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3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欣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五首民歌:山西《走西口》、内蒙古《牧歌》、江苏《茉莉花》、四川《康定情歌》和广东《彩云追月》。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难点:理解并把握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我国各地区的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歌欣赏。
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介绍五首民歌的背景和特点。
(2)钢琴伴奏,教师示范演唱五首民歌。
3.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学唱,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2)讲解各地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五首民歌的名称及地区。
(2)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3)各地民歌风格形成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五首民歌,录制视频。
(2)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写成书面报告。
2. 答案:(1)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书面报告在课后一周内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五首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民歌旋律、节奏的掌握情况,以及各地民歌风格特点的理解。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区的民歌,如云南、贵州等地的特色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024年高中音乐教案音乐教案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音乐欣赏》第四单元“民歌欣赏”,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 欣赏各地区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小放牛》、《阿里郎》等;3. 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元素;4. 探讨民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2. 培养学生对各地区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审美水平;3. 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趣,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元素分析;2. 教学重点:理解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各地区代表性民歌的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等;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舞蹈视频,让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2. 理论讲解:介绍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让学生对民歌有初步的认识;3. 案例分析:播放各地区代表性民歌,引导学生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元素,了解民歌的艺术魅力;4.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教材中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5. 例题讲解:针对民歌的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示范;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a. 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b. 各地区代表性民歌;c. 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元素分析;d. 民歌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了解和欣赏其他地区的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民间舞蹈等活动,深入体验民间音乐文化。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精选2篇(一)课题:民歌欣赏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了解民歌的起源、特点和历史背景。
3. 掌握一首民歌的歌曲结构和基本演唱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2. 选取多种民歌的音频素材。
3. 教师准备的相关资料,如民歌的背景知识等。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是民歌欣赏,并简单解释什么是民歌,并让学生猜测一下民歌的特点。
欣赏:1. 教师播放一首精选的民歌音频,让学生静听,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2. 欣赏完毕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这首民歌的感受和观点,并引导学生讨论民歌的特点,如简单易懂的歌词、纯朴的旋律等。
3. 教师播放多首不同类型的民歌音频,让学生欣赏并发表意见。
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民歌,向全班分享自己喜欢的民歌,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习:1. 教师向学生介绍民歌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发展轨迹,并提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和民歌演唱艺术家。
2. 教师向学生展示民歌歌曲结构的示意图,解释歌词、旋律和伴奏等要素。
3. 教师逐句分析一首民歌的歌词和歌曲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4. 教师教授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如正确发音、节奏感等,并让学生跟着音频或教师的示范一起唱。
巩固:1.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首自选的民歌,分别分析歌词和歌曲结构,并彼此演唱和表演。
2.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全班进行评价和讨论,欣赏彼此的表演,并互相给予建议和改进意见。
总结: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强调民歌的重要性和魅力,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欲望。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和演唱民歌,并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拓展:鼓励学生在家庭或社区中寻找更多的民歌资源,并主动向父母或他人传授自己学到的民歌知识和演唱技巧。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精选2篇(二)教案标题:舞蹈音乐教案目标:1. 了解舞蹈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我国各地区的民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通过民歌欣赏,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并理解各地区的民歌风格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茉莉花》,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歌的了解和感受。
2.新课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民歌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民歌的基本知识。
3.民歌欣赏(1)教师播放不同地区的民歌,如《康定情歌》、《小放牛》、《敖包相会》等,引导学生感受各地区的民歌风格。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首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民歌学唱(1)教师教唱一首简单的民歌,如《茉莉花》。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注意掌握民歌的旋律和节奏。
(3)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5.拓展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民族音乐,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歌。
(2)学生分组收集各民族的民歌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欣赏民歌过程中的收获。
四、作业1.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写成一篇短文。
2.学生收集一首家乡的民歌,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让学生对我国各地区的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能够辨识并描述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以及歌词中的地方方言和文化特色。
对话设计:“同学们,你们能听出这首《茉莉花》和我们在ktv里常听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吗?它的旋律和节奏有怎样的特点?”2.教学重点之二是通过学唱民歌,让学生体验并表达民族音乐的情感。
高中音乐《民歌欣赏》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不同地域的民歌,感受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民歌欣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我国主要地域民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品3.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欣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学会欣赏民歌。
2. 教学难点:民歌的演唱技巧和地域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播放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2. 讲解法:教师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3. 实践法:学生参与民歌演唱,体验民歌的演唱技巧。
五、教学准备1. 音频、视频资料:各类民歌及演唱视频。
2. 教学PPT:展示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3. 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用于伴奏。
4. 学生用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基本概念与分类: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介绍民歌的分类,如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
3. 地域特点与代表作品:讲解我国主要地域民歌的特点,如东北民歌、江南民歌、西南民歌等,并欣赏相关代表作品。
4. 演唱技巧与欣赏方法:讲解民歌的演唱技巧,如真假声转换、装饰音运用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演唱。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喜欢的民歌进行学习,了解其地域特点和演唱技巧。
2. 各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课堂交流和分享。
3. 教师点评各组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欣赏一首民歌,并尝试分析其地域特点和演唱技巧。
2. 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民歌欣赏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九、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欣赏能力。
一、课程名称:高中音乐《民歌欣赏》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分类,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2. 通过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1. 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分类。
2. 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
五、教学难点:1.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老师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民歌的名称吗?它来自哪个地区?二、讲授新课1. 介绍我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分类。
2. 讲解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 举例说明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特点。
三、欣赏民歌1. 欣赏《茉莉花》、《康定情歌》、《赛马》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歌。
2. 引导学生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四、活动与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所选民歌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吗?2. 引导学生思考:民歌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讲解民歌与民族文化的紧密关系。
2. 分析民歌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三、欣赏民歌1. 欣赏《草原夜色美》、《在那遥远的地方》、《阿里郎》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歌。
2. 引导学生分析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四、活动与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演唱和表演。
2.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演唱和表演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1. 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六、布置作业1. 学生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写一篇关于民歌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2024年音乐精彩教案民歌欣赏高中音乐精彩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民歌特色及其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对民歌的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民歌的欣赏和分析。
2.教学难点: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民歌音频资料。
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茉莉花》。
(2)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2.民歌欣赏(1)教师介绍民歌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播放不同地区的民歌,如江南民歌、西北民歌、藏族民歌等。
(3)引导学生分析每首民歌的特点,如旋律、节奏、歌词等。
3.民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的角度分析民歌,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深入分析。
4.民歌背景介绍(1)教师介绍每首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歌故事和传说。
5.民歌演唱与创作(1)教师教唱一首民歌,如《康定情歌》。
(2)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所学民歌。
(3)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民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欣赏民歌过程中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选择一首民歌,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
2.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民歌,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演唱和创作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改进空间,如在民歌分析环节,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探讨音乐元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具体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辨识民歌的地区特色,例如通过《茉莉花》的旋律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委婉。
高中音乐精品教案《民歌欣赏》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第四章《民歌欣赏》,内容包括对各地民歌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涉及:1. 民歌的定义及分类;2. 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品;3. 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鉴赏方法;4. 分析《茉莉花》、《小河淌水》、《康定情歌》等经典民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2. 通过欣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鉴赏方法;2. 教学重点:各地民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歌视频,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民歌的定义、分类及起源;(2)分析各地民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品;(3)讲解民歌的鉴赏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茉莉花》,让学生感受江苏民歌的优美旋律;(2)学唱《小河淌水》,体会云南民歌的韵味;(3)分组讨论,分析《康定情歌》的歌词特点。
4. 例题讲解:(1)分析《茉莉花》的旋律特点;(2)比较《小河淌水》和《康定情歌》的节奏差异。
5. 随堂练习:(1)学唱其他地区的民歌,如《青藏高原》、《阿里郎》等;(2)分析练习中遇到的旋律、节奏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民歌的定义、分类及起源;2. 各地民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品;3. 民歌鉴赏方法;4. 《茉莉花》、《小河淌水》、《康定情歌》等经典民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以《阿里郎》为例,分析其悠扬的旋律、独特的节奏、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词等。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歌,比较异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高中音乐优质教案《民歌欣赏》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民歌欣赏》,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民歌的音乐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民歌的历史背景、分类及音乐特征,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鉴赏民歌的能力,学会从音乐特点、地域特色等方面分析、评价民歌。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其地域性。
教学重点:了解民歌的起源、发展,掌握民歌的音乐特点,学会欣赏不同地域的民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介绍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
(2)讲解民歌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调式等。
(3)分析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不同地域的民歌,让学生分辨其特点,并说明理由。
(2)邀请学生上台演唱民歌,感受民歌的韵味。
4. 例题讲解:分析《茉莉花》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5. 随堂练习:《小河淌水》(云南民歌)、《康定情歌》(四川民歌)、《阿里郎》(朝鲜族民歌)。
七、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民歌的音乐特点(3)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八、作业设计《小河淌水》(云南民歌)、《康定情歌》(四川民歌)、《阿里郎》(朝鲜族民歌)2. 答案:(1)《小河淌水》:具有明显的云南地域特色,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自由。
(2)《康定情歌》:四川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节奏明快。
(3)《阿里郎》:朝鲜族民歌,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富有弹性。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音乐特点,学会欣赏不同地域的民歌。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册第四章《民歌欣赏》。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各地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演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涉及的民歌有《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地民歌的基本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通过对民歌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各地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艺术特点。
重点:掌握民歌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和评价民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音响设备、教案、教材。
学具:笔记本、笔、歌词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提问:“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它来自哪个地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各地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丰富多样性。
3. 例题讲解:以《康定情歌》为例,分析歌曲的演唱技巧、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民歌。
4.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学唱《康定情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5. 情景实践:播放《小河淌水》,让学生跟随音乐,模仿民间舞蹈的动作,体验民间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民歌的定义及分类(2)各地民歌的特点(3)民歌的演唱技巧(4)本节课学习的民歌:《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茉莉花》,分析其艺术特点。
2. 答案:(1)艺术特点: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民族特色。
(2)演唱技巧:注意气息的控制、咬字的清晰、音色的饱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学唱、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其他地区的民歌,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5. 板书设计的条理性与清晰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
1、音乐知识:简介中国民歌。
2、欣赏一组民歌。
3、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一、音乐知识:通过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增长知识,为欣赏各地民歌做好铺垫。
二、通过欣赏一组不同地区风格与特点的民歌,感受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中国民歌的视听材料。
课时安排:2节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简介中国民歌的分类,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上去高山望平川》、《放风筝》三首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中国民歌的三大类的不同特点:
劳动号子:音调铿锵有力、豪迈。
山歌:节奏舒缓、旋律明朗。
小调:结构规整、旋律优美。
二、欣赏一组民歌。
1、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对歌曲所起的作用。
说说歌曲音调有什么特点?属于哪类民歌?[page]
2、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延长音较多。
说说山歌为什么用那么多长音
3、河北民歌《放风筝》:想一想这首歌与刚才的有什么区别?你能根据歌词内容画一幅图吗?
三、活动与练习:分组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民歌的知识。
四、教师小结民歌种类及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结合音乐知识进行民歌欣赏,引导学生从民歌的不同特点进行
区别、归纳。
教学难点:说出号子、山歌与小调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赏陕北民歌《脚夫调》,想一想:歌曲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二、哼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感受山歌的曲调特点——节奏自由、衬词多。
三、欣赏河北民歌《盼红军》,想一想:歌曲的曲调属于山歌类吗?为什么?
四、随伴奏音乐哼唱《盼红军》,感受小调旋律优美、结构规整等特点。
五、听辩练习:
1、《黄河船夫曲》、《码头工人歌》属于哪种类型的号子?
2、《牧歌》、《小白菜》、《茉莉花》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六、活动与练习
1、你会唱哪些广东方言歌?
2、创作民歌:
应用1、2、3、5、6五个音创作一首有民歌风格的歌曲。
3、教师示范再集体创作。
七、集体评议。
八、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