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防护服的热防护原理
- 格式:pdf
- 大小:243.56 KB
- 文档页数:2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Standard International Group(HK) Limited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热防护服的热防护原理
热防护服是对在高温或超高温条件下工作的人员进行安全保护 , 从而避免热源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各种
保护性服装 。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热源有多种形式, 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 因此对热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要
求也不同。目前, 热源的主要形式有 :火焰(对流 热)、接触热、辐射热、火花和熔融金属喷射物、高温气体
和热蒸汽、电弧所产生的高热等 。
一、热对流:
热对流是指热量依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 。在对流中 ,流体从高温物体获得能量后 ,携带着流
向温度较低的区域 。它是通过流体的宏观运动进行热交换的一种形式。在热防护服的实际应用中 ,热对流
是指热量由各种高温气体和热蒸汽来传递 。人们曾用以下方法来测试织物的防热对流性能。即将垂直放置
的织物暴露于 1 200 ℃的火焰前 ,其热流量为 13.8 J/ cm2·s,在织物后面测量引起人体皮肤一度烧伤(疼痛)
和二度烧伤(起泡)所需要的时间 ,以此来评价热防护性能 。织物防热对流性能主要与织物的重量、密度、透
气性等密切相关。增加织物的重量可提高引起皮肤二度烧伤所需要的时间。同时, 多层织物也比单层织物具
有更好的防热对流效果。
二、热传导:
热传导是指热量沿着物体传递。它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这种传递主要通过物质中
相邻分子间的连续碰撞来实现。在热防护服的应用中,热传导是指热量以火花、熔融金属喷射物等为载体,
接触服装并将热量通过服装传递到人体,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通常, 织物防熔融金属热传导性能可采用
将标准 PVC 薄膜制成的人造皮肤置于织物背后 ,测定熔融金属热量通过织物后对人造皮肤造成的伤害。
根据伤害的面积和程度, 又可将织物热防护性能的优劣分为一级至七级。一级最好,无伤害,二级和三级分
别为伤害面积小于和大于 0.01 m2的一度烧伤,四级和五级分别为伤害面积小于和大于0.01m2 的二度烧
伤, 六级和七级分别为伤害面积小于和大于 0.01 m2 的三度烧伤。热防护服的防热传导性能与热防护服
的纤维原料、结构、热源温度、热源与服装接触时的压力以及织物的含湿率等密切相关。在长时间与热
源接触的使用条件下, 织物的厚度和密度是影响热流量的主要因素。如果织物厚度一定, 适当降低织物密
度,增加织物中静止空气的含量,可以降低织物的导热, 但不能引起空气的流动。如果织物与热源短时间接
触, 增加织物重量可提高其热容量,改善防热性能。对于由外层、隔潮层和隔热层组成的多层结构热防护
服来讲, 防热传导性能主要取决于隔热层 。同时 ,增加热源温度和热源与织物接触时的压力 , 都会降低
热防护服的防热传导性能。而热防护服含湿率对热传导性能的影响则取决于水分的含量和水分在服装中
所处的位置。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Standard International Group(HK) Limited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三、热辐射:
热辐射是指热由物体沿直线向外辐射出去。热辐射的本质是物体由于温度而引起的热量辐射,其大小
与热源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与热传导和热对流不同,热辐射是一种非接触传热方式,不需要任何物质
作媒介,而是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在热防护服的实际应用中,热辐射是造成受害者伤害的主要传热形式
之一 ,即使是具有火焰的燃烧,其能量中也包括高达80 %的热辐射 。
在热防护服防热辐射性能的测试中, 常将织物垂直暴露在辐射热源下,在规定的距离内 ,热源
对织物试样进行热辐射 ,通过测定造成试样后面人体皮肤二度烧伤所需要的时间及热流密度来评价试样
的防热辐射性能。
织物防热辐射性能与织物重量、厚度、密度,以及织物表面状况有直接关系。重或厚的织物具有较高
的防热辐射性能;同时 ,在纤维表面镀铝,在织物中夹杂一些碎铝箔,或在织物表面复合铝箔,使织物表面具
有较高的反射率和良好的导电性,可以大大提高织物的防热辐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