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缓存技术研究与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前端开发中的页面缓存与更新技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前端开发在设计和开发网页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页面缓存和更新技巧则是前端开发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页面缓存和更新技巧,帮助前端开发人员优化用户体验。
一、了解页面缓存的重要性在讨论页面缓存技巧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页面缓存的重要性。
页面缓存是指将网页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保存在本地设备或者代理服务器中,以便在用户再次访问相同网页时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节省了服务器的资源开销和用户等待时间。
页面缓存可以提高网页的加载速度,并降低对服务器资源的需求。
二、利用HTTP头部设置缓存策略在前端开发中,可以通过设置HTTP头部来控制页面的缓存策略。
常用的HTTP头部字段有"Cache-Control"和"Expires"。
"Cache-Control"字段用于设定缓存的有效期,可以设置为"no-cache"禁止缓存,"max-age"设定缓存过期时间等。
"Expires"字段用于指定缓存的过期时间。
另外,还可以使用"Last-Modified"和"Etag"字段来判断文件是否被修改过。
服务器会在响应头中添加"Etag"字段,表示文件的唯一标识符;客户端在后续请求中会将该值通过"If-None-Match"字段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该值判断文件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未发生变化,则返回304状态码,表示文件未被修改,客户端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文件。
三、使用LocalStorage和SessionStorageLocalStorage和SessionStorage是HTML5中引入的两个Web存储标准。
它们可以用来缓存页面中的数据,以减少页面加载时间和网络请求。
缓存技术在大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领域。
在处理大数据时,缓存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缓存技术的基本原理入手,深入探讨在大数据处理中,缓存技术的应用研究。
一、缓存技术的基本原理缓存技术是一种通过提高数据的存取速率来加速数据的传输和处理的技术。
它将一部分频繁访问的数据存放在快速存储介质(如内存)中,并通过快速存储介质中的访问,避免了缓慢的磁盘访问和内存交换的开销,提高了数据的访问速率和系统的整体性能。
缓存的基本原理是以时间换空间。
当数据频繁访问时,可以将这些数据复制到缓存中,提高这些数据的访问速率。
当访问频率低时,可以释放这些数据,将缓存容量留给更频繁访问的数据。
通过合理的使用缓存,可以将磁盘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调用次数降到最低,提高运行速度和性能。
二、缓存技术在大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在大数据处理中,缓存技术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1. 数据库查询缓存数据库查询是大数据处理中最常用的操作之一。
因为查询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读取和计算,所以查询的过程往往非常耗费时间。
为了提高查询的效率,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数据库查询缓存。
数据库查询缓存将经常查询的结果存储在内存中,当用户发起查询请求时,首先检查内存中是否已有该请求的结果,如果有,则直接返回结果,否则执行数据库查询操作,将结果存入缓存中,供下次查询使用。
通过利用查询缓存,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库查询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2. 消息队列缓存消息队列缓存是数据分析和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异步消息处理的情况下。
在该场景中,数据生产者会将数据放入消息队列中,数据消费者则从队列中读取数据进行处理。
为了优化消息队列的性能,可以借鉴缓存技术的思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加上一个“存储队列”。
这个存储队列可以保护系统在处理期间发生的崩溃或停机。
当系统恢复时,生产者可以将数据重新放入消息队列的缓存中,消费者则可以从缓存中恢复未完成的处理工作。
前端开发中的数据缓存与本地存储技术数据缓存与本地存储技术在前端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用户对于网页加载速度和数据的访问效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数据缓存和本地存储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网页的响应速度和用户的体验。
本文将介绍前端开发中常见的数据缓存和本地存储技术,并探讨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一、数据缓存技术概述在前端开发中,缓存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和减少网络请求。
数据缓存技术可以将常用的数据存储在内存或其他存储介质中,减少对后端的请求次数。
常见的数据缓存技术包括:浏览器缓存、CDN缓存、前端框架缓存等。
1. 浏览器缓存浏览器缓存是指将网页资源存储在用户本地,下次请求时直接使用本地资源而不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
浏览器缓存可以有效减少网络请求,提高页面加载速度。
常见的浏览器缓存有强缓存和协商缓存两种方式。
强缓存通过设置Expires或Cache-Control响应头字段来控制缓存的有效期,当缓存未过期时,浏览器直接使用缓存数据,而不发起请求。
协商缓存通过设置ETag和Last-Modified响应头字段,当缓存过期时,浏览器发送请求到服务器,由服务器判断资源是否有更新,返回304状态码表示未修改,浏览器继续使用缓存。
2. CDN缓存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是一种分布式存储、传输的加速网络。
CDN缓存技术将网页资源分布到全球各地的缓存服务器,并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从离用户最近的一个缓存服务器获取资源。
通过CDN缓存,可以将用户请求的响应时间缩短到最小,提供稳定、高效的访问。
3. 前端框架缓存前端框架如React、Vue等也提供了相关的缓存机制。
通过虚拟DOM、Diff算法等技术手段,前端框架可以在组件更新时,仅更新需要修改的部分,避免了全量渲染,提高了页面的渲染效率。
二、本地存储技术概述本地存储技术是指将数据存储在用户设备本地,通常以键值对的形式进行存储。
Web缓存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文章详细阐述了web缓存技术的原理,研究了在具有web 缓存器的网络中本地存储器对请求对象拷贝传送的过程,深入讲解了web缓存替换的思想,以及利用web缓存如何有效的降低网络业务流量,缓解网络拥塞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流量;缓存;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18-0000-02
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入到因特网中,使网络承载的业务量越来越繁重,网络流量呈爆炸式增长。
据统计因特网的上网用户和业务量几乎平均每6个月就翻一番,网络的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用户对web服务器的访问量过大,导致系统难以承受其压力,如何缓解网络中业务流量的增长,减小访问时延,提高网络性能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 web缓存
web缓存正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技术手段。
web缓存技术采用信息本地化的机制,将缓存器布置于距客户端较近的位置,把客户端最近请求过的对象的拷贝保存到本地缓存器中。
采用web缓存技术可以降低对初始服务器的访问压力,缩短用户发送请求时由于需要到达初始服务器而产生的信息传输距离和时延。
3 web缓存技术的原理
那么,web缓存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怎样实现的,我们看一下客户端浏览器对一个对象的请求过程。
当浏览器准备请求一个对象时,首先浏览器与web缓存器之间建立一个tcp连接,客户端浏览器向web缓存器中的对象发送一个http请求。
web缓存器将检查本地磁盘空间中是否对该对象的拷贝进行了存储,如果在本地存储空间中找到了该对象的储存副本,则web缓存器就用http响应报文将该对象的拷贝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这时的web缓存器就相当于初始服务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web缓存器具与初始服务器同样的功能,接收了浏览器的请求,并发回了http响应报文。
当web缓存器在本地存储空间中未找到该请求对象的存储副本,它就会与该对象的初始服务器建立tcp连接,web缓存这时就相当于客户端浏览器。
它会向初始服务器发送获取该对象的http请求,初始服务器在接到请求后,将请求的对象发送给web缓存器。
web缓存器接收到该请求对象后,在本地存储器中保存该对象的副本,利用与客户端浏览器已经建立起来的tcp连接发送拷贝对象到客户端浏览器,如有其他用户再次请求该对象时,web缓存器就可以从本地存储中直接提取最初从初始服务器中请求的该对象的拷贝,由web缓存器直接发送给用户执行初始服务器的功能。
从web缓存器工作的过程我们看到,web缓存器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
4 web缓存替换
web缓存空间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缓存中剩余的空间将不足以存储新的请求对象,先前储存过的一些拷贝对象将与初始服
务器内存储的刚刚更新过的对象产生差异。
为了更好的利用有限的存储资源,web缓存器会保留价值较高的访问对象,将价值较低的访问对象移出缓存,以便存储当前更具有价值的信息。
缓存替换的方法一般会基于以下几种思想:
4.1 基于用户访问时间的间隔
最近一次用户访问某个对象的时间离现在越远,今后该对象被访问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越适宜被替换。
基于这种思想在web缓存中可以根据用户请求对象的时间间隔长短作为缓存替换的依据。
在web缓存器中请求间隔小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个请求对象在将来被其他用户再次请求的机会也更大。
依据这一原则,web缓存器可以根据缓存器中实际剩余空间的大小,把请求时间间隔大的文件信息替换掉,按照请求时间长短依次淘汰那些请求时间间隔相对较大的信息资源。
4.2 基于用户访问频率
最近被访问过的对象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被访问的命中率会较大,从web缓存中移出命中率较小的对象拷贝,保留命中率相对较高的访问对象的拷贝,将访问对象的命中率作为缓存替换依据。
用户请求对象的命中次数与用户请求对象的总数之比为命中率,命中率是衡量缓存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一个用户发出http 请求时,这次请求的对象数据正好已经在web缓存器中存储,我们称这样的请求过程为一次“命中”,命中对象说明这个请求对象先前曾被用户访问过。
在实际的访问过程中,一些实时性很强的对象
虽然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命中率,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已经变得不再具有被访问的价值。
web缓存空间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如果一直将这些对象保存在缓存中,会导致缓存空间的浪费,所以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必须从缓存空间中淘汰一些存储价值较低的缓存数据来提高命中率,保障web缓存器的服务性能。
4.3 基于对象大小
当缓存剩余空间较小时,仅简单的考虑存储对象大小,当发生对象替换时,将容量最大的存储对象从缓存空间中移出。
这种思想是基于在缓存中移除更多的空间去存储一些容量小而数量大的请
求对象,这样有可能提高命中率,因为将最大的对象移出缓存之后,会有更多的空间容纳其他请求对象供用户去访问。
4.4 基于前缀缓存技术
web磁盘缓存容量有限,完整的存储大容量的视频文件将占用缓存极大的空间。
据研究分析,用户在使用流媒体服务时,并不是观看了整个视频文件,很大一部分用户是观看了视频文件的前一部分,而能一直观看完该视频文件的用户却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被访问到的视频后半部分文件占用了大量的缓存空间,对缓存空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前缀缓存技术就是将视频文件的前一部分片段保存于缓存中,而后续的片段可以在用户观看视频片段前部分的同时通过web缓存器向初始服务器发送请求而后获得,前缀缓存技术在未牺牲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了缓存空间。
5 web缓存降低了网络流量
在实际的网络规划中,一个安装在高速局域网络内的web缓存器可以大大降低该局域网在因特网上产生的web流量。
因为高速局域网的路由器通过一条带宽容量相对较大的主干链路与因特网相连,局域网上的各个用户会通过这条主干链路对因特网上的初始服务器进行访问。
用户对初始服务器的请求需经过多次的跳转,每一次跳转都会占用因特网上某一段链路的带宽,增加网络的流量,可能要经过多次的跳转才能达到请求对象的初始服务器,多次的跳转增加了用户的访问时延,消耗了有限的网络带宽资源,大量的访问产生了大量的网络流量,最终可能导致网络的拥塞。
网络中大约有超过80%的用户访问的是20%的内容,在局域网内部安装web缓存器,研究表明web缓存可使请求对象的命中率达到20%-70%。
我们取40%为局域网内的命中率来进行说明,安装了web缓存器的局域网可以缓解局域网内给因特网带来的40%的用户访问量,这40%用户的请求立即会得到web缓存器的响应。
也就是说只有剩下60%的用户需要经过主干链路,去访问因特网上的初始服务器,而那40%用户的访问需求由web缓存器就可以满足,这样这40%的用户由于原先需要访问初始服务器而产生的流量在局域网内部就会被终止,大大降低了因特网上的web流量。
6 结束语
web缓存充分利用了本地存储技术,将频繁用于访问的数据和网页存储于本地磁盘空间中。
web缓存器的应用缓解了初始服务器的访问压力,同时大大缩短了客户机请求的响应时间,从整体上降低
了因特网上的web流量,避免了因大量的业务流而发生的网络拥塞,改善了网络的应用性能。
[作者简介]肖宁(1978-),男,辽宁开原人,研究生,助理工程师,技术十一级,解放军国防信息学院八系二十一队,研究方向:军事通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