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1-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格式:docx
- 大小:61.11 KB
- 文档页数:6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专题0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
这反映了明朝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答案】A2.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
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
”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B.宦官职掌裁定权C.皇权至高无上D.丞相制度被废除【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内阁的地位、性质与宦官专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宦官没有裁定权,裁决权属于皇帝,故B错误;宦官专权是皇权至高无上的产物,故C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答案】B【名师点睛】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形成,内阁本来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机构,且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但皇帝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会威胁皇权,因此让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得以参政,地位逐渐上升,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宦官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应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现象。
4.明朝时,出现了刘球、将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一部分土大大形成“阉党”。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引起贤臣的不满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D符合题意;A说法较为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的废止问题,B不正确;C与材料“一些士大夫与皇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太祖实录》记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
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2.“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理政务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3.明代皇室有规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
这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保护科举制度C.打击贵族势力D.强化专制皇权4.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5.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6.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
这一材料说明()A.官僚制度制约皇权B.君主专制名存实亡C.皇帝制度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7.康熙帝曾创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8.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由来B.职能C.特点D.性质9.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命题角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7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的政治特征。
从材料信息看,明代由禁止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其目的在于使宦官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更好地为皇权服务,同时使宦官对内阁等外廷机构也形成一定的制约,这说明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 项。
宦官参政有利于加强皇权,明朝中后期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且决策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由此排除B 、C 、D 三项。
2.(2016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
从材料信息看,明初,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明朝中叶以后,设置了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可见,明代地方体制经历了从权力分割到权力集中的过程,权力的集中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 项。
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的分合而非扩大,这种分合与中央六部无关,故排除A 、C 两项;材料只反映了地方权力的分合,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无法得出有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的结论,排除D 项。
3.(2014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内阁权臣乱政的本质。
2019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 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 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 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历史备课组整理)C(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本题考查明朝内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内阁设立时,宰相已经被废,故A项错误;内阁的“票拟”只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无法制约皇权,故B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说法错误,C正确。
故选C。
2.《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
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
然能治国,不能服人。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历史备课组整理)C(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根据题干材料“然能治国,不能服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故“非议四起”的主要原因是阁臣弄权不合章制.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
可见,当时的内阁( )A. 已成法定机构B. 开始统领六部C. 握有军政大权D. 严重威胁皇权(历史备课组整理)C(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对内阁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1577年,大学士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
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新政,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
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
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A.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衰落B.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C.专制皇权高度强化D.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2.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
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
这一事件凸显出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3.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4.明朝出现内阁辅臣时,也出现了“票拟”。
内阁辅臣用墨笔在奏章上拟出处理意见,经皇帝首肯,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加盖玉玺,奏章方才生效;由此催生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
这种现象导致A.皇帝完全掌控了国家大是B.内阁辅臣掌握国是的部分决策权C.太监和内阁辅臣相互制约D.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大大增强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6.清朝制科取士方式之一博学鸿儒科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藩之乱之际)举行,与试143人(一说154人),取50人。
当时天下名士,除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拒不接受荐举外,其他如朱彝尊、汪琬、毛奇龄、施润章等都应选录取,入翰林院篆修《明史》。
1-1-4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汉朝的中外朝制度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解析】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 项错误;由皇帝的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再交由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外朝”负责执行,实际上是将相权一分为二,但最高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里,故B项错误;依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故C项错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故D项正确。
【答案】D2.“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这说明当时的内阁() A.是国家主要决策机构B.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C.成为位高权重的事实上的宰相D.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解析】依据材料“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可知内阁不是国家的决策机构亦不是国家的正式行政机构,故A、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就已经废除丞相,而且内阁成员仅备皇帝顾问,不置官属,所以地位并不高,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阁臣之预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可知内阁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故D项正确。
【答案】D3.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解析】根据“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可知内阁的票拟权要由皇帝的批红权来决定,内阁拒绝的仅仅是君主“主动下手诏、中旨”,所以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内阁牵制朝中大臣,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与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以看出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4.“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阻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解析】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强化,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皇权是逐渐加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5.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
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
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
”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A.极具机密性B.参与军政决策C.办事效率高D.办理军政要务【解析】依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
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办事效率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着重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责,故D项错误。
【答案】A6.(2018·河南八市联考)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一、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二、内阁与南书房三、内阁与军机处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C.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解析】材料中目录都有内阁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中央机构的变化,可知反映的是清朝中央制度的演变,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是在雍正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7.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解析】材料信息“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即是本题的核心所在,即皇权专制下臣权的兴起。
【答案】B8.(2018·山西孝义模拟)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
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 200余人。
这反映了清朝()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解析】材料信息“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 200余人”可知,清朝时期封建君主对地方的监控和管理日益细密和严苛,这必然有利于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
【答案】A9.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
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
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B.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D.宦官权力的扩大【解析】东厂是国家特务情报机关,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与题中“本质上反映”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10.(2018·安徽六校联考)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加强皇权的意图B.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D.地方权力扩大的趋势【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政府的做法是为了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可以体现出分权但体现不出制衡,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明朝的以上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抑制了地方权力扩大的趋势,故D项错误。
【答案】B11.(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材料反映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是()A.机构完备B.重视监察官员素质C.立法保障D.拥有独立的监察权【解析】材料未提及明朝监察制度设立的相关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对监督官员的地位、职权等相关规定,而未提及监察官员的素质,故B项错误;明朝颁布了监督法规,故C项正确;明朝的监察制度是为皇权服务的,不拥有独立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C12.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
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解析】材料“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家庭伦理关系延伸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
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
明代内阁无属官。
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皆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
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
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
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
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
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第(1)问材料一说明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材料二体现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明清时期内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有关;第二小问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受影响三方面思考。
【答案】(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14.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
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