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危险爱国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15.22 KB
- 文档页数:5
略论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三大思潮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风云激荡年代。
各种思潮汹涌澎湃,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冲击着欧洲思想文化界,进而形成强大的政治运动。
这些思潮的涌现向人们表明,政治已不再仅仅是宫廷和政府的事,不再仅仅是特权等级和教会的事,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以及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也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和看法。
在这些思潮中,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遍及欧洲的最强劲的政治思想运动;与此同时,作为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相抗衡的一种思潮,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也有充分的表达。
在德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三大思潮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
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恢复了封建割据状态。
以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对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进行打压。
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掀起了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波涛。
德国封建保守势力则力图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打出了保守主义的思想大旗,形成了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
这三种思潮的较量对日后德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在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自由主义是一股最强大的思潮和运动。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运动给德国社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同时,这一思潮和运动在德国发展的困难性和不断失败也向人们表明,作为德国近代社会政治发展核心问题的民主化进程为何一直处于进展缓慢状态。
自由主义盛行于19世纪的西欧,是正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其政治含义体现为自治、自主的原则,理性、自治、个人自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它的主要内容。
这种思想首先来自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
从自由主义角度出发,个体的自治、自由是生命观的核心,也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目标。
同时,自由主义也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产物。
根据自由主义思想,国家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都应该受到限制,个人的自由在强大的国家优势面前应该得到保障。
19世纪欧洲政治思潮的发展与影响19世纪是欧洲政治思潮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欧洲人民开创了很多政治思潮,并将其推广到全世界。
这些思潮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影响了所有人类的生活。
本文将讨论19世纪欧洲政治思潮的发展及其影响。
1. 自由主义思潮19世纪初,自由主义思潮在欧洲大陆上迅速发展。
自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享有自由和财产的所有权,并主张政府应该保护公民权利和财产。
这样的思潮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思想,并推动了市场经济和技术进步。
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是英国对土地私有化的支持。
英国的无产阶级在这样的支持下快速成长为自己的阶级代表,并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同。
这也带动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人阶级的团结与斗争。
另外,自由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各国对市场的改革,使商品贸易和资本投资更加自由、简单。
这种理念带给了经济最大的利益,也改变了全球经济结构的格局。
2. 社会主义思潮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提倡公有制。
在19世纪,工人阶级的发展和工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者认为私有制是社会的根本问题,并主张实现全民所有制。
这一思想推动了不少国家的国家化运动。
同时,社会主义的影响也带来了对女性、儿童劳动的关注,以及提倡社会权利。
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潮,还是一种全面的社会改革方案。
3. 泛德意志主义思想德意志统一的理念兴起于19世纪初,代表了德国人民的政治意识。
这个理念通过新闻和宣传团体传播得到了全国的支持。
在推动德国统一的同时,泛德意志主义也帮助了许多欧洲国家一起实现国家主权。
同时,泛德意志主义也推动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繁荣,如今在欧洲,这个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每个人。
4. 认同民族帝国主义的思想在19世纪,随着欧洲列强的不断增长,出现了一种认同民族帝国主义的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每个“民族”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而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领地、资源应该由那个民族的帝国拥有并控制。
近代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近代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极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以及其影响。
政治变革近代欧洲的政治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绝对主义的出现绝对主义是指君主或官僚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和控制。
这种国家体制在17世纪末期开始兴起,并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
其中,法国的绝对主义最为著名。
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极力强化自己的自治权,并通过强化国家机器和门限制权力的措施,将国家统治力量集中在自己手中。
2. 君主立宪制度的出现君主立宪制是指国王不再拥有完全的统治权力,而是要在立法机构内按照法律规定形式上执行自己的职务。
这种制度开始在18世纪成为欧洲各国国王与议会制衡体制的代表。
其中英国是第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在英国,议会发挥着重要的立法和行政职能。
3.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是指强调民族利益和民族解放的思想。
它开始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流行起来,成为欧洲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德国是民族主义的代表国家。
在德国,民族主义高度强调德国民族和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反对外来文化和外来势力的影响。
4.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出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近代欧洲的两个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
它们的目的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
其中共产主义的代表是苏联。
在苏联,共产主义制度曾经得到了全面实现。
社会变革近代欧洲的社会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过程。
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其中,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在英国,由于某些因素(例如战争、贸易和殖民地)的支持和市场的需求,大量的企业家积极投资于技术和生产力的改进,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体系。
课题4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4)1914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战争进程:(1)第一阶段:1914年7—9月,战争初期。
①在欧洲形成三条战线。
战线作战对象地位西线英法军队↔德军决定性战场东线德奥联军↔俄军奥军↔俄军、塞尔维南线亚军队②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③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①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伤亡惨重。
②1916年,英德进行日德兰海战。
(3)第三阶段:1917 年,战争出现转机。
①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于1918年退出战争。
(4)第四阶段:1918年,战争结束。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合必备知识的学习,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对战争性质做出科学的历史解释:(1)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2)虽然塞尔维亚为维护民族独立而战,带有正义性,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标志:国家时间会议条约战胜国1919年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2)性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阮芬历史01级内容摘要: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很大,大致经历了文化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三个阶段。
由于德意志的分裂和法国的影响,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发展。
拿破仑战争时德意志的惨败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情感,强烈要求国家、民族的统一,德意志民族主义由文化领域转到政治领域。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强权政治,威廉二世的统治,使得民族主义开始走向极端的一面。
关键词: 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nationalism greatly diversified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ere were cultural nationalism, political nationalism and extreme nationalism. For disunion of Germany and influence of France, German cultural nationalism developed gradually. Napoleon’s army defeated Germen’s. It shocked Germen, so they strongly demanded unity of state and nation. And German nationalism changed from culture to politics. The power of Prussia used in unifying Germany and the rule of WilliamⅡmade nationalism begin to develop extremely.Key Words: nineteenth century; Germany; nationalism民族主义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历经不同的发展,因而关于民族主义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潮和政治力量,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初的民主革命。
以下是民族主义发展的重要历程:1. 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思潮的早期阶段。
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倡导自由、平等和人权。
民族主义思想在革命期间得到了推广,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社群的民族身份。
2. 民主革命浪潮(19世纪):19世纪是民族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欧洲各地的民主革命爆发,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属于一个特定民族并追求自决。
这场浪潮推动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并最终导致了一些国家的独立,如希腊、意大利和德国。
3. 殖民地解放运动(20世纪):20世纪初,殖民地解放运动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兴起。
民族主义成为这些国家争取独立的主要理念。
以印度的独立运动和非洲国家的解放斗争为例,民族主义被广泛运用于反抗殖民统治,并最终导致了大批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和成立。
4. 世界大战和冷战(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力量。
战争和冲突激发了人们民族认同的情感,促使他们团结起来以保卫自己的国家利益。
许多国家在此期间实现了民族统一,同时出现了一些民族主义冲突和纠纷。
5. 当代民族主义(21世纪):在21世纪,民族主义仍然是世界各地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抬头,导致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团体的崛起。
与此同时,跨国组织和全球化的发展也对民族主义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全球化与民族认同的争议。
总之,民族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思潮,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通过社会、政治和文化手段推动了国家建设、独立运动和全球格局的演变,同时也面临着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欧洲民族主义的历史和演化欧洲民族主义是指一种以民族为单位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主义。
它展现出了一种对本国民族的强烈认同,并且对外界存在较强的排斥和敌对态度。
这种思潮源自19世纪的欧洲,在欧洲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影响到现代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
欧洲民族主义的萌芽在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中。
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一些国家开始尝试打破封建束缚,提倡自由和平等。
法国的革命和拿破仑的征服战争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其他欧洲民族的自由觉醒。
在这个过程中,法国名词“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
各个民族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开始要求拥有民族主权,即有自主管理能力和文化传承权。
随着国家主义的崛起,欧洲的民族主义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很多国家,例如意大利和德国,人们开始打破地区内部的身份认同,寻求一个共同的国家、种族和文化身份。
在这些国家中,民族主义运动激发了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在19世纪末期的政治和文化活动的核心。
在20世纪,欧洲民族主义继续演化和发展。
在欧洲各个国家,民族主义也被用作政治竞选的工具。
各个政党都利用民族主义来把自己的选民集中起来,避免支持者流失。
尤其在二战后,国家间的战争带来了严重的多民族分裂问题和暴力动荡,这强化了欧洲民族主义的声音。
但是,欧洲民族主义并不是一个均匀的运动。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族主义也表现得有所不同。
有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总是试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独立、分离和排他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这种民族主义常常是极端的,甚至会造成暴力对抗。
在一些其他的国家,民族主义则很少成为政治活动的重点,这些国家被视为比较均衡的社会结构,有很高的文化多样性抑或因为宪法规定保障了其中各个族群的平等权益。
总的来说,欧洲民族主义的历史和演化令人想起很多时代的变迁。
在现代,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开始加强,每个民族之间的区别也逐渐消失。
欧盟的建立为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双方面的融合带来了积极的推动。
一战的背景与起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一战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引发,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因素的交织。
本文将逐步探讨一战的背景与起因。
一、国际形势与殖民帝国主义的竞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通过殖民主义运动迅速扩张势力范围,掌控了大部分非洲和亚洲地区。
这种殖民帝国主义的竞争引发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紧张局势。
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资源,不断扩充军备,建立军事同盟,导致了欧洲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和敌对情绪的激化。
二、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兴起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在一战的背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个国家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绪不断增强,鼓舞了人们向全球范围内扩展自己国家的影响力和地盘。
民族主义思潮不仅增强了国家团结,还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军备竞赛与同盟体系的形成殖民帝国主义的竞争导致了各国之间军备竞赛的加剧。
为保证自己在这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国不断提高军事力量,制造和采购军备物资。
此外,为了对抗敌对势力,各国开始组建军事同盟,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同盟体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组成的“三国同盟”以及法国、俄罗斯和英国组成的“三国协约”。
四、巴尔干半岛的紧张局势众所周知,巴尔干半岛一直都是欧洲各国争夺的重点地区,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和民族矛盾的加剧,巴尔干半岛的紧张局势成为引爆一战的导火索。
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导致了一系列的外交紧张和军事对抗,最终演变成一战的全面爆发。
五、意外的战争爆发在一连串的政治危机和冲突下,1914年7月28日,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不久之后各国因为军事同盟的关系相继加入战争。
恶性循环下,战事迅速扩大并且扩及全球范围,成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之一。
六、总结与反思一战的背景与起因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不可以简单归结为某一国家或者个别事件的结果。
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与民主运动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期,许多国家的人民开始追求民族自决和民主政治,这主要体现在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与民主运动中。
一、民族主义的热潮在19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开始强烈的民族意识觉醒。
自身民族文化的复兴成为欧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例如,爱尔兰人民面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醒悟到他们的民族身份。
他们推崇自己的语言、音乐和文化传统,并努力争取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家。
在南斯拉夫地区,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等地的居民也开始团结起来,为争取独立和自主的民族国家而奋斗。
这一民族主义热潮迅速席卷整个欧洲,人们追求自己独特的身份和凝聚力。
二、民主政治的追求除了民族主义之外,19世纪的欧洲也见证了民主政治追求的崛起。
人民渴望能够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以实现政治的平等与自由。
在法国,革命浪潮正推动着人民对民主和人权的向往。
法国大革命给予了人民一个新的梦想,即政治权力应归于他们自己。
民主政治的追求也在意大利迅速蔓延。
在意大利,人们渴望摆脱法国和奥地利的统治,实现自己的独立和国家统一。
许多意大利爱国者开始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呼吁民主政治的出现。
三、社会不平等与社会主义运动然而,19世纪的欧洲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成为人们表达不满的重要渠道。
马克思等社会主义思想家开始提出改善工人阶级处境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和不公平现象。
工人阶级在这一时期逐渐团结起来,开始发起罢工和示威活动,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和争取基本权益。
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迅速蔓延,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秩序的重新定义。
四、民主运动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民族主义运动和民主运动在19世纪的欧洲相互交织,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一方面,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了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和支持。
民族国家的建立成为人民追求民主的基础,他们相信只有建立独立的国家,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追求也推动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这两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强调对于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认同。
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却是各不相同的。
面对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些思潮的特点和影响,以更好地推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
一、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民族主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欧洲19世纪时期的民族运动,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民族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和保护意识。
在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当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身文化和身份,寻求民族自立和文化复兴的出路。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力量。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民族主义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盲目的民族主义往往会导致排外情绪的增强和对于外来文化的敌视。
这一点在历史上的一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来,比如“义和团运动”和“排华法案”等。
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势力往往会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来推动自己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这种情况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十分普遍,甚至到了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极端主义的产生和推动。
二、爱国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爱国主义是一种将祖国和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的思想和行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和民族主义是相同的。
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潮,爱国主义在中国社会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不断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爱国主义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这也让爱国主义成为了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力量。
与民族主义不同的是,爱国主义更强调的是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关注,并不涉及到对于外来文化和影响的态度。
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个人和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欧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欧洲民族独立运动是欧洲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开始于19世纪初期,是由一批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发起的,旨在争取自由、独立和民族尊严。
这一运动大大改变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的面貌,标志着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一、起源欧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
当时,欧洲正处于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
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和民族开始崛起,并寻求独立和统一。
同时,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也开始在欧洲各地流行开来。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欧洲各地出现了许多民族独立运动的组织和领袖。
其中最早的是爱尔兰的“联合爱尔兰党”,成立于1791年。
随后,希腊、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成立了独立运动组织。
二、进程欧洲民族独立运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民族独立运动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奋斗的目的是争取民族自由和尊严,但同时也面临着残酷的压制和镇压。
在这个时期,欧洲各大民族独立运动都发生了重要的历史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腊的独立战争,这场战争自182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30年。
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希腊的独立和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希腊国家。
除了希腊之外,波兰也成为了欧洲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地区。
波兰的独立运动在19世纪前半叶就已开始,但一直面临着沙俄的残酷镇压。
直到1830年和1863年两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波兰的独立意识和斗争精神从未消失,在各种形式的反抗和斗争中得到了体现。
此外,在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独立运动。
这些民族独立运动者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对于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意义欧洲民族独立运动在欧洲历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推翻了许多封建王朝的统治,带来了很多新的独立国家和政治制度。
它也鼓舞了广大人民的反抗斗志,使得人民意识到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和地位。
法国大革命的前因与后果一、前因1. 经济危机加剧社会不平等:18世纪末,法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农业困境、贸易逆差以及财政赤字等问题使得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人民生活极度困苦,而贵族和教会则过着奢华的生活。
2. 腐败的特权制度引发不满:法国王室拥有绝对君主制度,并享有特权。
这使得其他阶层对其颇有怨言,特别是第三等级(普通人)被剥夺了政治和经济权利,加剧了他们对现状的不满与反抗。
3. 科学思想与启蒙运动带来变革:欧洲启蒙时代中涌现出大量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平等自由观念。
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知名思想家将这些思想传入法国,进一步激励了人们追求平等与自由的愿望。
4. 瘟疫和军事失败造成的困境:18世纪末法国遭受了多次瘟疫和军事失败的打击,使得人民本已脆弱的生活陷入了更加困境。
民众对王权的失望情绪积累到了顶点,成为引发革命的导火索。
二、大革命的爆发与进展1. 三级会议及国民议会的形成:1789年,国家面临财政危机,王室提出全国普遍增税计划。
第三等级代表起义并要求改变选举方式,最终普通人获得了更多代表权,并组建了法兰西国民议会。
2. 巴士底狱事件引发群体骚乱:巴士底狱是一座象征着专制统治的监狱,在市民眼中象征强权。
当时巴黎居民因担心被镇压而聚集在巴士底狱周围,并最终攻陷了这座监狱,标志着群体抗议开始。
3. 宪法变革和君主立宪制确立:1791年宪法通过后,法兰西国民议会成立为立宪议会。
这个变革将君主立宪制取代了旧制度,给予普通人更多的政治权益。
4. 雅各宾复仇恐怖统治期: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后,许多欧洲保守势力反对法国大革命。
在此背景下,雅各宾派上台并实行恐怖统治。
数千人被处决,并建立了庙堂审判会。
5. 纳瓦伦战役与波拿巴回归: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了对埃及占领军的战役,并在纳瓦伦获得胜利。
随后他通过政变掌握了政权,结束了雅各宾复仇恐怖统治期,开启了新的时代。
三、大革命的影响1. 推动欧洲其他国家社会变革:法国大革命不仅在法国本土产生深远影响,也激发了欧洲其他国家推动社会变革的愿望。
沙文主义是一种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其核心内容是将本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
沙文主义这个词最早源于法国,其产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
当时,法国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狂热拥护拿破仑一世的征服计划,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主张用暴力建立大法兰西帝国。
因此,这种思想和行为被称为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极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将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应该受到本民族的统治和奴役。
这种思想容易导致民族矛盾和冲突,甚至引发战争和侵略行为。
2. 煽动民族仇恨:沙文主义通过夸大本民族的优越性和其他民族的劣等性,煽动民族之间的敌对情绪和仇恨。
这种仇恨情绪往往表现为对本民族的过度热爱和对其他民族的极端排斥,进而导致民族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3. 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沙文主义主张通过军事手段或其他强制手段,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以实现本民族的利益和扩张。
这种思想和行为不仅违背了国际法和道义准则,也容易引发国际冲突和战争。
4. 对本民族成员的优越感:沙文主义者通常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过分的骄傲和自豪,认为本民族成员具有天生的优越性,而其他民族成员则被视为劣等或次等人。
这种优越感往往导致对本民族成员的过度赞美和对其他民族成员的歧视和压迫。
沙文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
大国沙文主义是指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看得高于其他所有国家,试图通过经济、军事和政治手段来主导全球事务,甚至不惜牺牲他国的利益和尊严。
民族沙文主义则是指一个民族将自己视为最优秀的民族,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扩张。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核心素养1.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唯物史观)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特点。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学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影响,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历史解释)知识导航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 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的争斗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形成与表现实质地位或影响英德矛盾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德俄矛盾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俄奥矛盾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巴尔干地区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战争提供了技术基础(坦克、潜艇、飞机、电报等)(5)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6)导火线:1914 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选择题1.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趋于衰退,教会迅速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了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为王权至上提供了两句重要的格言“皇帝的喜好具有法律的力量”“皇帝不受法律约束”。
这在当时()A.推动文艺复兴运动迅速兴起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为王权至上提供了两句重要的格言”可知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B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排除A项;宗教改革后逐步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排除C 项;启蒙思想适应了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排除D项。
2.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A.王权演变B.教权演变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D.市民权力变化,解读图表可知,中世纪欧洲教权高于王权,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王权不断加强,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王权力量走向衰落。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3.从10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地,逐步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A.欧洲医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B.王权观念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C.启蒙运动对西欧影响有限D.英法民众卫生意识显著增强“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突出了国王的神圣性,是王权强化的表现,“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表明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故选B项。
4.(2020·浙江衢州、湖州、丽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马丁·路德曾提出过两个政府的理论,他认为信仰基督教的人不仅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而且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
教会不应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涉国家事务。
在国家的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
19世纪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危险爱国主义
19世纪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危险爱国主义
在19世纪时,欧洲各国兴起民族主义,提倡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及历史的民族建立属于他们的国家,于是多个民族发动了独立运动,成功摆脱外族的管治,建立统一及独立的民主国家。
例如,比利时脱离荷兰的统治,在1831年取得独立;普鲁士(德意志邦国)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帝国及法国,于1871年建立统一的国家。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危险的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的国际化是民族与国家不完全融合的直接后果。
民族跨国界分布的实际现状,决定了民族主义必然具有国际化特征。
尽管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各异,但其不良影响却是相同的:民族主义的膨胀和发展必然会产生民族冲突,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又促使民族主义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各种民族分裂活动和区域性的民族纷争遍布全世界,成为一股冲击
国际政治形势的巨大潮流。
极端名族主义危害主权国家的利益。
民族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欲打碎现存的国家机器,争取本民族的权利乃至建立新的民族国家。
这将在客观上削弱传统国家的生存力量。
所以,极端民族主义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一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惟一行为主体。
从国际法来看,没有取得行使民族自治权的民族并不构成国际政治的主体,也没有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行为能力和法律能力。
居住在西亚四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以及前苏联境内的约有1000万人口的库尔德人就是不被任何国家认可的民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和独立问题长期干扰着相关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在西方列强的插手下,库尔德人为争取民族独立或自治,建立一个在西方保护下的“库尔德国家”而展开的颇具规模的武装斗争,时断时续,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使所居住国的政府感到十分棘手。
极端名族主义导致国家关系恶化。
由于国家的阶级性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平等性,民族主义会引发内部民族反对国家的社会运动和分裂活动,并不同程度地波及周边国家的安全,甚至还可能将不同的主权国家卷入其中,加剧国际、国内矛盾。
有些民族主义组织是国际性的,分布在多国活动,使许多国家都受到了民族主义的威胁。
近年来,纯粹的双边
冲突在世界上已日益罕见,西方殖民大国常把他们的殖民计划、干预政策用民族主义的理论装扮起来,以调解者或道义评论者的身份加入其中,形成若干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
这种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往往扩展到整个地区乃至全球。
1947年的《印度独立方案》(“蒙巴顿方案
”),导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以及克什米尔问题的形成。
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很快成为印巴之间的长期争端,并最终演变为印巴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
印巴冲突表明,民族主义一旦与宗教狂热交织在一起,其来势就会更加猛烈。
现在印巴对抗已不再局限于民族、宗教问题,也远远超出两国纷争的范围,具有了大国干预和集团政治的色彩。
民族主义的国际化使印巴两国随时可能爆发全面战争,造成整个南亚的地区性危机。
近年来,经济一体化正在从西欧走向北美和东亚,民族主义也随之蔓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从民族主义浪潮中裂变出的东欧、中亚国家,民族主义和民族独立并未给他们带来繁荣与安宁。
相反,由于这些新独立的国家缺乏经济独立发展的条件,在经济上需要依赖西方,使他们纷纷要求加入国际集团,从而比先前的统一国家更容易纳入西方的控制圈。
极端名族主义引发国际战争。
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以后,欧洲若干老牌强国之间的争斗几个世纪以来持续不断。
在阶级社会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根源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矛盾是造成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
欧洲列强常以“民族利益”为掩饰,把民族主义作为侵略扩张的思想工具,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
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在全球展开殖民扩张。
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最先在欧洲爆发,波及全球。
它摧毁、削弱了老牌欧洲强国,改变了传统欧洲的政治格局。
民族主义是引发局部战争的主要原因。
受冷战所抑制的国家间的摩擦,如领土边界纠纷、民族矛盾、利益冲突以及邻国关系中的敏感因素等,在国际政治体制的转变过程中频繁发生。
在民族主义理念下,如果想借助国家形式来实现民族认同,这种摩擦就很难以让步和妥协的方式解决,有可能演变成激烈对抗。
民族之间的怀疑、不信任、威胁感、敌视和对立,在地理上越是接近,可能性就越大,冲突也就越激烈。
民族矛盾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是导致前南斯拉夫一再分裂、战火不断的重要因素。
前南斯拉夫的6个共和国就是按照6个主体民族划分的。
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居民交错分布。
由于过分强调民族利益以及宗教、经济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积怨难以调和。
从克罗地亚的独立引起的战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民族分离主义把解体的南斯拉夫推向动荡的深渊,使之成为巴尔干半岛的“火药库”。
前南斯拉夫的内战不仅反映出民族矛盾的尖锐程度,也反映出极端
民族主义对现存国家的巨大破坏力量。
这同时还表明,在民族杂居和不同宗教相接近的地区,国家间战争产生的强度就比较大,从而加剧战争根源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