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6.11 MB
- 文档页数:46
第二鸦片战争资料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第二鸦片战争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第二次鸦片战争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相对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于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修约失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
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
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
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次鸦片战争虽然都是因鸦片而起,但这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却是截然不同的。
那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分别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性质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这场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海外进行侵略扩张和进行殖民统治,清朝政府的懦弱腐败造成了空前的民族耻辱和国家灾难。
对于中华百姓来说,这是一场反抗外来势力的正义之战。
这场战争使得中国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此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国内的主要阶级矛盾和社会性质也从此发生了变化。
此前国内的矛盾主要存在于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之间,鸦片战争之后,除了使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之外,还增加了中华民族和外来势力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性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咸丰六年,距上次鸦片战争长达十六年之久。
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就是一场无耻的侵略战争,英法两国在欧洲战场的克里米亚战争击败沙俄,进而想在中国获取更大的利润。
恰好沙俄在西方发展受挫,就想在东方寻求发展,以求弥补在西方的损失,因此在背后支持英国和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发动了历史上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此战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剧,极大地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此永远地从中国划分出去,圆明园的焚毁也给中华民族在心理上和文化上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在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阶级关系上:鸦片战争过程中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19 世纪中叶发生的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战争背景方面,当时的西方列强急于扩大在华的贸易和利益。
英国等国家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所获得的特权和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同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对西方列强的抵制态度,也成为了战争爆发的一个诱因。
战争的导火索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本是一艘中国船只,但英国却借题发挥,指责中国侮辱英国国旗,挑起事端。
“马神甫事件”则是法国以其传教士被杀为借口,参与了侵略行动。
在战争过程中,英法联军犯下了种种罪行。
1856 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随后一路北上。
1858 年,联军抵达天津大沽口外,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然而,清政府对条约中的条款反悔,试图加强防务。
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口,直逼北京。
在侵略过程中,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最为臭名昭著的是,他们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圆明园这座凝聚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精髓的园林,在侵略者的大火中化为废墟,无数珍贵文物被掠夺,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还规定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北京条约》则进一步扩大了列强的在华特权,比如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增加赔款数额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政治上,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得西方列强能够更直接地干涉中国的内政。
在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民族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同时,中国的海关控制权也被外国侵略者所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受到严重威胁。
在社会方面,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是英、法资产阶级对清朝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
这次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向外侵略扩张,以便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
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英国想通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的市场。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对贸易条款“稍有变通”的规定,援引片面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
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
英、法、美未达目的,叫嚷要诉诸武力。
但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美国也因国内局势不稳,不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修约”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
咸丰六年(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
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
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多的权益。
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船只。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盗和10名涉嫌船员。
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端生事,说该船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放还人犯并道歉。
两广总督叶名琛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同意交还人犯。
但巴夏礼拒绝接受。
10月23日,英国军舰悍然开进内河,挑起战争。
叶名琛不做任何准备,反而下令不准放炮还击,致使英军长驱直入,迅速将内河沿岸炮台攻占,并一度冲入广州城内。
广东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对进犯的英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打击,迫使英军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等待援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是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国与法国欲谋取在华更大利益,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入侵大清的战争,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
此次战争是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法国的波拿巴王朝时期、以及中国的清朝咸丰时期。
中英两国对签订条约各执一词,大清水师登上英艇“亚罗”号搜捕海盗,因而发生冲突,引发英法联军之役(1856至1858年),结果两国于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英国得派遣外交代表到中国,战事暂告平息。
第一任使节为香港首任布政司布鲁司爵士,他奉命前往北京呈递国书,但途经大沽突遭炮轰,于是1859年至1860年间,战火再起;英军拟保留九龙半岛驻防,经英国驻广州领事白加士爵士与两广总督交涉后,获得九龙半岛南端(北至界限街)连同昂船洲之租借权。
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原以为凭借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的通商关系,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但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以致洋货经常滞销。
同时,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急剧增长,也直接排挤了其它工业商品的销售。
英国既想尽量扩大鸦片贸易,又想大量销售商品,因而迫切要求中国增辟商埠,开放长江和内陆贸易,减轻洋货转输内陆的税收。
当时法国也不满《黄埔条约》中关于只在通商城市设立天主堂的条款,力图取得深入中国内陆传教的合法地位。
过程战争爆发广东水师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检查装有走私货物的“亚罗”号船,并逮捕了船上十二名有海盗嫌疑的中国船员。
英领事巴夏礼称“亚罗号”曾在香港登记,要求释放全部被捕水手,为水师官员所拒。
巴夏礼向公使包令报告中国水师在该船捕人时,曾扯落船上的英国国旗,有损英国的权利和荣誉,要求广州当局赔礼道歉、释放人犯。
“亚罗”号是中国人苏亚成于1854年8月建造。
苏亚成非法弄到一张港英执照,并雇用了一名叫亚罗的外国人在船上工作,便称“亚罗”船。
1855年6月,该船转卖给另一中国商人方亚明。
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国与法国以清咸丰皇帝拒绝续签《南京条约》,以亚罗号事件及中国广西西林教案马神甫事件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进攻清国的战争,又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英法对华远征”或“第二次英中战争”。
战争中,沙皇俄国与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割让清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1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清政府予以拒绝并处分奕山,1860年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俄国政府签署中俄《北京条约》确认《瑷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6月13日)、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6月18日)、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6月26日)、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6月27日)。
战争失败后1860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 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礼部大堂签订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5日,清钦差大臣奕 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礼部大堂签订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14日,清钦差大臣奕 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承认了一直拒绝批准的中俄《瑷珲条约》。
美国公使因美国国内爆发南北战争,于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时应召回国,未及签订条约,但事后以利益均沾条款取得同样在华特权。
1853年英美等国掀起了“修约”交涉未能得逞。
1856年10月初,一艘100吨的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黄浦。
船上水手全是中国人,船主苏亚成也是香港华人。
该船曾被海盗夺去。
为了方便于走私,该船曾在香港英国政府领过登记证。
10月8日,广东水师船捕走窝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
不想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认为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甚至捏造说中国水师曾扯下船上英国旗,侮辱了英国,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国政府道歉。
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连叶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绝拆阅。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列强发动两次战争的根本原因相同,且都是武装侵略,但侵略的国家增加。
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来看:割地:第一次鸦片战争割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及东北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地面积大大增加。
赔款: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21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白银1800万两。
开放商埠: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五口,仅限于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十一口,遍布中国南北沿海及岛屿,并深入内地。
特权: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取得了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更多的特权。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相同点: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的性质相同:对于英法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战争。
③结果相同: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
不同点:①从战争进程来看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
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
C,侵略区域扩大。
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A,开辟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
第一次只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
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