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行为养成教育内容幼儿行为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积极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括在教育内容中的关键要素:礼貌和尊重:教导幼儿尊重他人,学会说“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交礼仪。
分享和合作:强调与他人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活动、团队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精神。
责任心和独立性:培养幼儿对自己的责任心,让他们参与小组或班级的日常管理。
鼓励他们自己穿脱衣物、整理玩具等,提高独立性。
情绪管理:教导幼儿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应对不同情绪。
通过绘画、故事分享等方式引导幼儿理解情感。
注意力和集中力: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幼儿的专注力。
例如,通过故事时间、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卫生习惯:教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洗手、刷牙、整理个人物品等。
通过游戏和歌曲等方式使这些活动变得有趣。
安全意识:强调安全知识,教导幼儿在危险情境中保护自己。
通过模拟演练、故事讲解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困难面对:鼓励幼儿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
通过解决问题的游戏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惯养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表达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些教育内容要求教育者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耐心、关爱和引导,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养成教育幼儿园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好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态度和人格特征。
幼儿园作为教育的第一站,在幼儿的养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包括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幼儿园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幼儿园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幼儿时期是孩子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自我保健、生活技能的培养,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自理习惯。
例如,可以培养幼儿自己吃饭、穿衣、洗手等基本生活技能,并逐步提高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独立性。
通过这样的养成教育,幼儿可以提高自信心,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幼儿园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社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幼儿可以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谊,学会与他人相处。
通过养成教育活动,幼儿可以学会合作、分享、交流和尊重他人的行为方式,并且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些社交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和学习非常重要,可以促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幼儿园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出来的第一个学习环境,通过养成教育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例如,通过各种游戏和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判断力。
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幼儿还可以通过操作游戏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幼儿可以建立起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幼儿园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情感管理能力。
情感管理是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参与各种情感管理活动,例如情感交流、情绪调节等,幼儿可以学会适应不同情境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健康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方式。
幼儿园养成教育引言:幼儿园养成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匡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幼儿园养成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塑造幼儿的品格和个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社交能力、培养创造力、培养自理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幼儿园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1.1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刷牙、洗脸等卫生习惯,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定期的营养教育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幼儿园可以匡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1.3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幼儿园可以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他们获得充足的睡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促进社交能力的培养2.1 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通过幼儿园中的合作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匡助他们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2.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团队游戏和小组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匡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
2.3 培养幼儿的友谊意识通过幼儿园中的友谊教育,培养幼儿的友谊意识,教导他们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培养创造力3.1 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幼儿园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质。
3.2 鼓励幼儿自由表达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3.3 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启示式教学和问题解决活动,幼儿园可以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培养自理能力4.1 培养幼儿的自我照应能力幼儿园可以通过生活技能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照应能力,如穿脱衣物、整理书包等,让他们逐渐学会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任务。
浅谈“养成”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实施“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型。
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从21世纪文明人的标准来看,培养幼儿成为现代文明人,接受养成教育就成为一个素质高尚的人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
从一定意义上分析,社会越是进步、科技越是发达,就越需要重视“养成”教育。
乌申斯基这样说过:“良好习惯的养成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巨额资本。
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会享受它无穷的利息。
”当前,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无疑为我们提高幼儿素质提供了条件。
但是家庭教育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出现的种种弊端,如父母的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唯我独尊等不良倾向。
加之一些父母存在教育能力的贫乏、教育者重知识的灌输轻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心灵状态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由此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学龄前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可任由他人任意“涂写”,因此幼儿期抓好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养成教育的实施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育者的训练和指导” 。
确实如此,良好的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
作为教师,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地,让幼儿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定型必须连续坚持21天”,为此,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养成教育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怎样落实养成教育呢,我是这样做的:(一)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一道制定合理的行为准则,体现“玩乒乓球游戏规则”的教学方法——你“推”我“挡”,使规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幼儿刚入园,对于幼儿园的一切都很陌生,特别是对集体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更是难以接受和适应。
浅谈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模式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社交行为习惯以及学习行为习惯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培养良好生活习惯1. 作息规律:幼儿作息规律对于其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父母应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包括定时起床、就寝、用餐和午休等。
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 饮食均衡: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助于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进食、多摄入蔬果等。
同时,也要避免孩子对垃圾食品的依赖和沉迷。
3. 个人卫生:幼儿要学会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刷牙、注意身体清洁等,这些习惯可以预防疾病传播,提高孩子的健康素养。
二、培养良好社交行为习惯1. 合理沟通:培养幼儿和他人之间的合理沟通习惯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父母要耐心倾听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并适时给予回应和指导,帮助幼儿学会以正面的方式表达自己。
2. 分享和合作:鼓励幼儿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他们与他人共同努力和交流的习惯。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3. 尊重他人:教育幼儿尊重他人是社交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一环。
父母要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需求和个人空间。
三、培养良好学习行为习惯1. 自主学习:幼儿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包括主动观察、探索和提问。
这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认真完成任务:培养幼儿的任务完成能力和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可以设立小目标,引导他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任务,并给予及时的认可和激励。
3. 学会合理规划:幼儿要学会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以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幼儿教育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起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小教园地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赵俊争摘要:本文作者着重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如何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由此可见,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而人类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
想到习惯,人们要么把它与小节联系在一起不加重视,要么就是害怕漫长的重复的付出,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
其实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将终身受益无穷。
因此,我们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早对幼儿进行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成功者说:“在人生之中,我认为受益最大的,不是在大学,不是在高中,而是在幼儿园。
是幼儿园的老师使我养成了种种最基本的好习惯,才让我取得成就,这才是我成功的关键。
”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幼儿时期尤为重要,今日的习惯是明日的命运,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好习惯是关键。
二、如何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教育(一)重视家庭教育,让父母成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好榜样一个幼儿的完整教育包含四个板块,分别是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奠基性的作用,父母的一举一动也都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如果父母自身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幼儿自然无法习得好行为、养成好习惯。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幼儿从早到晚都与家长待在一起,幼儿们那些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的教育,现在都搬到了家里,家庭教育和家长的榜样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你要求孩子做事情守时守约,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守时守约的人,和孩子约定的事情不食言,遵守约定,如果有特殊情况无法兑现,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孩子的谅解;如果你希望孩子爱看书、爱学习,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自己必须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家中书香弥漫,孩子才会觉得看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等等。
幼儿园养成教育引言概述:幼儿园养成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和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促进其全面发展。
幼儿园养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幼儿园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1.1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教育幼儿养成勤洗手、勤刷牙、保持个人卫生的好习惯。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卫生习惯的游戏和活动,增加幼儿对卫生习惯的兴趣和参与度。
1.2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园可以提供健康、均衡的膳食,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物的正确搭配,引导幼儿选择健康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3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幼儿园可以制定规律的午休时间和睡眠时间,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睡眠的重要性和正确的睡眠姿势,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二、培养积极的社交能力2.1 培养友善和合作的态度通过组织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幼儿园可以培养幼儿友善和合作的态度。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倾听他人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2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幼儿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语言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学会用礼貌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2.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和情境模拟,幼儿园可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面对困难。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1 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幼儿园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2 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和集中力通过游戏和活动,幼儿园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制和任务要求,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并逐步延长他们的注意力时间。
浅谈幼儿良好性格品质的养成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有勇于面对现实、开拓进取的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针对现今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不仅要教出高智能的人才,更要教育出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才。
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我们要从小帮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养成幼儿乐观自信、善良正直、勇敢独立、孝敬父母等良好性格品质。
我在幼儿园从教有十几年,对养成幼儿良好性格品质有一点小小的经验。
1构筑和谐、文明、幸福环境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人的情感和态度,影响幼儿对人际关系、对社会的认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
”因此,创设文明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生活在成人的关爱下,可谓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里的核心人物。
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了孩子狂妄自大、骄横任性。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自私、任性、固执、懒惰等不良性格。
为了慢慢改变孩子的习惯,我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班级文明用语”、“文明小标兵”、“礼仪小队”、“诵读三字经”等,并开设了《亲亲社会》课堂。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校园里到处充满和谐文明之声,幼儿慢慢学会了区分对错、自我约束,懂得了关心父母、关爱伙伴,做到了乐于助人、乐观自信。
2树立典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班杜拉的社会人格理论中将人格的发展观念归纳为不但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且也是观察别人的结果。
由于儿童缺乏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低,各方面能力正在发展中,因而,他们会在行为和态度上极力模仿别人。
在幼儿园中,幼儿极力观察、模仿的对象是教师。
因此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扬长避短的给予幼儿积极的影响,为幼儿树立道德典范。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在我们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对幼儿的教育而言,须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
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智力的开发是首要的,如识几个字、背几首诗效果立竿见影。
但大多数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使他受益终生。
在幼儿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将满足并引导幼儿生理、心理需要作为早期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切入口,在科学设计环境,重视活动管理,抓住随机教育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重视活动管理,养成良好行为。
1.有机整合活动的功能。
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
例如:在上个学期我设计开展了“风度翩翩的餐桌先生(小姐)”系列活动,在一学期中推出系列进餐主题:“自助餐”、“我们的食物朋友”、“我们的粮食哪里来?”。
以前有的孩子挑食,不爱吃的东西就扔掉,饭粒掉得满桌子,满地。
通过这么一系列进餐活动,这些情况得到了大的改善。
现在我们班上的孩子不管什么饭菜都能吃完,而且桌面干净。
这就收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不挑食、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幼儿自我约束的良好道德意识及文明的进餐行为。
2.挖掘活动的价值。
我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
有意识的挖掘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
例如,幼儿在“客人来我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就是让幼儿做到客人来了要有礼貌,为客人沏茶,陪小客人玩自己心爱的玩具。
通过这些内容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喜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
摘要:为了进一步落实《纲要》精神,贯彻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育要适合幼儿”的基本思想,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将幼儿的学习游戏化、生活化,利用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
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宗旨。
关键词:养成教育培养发展
如何让幼儿在快乐中主动活动、积极好学,获得良好的发展,这种发展又使幼儿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孩子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在兴趣、求知欲等多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与改善。
因此,开展好幼儿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幼儿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娇生惯养,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私自利的习惯。
为了帮助幼儿提高自理能力,我们得放手,鼓励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完成,这样,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比如: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洗脸,等,让他们意识到已经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同时,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扫地,擦桌子等,他们会干得很出色。
2、培养孩子良好的交际能力
孩子很需要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更需要同伴,幼儿入园后接触最频繁的是同龄伙伴。
幼儿间的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胜于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这是大人无法代替的,所以要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当孩子的同伴来家玩时,家长要表现得热情、温和,而不要用厌烦的态度阻止他们,有意无意的限制会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同时也允许孩子到别人家去玩,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闲暇时带孩子接触社会;如带孩子到公园,逛街购物、串门做客等,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增加孩子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个别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容易被同伴们忽视。
也有个别孩子性格倔强,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矛盾较多,被同伴拒绝,这样,他们的朋友就变少了,于是显得孤独、寂寞,家长和教师要多关注这些孩子,及时帮助他们与同伴交往,教给他们交往的策略,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充分的表现自己的长处,并在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他们就能在交往中得到快乐与满足。
3、培养孩子爱的表达能力,讲文明、懂礼貌。
父母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孩子感恩的心,给予孩子表达爱的机会。
为此,父母一方面要引导孩子表达爱,另一方面要对孩子的爱给予积极的回应,使孩子感到他们的爱是父母生活中的一种力量。
比如,爸爸过生日时,妈妈可以与孩子一起为他精心准备礼物,做一顿丰盛的美食,爸爸流露出的感激与喜悦孩子都会看
在眼里,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表达爱,因为只有孩子对父母心存感激,才会把这种情感扩大到他人与社会。
所以,感恩之心,要从小在家庭中培养。
平时,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老人。
例如:给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奶奶择菜,给爷爷拿报纸等。
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就要让他知道为什么错了,并及时认错,引导他改正错误;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及时说声“谢谢,”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和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1、不乱扔垃圾,做一名讲卫生的小卫士。
部分幼儿的卫生习惯较差,纸屑、果皮等随地乱扔,有时随地吐痰,很不卫生,家长和教师应及时制止,告诉他们垃圾会滋生很多细菌,导致很多人生病,所以,不能乱扔垃圾,更不能随地吐痰,并且要做一名讲卫生的小卫士,看到地上有垃圾应捡起并扔到垃圾桶,发现别人乱扔垃圾要及时制止,告诉他们乱扔垃圾的危害。
2、鼓励孩子多喝白开水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家长的影响下,许多孩子都喜欢喝饮料,如果长期用饮料代替水,会造成身体供水不足,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1)告诉孩子水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花草树木就会枯萎,水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水能促进新陈代谢和
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如果人体缺水,会出现上火、长水泡等病症。
(2)让孩子平时多喝开水,首先家长要少喝饮料,多喝开水,言传身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当然,良好习惯的培养还需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的形成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长期培养,坚持不懈。
总之,幼儿的养成教育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家长和教师要紧密配合、共同教育,才能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古城教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