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义”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60.41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因声求气【摘要】本文通过论及“因声求气”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阐释在古诗文阅读中表达这一理论的三个方面:感受古代诗文的音乐美、体味古人的人格美和促进古人优美生活形式的对象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方法与技巧,以纠正文本肢解的弊端,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一种美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因声求气;音乐美;人格美;对象化“因声求气”理论是古人品读诗文在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古诗文教学价值的重要表达。
所谓“因声求气”,即通过诵读理解古人的精神与气概。
“诵读”之重要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诵读而通古人之神气,此是阅读古诗文的上乘境界。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人格培养,而教材所选经典又多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其次,就技术层面言之,因气而通其文法、句意、修辞,又是学生应对考试以及积累古文学习经验的有效手段。
在当下的古代诗歌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中,字句不能通读常常是学生不能进一步理解文本,以至于不能进一步做题的关键所在。
而以诵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通读、词语疏通、词汇感悟进而理解意旨,都能为学生古诗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奠定重要根底。
再次,诵读是进入写作的第一法门。
我们需要对“因声求气”在古诗文“诵读”中的美感教育作一勾勒,其意义在于对文章之“气”的准确把握,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气”韵,此为一种美学实践。
试以中学语文教材言之,“因声求气”的美感教育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感受古代诗文的音乐美二、体味古人的人格美语文教材中选有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等,一来可以看出今人对曹操的正确判断,二来我们可以体味曹操的真性情。
钟嵘《诗品》尝言,“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
宋人敖陶孙《诗评》曰:“魏武帝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我们反观其《短歌行》可见其对人生理解的真挚,其《观沧海》又是一种大气,不由得想到曹操的一句名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显现的是对生命的真诚,对人生的认真和自信。
因声求义法在文言文词语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汪秋霞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1年第07期【摘要】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掌握文言词汇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因声求义是古汉语重要的训诂方法,教会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汉语词语的相关知识,从而对文言词汇有更清楚准确的把握。
【关键词】文言文词语教学因声求义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文言作品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客观上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巨大障碍,因此,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都要面对并需认真解决的问题。
其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是关键。
因为,文章由字词组成,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阅读、鉴赏都只能是空谈。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告诫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必须有死记硬背的功夫。
这诚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对于文言词语,我们总习惯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并挑选自认为很重要的注释对学生重复强调。
但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某个词的意思,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这样的解释。
适当运用训诂方法来解释文言词语,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可以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文言文词语的积累效率。
因声求义,是古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即以汉字的声音为线索来探求和诠释词义。
我们知道,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意义只有依附于声音才能完成交际的任务。
汉字作为一种表义文字,它的创制,尽可能在形态上体现词的意义,因此有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但是汉语的一个个具体的音和义,与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之间,终究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且,仅用形态体现愈来愈复杂、愈来愈繁多的概念毕竟是件困难的事情。
单就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而言,形旁往往只能规定词的大体的牵涉范围,它代表的意义在整个词义中不占核心地位,因为过于宽泛;反是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具有一定的表义功能,而且它代表的意义往往占住了词义的核心。
“言”“文”合一的文言文教学途径探索作者:陈春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1年第03期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智慧结晶。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占据语文阅读的半壁江山。
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文言文语言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注重文言文的“言”和“文”,从而有效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索了在文言文学习中“以言带文”“以文带言”“言文互动”的教学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以言带文;以文带言;言文互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借助工具书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文言句式及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领悟作品的深层含义,从而形成自我的情感和思考。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的内容,体会文言作品的文字艺术魅力,从而探究出作品的深层内涵。
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语言文化的智慧结晶,有着特殊的语言形式。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需要注重对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把握,同时借助文本欣赏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及表达技巧,形成自我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在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注重知识灌输,重文轻言。
许多教师受高考指挥棒的驱使,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注重讲解文言字词的意思,文言文翻译成了文言文讲解的重点。
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被削减,思维钝化。
2.注重活动,重文轻言。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教师高举“文化”的大旗,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的熏陶,大量讲解文本中的人物经历、语言艺术、情感主旨,忽略了文言文以“言”为基础的原则,导致学生对一般的文言字词都感到陌生,文言文学习能力也随之退化。
3.注重形式,忽略内在联系。
不少教师意识到“文”“言”并重,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无法将“文”与“言”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致使上课时间分配出现问题,造成了“文”与“言”“两张皮”的现象。
教学创新|教改前沿摘 要: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文”“言”结合的教学方式却并没有完全实现,“言”与“文”不论偏颇哪一方,文言文教学都无法发挥真正的教育意义。
本文在课程改革视域中,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分离现象进行探析,并尝试寻找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中的“文”与“言”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言文结合从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到明清诗歌散文,文言文无不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文言文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人格精神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然而,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
如今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分离的现象仍十分严峻,“言”“文”结合是新时代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索的一个必经阶段。
一、“言”“文”结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学中,“言”包括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语法等,即文言实词与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文”指的是文言文章结构特征以及其中的文化内蕴、审美趣味及思想情感等方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学生:“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以及“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言基础知识、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化内涵体验的要求。
在课程标准的参照下,“文”“言”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便成了一种必然。
同时,作为语文学科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古代汉语知识以及深远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终身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内在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形求义”与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作者:谢谦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9年第01期[摘要]“因形求义”是指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征,字形的辨识与分析而达到解释字义的途径,也叫“据形索义”,在训诂学中被称作“形训”。
在“因形求义”法的具体使用中,我们要注意:可将其适当用作课堂导入,增添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建立语库;注意不要过度解读,滥用“因形求义”进行教学。
[关键词]“因形求义”;中学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04-03当前,文言文字词教学存在思维固化,教学方式死板等问题。
学界早已提出要将字形结构分析运用到字词教学中的建议,但该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因为虽早有“因形求义”的教学理论研究,但如何在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进行具体的运用,似乎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
有关该教学方法的例证分析没有很好的立足于文言文教材,研究成果不够深入。
为了加深教育工作者对该教学方法的系统性认知,提高它的可操作性,本文试结合教材文本,对“因形求义”进行全面的使用探究,试把握它在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使用方法及规律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因形求义”及其在教学中的使用例释1.“因形求義”的定义“因形求义”即训诂学中的“形训”。
它能指导学生追本溯源地从字形的角度探求古字的本义,引导学生思考,也能指导学生根据字词的本义推导出它的引申义。
“因形求义”在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因形求义”的使用例释文言实词的翻译和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和考查的难点。
教师使用“因形求义”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体结构分析推测出字词的含义,让字词学习因为字体结构辨析而变得生动明了,具有启发性。
但长期以来,这一方法的使用比较随意,缺乏规范性。
因此,笔者试通过对初中文言文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分析,以《桃花源记》中的生字教学为例,探讨“因形求义”的教学规律,以下为教学片断。
试谈郑玄笺注中“因声求义”方法的运用试谈郑玄笺注中“因声求义”方法的运用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问题。
有些古文,虽然语句通顺,但是含意不明,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就要借助于解释。
在古文学习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对疑难词句的理解困惑;另一种是对疑难内容的字词进行解释。
而以上两种情况都必须结合文章来探究才能解决问题。
这也就是郑玄在为《周易》作传时的注解。
这些注解在学术界非常有影响,影响之大,足以说明它的价值。
从他的注解中,我们可以发现郑玄对文字的理解、训诂、注释等水平极高。
如何来理解他的注解呢?我认为有几点很重要:先分析第一个例子:“已而君令骑劫召玄至,谓曰:‘速入!家君疾甚,集使者迎君,君宜自迎。
’”此处疑难句子在于,“召”是动词,怎么又是名词了呢?经查阅资料后,我发现原来是“招唤”的意思,“召”则是指名词。
再看第二个例子:“玄反,未及言,君曰:‘起!’”此句读起来比较拗口,“召”作为动词,这里又为什么不读作“召”呢?后来,我在网上搜索到答案,原来“召”指的是“感召”,而“召”则指“任命,叫做”,所以应该读作“起”。
从郑玄对两个例子的注解来看,他在注释中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即因古音而解其义。
这是非常巧妙的方法。
不仅可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文学常识。
由此可见,郑玄在注释中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更体现出了他渊博的知识。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古文。
具体怎么用,我想我们已经知道了。
因为这种方法早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去了。
所以,我们不妨也试一下。
具体怎么做呢?就是读文章时边读边标记疑难的词语。
然后翻书,对照注释,仔细研究。
慢慢地,你的古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
通过学习古文,我们既能获得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又能帮助我们养成认真的好习惯。
而且,郑玄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训诂学家,同时还是一位音韵学家,还开创了我国经学史上的一代宗师——郑学,为我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语言新探《古书疑义举例》“因声求义”文例研究吴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俞樾承袭了乾嘉学派“朴学”的作风,非常注重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去证明观点,因而他的著作往往结构严谨,推论精确,因而也成为当代研究者们关注的研究材料。
俞氏所作《古书疑义举例》更是一部在训诂、修辞、词汇等诸多方面具有价值的著作,该书中俞氏充分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
本文将简要分析《古书疑义举例》中涉及到的古音通假和双声叠韵两种“因声求义”的方法。
关键词:《古书疑义举例》因声求义;古音通假;双声叠韵绪论俞樾(公元1821年—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
承袭乾嘉学派苦修钻研“拼命著书”,在文字、音韵、训诂上都有不小的成就,尤以训诂学成就最高。
其著作以《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以及《古书疑义举例》三部为最,又以《古书疑义举例》影响最大,享誉颇高。
《古书疑义举例》其书凡七卷,共举88条例,内容涉及词汇、语法、训诂、校勘、修辞等诸多方面,总是先列条例而后举证,辨析训解,颇为精妙,可挖掘之内容甚为丰富。
其中,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俞樾用以攻破训诂难题的重要方法。
文字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虽然在造字之初,这种音和义之间的结合往往存在偶然性,但是当这种关系被社会认可之后,人们会充分利用这种音义关系。
许慎《说文解字•序》对造字六法有详细的叙述,说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造字法之一。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了文字的音义关系的体现,我们称之为假借,后来被认为是用字法。
它代表了古时人们对待汉字音义关系的模糊认知,就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常常可以通用。
这个观点到了乾嘉学派手中,成为了探寻古籍奥秘的一把钥匙,进一步发展出“因声求义”这种训诂方法,使得训诂学大大地发展了。
俞樾在自己的著作中延用了这种方法,并且将其进一步发展。
本文针对《古书疑义举例》声训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声训方法是古音假借。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用或互换,是传统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至今仍是音韵学、训诂学重要的研究方法。
第1篇摘要:本文以因声求气为核心,探讨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实践方法。
通过分析因声求气的内涵,结合教学实践案例,阐述了因声求气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引言因声求气,即通过声音来寻找内在的情感和气质。
这种教学理念强调声音与情感的紧密联系,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声音的表达,从而提升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因声求气的教学策略。
二、因声求气的内涵1. 声音与情感的关系声音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声音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声音来寻找内在的情感和气质。
2. 声音的审美价值声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优美的声音可以给人以愉悦的听觉享受。
因声求气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因声求气的教学实践1. 案例一:诗歌朗诵教学目标:通过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1)教师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引导学生朗读,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2)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情感的真挚流露。
(3)各组轮流朗诵,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4)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调整自己的朗诵方式,再次进行朗诵。
教学反思:通过诗歌朗诵,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声音表达情感,还提高了审美情趣。
2. 案例二:故事讲述教学目标:通过故事讲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过程:(1)教师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声音元素,如对话、旁白等。
(2)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故事,让学生担任故事讲述者,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情感的真挚流露。
(3)各组轮流讲述故事,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4)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调整自己的讲述方式,再次进行故事讲述。
教学反思:通过故事讲述,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声音表达情感,还提高了情感体验能力。
2018.2·学术张丽静李振东(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因声求义”作为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在初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可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通常未能重视它。
“因声求义”能在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古文:一是理解、掌握通假字;二是辨析连绵词;三是系统地理解字义与词义。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因声求义”的作用。
关键词:因声求义通假字连绵词字义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8)02-0005-04DOI:10.13525/ki.bclt.201802001作者简介:张丽静(1993—),女,内蒙古通辽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李振东(1970—),黑龙江北安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汉语史的教学与研究。
2018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Feb.,2018第982卷第2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982No.2“因声求义”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推荐许慎著《说文解字》,开创了以形索义的先河。
但是在实际中,字词的意义不仅与字形有关,还与字词的语音有关。
关于音义关系的探究早在荀子时就已开始,《荀子·正名》中说“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中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是偶然的。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音与义具备社会约定性的特点。
这些都阐释了语言在产生之初,语言的声音外壳与语言的本义没有本质的必然性联系。
可是,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的声音与语义往往有着特殊关系。
我们认为现实世界的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而人类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却是有限的,同时事物之间具有联系,如果每一种事物都单独命名,将会增加人类的记忆负担,同时发音器官也完成不了这么艰巨的任务。
因此,在汉语中就会出现许多音同或音近的字词表示有联系的事物,这样既有助于记忆,又适合人类发音器官发声。
在训诂学上有一种说法:凡音近之字,义必相通1〇。
声训便是依据这个原理产生的。
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训诂手段,声训大致可追溯到上古。
早在东汉时期,郑玄就已主张把“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并在给古书作注的工作中普遍地使用了这一方法。
当我们深切地分析郑玄《礼记注》中“因声求义”的训诂范畴及其内涵,可证实“因声求义”作为重要的训诂方法,最早应该始于郑玄。
郑玄“因声求义”的方法直接开创了传统训诂学探究音义关系的先河,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成长。
到了宋朝,王圣美创“右文说”,主张凡同声旁的形声字意义都相近。
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声训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声训的范围,不够严谨和科学。
“因声求义”体系化、严密化,应该是直到清朝才形成。
清朝是训诂学发展的巅峰,“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顾炎武、戴震、段玉裁、桂馥、王筠、王念孙、王引之等学者在这一历史时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因声求义”的发展、成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乾嘉学派因精通音韵知识,所以使“因声求义”发展成为一种完备的训诂方法。
在《经义述闻》中,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就是“因声求义”,5王引之运用这一思想在通假字、连绵字、同源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经过清朝许多训诂学家的发展,“因声求义”成为训诂学探究的重要内容。
这里所说的“因声求义”是广义的,不强调它与声训的区别。
“因声求义”在指导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1.掌握、理解通假字;2.辨析连绵词;3.系统理解字义与词义。
一、“因声求义”与通假字在文言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很难理解通假字这一文言现象,常常无法判断什么情况下属于通假。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破通假”,解决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各种不同情况的存在,写书的人或是记录的人在书写过程中并未使用本字,而是暂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有些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王宁在《训诂学》中是这样解释通假字的:“凡词都有专门为记录它而造的字,这就是本字。
在古代文献上,书写时不写本字而书写其他同音或音近字,叫做通假。
通假关系到音义关系群在书写上的共形问题,是汉民族文献语言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特殊表现。
”出现通假字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是在书写记录过程中一时忘了本字,而选取一个音同、音近的字代替。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广泛存在,学生由于缺乏对古文的了解,在学习中很难理解、辨析这种情况,如果按借字理解文义就会曲解意义,因此根据古时读音“破通假”才能真正理解文章。
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同音借用,二是同源通用。
(一)同音借用同音借用是指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使用了一个与本字意义无关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按字面意义解释不通时,我们需要根据古音判断文章中是否存在通假情况。
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音韵学知识,通晓“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归泥说”等。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其中的“畔”,通“叛”,背叛。
在《说文解字》中,“畔,田界也,从田半声。
薄半切”2〇。
“反”意为“镜像对称的事物或动作”。
“半”指“半路上”。
“半”与“反”组合起来表示原本同路而行的两人在半路上分手,转为相背而行。
“叛”的本义是半路分手,各奔前途。
如果按“畔”意义解释就会不通,根据读音“破通假”,找到本字“叛”,文义也就疏通了。
又如《鱼我所欲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其中的“得”通“德”,意为恩惠,属名词。
在《说文解字》中,“得,行有所得也。
从彳声。
多则切,2〇”而“德,升也。
从彳惠声。
多则切”[3]。
两个字古音相同,义不同。
如果学生在阅读这句话时,不能辨别“得”通“德”,就不能准确地解释为“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万钟俸禄)”。
因为“得”本义是“行有所得也”,按照这个意思理解不了这句话,当“破通假”之后,按“恩惠,感激”理解,问题就解决了。
(二)同源通用同源通用字是指两个或几个字有共同的来源。
我们认为在造字之初,一个字承担的意义是固定的、有限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发展,新出现的事物也需要用文字描述,一个字的意义就有了滋生的现象,同时出现字义、词义的模糊,为了把这些意义区别清楚,人们往往在源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表义的偏旁,而在日常书写记录时这些源字和滋生的字往往通用,语音上也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马说》中“才美不外见”中“见”通“现”。
《说文解字》中,“见,视也。
从儿从目。
凡见之属皆从见。
古甸切”2〇。
“现xiàn形声。
字从玉,从见,见亦声”。
“见”意为“引人注目”“放大眼睛”。
“玉”指璞中之玉。
“玉”和“见”合起来表示“开玉璞见光彩”,本义是打开玉璞见光彩,引申义一个是(打开玉璞)揭露,显示,显露,另一个是(打开玉璞的)当时,即刻,此刻。
我们认为“见”与“现”都是“见部”,“见声”判定是同源通假。
“破通假”之后,再理解原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62018.2·学术二、“因声求义”与连绵词连绵词3〇,是“联绵词”“连绵字”的别称,是单纯词的一种。
连绵词是从古至今都存在于汉语中的一类词,单个音节不能表达完整明确的意义,只有两个音节联缀才能成义,一般由两个字组成,但只是一个语素形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会遇到连绵词,而在翻译时有时会被拆开理解,造成曲解。
只有清楚辨析连绵词,才能正确理解文章含义。
连绵词可分为:1.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忐忑”“弥漫”。
2.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彷徨”“窈窕”。
3.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如“嘀咕”“芙蓉”。
4.叠音词,指一个语素由一个音节的重叠构成,如“匆匆”“潺潺”。
在这四类中尤其要说明的是最后一种情况。
叠音词与合成词的重叠式和单音节副词、形容词、动词的重叠式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的本质不同,叠音词是一个语素,重叠词是由词根重叠而成的。
这类词的重叠式只是为了满足音节上的需要,并没有产生附加语法意义,而副词、形容词、动词的重叠就产生了新的语法意义,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要想在文言文中找出连绵词,最直观的办法就是从语音的角度分析。
但是语音是发展变化的,这在《诗经》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有些句子按照古人的写作要求应该是押韵的,但现在读起来就完全不押韵,原来不押韵的,如今反而变得押韵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到底读“xie(阳平)”还是“xia(阳平)”,如果能从语音是发展的角度理解,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所以我们需要掌握音韵学的相关知识。
在《诗经》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的“窈”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深远也。
从穴幼声。
乌皎切”2〇,“窕,深肆极也。
从穴兆声。
读若挑。
徒了切”2〇。
“窈窕:指心灵、仪表兼美的女子样子”,是叠韵连绵词,也是比较简单的、学生能自主判断的连绵词,解释时不分成两个词理解就行。
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某些非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在文言文中原本是连绵词,但是由于语音的不断演变,从现代读音的角度我们已完全无法判断。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往往忽视这种现象,或是缺乏对古音的了解,会按两个词去解释并曲解原意。
例如:《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其中,“蟋蟀”按照今天的读音不能判断其是连绵词,但若依据古音,“蟋蟀”二者皆是“心母”字,是双声连绵词。
《荀子·礼论》:“(大鸟)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
其中,“踯躅”均属“澄母”,在古代是双声连绵词。
《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其中,“芣苢”是一种野菜名,同属之部,是叠韵连绵词,但现在的读音是“fu(阳平)”“yi(上声)”,根本看不出是连绵词。
这些从现代语音角度看不出是连绵词的词语严重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注重积累。
类似的常见连绵词有:蘑菇茉莉芙蓉蒹葭枇杷葫芦橄榄葡萄苜蓿石榴柠檬玫瑰芍药芭蕉菠萝茱萸茯苓画眉蒲葵薄荷梧桐枸杞枸橼牡丹豆蔻芣苢芙蕖杜鹃杜若蝌蚪蚂蚁蟋蟀鹦鹉蜘蛛骆驼蜻蜓蟑螂蛤蟆凤凰麒麟蝴蝶鹣鲽蟋蝼恍惚崎岖踌躇惆怅徘徊娓娓霹雳蓓蕾叮咛妯娌烂漫从容汹涌蹉跎徘徊彷徨三、“因声求义”与字义许慎依据是否会产生新字,把六书大体上分为造字法和用字法。
造字法包括:象形、指示、会意和形声。
用字法包括:假借和转注。
其中,形声字是指由形旁和声旁构成的字,一般认为形旁表示字义和字的类属,声旁起到表示字音的作用。
但是,后代学者发现,声旁不仅仅有表音的作用,有些字里的声旁也能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