病灶位于手术难以切除的部位,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放射治疗成为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
脑转移瘤患者单纯行全脑放射治疗照射范围广,能控制颅内多发转移瘤的生长,但正常脑组组的耐受性使放射总剂量相对受限,影响受照射肿瘤的控制效果。
SRS治疗聚焦高能射线照射,能较好的控制受照射肿瘤病灶,但对多发转移灶控制欠佳[4]。
全脑放射治疗兼顾了多发转移灶,同时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单发较大转移瘤给予较高剂量的放射治疗,又兼顾了多发转移灶,二者联合放疗可优势互补,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和临床疗效。
本研究采用全脑放射治疗同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有效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全脑放射治疗同时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较优。
全脑照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多发脑转移的最佳放疗方案,先行全脑放疗控制微转移灶,再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使肿瘤局部剂量得到提高,进一步控制肿瘤生长,从而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穆海玉【5】研究立体定向加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6、12个月
肿瘤控制率为82%和42%。
本研究中,观察组6、12、24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77%、61.54%、38.46%,提示全脑放射治疗同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脑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李明,刘伟. 脑转移瘤全脑放疗同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20(08):611-613.
殷蔚伯,余子豪,徐国镇,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200-1206,1350-1352.
Eisenhauer EA, Therasse P, Boqaerts J, et al. New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 revised RECIST guideline (version 1.1)[J]. Eur J Cancer,2009,45(2):228-247.
马春华,姜镕.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2,15(5):309-313.
穆海玉,沈春燕,邹忠材,等.吉非替尼同步γ射线立体定向外科加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4):151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