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墨梅》
- 格式:ppt
- 大小:5.18 MB
- 文档页数:26
22《古诗三首・墨梅》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墨梅》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我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墨梅》。
2会认会写“砚、乾、坤” 3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3.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三、说重点、难点根据诗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 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本课的难点是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抓住一个“淡”字,一个“满” 字来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四、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五、说教学流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首先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并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运用学法,精读感悟这局部按照古诗学习的步骤来进行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四年级下22《古诗三首》《墨梅》《四年级下 22《古诗三首》之〈墨梅〉》在四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第 22 课《古诗三首》里的《墨梅》一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王冕的这首《墨梅》,以其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描绘出了梅花的神韵与气质。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诗人开篇就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
这梅树并非生长在寻常之处,而是与文人墨客的砚池相伴。
那朵朵绽放的梅花,并非鲜艳夺目,而是带着淡淡的墨痕。
这墨痕并非是瑕疵,反而是一种独特的印记,仿佛在诉说着这梅花与文人的笔墨之间的不解之缘。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两句更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梅花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艳丽色彩,它所求的,只是要把那清幽的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这是何等的高洁与超脱!在这两句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梅花精神的赞美,以及他自身所追求的高尚品质。
诗人王冕以墨梅自喻,通过对墨梅的描绘,表达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坚守内心操守的志向。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或许有许多人追逐着功名利禄,迎合着世俗的眼光和标准。
但王冕却不为所动,他就如同这墨梅一般,不以外在的夸赞为意,只专注于自身内在品质的修养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对于我们四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我们自己的思考,我们能够逐渐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它让我们明白,美不仅仅在于外表的华丽,更在于内在的品质和精神的高尚。
我们不应该只追求表面的虚荣和夸赞,而应该像墨梅一样,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涵,用自己的优秀品质去影响周围的世界。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墨梅》语言质朴,却韵味无穷。
诗人用简洁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了墨梅的形象,让我们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洗砚池边绽放的淡墨梅花。
同时,通过“不要人夸”和“只留清气”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墨梅的高尚品质和诗人的坚定信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评价。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而刻意去迎合他人的喜好,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课文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诗人通过描写寒冷的雨夜和孤独的楚山,烘托出离别的悲伤气氛。
“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清白自守,坚贞不屈的品格。
《塞下曲》是卢纶的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篇。
诗人借助夜晚大雁高飞,单于逃走等景象,展示了边疆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
“大雪满弓刀”一句,既描绘出了严寒的边塞生活,又突显了战士们的英勇毅力。
《墨梅》是王冕的咏物诗,以墨梅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情操的追求。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展示了诗人不慕虚荣,只求内心清白的品格。
这三首诗各有特色,但都表达了诗人们的高尚情操和坚韧品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美的机会。
古诗三首——墨梅教学反思一、引言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对《墨梅》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墨梅》是一首描绘梅花顽强生命力的诗篇,诗人以墨梅为题材,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坚韧不拔、傲骨铮铮的精神风貌。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然后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最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创作。
2.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解诗歌意境时,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学生纷纷表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天里梅花盛开的画面,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2)对比分析法在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时,我采用了对比分析法。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对比成分,如“疏影横斜水清浅”与“暗香浮动月黄昏”,并分析这些对比成分的作用。
其次,我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并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现。
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仿写创作法在学生进行仿写创作时,我要求学生先阅读一些关于梅花的诗词文章,了解梅花的特点和意象。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仿写创作。
在学生完成仿写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通过仿写创作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墨梅》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学生通过仿写创作,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统编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墨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1 古诗三首:《墨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吟诗咏梅的方式,品读古诗中梅花的形象,加深对梅花清香淡雅的印象。
3、理解《墨梅》大意,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淡泊名利处世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诗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大意,感悟清清白白生活、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诗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照片。
(出示梅花图片学生欣赏)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梅花)师:喜欢梅花吗?你们喜欢梅花的什么呢?指生答。
师:梅花,岁寒三友之一,它有疏影横斜的风韵,清雅宜人的幽香,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都要来赞美它呀!今天我这堂课就我们就来一起吟诗咏梅。
(板书:咏梅)(二)咏梅言志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师:宋代诗人林逋在他的诗《山园小梅》中是这样写梅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示)。
谁来读读,要读出古诗的味道来。
(指2 生读)师:诗中的梅花美吗?你是在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美的。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师:疏影横斜写梅的姿态,暗香浮动写梅的香气,梅花的香是一种怎样的香?(暗香、幽香、清香)板书:清师:这悠然的梅香让诗人林逋沉醉了,所以他吟道。
(生齐读诗句)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宋代的另外一位诗人王安石在他的诗中,也写到了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出示)指生读。
师:让王安石念念不忘的还是什么?生:梅花散发的暗香。
师:更可爱的是王安石把梅花比作了什么?(雪)师:雪是什么颜色的?(白色)白色是一种纯洁、淡雅的颜色(板书:淡)梅花之淡雅、梅花之清香着实让人喜爱,所以王安石吟道。
(生齐读诗句。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师:大诗人陆游在他的词《卜算子.咏梅》中依然写到了梅花的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墨梅》(教案)教学内容:《墨梅》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冕。
这首诗以墨梅为主题,描绘了墨梅的坚韧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墨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全诗共四句,分别从墨梅的颜色、香气、姿态和品格四个方面来描绘墨梅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梅》,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子的意思,掌握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培养对古诗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墨梅的坚韧和美丽,体会到诗人对墨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子的意思,如“淡墨”、“清香”等。
2. 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图,理解诗人对墨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墨梅》的诗歌文本、插图、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纸、课本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墨梅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墨梅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 学生分享对墨梅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入《墨梅》的学习。
二、阅读诗歌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墨梅》,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3. 教师解释诗中的生词和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三、思考与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2. 学生分享对诗人的情感和意图的理解,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的思考。
四、欣赏与表达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墨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的表达。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墨梅》的学习内容,强调墨梅的坚韧和美丽,以及诗人对墨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学生分享对《墨梅》的学习感受和收获,教师鼓励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墨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墨梅》。
《墨梅》是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墨梅》,理解诗句含义,了解作者王冕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象理解,如“洗砚池头树”、“淡墨痕”等。
2. 诗人王冕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投影或打印稿。
2. 诗歌鉴赏资料。
3. 朗读音频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揭示课题《墨梅》,简介作者王冕。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墨梅》,注意字音、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读音,指导朗读技巧。
3.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
三、理解诗意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探究诗句含义。
2. 教师讲解诗句中的意象,如“洗砚池头树”、“淡墨痕”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诗意,教师点评、总结。
四、感悟诗情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味。
五、拓展延伸1. 教师简介王冕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推荐相关古诗,引导学生课后阅读。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2. 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板书设计: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体裁:诗题文: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名字:王冕年代:元代描述: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出身农家。
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
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
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
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
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翻译:原文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原文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1350)期间。
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买地造屋,名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
此诗就作于梅花屋内。
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感慨之下作此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赏析三:艺术特色《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墨梅古诗内容《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一、衍生注释:1.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这里可能是借用了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暗示这棵梅树生长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里。
2. “淡墨痕”:指梅花的颜色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的痕迹。
这是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体现出梅花淡雅的气质。
3. “清气”:既指梅花的清香之气,也象征着诗人的高尚品格和节操。
4. “乾坤”:指天地之间。
这里表示梅花的清气充满了整个天地。
二、赏析:这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把墨梅的神韵和诗人的情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我家洗砚池头树”,点明了墨梅生长的地点,让人联想到那是一个充满墨香的地方。
梅花与洗砚池联系在一起,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文化韵味。
“朵朵花开淡墨痕”,诗人将梅花的颜色描绘得如同淡墨点染,这种独特的描写让梅花看起来既高雅又脱俗。
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则是全诗的升华。
梅花不在乎别人对它颜色的夸赞,只希望把清香之气留在天地之间。
这其实是诗人的自比,诗人借墨梅表达自己不慕虚荣、坚守高尚节操的志向。
就像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有些人总是追求表面的荣耀,而真正有品格的人就像这墨梅一样,默默坚守自己内心的纯净,不屑于那些虚荣的东西,只希望自己的品德和精神能够像那梅花的清香一样,弥漫在世间。
三、作者介绍:王冕,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出身贫寒,自幼好学,白天放牛,晚上到寺庙长明灯下苦读。
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一生都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擅长画梅,所作的梅花枝干交错,花朵盛开,富有生意。
他的诗多反映民间疾苦,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怀。
这首《墨梅》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墨梅的描写,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品味和高尚的人格。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参加一个书法展览。
展厅里挂着一幅幅精美的字画,有一幅画着梅花的水墨画特别引人注目。
画上的梅花枝干苍劲,花朵淡雅,就像王冕诗中的墨梅一样。
《墨梅》王冕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注释、翻译和赏析:注释: 1. 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
也叫“水墨画梅”。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繇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
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3. 淡墨痕:淡墨的痕迹,指花的颜色。
4. 清气: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5. 乾坤:指天地。
翻译: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首句“吾家洗砚池头树”,点出了梅花所在的位置。
“洗砚池”,借用书圣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表明诗人与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
“树”字则暗示了梅树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次句“个个花开淡墨痕”,描述了梅花的颜色和形态。
“淡墨痕”,既突出了梅花的清淡高雅,又体现了诗人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
朵朵梅花在淡淡的墨色中开放,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第三句“不要人夸好颜色”,直接表达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他不需要别人夸赞梅花的颜色鲜艳,因为他追求的是内在的品质和精神。
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也是一种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最后一句“只流清气满乾坤”,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清气”,不仅指梅花的清香,还可以象征着诗人的高尚品质和纯洁的心灵。
“满乾坤”,意味着诗人的情感和精神将充满整个世界,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梅喻人,通过对墨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诗中的梅花,不仅具有清新淡雅的外表,更有高尚纯洁的内在品质。
它不需要别人的夸赞,只愿将自己的清香奉献给人间。
这种精神与诗人自身的品质相契合,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原文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注释: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
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吾家:我家。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家。
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同乡,借此自比。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
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头:边上。
个个:朵朵的意思。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流:有流传、流布之意。
有很多版本皆作“留”。
清气:所谓的清气,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香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神,所谓清气就是雅意,就是正见,就是和合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
满:弥漫。
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译文: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2.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
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齐背)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学生补充注释处的内容)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古诗三首:墨梅》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22.古诗三首:墨梅》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写于宋代,作者是王冕。
全诗如下: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通过描绘墨梅的形态和气质,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节操。
在教材中,这首诗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教育学生要注重内在美,培养高尚的品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古代诗歌,并对诗歌产生兴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他们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淡墨痕”、“清气”等词语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解读,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注重内在美,树立高尚的品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原因:这首诗的表述较为简洁,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王冕的背景,引导学生对诗人产生兴趣。
2.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诗歌的寓意和价值观。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墨梅洗砚池头树 -> 墨梅朵朵花开淡墨痕 -> 外在形象不要人夸好颜色 -> 内在美只留清气满乾坤 -> 高尚品格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考察他们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古诗三首:墨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墨梅》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墨梅图,诗人王冕以梅自喻,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材选取这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善于观察、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尚在培养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了解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品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诗歌背景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梅花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王冕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小组汇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品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如“墨梅”、“清香”等,感悟诗人的品质。
同时,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提高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