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衡量在司法裁判中运用的实证分析——以民商事审判思路为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304.58 KB
- 文档页数:3
利益衡量方法的司法适用思考作者:房广亮来源:《理论探索》2016年第03期〔摘要〕我国司法界对利益衡量方法给予了较高关注并在实践中自觉加以运用,其司法适用呈现出案件数量上升、案件类型较为集中、案件涉及地域较广的现状。
从简单案件中的主动适用到疑难案件的被动适用、从追求正义的能动性到结果导向的妥协性、从基于前见的初步判断到基于规则的结果证成,这些特点同时存在,彰显了司法能动主义和克制主义的双重功效。
利益衡量方法的司法适用有着基本的目标追求,实质判断阶段应追求现有法制框架内最大的正义,实现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平衡;结果证成阶段应追求衡量判决的最大可接受性,实现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法性的契合。
〔关键词〕利益衡量方法,司法适用,目标定位〔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3-0104-08一、利益衡量方法司法适用的现状在我国,法官既承认利益衡量方法易产生主观恣意,又强调在坚守限度和规范性的前提下,为法院合理履行职能、妥善化解纠纷和充分发挥衍生功能,希望通过严格规制下的积极运用去寻求利益衡量方法的个案正解。
〔1 〕21甚至有法官认为,司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利益衡量方法,司法的过程就是法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冲突的利益、价值进行评价、取舍的过程。
〔2 〕出于审判需要,最高院在2012年出台的《关于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切实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保障法律统一适用的指导意见》中正式确认了利益衡量方法在司法使用中的地位,要求法官正确运用该方法,综合考量案件所涉各种利益关系,对相互冲突的权利或利益进行权衡与取舍。
与之相适应,近年来运用利益衡量方法的典型案例不断涌现,彭宇案、许霆案、第三者诉求遗产案、重庆烟灰缸伤人案等判决均引发广泛关注,全国首例非法代孕引发的监护权纠纷案、首例姓名权行政诉讼“北雁云依”案等新案件更是层出不穷。
那么利益衡量方法的司法适用现状究竟如何?本文借助于中国裁判文书网这一全国法院规范、统一的裁判文书发布平台,对适用利益衡量方法案件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定量分析,希望对人们了解该方法的司法适用有所帮助。
《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在民事审判中,利益衡量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它为法官在处理各种民事纠纷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利益衡量原则旨在确保法律决策能够公平、公正地反映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同时也要符合社会公正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本文将探讨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分析其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应用这一原则。
二、利益衡量原则的概念及重要性利益衡量原则是指在民事审判中,法官应综合考虑各方当事人的利益,权衡各种利益关系,以实现公正的裁判结果。
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确保法律决策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防止任何一方当事人因利益失衡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同时,利益衡量原则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正义。
三、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1. 确定案件事实在民事审判中,确定案件事实是至关重要的。
法官应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为利益衡量提供依据。
在确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法官应充分考虑各方当事人的陈述、证据和观点,确保事实认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 衡量各方利益在确定了案件事实后,法官应开始衡量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这包括对各方当事人的诉求、损失、权利等进行综合考量,以确定各方的利益关系。
在衡量利益时,法官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3. 作出裁判在衡量了各方利益后,法官应根据法律、法规和案件事实,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判。
在裁判过程中,法官应充分考虑各方当事人的诉求和利益关系,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同时,法官还应注重裁判的社会效果,确保裁判结果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四、正确应用利益衡量原则的方法1. 坚持依法裁判在应用利益衡量原则时,法官应始终坚持依法裁判的原则。
即根据法律、法规和案件事实,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判。
同时,法官还应注重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合理性,确保法律、法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注重证据和事实证据和事实是利益衡量的基础。
工作心得民商事案件裁判方法调研——以传统民事案件二审审判为视角在审理民商事案件中,裁判方法的选择对于案件的审理效果和司法公正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民商事案件裁判方法的调研十分必要。
本文以传统民事案件二审审判为视角,对于相关裁判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总结了一些工作心得。
首先,在传统民事案件二审审判中,合理掌握和运用合议、独任和合议独任相结合的裁判方法是关键。
合议制度是我国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它能够充分发扬人民陪审员的作用,保障案件审理的公正和民众的参与。
在实践中,合议制度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比如全体合议、部分合议等,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相应的操作方式。
同时,对于复杂的民商事案件,可以采用独任制度,由单个审判员独自审理和裁决。
这样可以确保审判过程的高效和裁判结果的准确。
当然,对于一些既需要考虑效率又需要充分发扬合议制度的案件,可以采用合议独任相结合的方式,即先由合议员进行合议讨论,再由独任审判员进行最终裁决。
这种方式能够兼顾效率和公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合议民商事案件审理时间过长的问题。
其次,在传统民事案件二审审判中,要注重权利救济的适用,以实现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民商事案件的审判中,最终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裁判方法的选择中,应优先考虑对当事人权利的最大保护。
一方面,对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要审慎评估其合理性和依法性,确保审判结果符合法律规定和正当法律程序。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当事人的实际困难和特殊情况的关注,在裁判结果中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尽量减少不当损害。
此外,还应充分借鉴外国的裁判经验和中外司法交流中的优秀实践,以提高裁判质量和司法公正。
最后,在传统民事案件二审审判中,要加强裁判标准的统一和透明,以确保司法公正和裁判结果的可预测性。
裁判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当基于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律标准,在此基础上推行裁判实践的统一,减少因人而异的现象。
同时,要加强对于裁判方法和操作的解释和说明,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审判机关的裁决。
《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民事审判中,法律判决往往需要在复杂多元的法理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求平衡与协调。
作为一种司法策略,利益衡量原则为民事审判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决策框架,旨在更准确地反映不同主体的合法权益。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实践中如何帮助实现公平、公正的司法判决。
二、利益衡量原则的概述利益衡量原则是指在进行法律决策时,充分考虑并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
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充分考量各类主体的利益需求,进而为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合理依据。
三、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1. 确定案件事实:在民事审判中,确定案件事实是关键的一步。
利益衡量原则要求法官在查明事实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当事人的利益诉求,确保案件事实的认定能够充分反映各方利益。
2. 法律解释与适用:在法律解释与适用过程中,利益衡量原则要求法官对法律条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解释,充分考虑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
在适用法律时,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衡各方利益。
3. 证据的认定与采纳:在证据的认定与采纳过程中,利益衡量原则要求法官充分考虑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以及各方当事人对证据的质疑和反驳。
通过综合分析证据,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司法判决的公正性。
4. 判决的合理性:在做出判决时,利益衡量原则要求法官充分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综合判断并作出合理的判决。
同时,判决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四、案例分析以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为例,卖方以低价出售房屋,但未告知买方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买方在购买后发现房屋无法居住,遂提起诉讼要求卖方承担责任。
在审理过程中,法官应用了利益衡量原则。
首先,考虑到了买卖双方的交易动机和权益;其次,评估了买方因购买房屋而可能获得的利益及所承担的风险;最后,综合考虑了社会影响和公共利益。
司法裁判中利益衡量方法运用之规范进路——以民事疑难案件的处理为思考维度作者:陈毅群,李赏识来源:《海峡法学》 2016年第2期陈毅群,李赏识摘要:利益衡量是法官运用司法裁量权审理案件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规则,但这种逻辑方法可能赋予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也容易造成具体适用上的偏差。
因此当前亟需从思维进路上对法官运用利益衡量的过程进行规范。
在对利益衡量的理论基础回归思考后,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尝试提出从前提条件、程序规范、实体规范、步骤层次四个方面加以规制。
为防范可能出现的法官恣意,必须研究具体操作规则,明示衡量依据、理由,同时提高法官职业素质,完善监督机制,最终实现案件裁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利益衡量;司法裁判;规范进路;疑难案件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57(2016)02-0111-10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利益博弈与平衡的的社会。
利益是法律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核心。
法律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对各种社会利益的确认与分配。
司法的过程,尤其是诉讼的过程,可以视为利益表达与博弈的制度空间,是以可控的方式在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之间取得平衡。
法院在司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各种利益诉求进行评判和取舍,而利益衡量的方法贯穿于法官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的始终。
利益衡量不仅是法律解释学上的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更是法官审理案件的一种思维规则,是法官在司法裁判中运用自由裁量权的产物,是能动司法的体现和载体。
在审判实践中,对利益衡量运用的妥当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个案的公正裁决,也影响到裁判的社会效果和法院的司法权威。
而正是由于对其运用缺乏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审判实践中裁决畸轻畸重的情形时有发生。
因此,从我国司法审判实践出发,提出规范利益衡量运用的的基本思路,对于规范利益衡量的运用,构建利益衡量与自由裁量权运行的良性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本文将试作一探讨。
一、模本与分析:利益衡量之司法裁判运用现状(一)范例剖析:利益衡量运用的两相对照案例1.1[南京彭宇案]南京徐老太太在赶公交车时摔倒,路人彭宇将其扶起并送往医院。
《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在民事审判中,利益衡量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它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权衡各方的利益,确保司法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本文旨在探讨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分析其重要性及实际操作中的运用,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利益衡量原则概述利益衡量原则是指在民事审判过程中,法官需全面考虑案件涉及的各方利益,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以公正、公平的方式权衡各方利益,最终作出符合法律精神和公正的判决。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和公正性,是民事审判的重要基础。
三、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1. 确定案件事实和证据在民事审判中,法官需全面收集、审查和认定案件事实和证据。
在认定事实和证据的过程中,法官需充分考虑各方当事人的利益,确保事实和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
同时,法官还需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确保司法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2. 权衡各方利益在权衡各方利益时,法官需全面考虑当事人的诉求、证据及法律关系等因素。
对于涉及财产权益的案件,法官需考虑财产的归属、价值及分配等因素;对于涉及人身权益的案件,法官需考虑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等因素。
此外,法官还需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确保司法决策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3. 作出公正的判决在权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法官需根据法律的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公正的判决。
判决应遵循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和需求,确保司法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四、实际案例分析以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为例,当事人双方因房屋买卖合同的履行问题产生争议。
在此案件中,法官需全面考虑双方的诉求、证据及法律关系等因素。
在权衡双方利益时,法官需考虑房屋的价值、交易背景、合同条款等因素。
同时,法官还需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如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最终,法官根据法律的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公正的判决。
五、结论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10年11月第47卷第6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 l of N ort hw e s t N orm al U ni ve r s i t y(S oci al S c i enc es)N O V.2010V01.47N o.6利益衡量的适用缺陷及其补正——以民事裁判为核心展开吴国结1,李爱平2(1.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摘要]利益衡量是民法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由于其自身存在主观性、参照标准的非确定化和衡量结论的弹性化等特性,以及“利益”概念的宽泛性和范畴的多元性、衡量因素的运动性、权衡考量与法学思维定位的偏离等预设难题,利益衡量在司法实践的适用过程中难免存在滥用的可能,应通过适用边界的设置、论证的引入、衡量的明示等规制手段对其缺陷进行补正。
[关键词]利益衡量;司法实践;民事裁判[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10)06—0098—07法学方法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司法裁判提供基本的指引和说明。
利益衡量作为法学方法的重要类型,其本身是以对概念法学的反对而出现的并对于克服概念法学的自身缺陷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目前各国司法实践的基本趋势。
然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利益衡量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其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缺陷。
目前学界侧重于研究利益衡量的方法,但对其缺陷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这种缺陷如何表现?引起这种缺陷的深层原因何在,是其自身的特质所决定抑或是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如何通过体系化路径对此提供补正?本文的研究即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一、利益衡量的适用缺陷及其原因利益衡量的适用缺陷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弃用。
即法官受传统形式主义法律思维的影响,回避利益衡量的适用而单纯依靠现有法律及相关规则进行裁判。
传统形式主义法律思维方法以普遍形式正义为基本的价值追求,为维护法律的自主性、自治性和自立性,主张应严格地从制定法出发运用三段论演绎推理进行司法裁判。
《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在民事审判中,利益衡量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它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本文将探讨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分析其重要性及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二、利益衡量原则概述利益衡量原则是指在民事审判过程中,法院应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以公正、公平的方式对各方的利益进行衡量,以实现公正的裁判结果。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是民事审判的重要基础。
三、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1. 确定案件事实在民事审判中,法院首先需要确定案件的事实。
在这一过程中,利益衡量原则可以帮助法院全面、客观地了解案件事实,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关系。
例如,在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需要衡量合同双方的利益关系,了解合同的具体内容和履行情况,以便确定案件的事实。
2. 确定责任和赔偿在确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法院需要确定各方的责任和赔偿。
在这一过程中,利益衡量原则可以帮助法院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确保责任和赔偿的公正性。
例如,在侵权案件中,法院需要衡量侵权行为对受害方造成的损失以及侵权方的过错程度,以确定责任和赔偿数额。
3. 调解与判决在调解和判决过程中,利益衡量原则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院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关系,通过调解等方式促进各方达成和解。
如果无法达成和解,法院则需要根据利益衡量原则作出公正的判决。
在判决过程中,法院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关系、证据情况、法律规定等因素,以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四、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在具体操作中,利益衡量原则需要与法律法规相结合,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在涉及财产分割的案件中,法院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财产状况、贡献程度等因素,以实现公平的财产分割。
在涉及人身损害的案件中,法院需要充分考虑受害方的损失程度、侵权方的过错程度等因素,以确定合理的赔偿数额。
此外,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还需要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诉求,以确保各方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关系。
《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在民事审判中,利益衡量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它以公正、公平为基本准则,通过权衡各方利益关系,以实现公正的裁决。
本文将探讨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分析其重要性及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二、利益衡量原则的概述利益衡量原则是指在民事审判过程中,法官需全面考虑案件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权衡各方的利益得失,以实现公正的裁决。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合理性,是民事审判的重要依据。
三、利益衡量原则的应用场景1. 合同纠纷案件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利益衡量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合同条款的解释和履行。
法官需全面考虑合同双方的利益关系,权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实现公平的裁决。
例如,在违约金数额的确定上,法官需根据损失程度、违约方的过错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达到合理的赔偿结果。
2. 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在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中,利益衡量原则主要体现在对侵权行为的认定和责任的承担。
法官需全面考虑侵权行为对受害方造成的损失以及侵权方的过错程度等因素,权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公正的裁决。
3. 家庭财产纠纷案件在家庭财产纠纷案件中,利益衡量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家庭财产的分割和归属的确定。
法官需考虑家庭成员的贡献、需求等因素,权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公平的财产分割和归属。
四、利益衡量原则的实际操作1. 充分了解案情法官需全面了解案情,包括案件事实、证据材料、法律关系等,以便准确判断各方利益关系。
2. 综合考量因素法官需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如损失程度、过错程度、贡献大小等,以权衡各方的利益得失。
3. 公正裁决在全面了解案情和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法官需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公正、公平的原则,作出公正的裁决。
五、结论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实现公正的裁决。
在实际操作中,法官需充分了解案情、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并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公正、公平的原则,作出公正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