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 方颖
- 格式:pdf
- 大小:278.70 KB
- 文档页数:1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城市景观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本文将探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从艺术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艺术性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景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为城市增添艺术氛围,提升城市的审美价值。
公共艺术设计可以包括雕塑、壁画、喷泉等形式,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使城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了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因此,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功能性除了艺术性,公共艺术设计还应具备一定的功能性。
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更应该能够为居民提供便利和服务。
例如,在城市公园中设置的雕塑作品,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可以作为休息的场所。
此外,公共艺术设计还可以用于交通导向和标识,为行人提供导航和指引。
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功能性是不可忽视的。
三、可持续性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公共艺术设计还应该具备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指公共艺术作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功能和价值。
例如,公共雕塑作品应该具备防腐蚀、耐久性和易于维护等特点,以确保其长期存在和使用。
此外,公共艺术设计还应该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不仅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还要符合城市的风格和文化。
因此,公共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是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考量。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公共艺术设计,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成功的案例。
例如,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滨海湾花园通过巧妙的景观规划和公共艺术设计,将城市与自然完美结合。
在花园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艺术作品,如巨大的雕塑、壁画和艺术装置等。
这些作品不仅美化了花园环境,还为游客提供了艺术欣赏的机会。
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的内在逻辑与环境建构研究作者:王帅来源:《今传媒》2020年第04期摘要: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公众对城市、环境生活需求的增高,城市景观的建设也日益完善,逐渐体现了人们在寻求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的概念,从内在逻辑与环境构建方面,提出了如何让城市景观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属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内在逻辑;环境构建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101-02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进程中,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公共艺术也逐渐从西方引入中国。
在当今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成为一种较为广泛的艺术形式走进我国艺术领域。
在探讨城市景观的公共艺术的内在逻辑与环境构建中,我们首先需要将公共艺术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明确。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最初,公共艺术的出现是为适应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
随着城市的大量出现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这样的情形下,公共艺术适时出现。
总体来看,公共艺术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手段与材料,为城市的开放空间构建具有一定审美需求的空间结构作品,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有别于私人形式的建筑,是可以满足公众审美需要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是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与治理的过程中,把美术品放置公共空间时得出的一种艺术形式。
公共艺術具有多种多样的含义,且特色各异。
公共艺术出现的前提是大众的需求,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和肯定,才赋予了公共艺术独特的社会价值[1]。
站在实际发展的视角来看,公共艺术从古希腊发展到现代社会,被赋予的定义有很多,在新时代作为一种新启的公共艺术,传承了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从某种意识上来讲,公共艺术已经不是过去单纯为了供人们鉴赏而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是体现一种和人类共同发展的生活状态展现[2]。
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塑造公共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创造具有艺术价值的景观元素,将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宜人,同时,公共艺术也能够有效地塑造城市的形象。
本文将探讨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艺术的具体作用。
一、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公共艺术城市园林设计旨在为城市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提供人们与大自然互动的场所。
而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园林设计中的一种手段,通过将艺术元素融入城市的景观中,使城市的环境更具艺术性和文化氛围。
公共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雕塑、壁画、景观灯光等,也可以是艺术装置、互动艺术等。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觉,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关系公共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元素的引入,塑造城市的形象,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首先,公共艺术可以代表城市的文化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历史,公共艺术可以通过融入这些文化元素,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比如,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设置一座雕塑,它既可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铜像,也可以是一个代表城市文化的艺术装置,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向人们传递城市的文化内涵。
其次,公共艺术可以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公共艺术的引入可以使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
比如,通过在城市街头设置一些艺术装置或者夜景灯光效果,可以增加城市的科技感和现代感,提升城市的形象与品位。
最后,公共艺术可以打造城市的地标景观。
一个城市的地标景观能够吸引游客、展示城市的特色,并成为城市的象征。
公共艺术通过其独特性和艺术性,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让人们看到这个城市就会想到这个特定的艺术作品,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公共艺术的作用公共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有多重作用。
以公共艺术提升街景空间品质的设计策略与实施机制--以深圳
为例
卓伟德;康馨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空间》
【年(卷),期】2024(31)5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大规模增长的快速建设时期,如今建设重心已由“量”转“质”,聚焦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公共艺术作为塑造城市品格、彰显文化自信、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将为空间更新与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针对城市街景空间,通过建立公共艺术“分级分类”“全要素”的设计控制体系,并融入在地特色,可实现精细化、在地性的公共艺术品质提升,结合实施机制的创新探索,为街景空间的
艺术品质提升建立财政资金、法规体系和公众参与的机制保障,实现可持续的常态
化更新提质。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卓伟德;康馨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城市设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深圳市深南大道南头段街景城市设计为例
2.城市地下道路空间品质提升研究——以深圳市渔人码头公共配套设施设计为
例3.当代艺术对公共空间品质更新和提升的策略研究——以日本濑户内地区的艺术重塑为例4.功能复合型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以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广场设计为例5.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策略研究——以深圳市岗厦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的内在逻辑与环境建构研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美感和艺术氛围,还可
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然而,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建构必须符合城市的内在逻
辑和环境特征,才能真正发挥其美学和文化价值。
城市的内在逻辑是指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特征。
公共艺术的设计
和建构必须与城市的内在逻辑相符合,以有效地传递城市的文化精髓和历史底蕴。
例如,
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因此在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中,可以使用
这些元素来反映中国的文化底蕴。
另外,城市的环境特征也是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设计者必须考虑城市的气候、地形、人口密度等,以确保公共艺术作品的安全和实用性。
例如,在城市炎热的夏季,公共艺术作品的材料和颜色应该选择能够抵抗高温的材质,以保证作品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公共艺术的环境建构是指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建构公共艺术作品时,
必须考虑到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以达到最佳的美学效果。
例如,在城市广场上放
置一个大型雕塑作品,必须考虑作品与周围建筑物和自然景观的尺度和比例关系,以确保
其不会显得单调或突出。
此外,公共艺术的位置和方向也是环境建构中的关键因素。
公共
艺术应该被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和朝向,以便公众可以最好地欣赏和感受其美学价值。
例如,在城市公园中安装一个雕塑作品,设计师必须考虑到公园的景观特点和绿化环境,以确保
作品与公园整体环境的和谐。
探究风景园林与公共艺术之联系背景风景园林和公共艺术都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供城市居民的运动、休息和娱乐场所,还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公共艺术则是在城市空间中注入人文艺术的精神,能够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素养。
那么,风景园林与公共艺术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风景园林与公共艺术的相互影响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风景园林和公共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为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公共艺术则能够给风景园林增添生气和灵魂。
风景园林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对象,而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与风景园林的风格和主题相融合,形成一种完美的视觉和触感体验。
例如,公园中常见的雕塑、壁画、喷泉等公共艺术品不仅能够为风景园林增添美感,还能成为公园里人们休闲娱乐和拍照留念的对象。
在公共艺术中,也常常出现以植物为灵感的雕塑、图案等作品,与风景园林中自然生态相互呼应。
因此,风景园林和公共艺术的相互影响,不仅有助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还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
风景园林与公共艺术的区别和联系在风景园林和公共艺术的关系中,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风景园林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提供城市居民的运动、休息和娱乐场所,而公共艺术则更侧重于为城市居民提供艺术欣赏和文化熏陶的机会。
因此,风景园林和公共艺术在功能和目的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但是,风景园林和公共艺术又有不可忽视的联系。
首先,风景园林和公共艺术都需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居民需求,二者的设计和创作都需要以人为本,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其次,风景园林和公共艺术都需要体现艺术创新和时代精神。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风景园林和公共艺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风景园林与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风景园林和公共艺术将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和深入的合作。
小城镇园林景观的规划建设探讨方莹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开展,政府对于小城镇园林景观的规划工作也越来越重视,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对小城镇的园林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还间接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建设的园林景观还使小城镇更具特殊,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区域,并提高了城镇的美化程度。
基于此,以下通过了解小城镇景观的特殊性,分析园林景观规划的作用与意义,对小城镇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小城镇;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地区的城镇建设工作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但是对于复杂多变的经济建设来说,许多小城镇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身发展与建设的优势与价值,盲目的跟风进行建设,并不符合当地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短时间内很容易发生重建的现象,不仅造成经济成本的追加,还导致了资源浪费,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和谐。
因此,在开展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前,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规划工作,促使其充分彰显地方特色,为人们打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小城镇园林景观的特殊性(一)景观构成的特殊性小城镇与现代化城市有所不同,会更偏向于乡村的风景特点,因此,对于园林景观的建设会更偏向自然性景观的结合。
对于不同的地域,其自然环境特点也不相同,景观的构成要素也会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但是却都强调景观的还原性。
比如南方地区的景观构成主要包括小桥流水、花草相衬,而北方则会借助山石、树木搭景。
当前,大多数小城镇都会受到现代化城市的影响,丧失了对当地特殊的彰显,那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强化其基本功能,还要注重景观内容的配合。
(二)景观尺度的特殊性关于景观的尺度,如果依靠自然资源环境,那么景观的建设面积可以更大一些,而且小城镇与城市相比,土地资源也没有那么紧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大尺度。
而且小城镇的建筑密度也不是很大,整体的建筑高度也没有特别突出的,经过统计调查,一般都在三十米以下,有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甚至更低。
城市规划与公共艺术艺术和文化如何塑造城市形象城市规划与公共艺术:艺术和文化如何塑造城市形象城市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旨在创造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公共艺术和文化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公共艺术和文化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们不仅仅是城市装饰的组成部分,更是塑造城市形象和增强市民身份认同感的重要元素。
首先,公共艺术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可以为城市带来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例如,城市中的雕塑、壁画、喷泉和景观等公共艺术品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为城市增添了艺术气息。
这些艺术作品的位置和设计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形成和谐的融合,突出了城市的独特性和个性。
通过艺术创作,城市可以展示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吸引游客和居民,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公共艺术和文化的展示也反映了城市对艺术和创意产业的支持和重视。
城市作为文化中心,应该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场馆。
例如,剧院、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教育的发展。
这些设施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欣赏艺术作品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也为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通过文化艺术的支持和发展,城市可以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和文化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另外,公共艺术和文化也能够促进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共同财富,能够让市民们共同体验和分享。
例如,城市中的音乐节、艺术展等活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在一起,增进彼此的交流和了解,培养市民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
此外,公共艺术和文化还能够推动社会价值观的传承和传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例如,通过艺术作品展现社会多元文化和包容性,加强不同族裔、宗教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消除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总之,城市规划与公共艺术和文化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公共艺术和文化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装饰品,更是塑造城市形象和增强市民身份认同感的重要元素。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方案: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引言: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城市环境的美化。
其中,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既能提升城市形象,也能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目标:探究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作用与影响,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的效果,提出创新观点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分析:综述和分析已有的关于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研究成果和案例。
2. 调查问卷: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对市民的调查了解他们对公共艺术的态度、需求和满意度。
3. 实地考察和参观:选择多个代表性的城市,实地考察其公共艺术项目,观察市民的互动和反馈。
4. 数据采集:收集公共艺术项目的相关数据,例如艺术作品的种类、数量、材料、位置等。
5.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公共艺术项目的影响力和市民参与度。
三、方案实施:1. 确定研究范围和案例城市: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确定研究的区域范围,包括公共艺术项目的数量、质量和覆盖面积。
2. 文献资料分析:收集与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
3. 设计调查问卷:结合相关文献和实地考察的结果,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认知、态度和需求。
4. 实地考察和参观:选择代表性的公共艺术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市民的互动和反馈,了解公共艺术项目的现状和效果。
5. 数据采集和分析:收集公共艺术项目的相关数据,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比较不同项目的影响力和市民参与度,进一步探讨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
6. 结果展示和讨论:将整理和分析的数据进行展示和讨论,提出对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未来发展的新观点和方法。
城市小空间设计研究———南京市某植物园景观配置设计研究方颖(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0000)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师承自然,而城市中原有的园林绿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植物园景观设计应运而生。
植物园作为城市中最大型的绿地区域,兼具着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等多种特点,是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植物;景观;配置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8)14-0165-01园林绿地设计中植物配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植物往往可以与水体、园路、小品、地形等要素搭配、组织,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
水为园林的“血液”、“灵魂”,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如今许多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建设,都无一不借助自然的或者人工的水景,来提高园景的档次和实用功能。
水体的类型有很多种,按水体的形式可以分为自然式和规则式的,不同的水岸空间,植物配置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自然式的水体是指天然的或模仿天然形状的水池、湖泊、溪涧等,其植物配置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法则仍是根据设计理念和水体面积来确定水体植物配置的形式。
南京市某植物园内前湖面积较大,是典型的大水面水体,水域周围水生植物茂盛,但除了水体周边本身的水生植物装饰水体外,驳岸附近的植物种植也是非常重要的。
岸边植物应尽量选择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的树种,以打破水体的平面和颜色的单调,植物的种植距离要有远近之分,同时可以形成树冠轮廓起伏有层次的天际线来丰富水景。
对于湖面辽阔、视野开敞的水体,以西湖为例,湖边种植多以群植为主,具体种植模式有:垂柳-红叶李;水杉-荚果蕨-千屈菜;广玉兰-紫薇垣山茶等。
园路,指园林绿地的道路,主要分为主路、次路、游步道、异形路和简易路。
园路两边的植物配置,要起到“因景设路”的作用,如突出园路、组织空间、引导游览等,适于行人边走边看。
园林主路宽4~6m,人流量大,平直的主路多以规则式配植为主,自然园路则多用乔灌木或丛状植于路旁。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颖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
通常是指由专业人员设计、建造坐落于室外的并对所有人开放的一种艺术作品,它可以是任何形式、任何材料制成的,但必须有物理性的实体存在,有地点、有体积、有功能的,诸如雕塑、戏剧、壁画、建筑、媒体艺术等。
公共艺术的特点有很多,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从字面上就有“平民化”倾向,也提示了作品需要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效应,以及公民参与的含义。
公共艺术最初被引入中国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为主要形式,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出现多种公共艺术形式,这对于城市环境的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景观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城市环境的塑造亦起着重要作用,存在于景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类公共艺术对于景观、甚至城市环境都有着促进意义。
城市雕塑,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是公共艺术的最常见形式之一,不仅有艺术性的点缀作用,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
就目前而言,国内看到的公共艺术作品大多是:中小学校园里的“少先队冉冉火炬”;大学校园里的各种伟人、大师雕像或是刻有领导人毛笔字的石碑;在步行街上各种一比一铜人雕像;到了国庆、中秋等节假日,各大交通枢纽地段就会出现巨大的、显示数字或文字的花卉大拼盘组成各种造型。
很多城市千篇一律,没有艺术性,也没有任何记忆点。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整体气质,四处都是大规模的拆迁和新建,而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却似乎总没有一个成熟的样子,没有一个合理的整体背景和框架,再好的公共艺术作品都会显得尴尬。
世界上将城市景观建设和公共艺术建设融合地最好的城市要数美国芝加哥,关于芝加哥的旅游照片,游客们照的最多的、浏览量最大的就是它各种地标性的建筑,很多都是出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也表明了一个城市整体的审美品位,其中由西班牙艺术家约姆•普朗萨设计制作的皇冠喷泉最为出名,整组喷泉由两座玻璃砖塔和位于二者之间的黑色花岗岩反射池组成,基底是一大块黑色的、大理石的、反光的地面作为水池,并没有像传统的水池那样有碗状的结构,而是一整块平面,黑色的大理石之间有许多缝隙供水的流动和回收循环,由计算机控制15米高的显示屏幕,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不同笑脸,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既是一个功能性的喷泉,也是一个世界级的新媒体装置艺术。
试论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发布时间:2021-07-02T14:15:48.31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8月作者:魏清淳[导读]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艺术俨然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美术系魏清淳 212300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艺术俨然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
一个城市唯独不可缺少的就是文化内涵,它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它在城市形象塑造中体现出城市的精神、文化乃至特色。
本文通过描述城市景观建设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进行分析,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建设以及城市人群舒适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文化内涵;公共服务引言:公共艺术应用是否成功和它所处的环境能否形成有序的空间有很大关系,公共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不同价值的空间意识及各种文化内涵,担负所需景观的空间维系作用。
在公共艺术与周围城市景观相关的空间结构中,创造具有鲜明印象、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环境气氛。
公共艺术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只限于公共艺术品体量的空间表现及艺术处理,更重要的还须考虑公共艺术品所放置的具体环境空间各种因素关系处理问题。
1?公共艺术概念与特点公共艺术所指的是对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公共艺术的特点有很多,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从字面上就有“平民化”倾向,也提示了作品需要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效应,以及公民参与的含义。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各种公共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对城市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现存于景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公共艺术对景观乃至城市环境都有促进意义。
2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环境中的价值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表情符号,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力,是城市环境美学系统构建的重要内容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生长、长期发展必将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从而实现“文化强国”的长远目标。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新关系发布时间:2021-08-04T17:03:53.377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3月9期作者:刘丽萍1 韩易辰2[导读] 公共艺术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正式提出,但作为对城市空间的干预,具有现代内涵和意义的公共艺术实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刘丽萍1 韩易辰2身份证号码:35048119801125****身份证号码:21042219880402****摘要:公共艺术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正式提出,但作为对城市空间的干预,具有现代内涵和意义的公共艺术实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设计思维、理念和方法的演绎变化,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后,不仅艺术本身成为构建艺术景观、塑造空间审美形态的重要力量,艺术也逐渐从装饰城市发展到构建精神领域,从而完成当代公共艺术的功能转换和价值重构。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设计如果现代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在景观或城市公共空间中安身立命,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更多是在审美的角度;然后,壁画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大规模出现,让人看到了艺术在推动民族主义中的作用,同时也看到了这一时期国家介入的城市空间中的艺术本身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一、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必要性(1)早年,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师以简单的园林绿化概念为设计原则,认为它只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附属品,缺乏对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的正确认识。
目前,随着中国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在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日常生活中物质、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关注建筑本身,也关注居住区景观的生态环境设计;居住区需要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2)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能直接展现现代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实际情况,对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居住区的景观生态设计靠近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科学合理的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颖
发表时间:2019-08-06T15:49:57.9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方颖[导读]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10000 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
通常是指由专业人员设计、建造坐落于室外的并对所有人开放的一种艺术作品,它可以是任何形式、任何材料制成的,但必须有物理性的实体存在,有地点、有体积、有功能的,诸如雕塑、戏剧、壁画、建筑、媒体艺术等。
公共艺术的特点有很多,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征
在于它的公共性,从字面上就有“平民化”倾向,也提示了作品需要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效应,以及公民参与的含义。
公共艺术最初被引入中国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为主要形式,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出现多种公共艺术形式,这对于城市环境的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景观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城市环境的塑造亦起着重要作用,存在于景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类公共艺术对于景观、甚至城市环境都有着促进意义。
城市雕塑,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是公共艺术的最常见形式之一,不仅有艺术性的点缀作用,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
就目前而言,国内看到的公共艺术作品大多是:中小学校园里的“少先队冉冉火炬”;大学校园里的各种伟人、大师雕像或是刻有领导人毛笔字的石碑;在步行街上各种一比一铜人雕像;到了国庆、中秋等节假日,各大交通枢纽地段就会出现巨大的、显示数字或文字的花卉大拼盘组成各种造型。
很多城市千篇一律,没有艺术性,也没有任何记忆点。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整体气质,四处都是大规模的拆迁和新建,而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却似乎总没有一个成熟的样子,没有一个合理的整体背景和框架,再好的公共艺术作品都会显得尴尬。
世界上将城市景观建设和公共艺术建设融合地最好的城市要数美国芝加哥,关于芝加哥的旅游照片,游客们照的最多的、浏览量最大的就是它各种地标性的建筑,很多都是出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也表明了一个城市整体的审美品位,其中由西班牙艺术家约姆•普朗萨设计制作的皇冠喷泉最为出名,整组喷泉由两座玻璃砖塔和位于二者之间的黑色花岗岩反射池组成,基底是一大块黑色的、大理石的、反光的地面作为水池,并没有像传统的水池那样有碗状的结构,而是一整块平面,黑色的大理石之间有许多缝隙供水的流动和回收循环,由计算机控制15米高的显示屏幕,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不同笑脸,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既是一个功能性的喷泉,也是一个世界级的新媒体装置艺术。
作为一个交互性的新媒体装置艺术,皇冠喷泉把市民的日常活动引入到高科技支持的新媒体艺术里,把这样造价不菲的艺术作品完全免费地、全年地送给所有人使用,而后期所有的维修和护理完全由政府承担,这也体现出一个成熟大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发达程度。
另外,英国雕塑家阿尼什•卡普尔在 2004年完成的“云门”也是成了芝加哥的一个经典标志,出现在了无数游客的私人相册里,还有许多电影镜头中。
创作材料上,它可能不及皇冠喷泉那样是新媒体艺术,但是通体反光的表面和流动变幻的造型却让这个静态的作品“活”了起来,人们在“云门”里看到自己,看到变形的城市景观,而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点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景观。
这也是一个互动性的作品,一个把艺术作品和城市生活融为一体的经典。
随着现代对环境意识的普遍认同,人们越来越注重人类生存活动的环境空间,当下的公共艺术应是建立在现代科技、现代观念、现代生活基础之上的。
它应突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隔离和狭窄的区域,溶入各门类、各学科知识,是在很大范围内调动一切艺术手法进行综合的整体艺术设计,所以这些作品出现在发达的芝加哥绝不是一个偶然。
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和景观建设相对独立,彼此之间难以找到有效对接并渐进交汇的连接点,因此它们之间的界限表现得非常生硬,使得城市中的文化整体性被分割成毫无关系的板块。
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究其原因,其一是我们国内的建筑师们通常把他们的技术禁锢在一个无交流状态中发展,结果就是“分离”了根与土的关系,还有材料、造型和功能上的保守,多是金属、大理石、木质等传统材料,没有高科技、新材料的运用,还是处于造型艺术的范畴,交互性差;其二是很多邀请国外的建筑大师来主笔设计我们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由于外国人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本土文化,有时候设计出来的作品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让建筑物显得非常突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城市中的大风景会很孤立,很难与建筑物周边的中景观建筑群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关键就在于,建筑师们没有将城市中的大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要素来考虑。
在当今的学术领域里,这一设计意识是以当代西方美学形态为理论依据,强势主导建筑学术界并拥有了学术的话语权。
由此造成各个城市,除了自然界的部分之外,都在不断地丧失自我。
在城市的景观建设中,大风景的形成与建设都需要巨大的投入。
当以往的城市的大景观无论造型如何都已经成为既定的城市背景时,我们就必须根据既有背景,选择恰当的公共艺术作品来建设新的城市景观。
在许多成功的中外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公共艺术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只限于公共艺术品体量的空间表现及艺术处理,更重要的还须考虑公共艺术品所放置的具体环境空间各种因素关系处理问题。
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应与它所处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空间,表达一种在特定环境中不同价值的空间意识及各种文化内涵,担负所需景观的空间维系作用。
在公共艺术与周围城市景观相关的空间结构中,创造具有鲜明印象、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环境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