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进展到完备形式,即能够用《京报》来指称。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能够公布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先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这时,《京报》的性质差不多显现变化,a)它连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b)它公布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钞票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点。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总之,《京报》与往常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专门大不同,但仍没质

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自豪自大的排外心理。(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讲明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形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形,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明白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名目,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进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确实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进展的主流。香

港最早显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相持的格局。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升,原先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大,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差不多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e4、4、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中国近代报业的进展,实际上是在华外报的进展。上海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基地,并在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进展成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中心。报业上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上海作为中外贸易集散地地位上升的反映。它的进展也是以商业性报纸为进展主流,以1872年《申报》的创报为标志,开创了中国报业以商业性报刊为主流的历史新纪元。《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19初60-70’s上海又显现了好多家英文报刊但同时因竞争十分猛烈而持续有报纸被兼并。上海最早创办中文报刊的仍旧是外国传教士。《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5、《申报》改革---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报纸业务上,a、重视报纸言论。B、重视新闻真实性。C、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发行文艺期刊、画报、丛书。

6、在华外报迅速进展对中国社会的阻碍---1、政治倾向:绝大多数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在华外报的迅速进展并占据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入侵行为。但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后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进展,而中国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落后。《察世俗》等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的出版,把自然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现状、西方富强之道、向中国读者做了通俗化的介绍,或以

显示西方文化优越,或作为手段引中国人入教,但如何讲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固有文化提升,使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逐步深入人心,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2、就近代报刊自身而言,它的产生进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进展也具有十分主动的意义。近代报刊与封建邸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独立的采写编撰权,记者和编辑能够自行采写新闻,发包评论,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理念。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自由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从而使西方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治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连续为中国人所把握,培养出一批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报业进展开创捷径。报刊的石印和铅印技术也随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我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制造有利条件

7、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办报呼声的显现1、林则徐、魏源;

2、洪仁轩;

3、王韬、郑观应。二、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纸《沙架免度新录》《昭文新报》《汇报》《述报》ect。三、王韬与《循环日报》---1、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做编校,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后与友人集资组成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2、《循环日报》

8、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进展到一个新时期,《实务报》后,各地爱国人士自办的报刊纷纷显现,打破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被称为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其特点:1、报刊数量大。2、办报地区广。3、报刊品种多。其主流,则是宣传变法维新的政论性报刊—维新派报纸有《实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ect。1、办报人员:政治家参与办报,报刊主编往往是当地维新运动领导人,都奉康有为为领导,形成由康指挥的宣传队伍。2办报方式:总体思想“开民智