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编码:英文名称:Basic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Law学时:48 其中实践学时:16 学分: 3开课学期: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先修课程: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本部分要求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
理解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掌握大学生活的特点;应对适应问题的方式、途径;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难点:1.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本部分要求了解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理解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掌握理想、信念的涵义和特征;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难点:1.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性以及必要性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价值3.如何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本部分要求了解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与包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s of Law适用于全院普通本科各专业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16一、课程作用与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
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实用性,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2.本课程要注重理论性和知识性,坚持理论灌输的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知法、守法的水平;本课程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强调引导大学生的“知,,“行,,统自觉加强自我修养。
3.本课程还需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将课堂学习和讨论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延伸和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使用教材:罗国杰等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主要参考书:(1)戴艳军、杨慧民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许汝罗、王永亮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辅导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刘书林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四、课程内容1.大学生活适应篇主要内容:走进人生新阶段、适应人生新环境、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确立成才目标、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方法和途径重点与难点:适应人生新环境;如何做一个有梦的人2.理想与人生篇主要内容:活出生命的意义、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评价与选择、如何化理想为现实重点与难点:追寻生命的意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选择;理想的确立与实现3.爱国篇主要内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如何成为一名忠实的爱国者重点与难点:新时期如何践行爱国主义4.健康与人格篇主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常见心理问题、健全人格对个人及社会的积极意义、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重点与难点: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和途径;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调适;大学生如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5.法治篇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养成重点与难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养成6.道德篇主要内容:道德理论概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道德品质的锤炼重点与难点:道德的作用与功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道德品质的锤炼五、习题内容及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一定量的习题,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词源《说文解字》法刑通用《尚书》公平裁判我国古代“法”除与“刑”通用外还往往与“律”通用1、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2、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3、法律的一般含义:①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③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三、法律的历史发展4、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制法律(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只存在习惯) →社会主义法律5、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大陆系法律和英美法系法律。
(1)大陆系法律又称罗马系法律、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等,仿照《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法律制度的总称。
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系法系。
(2)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判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法律制度均属于英美法系。
6.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3)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7.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法律是新兴的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法律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关系本质要求的反映和表现。
历史进程两个重要特点:由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所创立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8.社会主义法律的意义: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42(3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要求,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
是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作用本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以及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思修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各项任务;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困难,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加强自身道德建设,锻炼道德品质修养,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能促进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
(二)设计思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出发,直面他们在新时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答他们的困惑。
课程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去思考问题,结合现实来理解书中观点,从而实现书本与生活的对接。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学习,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并且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二)知识目标该课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主要渠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方面素质、三部分内容、五项教育”。
1.“一条主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本教材各章节内容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展开,并在结束语中再次强调:当代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两方面素质”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
3.“三部分内容”是指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的内容、法制教育内容其中第一至第三章,属于思想教育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其后两部分的前提和基础;第四章及第五、第六章部分内容,主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容;第五、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和第七、第八章,主要是法制教育内容。
4.“五项教育”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一个人的世界观左右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在人生观中被体现,道德观对价值观有着一定的约束和引导,法制观是基于道德观的客观存在和辅助。
本课程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项教育为教学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1.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在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隶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本课程以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转变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
课程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旨在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2.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种途径,重点塑造四种素质,即: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
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主线,设计了日常行为跟踪、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参观、社会调研、法律咨询等实践教学形式;以培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自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为核心;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情感,化知识为行动,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根据国家的规定,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理论学分2学分,实践
学分1学分;总课时为48学时,理论学习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
3.课程目标
3.1知识目标
(1)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
(2)明确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与方法。
(3)明确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4)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意义,理解最高理想、共同理想;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及实现理想的条件和途经。
(5)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培养爱国情操。
(6)理解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内涵及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7)理解人生观、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8)理解道德的本质、功能、作用;认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
(9)明确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掌握加强道德规范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0)认识我国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规范,尤其是诚信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1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式,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12)认识爱情婚姻与家庭,以及其中的法律规范。
(13)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术语。
(14)明确法律的本质以及学习法律的意义。
(15)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实体法的法律制度以及程序法的法律制度。
(16)熟悉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内容。
3.2能力目标
(1)能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学会学习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围绕相关议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研究报告,以至于自己围绕所学知识点,提出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的能力。
(2)能够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能够正确处理身心健康、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情的关系。
(4)能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应对大学生活的各种问题。
(5)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运用。
通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理想、爱国、法律知识的
学习,提高运用这些知识,从理论和现实的层面,分析社会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正确看待和解决现实问题。
(6)提高把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落实到生活实践之中的能力。
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实践。
理论的学习为道德实践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要在行动上做到,还需不断地进行道德、法律的实践,把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法律意识落实到生活之中,使理论的学习落到实处。
(7)提高与人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共处、研讨、交流,提高大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8) 能自觉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完善个性。
(9)能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学法、知法,进一步提高用法的能力。
(10)能够明辨是非。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不被一些错误言论所迷惑。
3.3素质目标
以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实现,就可以达成以下素质目标的实现:(1)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4)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4.课程内容和要求
4.1课程内容设置
4.2学习情境与要求
4.3 考核建议
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单项考核与多元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既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也追求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培养。
以期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
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50%,包括项目任务的成情况、课堂出勤情况、课堂提问表现情况、课堂主动积极程度等,综合多种情况实现多元评价。
(2)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50%,主要以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为依据。
期末考试基本上以开卷形式开展,试题形式灵活,有简答、论述及小论文等,既有基础性知识的考查,也有能力拓展性的题目,尽力追求能够体现学生个体素质上的差异。
4.4实现课程目标必需条件
①多媒体教室、社会实践的场地、经费、时间;
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辅之以辩论法、情景实践教学方法等;教学手段:讲解、辩论会、演讲、观看视频、经典阅读、社会调查。
5.实施建议
5.1教学建议
①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比如:案例法、情景模拟法、讨论、辩论、演讲、项目化教学法等。
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思想教育活动相结合。
③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义工服务、社会调查活动和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
④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社会调研相结合。
要求学生每学年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至少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社会调研报告,经考核后,将其成绩记入学分。
⑤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相结合。
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利用电子信箱发送作业,制作PPT进行调研报告解读。
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5.2教学评价
①教学评价与考核应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
②以过程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的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应对每个学习情境(单元)有考核标准。
5.3教材编写
教材选用的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编写(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展开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5.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制作了丰富、精美而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形成了较完善的案例库,同时相关练习题、测试题、实训实习项目也已制作完成。
②利用校内互联网设置精品剧院、道德楷模、法律讲堂等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③设计在线交流,师生可以零距离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④与学生会、团委密切结合,强化思想教育的实践功能。
⑤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⑥打破课时的限制,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闲暇时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5.5其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