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绣文:老电影里的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 格式:doc
- 大小:16.29 KB
- 文档页数:6
田桂英,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作者:师晓微来源:《百姓生活》2010年第03期她生在大连一个贫困的渔民家庭,却有着坚强、独立的性格。
20岁时她成为全国第一批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她的故事不仅被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还被拍成新中国第一部反映铁路的电影《女司机》。
她就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男人能干的活我也能干!”1930年,田桂英出生在大连的一个贫困家庭,她上面还有5个姐姐,一家人靠父亲打鱼为生。
遇到冬天封海,一家人只能饿肚子。
也许从那时起,饥寒交迫的环境就使年幼的田桂英形成了坚强、独立的性格。
12岁那年,田桂英有机会上学了,可因为家庭贫困,她只读了两年书便辍学回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补贴家用,田桂英15岁就到一家印刷厂当学徒工。
后来,经人介绍,她有了份不错的新工作——到大连机务段食堂发饭票。
不要小看发饭票这个工作,当时,食堂每个月给田桂英的“薪酬”是25公斤高粱、十几元工资,每天中午还提供一顿高粱米干饭。
这让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田桂英十分满足。
闲暇时间,田桂英还参加了机务段组织的夜校学习,她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过去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丫头。
看着自己的国家一天一个样,社会在日新月异变化着,年纪轻轻的田桂英便暗下决心要为国家做点什么。
于是,田桂英干起活来总是抢在前面,浑身就像有使不完的劲,甚至还和男职工比着干。
不久,她又向段长提出学技术的请求。
她说:“只要能学技术,让我干什么都行,男人能干的活我也能干!”段长看她态度如此坚决,便把她派到了轻油车库,让她学开轻油车。
1948年5月13日,田桂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被评为旅大市一等劳动模范。
不顾父母反对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培训在机务段职工俱乐部里,一张宣传画吸引了田桂英。
这张宣传画是一个苏联女火车司机的照片,田桂英看她威风凛凛的样子,很是羡慕。
田桂英在心里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开火车该多好!机务段段长李索夫是个苏联人,他也认为,苏联有女火车司机,中国为啥不能有?不久,一个让田桂英兴奋不已的消息传来,国家要在大连机务段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2021年第10期文史春秋名人写真名人写真● 王树元田桂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性火车司机长。
1930年,田桂英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老铁山下、渤海岸边前山阳头村的一户贫苦渔民家庭,全家人只靠父亲打鱼为生,打着鱼就能吃饭,打不着就挨饿,冬天,海面结冻,全家人经常靠吃海带和干野菜充饥,生活十分困难。
在乡下实在过不下去了,她5岁那年,全家来到大连市的“香护礁”。
因家庭生活所迫,刚满14岁的田桂英进入日本人经营的被服厂,当了剪线钉扣的童工,后经熟人介绍,进入“东亚印刷所”当学徒,受尽剥削和压迫。
17岁时,大连铁路招工,她进了机务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前身)进抵大连,在印刷厂印一批军用地图。
这是一项机密工作,政治审查要求很严格,而且由于当时经费紧张,不给报酬。
田桂英一连10多天住在工厂里,夜以继日工作。
工厂成立工会组织,田桂英主动报名,还动员姐妹参加。
1947年8月,她通过招工来到中长铁路大连机务段,当了一名轻油车(内燃机车)修理工。
1948年5月,田桂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5月,大连铁路机务段经东北铁路总局批准,招考一批女火车司机。
田桂英看到通知后,几夜都没有睡好觉,就想当一名女司机。
可是她的想法遭到父母及家人的反对,母亲说:“一个大姑娘家,学什么火车司机?过些日子,找个婆家出阁就完了。
”田桂英耐心说服父母和姐姐,下决心报名学开火车。
机务段长李索夫是苏联人,培养女火车司机的念头就是缘于他,因为苏联有女火车司机,他认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也应该有。
当时,受封建思想束缚2000多年的中国妇女,很少有出来工作的,即便出来,结婚之后也都回家当家庭妇女。
彼时的整个大连机务段只有4名女性,让女性去开火车,就是破天荒。
田桂英在职工俱乐部看过一张苏联女性火车司机的照片,羡慕不已。
在进机务段之后,田桂英参加过共产党举办的夜校,这让她的想法有了很大变化,认定男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自己跟男人一样行。
舒绣文为戏而生“让我离开她是不行的” 舒绣文在解放后主演的首部影片,是拍摄于1951年的表现新中国妇女以主人公姿态建设祖国的《女司机》,她饰演的主人公孙桂兰是新中国第一代火车司机。
当时舒绣文刚被分配至上影厂任演员,接到这一创作任务十分激动,视为是实现自己“以表演人民所敬爱的和引导人民前进的人物”志愿的第一步。
摄制组统一安排演员赴大连体验生活这一崭新创作方式,让曾一度为“该怎么去表现”而感到困惑的舒绣文豁然开朗。
在实地参观中,她认真听取著名劳模报告,与坚毅、勇敢、热情而又谦逊的女司机们朝夕相处,还专门进行了火车司机技术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如投炭、擦车、跑车。
尽管观察、模仿各种阶层、不同职业对象的习惯动作和姿态,对于舒绣文来说已成职业习惯。
她很早就会骑自行车、开汽车、骑马。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时舒绣文已患有初期风湿性心脏病,她仍以极大毅力像真的女司机那样苦练基本功。
司炉是学习开火车的第一步,舒绣文每天都要冒着酷暑炎热站在炉旁挥动铁锹学习投炭,一练就是几小时。
开始不但不会铲炭块,连锹也举不起来,但她咬着牙坚持反复苦练,由一次只能铲一点点,慢慢增加到满满一锹,连续半个月下来,终于能像熟练的司炉一样,将整锹的煤块均匀地投进炉膛;经老师傅鉴定合格后,又进而学习机车驾驶,很快就能独自驾驶火车驰聘于广阔原野。
影片上映后,有人曾笑问舒绣文:“你汽车、火车都能开,就剩轮船、飞机没有开了吧?”她回答:“如果需要,只要下决心去学,总可以学会的。
”1954年,舒绣文又在上影拍摄的《一场风波》中扮演了主人公立福嫂。
影片讲述了发生于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寡妇立福嫂与忠厚老实的单身农民曾良臣相爱,反对族法“寡妇不能再嫁”的规定,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饰演这一角色是舒绣文主动争取来的。
最初她一读到文学剧本,就非常同情立福嫂的不幸遭遇,从心底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
联袂执导该片的是初出茅庐锐气十足的青年导演林农和谢晋,他们也极为欣赏舒绣文的精湛演技,认为她戏路很宽能演各种角色,为之投了赞成票。
?1913年的今天,中国第⼀位电影⼥演员严珊珊出现!在封建意识浓厚的当时,不⽤说是电影,即使在⽂明戏舞台上,也没有⼥演员。
舞台上的⼥⾓,皆由男演员反串,⼥⼈演戏,抛头露⾯,为众⼈观看,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更何况电影,她⾛上银幕,迈出这⼀步需要极⼤的勇⽓和魄⼒,严珊珊开了⼥演员登上银幕的先河,是中国影坛第⼀个由⼥⼈扮演的⼥⼈。
……中国影坛的第⼀个⼥演员1913年的电影《庄⼦试妻》在中国电影史上拥有两个⾮常重要的头衔。
⾸先它是中国第⼀部运到海外放映的电影,再者电影中出现了中国第⼀个⼥性演员,她就是——严珊珊。
令⼈有点不可思议的是,旧中国的电影从开创时期1905年⾄1913年,有8年时间都没有⼥演员,凡⼥主⾓⼀律都是由男演员扮演的。
甚⾄在《难夫难妻》这样彻底描写男⼥婚姻关系的影⽚中,仍是如此。
这时候,严珊珊出现了。
在影⽚中饰演婢⼥,成为中国影⽚中第⼀位⼥演员。
《庄⼦试妻》剧照严珊珊原名严淑姬,名门出⾝,严浩波之⼥,她在⾹港就读师范的时候与黎民伟相识,是电影巨⼦黎民伟的第⼀个妻⼦,也是黎民伟事业上的伙伴、⽣命中的爱⼈、家庭中慈母。
在封建意识浓厚的当时,不⽤说是电影,即使在⽂明戏舞台上,也没有⼥演员。
舞台上的⼥⾓,皆由男演员反串,⼥⼈演戏,抛头露⾯,为众⼈观看,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更何况电影,她⾛上银幕,迈出这⼀步需要极⼤的勇⽓和魄⼒,严珊珊开了⼥演员登上银幕的先河,是中国影坛第⼀个“吃螃蟹”的⼥⼈。
《庄⼦试妻》试映效果颇佳,也是第⼀部输往美国的中国电影。
《庄⼦试妻》试映后,她和丈夫黎民伟受到⿎舞,到1923年成⽴了民新制造影画有限公司。
之后,严珊珊⼜主演了《和平之神》、《五⼥复仇》、《再世姻缘》等⼗⼏部影⽚。
当时许多封建卫道⼠对⼥性演电影横加指责,⽽另⼀些⼈则认为严珊珊是新⼥性的代表⼈物。
严珊珊聪慧灵敏,容貌端庄秀美,矜持中⼜有⼏分活泼天真。
《和平之神》(1926)在那⼀时期,她⼤多饰演少⼥、少妇形象,动作表情⾃然得体,颇得观众赏识。
铁女刘雅银解说词1993年5月初的一天,和风象春天的其他日子一样吹拂着西湖岸边的柳枝和人们心中的希望,忙碌的步伐启动了又一个充满阳光和绿色的工作日。
这一天,奋斗了一生的刘雅银将干些什么呢?一份遗嘱!昨天她写完了一份遗嘱,那些她约好的家庭成员今天都会来到杭州,她将向他们宣读遗嘱。
明媚的春天,谁也找不到这样一天是留给刘雅银用来对生命作告别的。
一个当年的山村姑娘,一个离家出走的女人,一个都市里的保姆,一个铁道部定点厂的总经理,如今成了一个癌症病人。
有人从刘雅银的名字中读出了新的含义:女人不是水做的,而是铁打的。
[出片名]铁女1993年初,在嵊州市长乐镇的工厂里,刘雅银得到一个消息说,浙江省没有一家企业被批准列入铁道部定点厂行列,那么刘雅银的工厂就在申请失败之列了。
为了这件事,刘雅银已奔波了三年,她记不清多少次挤上火车去北京。
刘雅银:“那时候跑北京的次数多啦,不计其数,当时买火车票跑,有座位跑,没座位也跑,甚至于有票跑,没票挤进去也跑,到车上再补票,没日没夜。
部里结果影子也没。
发证时间又到了,那时候我心情是比较急的,急得饭也吃不下。
”三年来,刘雅银总相信她能办成这件事情。
她在这个家庭工厂里上马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更新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刘雅银:“因为我平时自尊心也比较强,虚荣心也有,我已经在当地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总想这张证拿得下来,空气已经放出去了,银行、各个部门都知道特许证拿得下来,结果影子也没有,我心里很着急,急得要命。
”一个看上去富有生气的工厂顿时变得凄凉起来。
刘雅银化十年精力把工厂引导到铁道配件上来,现在办证无望,工厂前途只有倒闭一条了。
刘雅银感到累了。
一个从大山离家出走以来从不喊苦的女人感到疲惫了。
她带着大儿子刘江军赶往北京,作最后的努力。
刘雅银:“我就去找质量监督中心,监督中心说我们没办法了,部里没转过来是没办法的,那没办法,我只好到铁道部去,就是物资总公司里的一个总经理,今天去不成功,明天,明天去不成功,后天。
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
董国才
【期刊名称】《下一代》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在沈阳市北运河的岸边, 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清扫街道,收拾垃圾,在这里默默地从事着义务卫生环保工作。
她就是55年前的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的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董国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8
【相关文献】
1.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2.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妇女的火车头
3.田桂英——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
4.重庆木洞丁雪松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
5.秦桂芳:新中国第一位女机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灯记选段1970年,《红灯记》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几十年来经久不衰,在中国社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段红灯记选段。
红灯记的文学剧本是《自有后来人》,作者沈默君、罗静,创作于1962年。
1963年11月,《自有后来人》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故事片在全国上映,影片描写了1939年在日寇占领下的东北某城市,铁路工人李玉和和师母李奶奶及师兄张大喜的女儿李铁梅,这本不是一家的三代人组成的一个革命家庭,为了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传送密电码的任务,和鬼子、叛徒进行斗争的故事,最终李玉和与李奶奶英勇牺牲了,李铁梅把密电码送给了游击队。
影片主题明确,故事紧凑,条理清晰,人物刻画饱满,上映后受到了普遍好评。
影片里的红灯,实际叫号志灯,作为联络暗号,在甄别真假联络员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李玉和一家的传家宝。
但影片中唯一没有交代清楚的就是跳车人在李玉和家牺牲后遗体是怎么处理的。
《自有后来人》的故事发生在吉林市东部的龙潭山,剧中,李玉和的原型是吉林铁路地下党组建者李维民,李铁梅的原型来自女共产党员侯乃英、秦淑华,剧中的李奶奶则由李维民的母亲和许多个不愿当亡国奴的母亲形象汇集而成。
电影《自有后来人》在全国上映后不久,该剧便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接着由哈尔滨京剧院率先搬上京剧舞台,当时名叫“革命自有后来人”。
紧接着,中国京剧院也将其改编成了京剧,改名叫“红灯记”。
1970年,《红灯记》在全国上映了,电影上映后,《红灯记》更是如日中天、妇孺皆知,电影录音还被制成唱片,大街小巷随时都能听见,是当时8个样板戏中知名度最大的。
《红灯记》连环画,也是根据样板戏改编的,剧照版定格了戏剧的动作,绘画版也是根据这些动作绘制的,人物的一招一式都是戏剧动作,背景也都是舞台,缺少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故事性。
这些连环画都没有注明印数,有的连开本都没有注明。
中国第一代女火车司机是怎样炼成的佚名【摘要】<正>1930年,田桂英出生在旅顺老铁山下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
1947年,她经人介绍来到大连机务段,在食堂发饭票。
田桂英所在机务段的段长是位叫李索夫的苏联人,他一直想在中国培养出一批女火车司机。
1949年5月,大连机务段贴出告示,正式招考培养一批女火车司机。
田桂英立即报了名。
1949年6月,经机务段领导批准,田桂英和其他8个姐妹开始学习开火车。
第一节课是练习投煤炭,苦【期刊名称】《红岩春秋》【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1页(P61-)【关键词】火车司机;田桂英;老铁山;李索;苏联人;构造理论;苏联专家【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412.61930年,田桂英出生在旅顺老铁山下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
1947年,她经人介绍来到大连机务段,在食堂发饭票。
田桂英所在机务段的段长是位叫李索夫的苏联人,他一直想在中国培养出一批女火车司机。
1949年5月,大连机务段贴出告示,正式招考培养一批女火车司机。
田桂英立即报了名。
1949年 6月,经机务段领导批准,田桂英和其他8个姐妹开始学习开火车。
第一节课是练习投煤炭,苦练3个月熬过“体力关”。
还有更难的“脑力关”在等着她们。
培训课程需要姑娘们掌握复杂的机车构造理论,了解上万个机件的性能与作用。
这对于只有3年文化的田桂英来说是又一项挑战。
经过8个月零20天的培训学习,田桂英和姐妹们通过了苏联专家和中国工程师对她们的考核。
1950年2月,中国第一代女火车司机诞生了!田桂英以优异的成绩名列第一,被任命为司机长。
(实习编辑:田荻)。
30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之飞花村在飞花村住着一个生活贫苦的卖花少妇,丈夫是一个火车司机。
由于自己父亲去世急需用钱,不料却受火车站站长的欺骗,卖花少妇受到污辱。
不幸之事接连发生,丈夫工作中受伤导致失业,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卖花少妇一人肩上。
但这艰苦的生活也难以维持,为了救治受了重伤的丈夫,少妇只身去大城市里找工作,不幸沦为娼妓,依旧受着飞花村站长的侮辱。
丈夫的伤终于好了,待他出院后,去找少妇,却意外地在警察追捕站长贪污案同谋时被误认为是杀人犯,遭到警方逮捕。
在这危急关头,少妇站出来说出了事实真相,使丈夫从中解脱,并帮助警方抓获了站长。
舒绣文:老电影里的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电影《女司机》(1951)国内版海报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冼群导演,舒绣文及孙道临等人主演《女司机》(1951)是讲述我国训练第一批女火车司机的故事。
本片的海报设计突出,创作采用手绘,用笔流畅,主题突出,富有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那时铁路工人的风貌。
《女司机》主要是讲孙桂兰(舒绣文饰)等人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批火车女司机的培训。
她们的师傅陆师傅(苏绘饰)轻视妇女,认为女人学不了开火车。
孙桂兰没上过多少学,没有文化,学习很困难,组织上派小张帮助她,她取得了很大进步。
成绩好的冯小梅(赵抒音饰)向孙桂兰挑战,要在检查机车的考试中与她一试高低。
孙桂兰为了集体,提出分组竞赛。
比赛结果是孙桂兰获胜,只顾个人利益的冯小梅使全组成绩落后。
在一次单独掌握机车的考试中,冯小梅遇到意外情况:一匹骡车倒在路轨上,她慌了神,一时不知所措,孙桂兰冷静沉着地处理了危险,避免了一次事故。
经历这次事件后,冯小梅认识到了自己“个人主义”的错误,而陆师傅也改变了对妇女的成见。
苏联专家谢道夫(强明饰)和周技师(孙道临饰)协助女学员们掌握了技术,她们终于成为合格的女火车司机。
这部电影中所描写的事情,有些是我们眼下的观众所不大熟悉的一些环境和建国初期所发生的人和事,比如要在15分钟内投炭
280下;“钩背杆牵动主连杆,主连杆又把主动曲拐向前牵动……”以及后来孙桂兰为什么一下又把火车模型拨得开动起来等等。
但是这些,基本上并不妨碍我们来了解这个电影,来了解孙桂兰这样一个劳动人民的女儿,如何奋力克服了文化水平低所给予她的困难;更无碍于我们来了解这一批具有坚强意志的中国女青年,她们敢于下决心去驾御那奔驰在漫远途程上的黑色怪物。
我们还记得,在《新儿女英雄传》(1951)中所描写的杨小梅,从一个受气媳妇变成女干部。
她离开了锅盆碗灶和纺花车走向群众中去,经受敌人炮火的考验,成为坚强的英雄人物。
而孙桂兰,以及同她在一起的姐妹们,则是同样面临着一件完全新的事物。
在这新事物面前,要求她们完全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习惯。
攀援车顶去擦洗气包;在熊熊的火炉前面,一锨锨的向铁嘴喂食煤炭;端坐在司机台上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前程,拖载千万吨货物前进。
在克服这些之前,尤其困难的是要克服人民意识中的成见。
这些成见以为:作这样的事情,只有壮小伙子才行,只有文化程度高的人才行。
孙桂兰,既非男人,又少文化。
学投煤,陆师傅嫌她笨;学习理论,懂不了。
冯小梅在旁边嘀咕:“文化低学这门活儿,是困难。
反正什么工作都是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
党委书记找她去谈话,打算调动她的工作。
孙桂兰心里当然是痛苦极了,但她想出办法:早起,晚睡;别人休息,我不休息;别人花一分气力,我花十分;加上同
志们对我的帮助,我相信可以学好。
于是把心一横,要求党委书记再让她学习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中,孙桂兰胜利了。
她于是登上机车开始投炭,开始跟着陆师傅学习驾驶,最后她们终于独自的坐在司机台上驶过河边,穿过桥梁,开始在新中国漫长的铁道线上,自由奔驰……《女司机》虽然在内容上近乎平淡,在情节上也比较简单,但它仍然挑动起在那个年代人民心中那种奋发、坚毅、勇往直前的感情。
使人相信自己,相信他们生活在毛泽东的时代里,任何人只要在人民所需要的事业上努力——持续的努力,便一定可以获得成就。
有许多事情在过去只能是梦想,而今天却成为现实。
这让人想到了中国电影《桥》(1949)的真正贡献在于,它为人民电影,尤其是工业题材的人民电影确立了基本范式——打破了通常的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建立起新的、人民电影的艺术准则。
即用宣传性替代戏剧性,用阶级属性来重塑人物性格,将主题政策化、故事公式化、人物类型化。
这种新范式很快成为现代性文艺实验的组成部分,为后来的大多数同类题材的电影所效仿。
《桥》之后,从1949年到1955年的六年间,三大国营厂一共生产了8部工业题材电影,依时间顺序它们分别是,《光芒万丈》(1949) 、《高歌猛进》(1950)、《女司机》、《走向新中国》(1951)、《伟大的起点》(1954)、《无穷的潜力》(1954)、《英雄司机》(1954)、《在前进的道路上》(1950) 。
在这些影片中,只有两部——《走向新中国》
和《在前进的道路上》与《桥》略异其曲,其它6部与《桥》如出一辙。
于是,我们看到,同样的主题出现在这6部影
片之中——在迎接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中,或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里,工人阶级表现了前所未有的聪明才智和献身精神。
这样的主题为这6部影片制造出大同小异的故事: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或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某先进工人大搞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或努力学习文化技术。
他/她或是修复被国民党特务毁坏的电机(《光芒万丈》);或是改造刀具创造车丝拱的新
记录(《高歌猛进》);或是钻研开车技术,排除了翻车险情(《女司机》);或是改造钢炉,增加炼产量(《伟大的起点》);或是改进轧钢设备,免除劳动强度(《无穷的潜力》);或是将
货车多挂车皮“超轴”拉货的实验成功(《英雄司机》)。
落后的工人在奚落他/她,技术干部在打击他/她,但是,在党的支
持下,他/她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了群众的帮助,战胜保守势力,终于取得成功。
为了讲述这类故事,编剧们为这些
影片配置了姓名各异,性格雷同的四种人物——一个先进人物、一两个落后人物和一两位思想保守的技术人员或工程师。
当然一定还要有一位党代表——支部书记或书记。
这四种人物在《光芒万丈》中是老工人、劳动英雄周明英,落后工人方师傅,技术干部赵股长和发电厂厂长;在《高歌猛进》中是青年工人、共产党员孟奎元,自私自利的老魏,车工高手李广才和代表党的工会主任;在《女司机》中是党员女工孙
桂兰,骄傲自满的冯小梅、开车行家陆师傅和机务段的领导。
在《伟大的起点》中是党员组长陆忠奎、保守自满的厂长李勇华、总工程师田承谟和党委书记陈向群。
在《无穷的潜力》中是备品班班长孟长友,保守的厂长王守一,迷信欧美的工程师和党的代表吴局长。
在《英雄司机》中是司机长党员郭大鹏,迷信科学的机务段段长孟范举,机务段总支书刘子强以及铁路分局的唐局长。
著名演员舒绣文在这个影片中饰
孙桂兰。
像这样的角色,对于她可能还是一个新的尝试。
但就这个影片的成绩看,她是把握了作为青年女工的孙桂兰那种敦厚、朴质、泼辣然而并非逞强的性格的。
当她开始出现在银幕上,观众便可以从她那规矩整齐的发饰,适身合体的衣服,庄重端正的举止以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的眼睛,判定她是出身在劳动人民家里的姑娘。
但这并不能保证一
个演员的最后成功。
具有这种造型的演员,也不免会在激剧的感情变化时,去求援于以往那种表现城市知识分子内心活动的手法。
比如当孙桂兰找到党委会去谈话时,就在这样的场合,会叫一个饰工农角色的演员,自觉或不自觉的露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马脚!然而舒绣文紧紧地把握了这点,不让这个人物从形象或情绪上溜滑下去。
当她表现孙桂兰学习成功的时候,也可以看出她在警惕着不要使这个人物流于放浪!而着重表现出她对于这一事业的无限向往。
从外形、从内心上,舒绣文对孙桂兰这个人物的刻划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