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助人场域的体制与春天对话
- 格式:pdf
- 大小:380.82 KB
- 文档页数:19
《“我在”与“共在”——“主体间性”视阈下论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叙事视角》篇一我在与共在——“主体间性”视阈下论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叙事视角一、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常常能引起观众深深的共鸣。
本文以“我在”与“共在”为视角,从“主体间性”的视阈出发,探讨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叙事视角。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引发了观众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
二、“我在”的叙事视角“我在”的叙事视角,强调的是个体的存在感和主体性。
在纪录片《四个春天》中,这种“我在”的视角主要体现在对主人公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在四季更迭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这种“我在”的视角,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共在”的叙事视角与“我在”的个体性视角相对,“共在”的叙事视角则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共存。
在《四个春天》中,“共在”的视角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社会、自然等多元关系的呈现。
影片通过展示主人公与家人、朋友、邻居等人的互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关系。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共在”的视角,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元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四、“主体间性”与叙事视角的融合“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
在纪录片《四个春天》中,“我在”与“共在”的叙事视角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体现。
影片通过展现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同时,这种“主体间性”的叙事视角也使影片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五、结论纪录片《四个春天》通过“我在”与“共在”的叙事视角,展示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2024.05《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视网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
纪录片以“蹲守拍摄”的方式讲述了出生、求学、上班、告别等12个人生切面,生动勾勒了中国人不同的生活场景。
作为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从不回避沉重主题,而是坚持用乐观的视角记录人物的“温柔”故事,力求激发观众对人生维度和社会生存的深度思考。
《人生第一次》中充溢着中国人的文化共鸣,探究其叙事策略有助于文化自信的树立及传播。
一、叙事特征1.叙事视角。
托多罗夫(TzvetanTodorov )的叙事理论将叙事视角分为了内视角与外视角,并对叙述者的人称进行了分类。
热奈特(GérardGenette )在此基础上将叙事视角进一步分为无聚焦视角(上帝视角)、内聚焦视角与外聚焦视角。
他认为,聚焦并不像摄影那样直接,而是叙事的眼睛,把观众与影片连接在一起。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的视角,试图为观众呈现更为个体、真实的经历感受,从而促进对纪录片内质的理解。
碎片化叙事视角与全知视角也在片中多次使用。
参与式视角的使用主要表现为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采用了近似田野观察的形式拍摄,在观察中体验,同时进行采访。
尤其是在单元集《买房》中,摄影师在拍摄准备买房的主人公时深受触动,一边拍摄主人公,一边与主人公互动。
于是导演便把摄像机对准摄影师,令摄影师从拍摄者转变为被访者,参与纪录片的叙述中。
碎片化的叙事视角主要体现在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被拆分为碎片化的故事片段,进而在一个单元集中用特殊的方式重构。
这个视角在整部纪录片中使用多次,例如第一集《出生》记录了多个家庭生产的过程以及不同家庭对新生儿的迎接状态。
创作者将这些故事打散,重新进行模块式组合,共同完成一个“大的故事”。
全知视角的使用主要表现在用客观公正的角度叙述故事,画外音的形式让碎片般的故事段落立体地集合、组织、建构,进而将整个故事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
例如在《上学》这一篇章中,通过全知视角将幼儿园小朋友的日常状态一一展现出来。
《“我在”与“共在”——“主体间性”视阈下论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叙事视角》篇一我在与共在——“主体间性”视阈下论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叙事视角一、引言纪录片《四个春天》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感动的世界。
本文将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探讨该片如何通过“我在”与“共在”的叙事手法,构建起一个多元、互动的叙事空间,从而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投射。
二、主体间性与纪录片叙事“主体间性”是一种关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哲学概念。
在纪录片叙事中,主体间性体现了创作者与观众、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影响着叙事的结构和节奏,更关乎情感的传递和共鸣的产生。
三、《四个春天》的“我在”叙事视角《四个春天》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观众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
这种“我在”的叙事视角,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产生强烈的情感投射。
同时,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观众也能看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四、《四个春天》的“共在”叙事手法除了“我在”的叙事视角外,《四个春天》还运用了“共在”的叙事手法。
这种手法体现在人物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共同经历的时光上。
通过展示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交流,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这种“共在”的叙事手法,使得纪录片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五、主体间性在《四个春天》中的体现在《四个春天》中,主体间性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作者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与观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其次,人物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最后,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认同,也是主体间性的重要体现。
六、结语《四个春天》通过“我在”与“共在”的叙事手法,构建了一个多元、互动的叙事空间。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和人物,还能够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认同。
2024届高考作文终极版18:“定格春信”“青年成长,拥有屏蔽力”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作家苏沧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记录了一个异乡的风俗。
阿拉斯加有一条塔那诺河,一百多年来的每年三月第一天,小镇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在冰冻三尺的大河中立一个木头三脚架,将一根绳子与瞭望塔上的钟摆相连。
当冰雪融化、冰层断裂、三脚架终于倒下的一瞬间,钟摆会停下。
钟摆停在几时几分几秒,就是春天到来的时刻。
这个“定格春信”的仪式,让人浮想联翩。
它告诉我们什么?地冻天寒,要相信春天的降临;寻常岁月,要保持对美的渴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引用作家苏沧桑的文章里的一个独特风俗,在阿拉斯加的塔那诺河,当地的人们会在冰天雪地的时候在河中树立一个三脚架,并用一根绳子和钟摆相连。
等到冰消雪化之时,三脚架倒下瞬间的钟摆停在几时几分几秒,这个时间就是春天到来的时刻。
接着,写“定格春信”的仪式对人们的启示,也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它象征着人们在天寒地冻之是时对春天的期待和信仰,也象征着在日常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本次作文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在“冰冻三尺”的时刻依然要保持对“春天”的渴望。
这里的“冰冻三尺”之时,可理解为人生的“冬天”,即人处在困境之时;“春天”可以理解成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理想,美好的追求等。
即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要相信春天的降临,都要保持对美的渴望,都要保持生活的信心,都要保持对美好事物的信念、渴望、追寻。
写作时,在文章开头,要结合材料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苦难与困厄都无法阻挡一颗灵魂对前方希冀与美好的渴望。
主体部分,首先论述“前行途上,首先当有希望。
希望是动力、是目标,是一切奋然与勤勉的泉源”,再论述“明确希望后,亦当有美的渴望。
鲍尔吉·原野《春天是改革家》阅读练习及答案春天是改革家鲍尔吉·原野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
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
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
风过后,草儿绿了。
再下点雪,然后开花。
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
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
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
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
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
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
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
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
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
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
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
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
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
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
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
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
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
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2025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全球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已无处不见互联网技术的参与,互联网用户数量早已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其中,未成年用户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未成年人正以极其快速的适应能力融入这场数字变革中。
与此同时,触网的低龄化特征愈发突出。
无处不在的全球互联与匿名开放的网络世界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线下社会为未成年人建立的保护屏障,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其中数字负能的挑战日益严峻。
数字负能包括数字鸿沟、网络成瘾与网络伤害。
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网络伤害则侧重强调未成年人面临的安全、隐私与身心健康等巨大挑战,但无论政府还是学术界都较少关注网络伤害。
一是因为未成年人面临的风险与伤害并不只是数字时代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二是因为网络世界中的伤害风险只是一种潜在可能,人们容易掉以轻心,致使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伤害的机制措施。
由于互联网能够突破线下社会的时空限制,大大增加了未成年人面临风险与伤害的概率,传统线下社会为未成年人构建的保护措施越来越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
在数字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上网的未成年人能够远离网络风险与伤害,而本身在传统线下社会已经处于困境的最为弱势的未成年人则更容易受到伤害。
在数字时代,负能与赋能犹如硬币的两面。
如果说数字负能的挑战日益严峻,那数字赋能也无处不在,并且在持续、快速地改变世界。
目前,互联网与数字工具正在重塑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助于未成年人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潜能与展示自我才能。
同时,互联网与数字工具为帮助弱势的未成年人掌握传统线下社会的生活技能、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带来了新的可能。
(摘编自张国胜、方紫意《从负能到赋能: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的网络治理逻辑》)材料二:智能教育产品与服务是AI技术赋能教育的根本落脚点。
-“书•两"境”・三“对话”-“对话式”模式下幼儿园户外游戏场的构建与实施【内卷提要】一个好的户外游戏场能满足幼儿运动和游戏的需要,激发幼儿的探索与想象,促进幼儿绘合能力的发展。
但审视目前幼儿园户外游戏中“扶”儿童主体地位;“缺”性合发展观念;“缺”儿童深入学习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了“PB1.模式下”幼儿园户外游戏场构建与实施的新构想,借“户外环境中的资源”支持孩子学习,以集体的卦体智慧来促进儿史深度学习,实现教师看见“能力”发现“精彩”,看见“差异”发现“挑战”的儿业现的枳极转变,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
【美健刊】PB1.模式:户外游戏场:构建:实就“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1.eaBased1.earning,商称PBDi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医学教育,它视儿童为有能力的个体,强调儿童的学习要困绕在其亲身体险基础上产生的可探究的问题展开,儿童可在教舞的协助支持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资料、经过小组i寸论、思考创设相应环境,提供材料,最后形成适宜的问题解决方案,循环往更,促使儿童深入学习。
PB1.模式下幼儿园户外游戏场,是指基「•幼儿园户外场地特性,将户外环境进行合理分区,构建旨在倾听儿童,强调和儿童一起研究,一种“对话式”关系的游戏场域。
一、修起,户外游戏场价值缺失<-)审视现状——游戏三个“缺”户外游戏场是幼儿在园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是支持儿童学习的另•位“老师”,如何在户外也能创设有价值的环境?如何让2小时的户外活动是高质世,能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游戏和学习经验?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审视目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开展现状:1. “缺”一J1.M主体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在户外游戏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师的预设,带着老师的理所当然,如“材料提供以体育器械为主,材料投放越多越好……”这一系列主观想彖、简化压缩的过程,更多的是从教师本位出发,缺少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在户外游戏中并不是•个“平等的参与齐”,也不是和教师•起的“合作建构者”,他们的声音得不到帧听。
第八章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摘要:场域、资本、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三个概念的提出,使社会学的研究呈现新的视角。
布尔迪厄力图通过场域、惯习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从而超越社会科学的二元对立。
本文思考焦点即为社会实践理论的这三个核心概念。
关键词:场域,资本,惯习,实践Key word:Field,capital,habitus,Practice.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当今社会学界炙手可热的大师,他和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
其著作《实践理论大纲》(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实践理论的提出是与布尔迪厄的治学目标——超越导致社会科学长期分裂的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实践理论可以有效地将社会现象学的分析角度和社会结构主义的角度合成为一体化的社会研究方式,既在认识论上做到逻辑贯通,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实践理论提供的理念框架是结构与人的关系,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寻求可以互通的中介,力图通过场域(field)、惯习(habtius)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
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体系中,有一些贯穿性的核心概念,其中从外部行动者在社会空间所占据的位置“场域”,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资本”,从内部揭示构建行动者和各种性情倾向的“惯习”是三个最核心的概念。
布尔迪厄在论及场域、惯习、资本这些概念的时候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主张在理论的系统中以及它们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去界定概念。
他认为只有在关系系统中,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而决不能孤立地定义它。
一、场域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既不是单纯的个体,也不是理想化的抽象社会,而是研究由无数个体所构成的“场域”以及无数场域构筑的一种更大的“场域综合性结构”。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4 -2024年第6期 总第145期基于对话理论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创新路径—以新闻编辑与评论课程为例◎姚小菲[摘要]在“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前,部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对课堂依赖较弱等问题,这主要源于当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并未建立起平等、和谐、共生的对话关系。
对话理论强调对话是一切的中心,对话者之间平等且独立,对话是获取真理与知识的重要方式。
因此,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基于对话理论,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搭建“创境—沟通—联动”的教学模型,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功能,实现课堂价值。
[关键词]对话理论;高校教学;新闻传播专业;新闻编辑与评论课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如何提升高校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话题。
目前,各类新闻媒体机构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毕业生能否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成为检验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
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主动性弱等现象严重,导致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打造个性化的高质量课堂,是目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二,随着信息的来源逐渐丰富且多样,教育的时空界限被打破,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贫困治理中的干部下乡———基于豫南G县扶贫“第一书记”制度运作的分析◎印 子内容提要 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国家遴选和派驻干部下乡,有助于将长期身处科层体制中的干部,带回社会中去体验民情。
扶贫干部的民情体验,源于乡土化的治理情境。
安全政治的逻辑、复杂的乡村权力关系和乡村社会关系,促使“第一书记”熟悉群众、深入群众,掌握“三农”情况、学习群众工作方法、反思涉农政策。
在政治效应上,干部下乡强化了群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形塑了群众对国家的政治想象,延续和再生产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
在治理功能上,干部下乡之后的县域流动,有利于贯彻和发展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模式,优化政策执行的“体制—民情”互动模式。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第一书记”制度的持续运作,一方面促使基层干部身体力行地帮扶贫困农户,另一方面更在于激活身体治理的传统,在常规治理体系之外去协调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关键词 贫困治理 第一书记 民情体验 政治效应 治理功能〔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120-09一、问题与进路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
2020年,我国顺利完成了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
本轮精准扶贫工作中,有数以百万计的干部下沉到乡村参与扶贫。
下乡干部中,参与扶贫时间最长、工作最为辛苦的是扶贫“第一书记”。
①扶贫“第一书记”不仅是村级党组织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扶贫和村级党建工作,而且也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长,其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从扶贫“第一书记”制度运作的经验切入,总结贫困治理中的相关经验,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扶贫“第一书记”制度的实际运作,学界进行了不少卓有成效的讨论。
主流研究认为,扶贫“第一书记”制度的运作,有助于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实现扶贫资源与贫困人口的精准对接,这适度改善了乡村治理水平,②也存在贫困治理层面的投机性和短期性等问题。
處在助人場域的 體制與春天對話 ~一位視障助人工作者的實踐之路~ 小樹《處在助人場域的體制與春天對話》第一章 自在的角色流動第一節 我在看見與被看見之間流轉 (3)第二節 角色流動的助人關係 (4)第三節 社會框定的視障者 (7)第四節 重新與小左、小右的對話 (8)第五節 看見限制後的自由 (9)第二章 跨步前行朝向助人志業第一節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10)第二節 大學時資源系統 (12)第三節 與主流所認知的專業衝突 (13)第四節 我所認定的專業~熱情、負責、創造 (14)第五節 創造多元關係~受助者移動到協同伙伴 (14)第六節 處在體制內的視障輔導員 (15)第七節 我的最愛輔導工作 玩童小子 (16)第三章 反映實踐從遲疑走向確定 (18)第一章自在的角色流動第一節我在看見與被看見之間流轉我是誰我是我眼中的我我也是社會匡定的視障者我更是我所期待長成的助人工作者我是視障者還是眼明者?我是受助者還是助人者?當我帶著滿滿的熱情,進入社會框定的專業場域工作時,這些角色的衝突如同浪潮般不斷向我襲來,有時如同海嘯讓我措手不及,有時如平靜無波的潮汐讓我映照思量。
看見我是誰是一段不斷朝著分裂與統合前進的課題,從逃避到覺知、從爭吵到合解、從離家到回家,我一次次地重看敘說這些真實在我身上留下的生命經驗,與我眼睛的關係我與我工作角色的衝突、我不斷試圖地在混亂時空中找到一個令我感到舒適的位置擺放自身經驗。
真實面對自我處在情境中的限制時,我在那當中經歷了與醫療體制的衝突後,才獲得一張主流價值所框定出的分類證明書,從那之後我與我另一個身分~視障者開展出親密且複雜的人我、社會關係。
1. 身分證~稱職的視障者(摘自96.3.26)當我開始願意去面對自己視障時,辭掉六年多的幼教工作,想換跑道,當時我為了要找一個輕鬆的工作,請社福基金會協助,但首要條件就是要有一張比身分證還好用的身心障礙手冊,於是我鼓起勇氣來到婦幼醫院的眼科掛號看診,並把申請手冊需要用的表格給了護理人員,一進去就是一連串的眼睛檢查,我十分厭惡這樣的冰冷檢查在當時,護士小姐一再要求我回答一些我無法真正看見的問題,如視力量表的缺口方向,她問我一個,就硬是要我回答出一個方向,我不能說我看不到,因為她說看不到,也要指出一個方向來,說也神奇從來運氣就沒有這麼好過,那天我竟指對了許多缺口,當醫生看著檢查報告竟對我說:「其實你的視力還好,不知道是否符合發手冊的標準,會把報告送到區公所,再由他們核定。
」當我收到區公所的通知時真是哭笑不得,我花了十幾年的歲月在躲藏那個身分,而當我鼓起勇氣願意面對時卻發生這樣的結果,於是在朋友的建議之下我又重新提出鑑定,選了一家較有人性的醫院。
民國86年我辦了我的身心障礙手冊,從此之後,我開始學習如何成為一位稱職的視障者。
2. 重看我的身分證我從當位陌生的視障者到熟悉當位稱職的視障者,起初那個從小就被體制教育成乖順的我要和大家一樣,而當我開始與大家不同時,就是被歸類成為身心障礙者,當被歸類的那一天開始,內在衝突與外在環境抗衡是讓我每日每刻都要不斷被經驗凝視,我在郭惠瑜2006論文中讀到一段她所經驗到的心情深有同感~我跟右腳已經歷經一次的分類,分類隱含著權控關係,我不禁質疑「為什麼要分類?誰有資格來進行分類?」分類之後,身心障礙者成了社會大眾的凝視權利的載體。
我們處在社會位置被主流價值所綑綁,不得不接受現在的分類,是否有另一種可能不是二元對立的分類機制呢?第二節角色流動的助人關係1. 輔導員還是視力協助者當我面對我所處的輔導工作時,常面臨不斷的衝突被挑戰著是我的視力限制,因為視力上的限制。
在職務上因人事更動,同事會質疑我的限制,是較無法服務與我有自身經驗的視障同學,理由是同學們需要視力來完成某些學習協助如改錯字、整理文件報告等,而你的視力限制無法滿足他們。
後來因部門調動,主管因考量組織管理的需要,要更動我的職務,當時我又在次經歷一次視力被拿來做為工作檢驗的理由,及便我提出我的替代方案來解決我在視力上的限制,主管以顧及我的安全和組織管理為考量,要求我更動職務,並告訴我:你要知道你自己的限制為理由所拒絕,我心想我是一位輔導員要做的事為我所負責的學生協同整合在校期間的學習資源,及引導同學規劃準備未來生涯走向。
難道在他們的認知中認為視力協助員的功用高過於輔導員的價值。
2.自主性小團體小s在一次她來辦理獎學金相關事務時與她閒聊,談到她最近的生活,她提到她正在抒寫她的論文,我便問她她抒寫的主題是什麼,她提及是關於自我認同的部分,於是我便與她提及我最近在籌辦口述影像生命故事的活動,想邀請她來帶領觀後記錄片的小團體,她十分樂意地答應我。
當天我們如期地看完了記錄片在黑暗中追夢及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這兩部記錄片分別記錄著處在不同情境的障礙者的生命故事,在討論時分到也許有同樣生理限制但卻有著不同生命樣貌故事的同學在自我認同社會框定的位置時困境心情、生活中家庭裡所糾結的親子關係,一個個生命故事都在那個片段時空中拉出一條條共有與不同的生命故事。
當下找到一道出口擺放。
那天活動結束後,我在我的電子信箱收到小s給我的回應文如下:Subject: 關於一些小感觸小樹對於你我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哈哈雖然說我應該老早要出現在資教了但是我就是沒辦法時間距離讓我沒辦法像大學的時候那麼常待在資源教室不過這些都不是我要說的重點啦我是想說那天偶然機會被你抓去帶了團體其實收穫最多的人是我自己這樣的團體就好像也是一場生命經驗工作坊每個人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叫不出大家的名字但是我聽的很感動尤其是你最後的那段分享勾動我自己的現階段的狀況醫生我說只剩下一張王牌我現在還在掙扎著要不要出牌我之前看過一個學妹他死都不拿手杖我想我可以體會他的心情我們都不想被畫上身心障礙者的標記我只能說以我現在的狀況來看你過去的路我很羨慕因為我還在找那個認同的勇氣很謝謝你再這樣場合我又再度被提醒了一次深深的提醒我意識到自己的難這對我很重要當我在信箱讀到小s給我的回應時,有著滿滿的情緒,自己所經歷的心情也有在次被看見的經驗,在那天的團體中因為小s提到關於她的右腳也許在未來要拿杖的情緒,那個拿拐杖與不拿拐杖的心情拉出我的過往經驗。
3. 與小白杖共舞(摘自96年5月23日)第一次和我的小白杖一同出遊,是在我剛開始領手冊練習做一位盲人時,當我獨自一人正趕往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場時,在黑暗的中正紀念堂迷路了,現在想起當時那裡長出的勇氣呢?坐在236公車上用以往的記憶來坐著,憑著舊有的印象走入中正紀念堂,哦!果真迷路,我拿起手杖很不專業地走著,有時走到花圃裡,有時又走到行人道下,差點掉到我所不知的溝渠下,真是驚險刺激,心想為何都沒人呢?好像有個影子在我眼前閃過,我趕忙叫住,向他尋求協助。
至此之後我會時而拿手杖,時而不拿,視情境而定,因那時視力還未完全退化。
我把小白杖放在我的身邊約6年之久,拿過的次數不超過十次,最初是在非自願下拿出來使用。
記得有一次排演完盲人舞台劇,在劇中的一把小圓傘後要回家,那夜很晚如往常一樣邊走邊想,以往隱藏自己身份的時空中,出門在外都是以長柄的雨傘代替眼睛去試探來時路,那晚在過馬路時,猶豫著到底要不要把背包中的小白杖拿出來用,現在好像沒有人馬路上的車子到底多不多呢?我站在路口,那雙不安的手在背包中來回的伸進伸出,掙扎著我到底該如何呢?忽然有人在我面前走過,我就馬上跟著他,過了那條很漫長的十字路口,那時的掙扎是因為想要突破自己願意接納自己的心情嗎?而那個不願意拿出來的情緒是在期待什麼呢?期待自己在情感上有個跟一般大多數女生一樣的感情生活嗎?總是在人群中躲藏,直到回到台北實習時,那個已醞釀多時的心才正式上路。
在台北實習時,學校是在家附近的小學,和定向老師上課時不覺得有什麼不自在,但若是一個人要拿著手杖在家附近行走時,會很抗拒到有時會焦慮,那個不自在是源自於在我生長的家庭周邊的鄰居是如何看待我的,因為以往的我,是沒有小白杖陪在身邊的,如今卻多了一個小白杖,對我來說是很難面對的,似乎宣告世人我是一位視障者,我隱藏這樣的身分己多時,心情上還是真得很難面對自己,當我不得不的時候,就是開始獨立工作,沒有可以依賴的條件,小白杖似乎也在向我招手表示善意,自然就漸漸習慣接受身邊有小白杖陪伴的時光,如往常早晨我都會習慣走到捷運站,再把小白杖拿出來使用,但那天我正要拿出來時發覺我的小白杖消失了,我好心急且竟然很失落,因為它就這樣不見了,而我也同時驚訝我竟然會難過和失落,那一隻小白杖陪伴著我渡過一段不算短的時光,雖然只有一年不到,但在那一年我從那個不願意看見自己的壓力走到願意自在地和小白杖旅行尤其是在我居住的家附近,它總是在我之前幫我擋掉許多的車難和路障,那樣的關係很特別,現在的小白杖會取代我的第一個小白杖的功能但卻取代不了第一枝小白杖在我心中留下的位子。
第三節社會框定的視障者1. 身分流動的可能同時存在有時當我在熟悉的捷運站行走,我並沒有拿手杖因此看不出來是視障者,會有路人問我要去某某地方的方向,我會指給那個來問路的人,當我拿著手杖在路上行走時。
我若知道方向,是較不需人協助,在路途中時常會遇到善心人,陪我走一程,我會試當時情境決定是否回應協助。
有一次我要到台北車站轉程,在轉程中路人主動協助我,他並不知道該要往何處走,在協助的過程中我告訴他我要走的路徑與方向,他竟驚訝我知道路的方向。
2. 失能的眼光印象中,有一次爸爸帶著我們到巷口的小吃店用晚餐,爸爸對於住家附近的人們來說,看見姐姐的出現都備感興奮,而當姐姐用筷子夾菜吃飯時,店裡的婆婆媽媽以聚精會神的眼光如同看動物園的動物表演般,驚訝姐姐竟然會用筷子吃飯,她們交頭接耳並且很納悶,姐姐看不到為什麼會用筷子吃飯,她們不斷談論著,看在眼裡的我心想在她們的眼光裡看不到的人是沒有辦法跟一般人一樣使用筷子吃飯吧!在工作場子中,常經驗到有些同事在交辦事情時不會主動跟我說,最初會透過就輔員來告訴我要做什麼事,那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什麼,會覺得不舒服,會覺得為什麼不直接跟我說,然後會幫她找理由,也許她們不知道該如何跟我溝通吧?還是為求效率所以直接跟看得到的人說比較快。
有一次y來辦公室交辦事情,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在,他交辦完後把一份文件拿在手上說要影印,他遲疑一下不知是否要交給我,我主動接過文件,然後聽到y說你可以嗎?同時我把資料放在影印機上,然後按下影印鍵,接著資料送出。
社會框定的視障者,是否隱含著某些需要被保護、次等階層的象徵,因為身分不同,所以被認定無法做出與一般人一樣的事,當視障者做出一樣的事時會獲得某些讚嘆某些肯定某些不解。
第四節重新與小左、小右的對話註:小左、小右是我的雙眼我似乎沒能好好與你們對話,每次都是當我遇到狀況時,急得先把事情解決,而忽略你們在當下的感受,我知道你們受到了很大的委曲壓力,因為我太好強,什麼都要做到最好,因為我太孤單,卻忘了有你們一直在陪伴著我,以往當我知道你們與其他人不同時,我把你們藏起來不讓你們出來見人,深怕你們會被人瞧不起,其實那時的我不也是這樣看待你們嗎?你們漂亮的外表是到了我告訴大家你們的處境時才被注意,當你們被讚美時我有一種驕傲的感覺,那是一種迷失,因為你們看起來真的與一般人沒兩樣,所以會有給人無法理解的錯覺,我利用你們外表的優勢,但當你們大量在公眾場合出現時,我有一種厭惡的感覺,為什麼每次我一說話時,你們就會自動到位,站上台前,搶了我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